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是金色花,躲在妈妈找不到的树上匿笑,可哪知妈妈正A. _______ (焦急 急迫)万分。我们是红莲,虽被雨点打得左右qī 斜,但在妈妈的yìn 蔽下,我们B. _______ (完好如初 毫发未损)。
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着我们冰冷的心;母爱是沉寂夜空中的歌谣,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让我们一起C. _______ (沐浴 陶醉)在母爱的阳光里,抛弃尘世间的一切烦脑,尽情地享受吧!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匿( )笑 慰藉( ) qī( )斜 yīn( )蔽
2.开场白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给开场白中的A、B、C 三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 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们是金色花”中的“是”是判断动词。
B. “但在妈妈的yìn 蔽下”中的“下”是趋向动词。
C. “抛弃尘世间”中的“抛弃”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
D. “尽情地享受吧”中的“尽情”是表示意愿的动词。
5.交流会上,同学们阅读了《金色花》和《荷叶·母亲》,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言,下列感言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使我明白了母爱的无私。
B. 泰戈尔的《金色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孩与妈妈嬉戏。
C. 母亲,您的爱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诗篇,感恩您无尽的付出与包容。
D. 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
6.联系本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内容补全下面的语段。(填序号)
在《金色花》中,“我”变成了金色花,与母亲游戏,母爱是________;在《荷叶·母亲》中,“我”是红莲,母亲是荷叶,母爱是________ ;在《游子吟》中,“我”像小草,母爱像阳光,母爱是________ 。
A. 幸福的陪伴 B. 安全的护佑 C. 无私的奉献
7.有同学分享了冰心关于“母爱”的其他现代诗歌,大家读完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小荣: 这首诗以“母亲啊!”作为结尾,诗人这样安排是因为(1)__________________。
小德: 读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一古一现,却在情感表达上有相同之处:既表达了(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表达了(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芳:是呀,你说得对。而且本诗将母亲比作(4)____________,《游子吟》将母爱比作(5) ____________,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6)小松想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乐,请你帮他选择风格 ( )
A. 优美婉转 B. 慷慨激昂
C. 欢快热烈 D. 古典庄重
8. 从下边的候选人中推举一人作为本次交流会的形象代言人,你会选谁?请写出理由。
孟母(孟子的母亲) 岳母(岳飞的母亲)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色花
①偶尔看到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申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②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③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毅然挺拔,每一个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④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⑤许久以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⑥不是么,且不说他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周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丑……
⑦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⑧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⑨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阳光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⑩是的 ,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花瓣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他不能不倾注全部的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了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9.根据④—⑦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雷花草的特点。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10.根据③—段的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作者: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在第段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请根据③—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12.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1)纵向对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
(2)横向对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
13.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语句回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
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14.“我一无所求”的标题为编者所加,你认为加得合理吗?为什么?
15.“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这种“重复”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大西洋绿色海水深处,有许多伸向岸边的幽暗路径,是鱼类巡游的小路。数千万年来,鲑鱼就沿着这样的路径徊游,回到刚出生的头几个月或头几年待过的支流。这种徊游模式由来已久,年年如此,使得米拉米奇河成为北美地区最负盛名的鲑鱼产地。
但在1953年,在米拉米奇河西北部流域进行了一次针对卷叶蛾虫灾的喷药行动。在此之前,只是喷洒数千英亩森林,如今已经变成了数百万英亩,其目的是拯救橡胶和造纸的主要原料香脂冷杉。于是,1954年6月,飞机造访了米拉米奇河西北流域的森林,纵横交错的白色烟雾在空中划出了一道道“完美”的飞行轨迹。每英亩喷洒了0.5磅的DDT(滴滴涕,是有机氯类杀虫剂),药剂穿过香脂冷杉,落在地上,也落在林间的河流里。飞行员一心想着完成任务,不曾躲避河流或在飞过溪水时关掉喷嘴。不过即使他们这样做了也于事无补,因为只要有一丝微风,雾剂就会飘散很远。喷药不久,就出现了不祥的预兆。仅仅两天之内,河流沿岸的鱼就死伤无数,其中包括很多年幼的鲑鱼、缚鱼,道路边、森林里的鸟儿也在不断死去。河流中的一切生物都沉寂下来。在喷药之前,河里的生物多种多样,构成了鲑鱼和鳟鱼的丰盛食物,比如毛翅蝇的幼虫、石蝇的蛹等。但现在溪流中的昆虫全被DDT杀死了,那些小鲑鱼已经无处觅食。
不出所料,在这样大肆破坏、无情杀戮的惨景中,小鲑鱼根本无法逃脱。到了8月,春天里孵化的小鲑鱼全都消失了,一年的繁殖化为乌有。一岁或者更大一点的鲑鱼,情况稍好一点。飞机经过时,1953年孵化的正在河里觅食的每六条小鲑鱼中,只有一条幸存下来。这些事实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自1950年起,加拿大渔业研究委员会就开始对米拉米奇河西北流域的鲑鱼进行研究,每年会进行一次调查。
出乎意料的是,卷叶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顽强”了,而鲑鱼苗经常“全军覆灭”。从1955年到1957年,新不伦瑞克省与魁北克省的各个区域喷了两次药,有些地方甚至喷了三次。到了1957年,已经有1500万英亩的土地喷了药。随后喷药暂停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卷叶蛾的再次爆发,在1960年和1961年又各喷了一次。实际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喷药计划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喷药一直在进行,副作用也在不断延续。在喷过药的河里,各阶段的幼鲑都很少见。
在1954年,米拉米奇河西北部流域已经喷洒了大量药物。此后,除在1956年向一个狭窄地带喷过药之外,整个支流的上游没有再喷过药。1954年秋,一个热带风暴对米拉米奇河的鲑鱼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德娜飓风一路北上,给新英格兰地区和加拿大海岸带来了倾盆大雨,形成的洪流裹挟着大量淡水奔流入海,引来了无数鲑鱼。因此,河床的砾石间出现了数目繁多的鱼卵。1955年春,在米拉米奇河西北部孵化的幼鲑获得了理想的生存环境。虽然上一年DDT杀死了所有水生昆虫,但最小的昆虫——摇蚊和纳虫,已经得到了恢复,它们正是幼鲑的主要食物。因此,那年的鲑苗不仅有足够的食物,而且几乎没有争食者。这是因为较大的鲑鱼已经在1954年被毒死了。相应地、1955年的鱼苗生长迅速,并大量存活下来。它们很快在河流中完成发育,随后奔向大海。
总有一些方法,既能保护森林,又能挽救鱼类。假如放任河流不管,使之变成死亡之地,那将是对绝望和失败的屈服。我们必须广泛应用已知的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各种资源来寻找新方法。有记录显示,某些天然的寄生虫可以很好地控制卷叶蛾,比喷药更有效。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自然的方法。此外,我们可以施用毒性较弱的药剂或利用微生物使卷叶蛾生病,但不会破坏森林的生态,这样也许更好。
新型有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必定会对鱼类造成严重的伤害。因为鱼类对氯化经杀虫剂异常敏感,而现代杀虫剂大多是用氯化烃制成的。数百万有毒的化学品接触地表后,必然会有一部分毒素进入土地与海洋之间的水循环中。
相比昆虫防控作业导致河流或者池塘的鱼类突然死亡的直接后果,那些随着河流、小溪汇入河口的杀虫剂所造成的间接后果,或许要更为神秘、更为可怕。我们知道,农田和森林的杀虫剂通过河流进入海洋,但我们并不知晓它们的种类有多少、数量有多大。一旦毒素进入海洋就会高度稀释,目前我们还没有可靠的方法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有效的检测。另一个有待探索的就是化学品之间的反应,当它们进入各种矿物质激荡混杂的海洋时,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摘编自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材料二
中国农药过量施用现象严重,据统计,中国1990—2016年农药施用量从73.3万吨增至174万吨,增幅达到137.38%,位居世界第一。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会因农药残留超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如传统化学农药对人类可造成急性、慢性危害;农药残留在非靶标动植物体内将导致动植物习性及生命规律发生变化;农药进入环境后对空气、水、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也带来破坏。近年来因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毒豇豆”“毒生姜”“毒韭菜”等。
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强、不易产生抗药性、污染小的产品优势,使用生物农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农药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多为低毒或微毒,对人畜安全;常易分解,不易污染农产品,更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天敌安全,不伤害蜜蜂、鸟、鱼、青蛙,环境污染小。
生物农药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供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的无公害农产品、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生物农药具备绿色和无公害的特点,使用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能降低产生抗药性的概率,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在生物农药的组成上使用的材料很广泛。这些特点都使生物农药在我国农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具备非常理想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周蒙《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分析》)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卷叶蛾虫灾时,飞机如能躲避河流或在飞过溪水时关掉喷嘴,就能减小药物扩散范围,降低对其他生物的危害。
B.重复喷药的河段里鲑鱼数量急剧减少,而米拉米奇河西北流域受喷药次数和热带风暴的影响,鱼类状况相对较好。
C.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既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对农业生态平衡和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人们为了治理生物危害而采取的化学农药防治措施及其带来的后果,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卷叶蛾虫灾防控不当破坏了河里生物的多样性,导致小鲑鱼也因缺乏食物而大批死亡。
B.怎样充分利用才智和资源寻找新方法保护森林、挽救鱼类,这给科学家的研究带来了挑战。
C.以“毒豇豆”“毒生姜”等为例,意在说明农药残留超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D.我国空气、水、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可见农药过量施用现象最为严重。
1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科罗拉多州某工厂排出的化学农药汇入河流产生了新物质,卢佛·爱拉森教授说:“我们并不认识那些是什么东西,对人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并不知道。”
B.在非洲的罗德西亚,当地人虽然使用浓度仅仅为0.04ppm的DDT来控制蚊虫,其他杀虫剂的致死剂量甚至要比这个浓度还高上一些,但是足以造成浅水中的鲖鱼死亡。
C.为消灭沙蝇,圣露西县喷洒了狄氏剂,尽管喷药的浓度比例比较低,但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鱼类“彻底灭绝”,海岸上到处都是死鱼的尸体。
D.赫伯特·米尔斯博士在坦帕湾的鸟类保护区观察后,发现当地卫生部门为了消灭盐沼蚊而喷药,导致蟹类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使得这里变成了一个灾难区。
19.材料一使用“完美”“顽强”“全军覆灭”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20.如何才能减轻使用农药对渔业、农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诗人的死是生
[黎巴嫩]纪伯伦
夜幕笼罩,冰雪为城市穿上冬装,狂风在房舍之间悲叹。
城边上一座行将坍塌的简陋茅舍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年轻人。微弱的灯光似在竭力挣扎,试图征服黑暗,但终于被黑暗压倒。那是一位诗人,以纯美言词给人送去欢乐。如今就要饿死在这富贵活人城中了。他身旁只有油灯一盏,那是他孤寂中的伙伴;还有一页页诗稿,满载他高尚灵魂的梦幻。
青年睁开疲倦的眼皮,仿佛想用最后一丝目光穿透那破烂的屋顶,观看隐藏在乌云之后的繁星,然后说:
“美丽的死神,你来吧!解去我身上的物质枷锁吧!因为我已感疲惫不堪。来吧,美妙的死神,快把我从人群中解救出来吧!只因我把从天使那里听来的话翻译成了人的语言,他们便说我是异己分子。快朝我走来吧!人已经抛弃了我,把我丢入被遗忘的角落。甜美的死神,带我走吧!我的同胞已不需要我。让我投入你那充满爱的怀抱吧!求你吻吻我的双唇。我这双唇既未尝过母亲亲吻的滋味,也没有接触过姐妹的前额,更未亲过意中人的嘴唇。亲爱的死神,快来拥抱我吧!”
这时,病榻旁突然闪出一位女子的身影,其美远非凡人所具有。她身穿雪白晶莹的衣裙,手持采自天园的百合花环。她热情拥抱诗人,伸手合上他的眼帘,以便让他借灵魂的目光看着她。她吻了吻他,那充满深爱的一吻留给诗人的是心满意足的微笑。
刹那之间,茅屋空余尘土,只有一些诗稿散落在黑暗角落。
时节如流,数代飞闪而过。那座城中的居民一直沉湎于昏睡之中。当他们苏醒过来,看到知识的曙光时,他们在广场中心为那位诗人建造了一座巨大塑像,并为他确定了每年的纪念日……
啊,人是多么愚昧!
(选自《纪伯伦经典散文诗》,有改动)
21.青年诗人为什么一遍遍呼唤死神的降临?
22.作者为什么把青年诗人的死亡写得那么美?
2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画线句“啊,人是多么愚昧”的内涵。
答案
1、nì jiè 攲 荫 2.烦脑--烦恼 3.焦急 毫发未损 沐浴 4.D 5.C 6.A B C 7.(1)直接呼唤母亲,直抒胸臆,点明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的主题,同时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母爱的平凡和伟大,包容和细腻 (3)儿女对母亲的感恩 (4)春光 (5)春晖
(6)A
8.示例一:孟母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教子成功的例子可作为后人教育孩子的典范。因此,我推举孟母作为形象代言人。
示例二:岳母
岳母刺字,教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热爱国家、报效祖国在当今时代仍需被铭记于心。因此,我推举岳母作为形象代言人。
9.外表丑陋却很倔强(或不美不雅却易于生活) 外表美雅却很娇弱(或既美又雅却不易于生活)
10.遗憾(或冷漠、冷淡、冷落);厌恶(或讨厌、讥笑、鄙视);惊奇(或惊异);赞叹(或赞美、赞颂、称赞)。
11.仙人掌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但他却倾注全部的心血,开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 作者在仙人掌开花之前,曾厌恶、讥笑它的丑陋;只重视外在美而忽略内的精神
12.开花之前的仙人掌;开花之后的仙人掌。仙人;海棠、月季、文竹之类的花草。
13.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4.用“我一无所求”作为标题很好。全诗表达了对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的崇尚和追求,也是诗人对纯真、和谐人生的崇尚和追求的诗化。“我一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更突出了追求的唯一和执著,如此看来,以“一无所求”为题,更好地凸现了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诗作的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15.泰戈尔的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象。“我没有走近你”两次在诗中出现,更是凸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
16.A 17.D 18.A
19.①“完美”“顽强”等词语含有讽刺的意味,“全军覆灭”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引号强调了作者对此持反对态度;②这些词语贴近日常生活,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鲜明。
20.①借助某些天然的寄生虫或利用微生物;
②使用不易产生抗药性、污染小的生物农药;
③降低化学农药的浓度,避免农药过量施用现象。
21.穷困潦倒,疲惫不堪;饱受排斥,惨遭抛弃;缺少爱;在这个世界上生不如死,渴求解脱。
22.与诗人生活境遇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黑暗、冷酷的现实世界的憎恨,对诗人悲惨境遇的同情。
23.城中人麻木不仁、沉湎于昏睡之中不觉醒;城中人不懂得珍惜爱护善良正直睿智的诗人;人们往往后知后觉、觉醒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