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3 17: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解读
1.以石油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2.以煤炭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情况,了解煤炭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演示结束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石油 供应 上扬 石油相关 经济增长 利用率 替代 节约 利用率 替代能源 依赖 资源勘探 1.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提示】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有限,而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许多国家为了预防石油供应中断,保障石油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回填 浩大 高昂 塌陷 整体下沉 毁灭性 复垦 土地退化 复垦 再种植 成本高 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热 直接燃烧 洁净煤 利用效率 2.面对数量巨大的煤矸石,如何将煤矸石变废为宝?
【提示】 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思考:①用于发电、烧砖、铺路、填充塌陷区;②从中提炼有用物质。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问题导思】 
材料一 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分布示意图(2006年)。材料二 2007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分布图。1.根据材料一,分别说出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居前三位的国家。
【提示】 石油生产: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
石油消费:美国、中国、日本。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
【提示】 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因为进口石油主要来自西亚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中国的石油供给受到严重威胁。3.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提示】 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资源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⑥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1.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一是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逐渐因消费而耗竭;二是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石油消费日益增加。两者结合,将使石油供应出现短缺,价格上扬,冲击石化工业,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这些均构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1)“开源”方面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石油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加强资源勘探,发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国内石油的正常供应。
③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2)“节流”方面
节约使用,提高利用效率。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油潜力很大。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3)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图1 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单位:亿吨) 图2 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分布 (1)从图1可以看出,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将于________年之前超过50%;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________地区。
(2)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走出能源“困局”,一靠开源,二靠节流,简述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 从柱状图中柱的高低数字变化和扇形图中百分比的大小,再结合我国石油现状来确定答案。【解析】 第(1)题,从图1中可知,2015年以前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超过50%;从图2中可知我国石油进口地主要在中东地区(46%)。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量增长快;石油来源地过于集中,需要远距离海运,安全隐患大。第(3)题,关键要紧扣“开源”“节流”两方面回答。【答案】 (1)2015 中东
(2)石油产量增加缓慢;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石油来源地较单一,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3)节约使用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问题导思】 
材料 山西省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矿产资源开发前     矿产资源开发后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提示】 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提示】 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2)煤变油。在技术上称为煤炭的液化,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其他碳氢化合物,如汽油、柴油等。这项技术既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寻找到以煤代油的能源替代品,弥补我国石油资源的不足。
(3)煤炭地下气化。这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直接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及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煤炭地下气化变传统的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变用煤为用气,减少了煤的直接利用。这项技术由于集煤炭开采、运输、洗选、气化等工艺于一体,具有安全性好、投资少、效益高、污染少等优点,深受各国的重视。(1)分析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思路点拨】 结合图中各煤矿的分布和内蒙古“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分析造成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解析】 第(1)题,开采煤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地面塌陷、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第(2)题,电力输出对内蒙古来说,减轻了交通压力,延长了煤炭生产链,经济效益增加,但会导致当地大气污染加剧。第(3)题,煤炭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土地复垦、加强地表保护,又涉及煤炭利用过程中对大气的环境保护。
【答案】 (1)破坏地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图表展示]
教材第28页图2-8 2001-2006年我国石油进出口量变化[解图精要]
1.由图中我国石油进口量折线的变化趋势,可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增幅较大。
2.由图中我国石油出口量折线变化可知我国石油出口量逐渐降低。[图表应用]
下图是近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2)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因而为净进口量。第(2)题,要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为节流措施,其他三项均不合理。
【答案】 (1)B (2)D教材第28~29页活动
【答案】 1.略。
2.石油资源的短缺,将会影响到石油加工工业、石油化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到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工业,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交通出行、衣服的购置、生活必需品的添置等。教材第29页活动(下)
【答案】 1.我国石油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①石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运输过程中的漏油现象;②技术、工艺落后,石油在燃烧过程中燃烧不充分、利用效率不高。
2.交通工具需要石油,人类所穿化纤衣服来自石油,使用的塑料制品来自石油。其中有的有节省石油的潜力(如交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美国《地理》杂志2007年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每7桶合一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1.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 第1题,“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第2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答案】 1.C 2.A3.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它在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建设等矿山环境整治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典型。读“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1)黄土高原很多地区能够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是什么?
(2)露天煤矿易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危害?
(3)露天矿区往往会建设隔离护坝,为什么?
(4)土地复垦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露天开采过程中要剥离表层土,使植被遭破坏,造成生态及环境问题。对于采空区进行回填复垦既可以治理生态问题,也可以治理环境问题。【答案】 (1)当地的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煤层厚且稳定。
(2)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大气;露天采矿,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等。
(3)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4)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二五”内蒙古自治区的风电发展要以风电消纳为导向,实现风电装机容量达3 300万千瓦,超过了三峡的装机容量。
材料二 下图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及某地景观图材料三 《经济参考报》的一则报道中写道,在飞机就要降落呼伦贝尔机场时,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草原上不规则地露出黄色沙面,犹如一块块疮疤,令人心痛。
(1)材料三中所述现象体现的环境问题为___________。
(2)分析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3)图中某地的居民正在为“输煤”还是“输电”而苦恼,请你帮其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4)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开发风电的原因。【解析】 第(1)题,从草原“露出黄色沙面”可以判断该现象体现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2)题,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图片可以判断该地荒漠化主要是大规模开矿导致的,而治理措施要结合其产生的原因来考虑。第(3)题,分析输电和输煤各自的优缺点即可。第(4)题,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资源本身的特点、开发利用难度、成本和需求状况等方面分析。【答案】 (1)土地荒漠化
(2)主要原因:大规模开矿对植被造成破坏,如露天开采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废弃物随意堆放产生污染等。治理措施:健全立法,规范开矿方式;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投入资金和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等。
(3)选择一:输煤。理由:对当地的污染相对较小,有利于保护当地环境。选择二:输电。理由:交通运输压力小,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输电的成本相对较低而电价较高,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4)接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土地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建设风电站;风能为清洁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减少对生物能的使用,保护植被,有利于荒漠化的防治。课时作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