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1、 活动课(1课时)
(1) 人员安排:1、评委五人:语文教师+四名学生(两男两女)。2、主持人一名。3、辩手八人,分两组,各四人。为一至四辩,其中一辩为主辩。4、计时员一名
(2) 辩论前的准备:1、学生针对论题资料收集资料(只宣布三个命题,辩题最后宣布)2、参与辩论的学生寻找辩论素材,观众学生寻找问题对辩手进行质疑。3、计时用表一个,发出信号的口钟一个。4、告知学生比赛的用时安排,程序。
(3) 座位安排
(4) 辩论赛评分表 第 组
序 内容 分值 扣分
1 一辩的立论言之有物 20
2 提问目的性强 15
3 回答问题准确、简明 15
4 语言富有激情 10
5 使用动作配合自己的观点 10
6 无超时现象 10
7 攻辩小结符合辩论开展的情况 20
8 总分
评分表说明:1、扣分栏根据失误情况扣分,每一处失误扣0.5分,每项限扣3分。
2、总分为所有栏目扣分总和。
3、评委扣分最少者获胜。
(5) 辩论过程
1 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的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哨声提醒,用时满时,以哨声终止发言。其他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哨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长哨声终止发言。终止哨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扣分处理。
2 陈词
即兴陈词,引论据要恰当。
3 开篇立论(一辩)3分钟(3分钟*2方=6分钟)
(正方一辩先)
4 攻辩 (二辩 三辩 )1.5分钟(1.5分钟*2人*2方=6分钟)
(1) 攻辩由正方一辩开始,正反双方交替进行。
(2) 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自己为攻方;辩方(限二、三辩)由攻方指定,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攻辩,不能中途替换。
(3) 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问题,问题和回答都要简明。重复回答和回避回答都要扣分。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能互换,辩方不能反问,攻方也不能回答问题。
(4)辩手站立完成每一轮攻辩阶段,落座视为完成攻辩,双方在限时内任意发挥
(5)第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能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3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能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哨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未能完成提问和回答,不做扣分处理。
5 攻辩小结(一辩):1.5分钟(1.5分钟*2方=3分钟)(正方一辩先)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做攻辩小结,限时为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的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情况的背稿。
6 自由辩论:5分钟(5分钟*2=10分钟)
这一阶段,双方辩手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计时照进行。同一方发言辩手的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继续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7 观众提问:每方两个问题,每个问题15秒(15秒*2个*2方=1分钟)回答问题:每个1分钟(1分钟*2个*2方=4分钟)
1 先从正方开始回答,正反方交替进行。其中一个问题必须由四辩回答。
2 双方观众(限本组)可推选两名观众向对方辩手分别提出一个问题。
3 观众体温阶段正反方的表现记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两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
8 总结陈词(四辩)3分钟(3分钟*2=6分钟)(反方先)
辩论应针对辩论赛的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预先准备稿件的,适当扣分。
2、 作文训练(2课时)
作文要求:在题目的两个方面中,寻找一个侧重点,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叙事必须逻辑清楚,
《上网利弊谈》、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关于克隆的争论》
(一)指导与建议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
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准备,实际上就是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这一过程不可轻视,因为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方式和习惯养成的过程。
3.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倡导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4.三项活动尽管都是讨论、辩论,但比较而言还是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上网,在现代人的业余生活中渐渐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闲暇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网上也确有宝藏与垃圾并存的情况,教师在这一方面加强引导很有必要。“上网利弊谈”,是一项侧重于讨论的活动,双方都承认上网有利有弊,但其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根本分歧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上。双方的意见都有道理,只是考察的着眼点不同而导致结论不一。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要让双方充分展开讨论,激发双方把自己的观点说透,以利于对上网有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在以后的文化生活中正确对待上网。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尽管也是一项讨论活动,但和前一项活动有所不同,这一活动辩论的色彩要浓一些。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比如,在人文学科中,答案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在自然科学中答案有时只有一个,有时也是多种多样的。要引导学生不能固执己见,仅仅停留在“只有一个”或“不止一个”的坚守上,而要摆出文学艺术中、科学中、生活中的道理,以理服人。这样才能广开思路,活跃思维,甲乙双方都可以从对方论辩中得到启发。当然,编者所设置的这两个议题,是有其观点倾向的,希望通过辩论来突破传统思维的单向定势,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
“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关涉到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正如课文《奇妙的克隆》一文所言,“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关于克隆的争议”的主题活动,实质上是涉及到科学和道德的两难问题。因此,要开展好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这门科学(克隆)和由此涉及的道德问题有所了解、认识,了解什么是克隆技术,克隆与人类生命有何关系,什么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所坚持的是什么,克隆在哪些方面涉及伦理道德,等等。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帮助人类逢凶化吉,同时,也有可能招致人类对自我的遗弃,对人类生命伦理、尊严的践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一问题上得到更为突出而深刻的体现。通过讨论,除了达到口语训练、思维训练的目的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让科学技术不仅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2)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深广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意味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引发一系列价值观包括伦理道德观的重整和转变,因而我们也不能固守传统,僵化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及伦理观念中,不能以传统观念作为唯一正确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面对现代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必须有所完善和提升。
5.关于口语与作文的指导。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次活动对口语交际的指导主要是,在讨论、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等。教材对本次作文的要求是“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其他未作限定。但是从教材提出的要求来看,以议论性文体为主。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三个问题的讨论中,选取一个议题,在查阅资料、与同学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要注意的是不要淹没在别人的、既有的观点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心得,哪怕这一点心得还比较幼稚。
(二)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参与的过程;其次,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等,因为,在本次活动中,能够反映学,因为,在本次活动中,能够反映学的思维特点,有的认识问题追求深刻,有的认识问题倾向全面,有的认识问题热衷新颖独特,有的认识问题讲究辩证……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都应予以保护,尤其要对那些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要给予理解和尊重,但要防止学生认识问题过于偏激,思考问题走入极端;再次,要注意评价学生在讨论、辩论过程中表现出的文明修养,这是交际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2.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三项活动都有讨论、辩论意味,因此,也可以用讨论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既可以在讨论中进行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的评价宜从三个方面展开:(1)评价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进行再评价;(2)对于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积极主动、大胆发言的同学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但也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而在活动中也能参与的同学,即使他们表现得并不活跃,只要参与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4.可以把作文讲评与活动评价适当地联系起来。比如,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搜集材料,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做到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三)参考资料
1.网络:光明?黑暗?(魏一帆)
光明与黑暗本是一对冤家,但“不是冤家不聚头”。“世界上既没有纯粹的黑暗,也没有纯粹的光明,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发现光明的曙光。”
2.网络无罪(刘超)
自从1946年美国佛罗里达联邦国立大学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55年了。在这55年里人类利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因计算机的发明而产生的一个比计算机更伟大的产品──不知创造了多少令人难以统计的财富,难怪有人惊呼智能时代的到来。
3.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克隆人”的话题近几年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但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争议。
观众
观众
辩组一
辩组二
讲台: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