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2 17: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不停地进行能量循环和物质交换,构成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脱离了环境将难以生存
C.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均能指示其所存在的自然环境
D.生物对其生存的环境影响极为微弱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据此回答2、3题。
2.湖泊是重要的湿地形式,除了补给河流、调蓄洪水之外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下表所示情况发生原因无关的是(
)
A.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水面日益退缩
B.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补给不足
C.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大量出现
D.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
3.乌鲁木齐市北郊的青格达湖周边有30平方千米的湿地,被称为“乌鲁木齐的肺”,这里也是数万只候鸟的迁徙栖息地。前几年,这块湿地的周边村庄发生了禽流感。这说明(
)
A.新疆气候干旱,湿地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B.湿地周围被大量开垦,增加了人、畜与候鸟的接触
C.为了防控禽流感的爆发,人类应该填平湿地,阻止候鸟在此栖息
D.湿地面积与禽流感爆发的范围呈正相关
(2011·黄山高二检测)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4、5题。
4.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5.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回答6、7题。
6.形成赤潮的直接原因是(
)
A.海水综合治理差
B.海水中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
C.海水受生活垃圾污染
D.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红壤进入海洋
7.为防治海水富营养化,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可取(
)
A.研制“无磷洗涤剂”
B.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江河中
C.及时打捞收获快速生长的水藻
D.关闭生产洗涤剂的工厂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据报道,2007年9月下旬由于农作物秸秆焚烧和逆温天气影响,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空气污染指数曾连续3天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2008年秋收期间,全省范围内实施了“禁烧”措施,空气质量较往年同期有显著改善。
材料二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作物秸秆可进行综合开发。具体的做法是:第一,用机械将秸秆加工成颗粒状,运用活性酶酵化分解技术生产饲料,替代粮食饲料,发展畜牧业;第二,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发展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第三,减少直接用作饲料的数量,通过动物消化变成优质肥料。
(1)我省部分地区农村秸秆燃烧率曾高达80%以上,燃烧秸秆会产生哪些负面效应?
(2)请将下列内容的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的空格内。
A.过腹还田
B.发展畜牧业
C.优质饲料
D.消灭害虫卵
9.(案例探究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源头汇水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该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历史上,三江源地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20世纪末,许多做着“淘金梦”的人进入三江源地区,掀起一股淘金热,滥挖滥采矿产资源,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些人受利益驱动,疯狂捕杀藏羚羊、野牦牛等,致使这些珍稀动物日益减少。鼠害猖獗,肆虐草原,它们在草皮下面打洞,吃牧草根茎,造成大片牧草死亡,再经风雪侵蚀,草原逐渐荒漠化。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1)澜沧江是世界第六大河,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流出我国后又称(
)
A.湄公河
B.伊洛瓦底江
C.湄南河
D.恒河
(2)藏北高原上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芜进而加剧荒漠化
B.植被破坏减轻,水土流失减轻
C.藏羚羊尸体腐烂而污染大气
D.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3)导致三江源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2010年8月19日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十周年纪念日,设立该自然保护区有何重大意义?
(5)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搬出自然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使当地居民转产、脱贫
C.青藏铁路改线绕过该地区,消除铁路建设对生态的破坏
D.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切不可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其中,能量的交换是递减的;所有的生物均无法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并不是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均能指示环境,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生物才能明显地指示自然环境;生物除了受环境的制约外,还对环境进行积极的反作用——改造环境。
2、3
【解析】2选C,3选B。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及影响。第2题,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大量出现,是水污染的结果,相比其他三个选项,使湖泊面积减少不明显。第3题,禽流感的发生是人、畜与候鸟相接触的结果,湿地的开发增加了接触机会。
4、5
【解析】4选C,5选A。第4题,移植大树的目的是让大树尽可能地成活,在移植过程中和防治病虫害方面都要尽可能减少对大树的破坏。其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大树生存环境的改变。第5题,大量移植树木导致原生地植被覆盖率下降,使水土流失加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生物群落,地表水下渗减少;森林对酸雨影响不大。
6、7
【解析】6选B,7选D。第6题,根据材料,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因此海水中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是导致赤潮发生的直接原因。第7题,关闭生产洗涤剂的工厂,不切合实际,应鼓励洗涤剂厂生产无磷或新型洗涤剂。
8.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燃烧秸秆必然导致大气污染,另外秸秆还具有饲料价值和生态价值。
(2)填图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二,并注意结合图中的因果关系。
答案:
(1)使大气质量状况下降,影响交通和居民健康;使畜牧饲料等潜在的经济价值无法得到利用,造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秸秆不能还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2)①C
②B
③D
④A
9.
【解析】第(1)题,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出境称湄公河,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汇入南海,是一条国际性河流。第(2)题,大量偷猎藏羚羊会直接危害该物种的繁衍生存。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雪山融化,水源减少;鼠患、过牧又导致草场退化、沙漠化严重,加剧了鼠害;而人类的盗猎又直接影响了生态平衡。
第(4)题,三江源是我国一个特殊地带,由于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使其具有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由此产生了一个十分珍贵的海拔较高的生态系统,这为世界范围内研究高海拔地域生态系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源。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保证我国及世界人民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还可以保护世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也会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状况。在三江源地区进行整治开发,必须以发展为核心,要使当地居民脱贫,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环境。第(5)题,A项停止经济建设,居民全部搬出,不现实也不是根本措施;C项青藏铁路建设已充分考虑生态的保护;D项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有效措施,故选B。
答案:(1)A
(2)D
(3)全球变暖、蒸发量加大,鼠害猖獗,乱采乱挖,过度放牧,偷猎乱猎等。
(4)保护该地区的湿地、高原植被,改善当地气候,防治荒漠化;防止河流水源减少;保护当地的珍稀物种,减缓物种的灭绝速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状况。
(5)B
独具【规律方法】青藏铁路建设中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青藏高原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青藏铁路设计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对于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的铁路线,尽可能采取了绕避的方案。同时,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野生动物通道设计时不仅吸纳了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的建议,还征求了当地牧民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