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与环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人类与环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2 13:0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人类与环境
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据此完成1~3题。
1.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2.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C.工业社会开始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下列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的灌溉农业
B.春秋时期的封山育林
C.农业文明时期的毁林开荒
D.原始社会人工驯养牲畜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开发北大荒,使之变成北大仓,到现在退耕还荒,保护北大荒,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态度的转变。据此回答4、5
题。
4.从开发北大荒到保护北大荒,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
B.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善待自然
D.依赖自然→善待自然
5.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主要原因是(

A.保护湿地上的森林资源
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C.我国粮食富足,不需要再生产粮食
D.加入WTO我国可大量廉价进口粮食
6.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条曲线表示20世纪前人口曲线呈________状,资源曲线呈_______状,环境污染曲线呈_____状。
(2)三条曲线的发展趋势,说明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资源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污染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人类应该兼顾当代人和________的利益,对当代人和_________的利益予以________的重视。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人口
C.丙表示环境
D.丁表示经济系统
2.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3.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D.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5.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二、非选择题
6.(2012·咸阳模拟)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案例探究题)下图表示的是人地矛盾冲突关系的程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若A、B、C、D代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则A为
;B为
;C为
;D为

(2)A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此时人类对环境的作用
。B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____

(3)人地关系的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阶段在
社会,在图中表现在
阶段(字母),试举例说明该阶段的人类活动:

该阶段主要奉行的是
的发展道路。
(4)D阶段中,人类已具备从区域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体现在人类已掌握较高的
。该阶段人类社会走
的发展道路。
答案解析
【基础达标】
1~3.【解析】1选C,2选C,3选C。第1题,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造成某些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第2题,由于工业社会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因此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第3题,灌溉农业、封山育林、驯养牲畜都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4、5.【解析】4选C,5选B。第4题,开发北大荒是改造自然,保护北大荒是善待自然。第5题,湿地的存在能改善生态环境。
6.
【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可以看出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第(3)题,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案:(1)上升
下降
上升
(2)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后代人
后代人
同等
【能力提升】
1、2.【解析】1选D,2选A。第1题,从图中可知丁范围包含了产业活动,故丁应为经济系统。第2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解析】选D。人类和环境之间应当走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4、5.【解析】4选
B,5选C。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思想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6.【解析】本题提供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示意图,考查不同时期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第(1)题,图乙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第(4)题,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7.【解析】由图中人地矛盾及冲突由弱到强,再到弱,说明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由小到大再到小。联系人类由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四阶段,即可明确A、B、C、D的含义。在各阶段中,明确相应的人地关系特点、社会经济状况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1)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2)依赖自然、敬畏自然
微弱(很小)
改造自然
(3)工业
C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热带雨林的毁灭性采伐;大量排放污水到河流、湖泊等
先污染,后治理
(4)科学技术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