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与环境
同步练习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4.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完成5~7题。
5.维持此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6.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7.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
)
A.尊重与善待自然
B.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C.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D.以上三者都包括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图中阴影区为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
材料二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度全国共减少耕地1
002.4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抵消掉同期土地整治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净减少耕地542.4万亩。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8.31亿亩,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约束性指标仅剩3
100万亩。
材料三
广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表(单位:千公顷)
(1)下列有关我国耕地分布的优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分布在平原盆地地区
B.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
C.多分布在水热配合条件好的地区
D.水旱灾害频繁
(2)结合材料三,简述广东省2005年较2001年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发展农业应注意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称为持续农业模式。结合材料简述我国耕地集中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9.(案例探究题)大米草原产于英国、法国沿海,淤积能力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东南沿海地区后,有大米草生长的沿海滩涂每年以100米以上的速度向海洋拓展。新淤积出来的土地含盐量太高,既不利于开垦为耕地,也不适合淡水养殖。大米草所到之处,滩涂上的生物几乎全部灭绝,还使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影响沿海养殖区的生存与发展,港口也因此废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对比英国沿海和我国东南沿海的自然环境特点,说明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自然条件使大米草生长繁盛。
(2)据材料说明大米草的生长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发生哪些变化
(3)大米草的引进,导致我国东南沿海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事件启示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2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着人的思想,属于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第2题,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
3、4
【解析】3选B,4选C。本题组主要是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E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表示生产活动,G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由于E过程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7.
【解析】5选B,6选C,7选D。第5题,森林在维护生态循环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第6题,村寨的上方有着茂密的森林,可以涵养大量的水源。第7题,该生态系统尊重当地自然规律,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自己。
8.
【解析】第(1)题,D选项中水旱灾害频繁不属于优点。第(2)题,由表格可以看出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糖料、蔬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这是因为广东省城市化水平提高以后农业市场发生了改变,对糖料、蔬菜的需求增加。第(3)题,根据材料中所述问题,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根据这些原因可以采取对症下药的回答方式,从开源节流的角度来回答我国耕地集中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D
(2)特点: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糖料、蔬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原因: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3)禁止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乱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的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9.【解析】该题以英国、法国大米草引种我国失败为例,考查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第(1)题,结合材料对比英国沿海和我国东南沿海的自然环境特点,我国东南沿海较英国的气温和水温高,是造成大米草“疯长”的原因。第(2)、(3)题,因大米草具有较强的淤积能力,大量繁殖会造成海岸淤积加快,沿海土地面积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港口淤塞,沿海及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第(4)题,该事件启示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要遵循自然规律。
答案:(1)英国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沿岸海水温度、盐度较中国东南沿海低。我国东南沿海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较高的气温和水温使大米草生长旺盛。(2)淤积造陆,使土地面积增加;港口因此而废弃。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减少。(3)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4)遵循自然规律
独具【规律方法】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试题中的文字材料,一般背景是近几年典型事件或地理新闻,它一般具有新颖性的特征。因为我们受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可能对材料事件闻所未闻,但阅读该类材料不能慌乱,要细心阅读材料事件,提取材料中有效的信息,为回答问题作准备。如上题中的大米草的生长环境,淤积能力强,大米草所到之处,滩涂上的生物几乎全部灭绝,还使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影响沿海养殖区的生存与发展,港口也因此废弃。然后根据问题,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用信息,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