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基础过关]
1.下列景观图片中的地理事物,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从而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下列关于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燃冰属于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
B.可燃冰属于新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C.可燃冰存在的范围比较广
D.可燃冰在不久的将来可完全可以替代煤、石油等矿产能源
3.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森林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上生长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5.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矿产资源的特征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6~7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采矿人员无视《矿产资源法》,纷纷涌入国家规划的矿区,把完整的大矿区、大矿带,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矿,乱采滥挖,使矿体从地表到深部,都被搞得支离破碎。
材料二 我国南方某地,铜矿资源丰富。为了炼铜,人们无休止地毁林开矿,加上当地其他一些自然原因,从这以后,泥石流危害严重。地面被冲刷出的沟谷多达上百条,使30%以上乡镇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三 我国有许多多种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矿床,但人们采矿时往往只采一种,抛弃其他有用成分。如采铅锌矿时,就把与之共生的硫铁矿(化工原料)抛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6.材料中所述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7.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做到
( )
A.进口矿产,减少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量
B.集中开采富矿,关闭贫矿
C.大力开采海洋矿产资源,禁止开发陆地矿产资源
D.制止破坏矿产资源的恶劣行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8.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矿、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能力提升]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9~10题。
9.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10.下列关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
A.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
B.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
C.滥占耕地现象已不存在
D.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可控
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据此完成11~12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1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
因是
( )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1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上升,请分析其原因。
14.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出现重度缺水。结合下图,完成问题。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已利用京杭运河(乙图)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根据对东线调水路线的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问题,其中A、B、C三个河段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1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区域
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耕地占全国的比重
外流区
长江以南地区
80.4
53.5
35.2
长江以北地区
14.7
44.5
59.2
内流河地区
4.9
2
5.6
材料二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2002年我国用水量为5
497亿立方米,不到全国的水资源总量的1/5,但缺水已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1)试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资源危机对我国农业、城市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答案
[基础过关]
1.C 2.B 3.A 4.B 5.B 6.B 7.D 8.D
[能力提升]
9.D 10.A
11.C 12.B 13.(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措施: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14.(1)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
(2)A河段。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15.(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
(2)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 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以及流域植被和湿地的毁坏
(3)危及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如农田受灾、人畜饮水困难;影响我国城市生产生活如城市供水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水体污染、河川断流、城市地面下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