3《不懂就要问》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8:4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教学目标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
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广东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自读要求
课文朗读
近反义词
流利——流畅
霎时——刹那
认真——仔细
清楚——明白
糊里糊涂——稀里糊涂
流利——生涩
详细——简略
认真——马虎
清楚——糊涂
鸦雀无声——人声鼎沸
多音字

bēi
bèi
背包
背诵

quān
juàn
圆圈
羊圈
会写的字
bèi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竖、横、提、撇、竖弯钩、竖、横折钩、横、横
9
背诵、违背、背叛

sòng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点、横折提、横撇/横钩、点、竖、横折钩、横、横、竖
9
诵读、吟诵、朗诵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撇、竖、横、撇、横撇/横钩、点、竖、竖钩
8
例如、照例、例子

quān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竖、横折、点、撇、横、横、撇、捺、横折钩、竖弯钩、横
11
圆圈、转圈、圈画

duàn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撇、竖、横、横、提、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
9
片段、段落、一段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点、撇、横、竖、撇、点、横、竖、竖、横折、横、撇、横折钩、横、横
15
糊涂、糊口、米糊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点、点、提、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10
涂改、涂抹、糊涂

dāi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7
发呆、呆滞、呆头呆脑

jiè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横、横、撇、竖、斜钩、撇、点
7
戒尺、戒备、戒心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横、撇、横、横折钩、撇
5
厉害、严厉、厉声呵斥

ái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横、竖钩、提、撇折、点、撇、横、横、撇、捺
10
挨打、挨饿、挨揍

chǔ
部首:
笔画数:
笔画:
名称:
横、竖、撇、点、横、竖、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撇、捺
13
清楚、痛楚、楚国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霎时:极短时间。
照例:依照惯例或常情。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稀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词语解释
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文详解
同桌互助,试着将课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吧!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7):
第三部分(8-9):
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说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
讲述了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正是因为“先生从来不讲”,长此以往,学生或多或少会有疑问,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做铺垫。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壮着胆子”表明孙中山也害怕被老师训斥,害怕挨打,这体现了孙中山要弄懂所学知识的决心很大,宁愿挨打也要弄清楚道理。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
吓呆了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鸦雀无声”从侧面反衬出孙中山的行为是多么的“离经叛道”。
鸦雀无声
吓呆了
从“高声念书”到“鸦雀无声”,时间之短,变化之大,突出了孙中山的勇敢与勤学好问。
新鲜语句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是什么句呢?有什么好处?
反问句:说明孙中山想知道书里说的意思的愿望十分强烈。
请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明其他同学也想知道树立说的意思,只是没有勇气提出来,从侧面反映了孙中山的勇敢。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懂就问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组讨论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在平时的学习中小朋友们也应该向孙中山学习,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你觉得文中的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呢?
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意思是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