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2 16:5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
读漫画“第四次石油危机逼近
中国经济面临大考”,回答1、2题。
1.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危害,目前我国石油储备一期四个基地(浙江镇海、浙江舟山、青岛黄岛、辽宁大连)已基本建成。正积极推进石油储备二期基地建设,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①确保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
②平抑国内油价的异常波动
③加快石油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④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除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形势(

①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平
③进一步提高节能意识,努力抓好节能工作
④加大能源的调配程度,改变能源生产消费不均的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在我国某一露天开采煤矿区,被开采煤矿附近的潭水变成含硫很重的“黄绿色”,一潭死水散发着浓重的臭味。一些以煤为燃料的化工厂在矿区周围广布,附近粉尘污染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针对材料中煤矿的露天开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破坏地表植被和基层土壤
B.矿坑废水是造成附近水资源污染的污染源
C.与地下开采相比,对大气的粉尘污染较轻
D.矿区回填,恢复地表生态的成本高、难度大
4.针对材料中化工厂造成的粉尘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优化当地用煤结构
②禁止以煤炭作燃料
③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④将粉煤灰进行综合利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读图,回答5、6题。
5.用煤来发电与水力发电的主要不同是(

A.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B.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C.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
D.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6.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
略前景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①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日本能源安全状况(1973年~2000年)
材料三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争取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到65%。
(1)从材料一可看出2030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其最主要原因是

(2)材料三是日本针对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
(3)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地理角度思考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状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2012·苏州高二检测)下图是“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本世纪初我国石油消费以进口为主
C.1995年后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1世纪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2.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12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结合材料回答3、4题。
3.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A.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B.多投入,多产出
C.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D.发展粗放农业,改善环境
4.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高,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D.人口数量庞大,资源利用率低,短缺越来越严重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的新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原因不包括(

A.我国煤炭储量大
B.煤炭燃烧对环境污染严重
C.煤炭开采成本低
D.煤炭储存、运输方便
6.煤炭液化技术是把固体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使其转化成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下列地区最适宜推广煤炭液化技术的是(

A.青海
B.广东
C.上海
D.内蒙古
7.洁净煤技术还包括脱硫技术,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100%
B.该技术可以减小pH值和酸雨危害
C.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D.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二、非选择题
8.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9.(案例探究题)人类从远古的钻燧取火到今天核能的和平利用,人类进步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摄取和利用能源的过程。能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风险。我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石油安全”问题,10~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外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圈定浙江镇海、舟山、山东黄岛、辽宁大连4个石油储备基地。
材料二
中国石油供需演变和中国未来石油供需状况
材料三
我国进口原油中的80%都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进口的,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国内专家最近提出了从缅甸修一条输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该路径比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油的传统路径至少能减少
1
200千米的路程,而且要安全得多。
(1)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有关能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核能、风能、生物能均为来自太阳的能源
B.石油、天然气、水能、沼气都是常规能源
C.水能、潮汐能、风能、地热能可按某种能源分类标准划为同一类别
D.重庆地区不可能建设风力发电站
(3)依据材料三,简述中缅输油管道与现行的马六甲海峡航线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4)为确保国家石油安全,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外,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解析
【基础达标】
1、2.【解析】1选A,2选A。第1题,把石油储备起来,当石油短缺时使用,有助于确保石油的供应和价格平稳。第2题,能源的调配不能改变能源的总量,不会对我国能源危机产生影响。
3、4.【解析】3选C,4选B。第3题,露天采矿较地下开采对大气的粉尘污染较重。第4题,当地煤炭资源丰富,若禁止以煤炭作燃料,会使当地丧失资源优势,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科学用煤。
5、6.【解析】5选B,6选C。第5题,煤电与水电相比,火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运转时投资多,而水电站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运转时投资少。二者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第6题,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应当提高煤的利用率。因此,气化是最具战略前景的利用方式。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理解能力,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木材、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消费比重上升,并且大致在2000~2030年期间,石油的消费比重最高,2030年之后,天然气消费比重超过石油而居首位。其原因是天然气相比石油,对环境的污染较轻。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能源进口依赖率较高,石油消费比重2000年和1973年相比较比重下降;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说明日本能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并且进口渠道单一。材料三说明了日本为拓宽进口渠道,争取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也不断升高,参照日本的经验,我国应该对外开拓石油进口渠道,使能源来源多元化;对内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1)石油对环境污染较重,而天然气对环境污染较轻
(2)石油进口渠道单一。
(3)能源来源多元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力提升】
1、2.【解析】1选C,2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石油消费量在20世纪后期增长,而生产量基本没有增加;本世纪初我国石油的生产量大于进口量,我国石油消费是以本国生产为主;从1995年以后我国石油出口量为负值,说明我国石油不再出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在21世纪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需要进口,不能完全自给。第2题,要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是节流措施。
3、4.【解析】3选C,4选D。第3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倡导循环经济模式,少投入,多产出。第4题,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在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现象严重、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5~7.【解析】5选B,6选D,7选D。第5题,煤炭对环境污染严重,应该是能源消费结构不以煤炭为主的原因;第6题,煤炭液化技术适合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第7题,该技术脱硫效率没达到100%;该技术可使煤炭燃烧时排放的酸性气体减少,酸雨危害减小,pH值增大;该技术没有体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8.【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结合图中各煤矿的分布和内蒙古的自然特征,开采煤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地面塌陷,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第(2)题,电力输出对内蒙古来说,减轻了交通压力,延长了煤炭生产链,经济效益增加,但会导致当地大气污染加剧。第(3)题,煤炭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土地复垦、加强地表保护,又涉及煤炭利用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保护。答题时应注意题中“当地”和“环保措施”等限制性词语。
答案:(1)破坏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9.【解析】此题考查我国能源使用现状和面对我国能源需求量急剧增加时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读图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二知,未来中国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国内石油的产量2010年后不断减少,使得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因此未来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会越来越高。第(2)题,A项中的核能来自地球内部,B项中的沼气为新能源,D项重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是可以建设风力发电站的。第(3)题,从线路长短、运输量、运输效率和安全性角度比较。第(4)题,围绕“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思考。
答案:(1)国内石油产量增幅(供应量)小于消费量增幅(消费量),导致石油进口量增幅大,对外依赖性增强。
(2)C
(3)节省距离和时间从而节省运费;战略安全性提高;运量增大。
(4)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用能;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