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22: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The whole book read "morning flowers pick up"
HELLO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2025-08-22
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
句子赏析&批注
目录
CONTENTS
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理解作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做深入地了解。
了解作品背景与内容
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用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提升阅读能力
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能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
强化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丰富人生感悟
素养目标
背景
阅读能力
阅读体验
人生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百草园吗 那里有唱歌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还有蜈蚣、斑蝥等动物,给鲁迅带来了无限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童年时的百草园吗
乐趣
新课导入
 
 
写作背景
0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鲁迅
1936年10月19
作者简介
毛泽东: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名人评鲁迅
鲁迅没有写过故作姿态、无病呻吟的作品,也没有写过吟风弄月、顾影自怜的作品,更没有写过哗众取宠、欺世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艺的手段,改造国民的精神。
鲁迅作品的核心主题
名人
02
鲁迅作品的精神与影响
主要内容
01
Main contents
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琐记》
忆叙了作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南京求学经历
琐记
真理
主要内容
也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探求真理
南京
人物形象
02
character image
《琐记》中最鲜明的形象就是衍太太了。
衍太太形象
自私自利
性格特点
多嘴多舌
性格特点 1
言行不一
性格特点 2
放荡不羁
性格特点 3
狡猾奸诈
性格特点 4
人物形象
此外,《琐记》还写道封建的“评论家”“正人君子”以及老一辈教育家。
封建评论家与教育家
封建
人物形象
句子赏析&批注
03
Sentence Appreciation & Comments
语言、神态的描写
人物描写分析
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重点语句
分析
重点
句子赏析&批注
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阿祥跌倒的情节
情节
衍太太
衍太太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很不受少年作者的喜爱。
衍太太的评价
句子赏析&批注
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内容
对比的手法
批注方向
句子赏析&批注
生动形象
简洁有力
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
句子赏析&批注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
流言家
句子赏析&批注
节点内容1
赏析
节点内容1
句子赏析&批注
赏析
赏析
001
句子赏析&批注
批注
批注
批注
02
赏析
赏析
句子赏析&批注
在较为进步的中西学校,仍然有这种封建迷信。
可见封建思想在旧中国人们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赏析
句子赏析&批注
01
此处写出了老一辈对青年观看进步书籍的反对。体现了旧中国教育制度的腐败。
节点小标题1
腐败
句子赏析&批注
主题思想
篇目
批判虚伪,表达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狗·猫·鼠
怀念保姆阿长,表达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
阿长与《山海经》
批判封建孝道,揭露其虚伪和残酷
二十四孝图
反映封建陈规陋习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五猖会
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死亡的思考
无常
主题思想
1. 《朝花夕拾》原名是:( )
A. 《旧事重提》
B. 《呐喊》
C. 《热风》
D. 《野草》
《朝花夕拾》原名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因此,正确答案是A。《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热风》和《野草》是他的杂文集。
解析
旧事重提
解析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哪篇文章描写了一位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 )
A. 《范爱农》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 《阿长与<山海经>》
D. 《藤野先生》
问题内容
《范爱农》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的一位潦倒的同乡好友范爱农的生活。因此,正确答案是A。其他选项描述的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符。
解析内容
问题内容
解析
朝花夕拾
鲁迅儿时最喜欢在何处玩耍?
鲁迅儿时最喜欢在何处玩耍?
解析
解析
B. 百草园
正确答案
朝花夕拾
下列哪个人物不是《朝花夕拾》中出现的?( )
A. 阿长
B. 衍太太
C. 闰土
D. 藤野先生
下列哪个人物不是《朝花夕拾》中出现的?
解析:阿长、衍太太和藤野先生都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而闰土是鲁迅另一部作品《故乡》中的人物。因此,正确答案是C。
解析
鲁迅
解析
朝花夕拾
鲁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绍兴去南京的原因是追求新知识,不满足于家乡的私塾教育。
鲁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去南京的原因
新知识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于“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持___ 态度。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于“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持___ 态度。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表达了强烈的反感,认为它们所宣扬的孝道虚伪而残酷。因此,正确答案是C。
解析
批判
解析
朝花夕拾
《旧事重提》
作品原名
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作品性质
记录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表达对过往时光的深深怀念
内容概要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8年结集出版并更名为《朝花夕拾》
发表与出版
朝花夕拾
作品原名
作品性质
概要
出版
《朝花夕拾》中,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朴实、善良,但又有些愚昧迷信、唠叨的保姆形象,这个人物是_______。
作品人物分析
解析: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保姆阿长。阿长虽然有些迷信和唠叨,但她对鲁迅的关爱和照顾却让他终身难忘。阿长的形象朴实、善良,成为了这部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人物形象解析
人物
形象
朝花夕拾
解析:《五猖会》是鲁迅回忆童年看迎神赛会的一篇散文。文章描述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父亲命令他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鲁迅背书时痛苦无奈的心情。文章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猖会》解析
鲁迅在《五猖会》一文中,通过写自己小时候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文中内容填空
01
填空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______ _。
《朝花夕拾》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______ _。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他给予鲁迅无私的关心和帮助,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温暖和尊重。这种师生情谊让鲁迅终身难忘。
解析
感激
解析
朝花夕拾
选项:D.《琐记》中作者描述了新学与旧学的区别。
下列对《朝花夕拾》中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分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琐记》中描写的是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故错。
【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点评】
朝花夕拾
我对阿长从不打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
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
01
偷窃
朝花夕拾
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在《狗·猫·鼠》里,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描写了她的性格,包括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对她寻购并赠送“我”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衍太太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中出现,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她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偷首饰、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表达了“我”对她的厌恶之情。
阿长与衍太太的形象分析
阿长性格复杂,既有缺点也有闪光点,体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回忆和复杂情感。
衍太太则是一个典型的市井恶妇形象,展现了鲁迅对这类人物的批判和憎恶。
分析人物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通过具体语句深入理解。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形象分析
理解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是哪一句?
《朝花夕拾》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是哪一句?
《琐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琐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长恨歌
皆不见
朝花夕拾
Thank Your
for Your Attention
天下美食行
2025-08-22
感谢您的浏览,保持长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