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狂刷】关于古诗文阅读的方法技巧(PDF版)-2026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诗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小题狂刷】关于古诗文阅读的方法技巧(PDF版)-2026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诗文阅读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3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08:5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古诗文阅读
关于古诗文阅读的方法技巧
一、文言文阅读
1.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统计表
年份 选材、文体 考点分布 分值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宋史·曾公亮传》(人物传记) 断句、文化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明史·陈登云传》(人物传记) 断句、文化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宋史·孙傅传》(人物传记) 断句、文化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北史·来护儿传》(人物传记) 断句、文化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旧唐书·于休烈传》(人物传记) 实词、断句、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明史·韩文传》(人物传记) 实词、断句、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明史·马文升传》(人物传记) 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旧唐书·李揆传》(人物传记) 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宋史·萧燧传》(人物传记) 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19
2.选材及题型特点 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
(1)2013年以前较为稳定,题型有四,即实词、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
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
(2)2014年,题型设计有调整,用断句替代了筛选 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
信息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实词、断句、分析与概 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括、翻译。 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
(3)2015年,题型设计又有新变化,用文化常识替 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
代了实词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断句、文化常识、 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
分析与概括、翻译。 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
(4)2016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保持了题型的稳 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定,四道题依然为断句、文化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 Ⅰ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
3.文言文选择题阅读技巧 物传记;写的是宋朝高官孙傅的事;总叙之后具体写了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四件事:直言进谏、勇战金兵、留守京城、与太子同生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 死。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
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 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
1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2)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4.文言翻译题阅读技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 文言翻译题是高考文言阅读的半壁江山,所占分
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 值超过了一半,因而要特别重视。
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逐字逐句地进
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浅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 行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
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 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
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 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
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 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
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 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
点。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卷第5题,作者考 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查了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和太子等有关文化常识,其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易懂。
中兵部、庙号等文化常识较难,可以把它们作为正确的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
处理。再认真理解其他两个选项,就很容易选出正确 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答案。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卷第4题选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出对实词“登”“录”“振”“勒”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
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 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
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登”解释为“升职”。我们 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根据语境可知,“进士”不是官职,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
者的称谓,所以将“登”解释为“升职”就不合乎常理了。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者也”是语尾助词,不
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 译。
就能更准确地解答考题。 “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
(3)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 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错误的。要辨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
正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查揣摩字义、词义、 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
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 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
达特点等。考查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 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
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 达习惯。
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比如2015年语文新课标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
全国卷Ⅱ卷第6题,C选项“来护儿直言劝诫,后被奸 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 二、古代诗歌阅读技巧
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护。”我们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分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
析可知,这里叙述的两件事之间并无因果联系,命题者 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
故意用“以致”将两件事牵连到一起,是错误的。 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2

语文·古诗文阅读
1.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 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
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 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
如杜牧的《山行》,诗题表明此诗是作者在山中行走所 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
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
卷考查的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标题直接表明 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
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临洮。李白的《黄鹤 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 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
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 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
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 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
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
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 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
道而行,舍近求远。 人生历练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 人生境界。
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 3.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
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 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
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 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
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 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
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
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 向往。
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
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 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
2.学会知人论世 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 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
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的感叹。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诗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
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 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
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 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把握。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 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
3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山的高大。
1.表现手法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 等,如《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
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 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
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
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 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
胸臆,真切感人。 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 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水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
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 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
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例如杜甫《蜀相》中“映阶 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
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 冷寂。
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
“ , , ” 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中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表达出无限
, 。 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的凄凉之情 感人至深
朝”,() 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的
“秋胜春朝”
2 象征和托物言志
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
定的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
的调和。如周德清的散曲《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
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
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
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之情离别
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
之意……
线。”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
两句着重写江帆的速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动景
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
和静景相映成趣。
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
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
实,梦境为虚,叙述为实,议论为虚……2014年高考全
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
国卷Ⅱ卷考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
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
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
事物。
斜。”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
(3)衬托与对比
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
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
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
衬托主要”。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 “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
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
4

语文·古诗文阅读
2.修辞手法 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②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
排比、反复、双关等。 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 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或“这样写有什 (3)表达技巧
么好处(作用) ”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查学生对表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
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 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
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
1.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 用———所起的作用。
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
诗、词、曲。 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
(1)形象 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 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 2.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
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 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
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 “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
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的———这样写的好处”。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
(2)语言 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
①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 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代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
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 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再加上训练和积累,就一定
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 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