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3 09: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案
(湘教版选修6)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
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
以2012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2”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6~4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水土流失”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48~5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4、土地荒漠化”;④看教材P50~5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5、生物多样性减少”。→→→←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的设问逐次进行。←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我国草场资源的现状,并能解释这种状况的成因。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3.识记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危害,探究其成因。4.了解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学会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布地区。(重点)
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
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
(1)现状
(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
(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水土流失
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2.形式:水蚀和风蚀。
3.概念: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受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
4.原因
5.后果
土地荒漠化
1.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
2.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3.危害: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4.原因
5.沙尘暴
(1)概念: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
(2)发生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3)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北路、西北路和西路。
生物多样性减少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面临严重威胁。
2.不断减少的原因: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土壤、水和空气污染。
3.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海河流域森林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由于古城的营建、烧炭、冶炼、战争破坏及毁林开荒等,使海河流域山区森林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2.海河流域森林被毁,对海河流域产生哪些生态危害?
【提示】 气候干旱,土壤侵蚀加剧,土质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旱涝灾害频繁,流域水质恶化等。
3.我国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
【提示】 超载放牧、鼠害虫害、乱采滥挖等原因使我国草场退化。表现: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改变,草场生产力降低,草场的动植物资源遭破坏,出现荒漠化。
图示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读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A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现有天然林面积正逐年减少。请阐述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 由图中图例可知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确定答案。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及东南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区。第(2)题,A地处于长江上游地区,若森林资源遭受破坏,则水土保持能力下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淤积严重,可能会使下游地区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第(3)题,天然林的减少主要是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导致的,针对原因采取合理措施。
【答案】 (1)东北 西南 东南
(2)河流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发
(3)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土地荒漠化
【问题导思】 
材料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
1.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简单说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给当地带来的危害。
【提示】 破坏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或危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说出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的主导性因素。
【提示】 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3.河西走廊也是我国沙尘暴多发的地区。当地的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频发有何关系?
【提示】 上风向地区荒漠化的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运用纲要信号法记忆沙尘暴形成的三个必备条件
“强、沙、不”
沙尘暴成因
(1)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2)物理风化作用,使地表存在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快行冷锋天气。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有________等。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止这些地区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建设巨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
【思路点拨】 由图中所给有用信息和所学知识最终确定答案。
【解析】 第(1)题,本题的题眼是“自然原因”。从图中看出①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远离海洋,加上山岭的阻隔,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第(2)题,本题的题眼是“人为原因”。②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牧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的破坏。为防治北方地区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而建设了“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答案】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楼兰古城
(2)滥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 “三北”防护林体系
[图表展示]
教材第48页图3-7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分布
[解图精要]
1.由图中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可知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区。
2.结合南北方我国气候、地形、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图表应用]
专家指出,甘肃省民勤县是中国目前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县每年的灌溉用水达4亿立方米,比一整个满满的翡翠水库还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批示无论如何要保住民勤县:“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一个地区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据此完成(1)~(2)题。
(1)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严重并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2)荒漠化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下列不是沙尘暴形成条件的是(  )
A.不稳定的天气
B.沙源
C.强风
D.草原广阔
【解析】 第(1)题,人为原因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第(2)题,沙尘暴发生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答案】 (1)B (2)D
教材第47页活动
【答案】 1.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
2.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
3.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土壤质地疏松,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教材第48页活动
【答案】 1.城市工程建设一方面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废弃物等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源。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1)使城市洪峰提前;(2)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城市缺水;(3)使城市气候的日较差增大。
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工程建设增多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对城市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大江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引起的,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

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是(  )
A.甲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甲保护草原、杜绝沙尘
乙减少地震、防止滑坡
D.甲绿化美化、保持水土
乙吸烟除尘、保护生态
2.丙、丁两处都存在土壤侵蚀,丙地危害较为严重,其理由并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C.土地生产能力高
D.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面积大
【解析】 第1题,甲在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在西南横断山区,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2题,丙地指东南丘陵地区,这里主要农业类型不是粮食种植,D项理由不对。
【答案】 1.A 2.D
3.阅读下列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图甲中的景观是人类________的结果,这种人类行为可能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2)图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导性因素是什么?
(3)图丙中的人类行为是________,这种人类行为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甲图中,大片森林被砍伐,是滥伐森林的结果,森林不仅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还是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第(2)题,材料的主题是荒漠化,其形成的主导性因素是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第(3)题,丙图反映的是对珍稀野生动物的捕杀,是过度捕猎的行为表现。
【答案】 (1)滥伐森林 森林匮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3)高强度的捕猎 生物多样性减少。
4.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透露,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千米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近30%。目前沙化土地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
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
(1)近些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防治荒漠化时,大力营造防护林,适宜用来作防沙治沙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我国“三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我国第一、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B.该地区草场退化,农牧业不发达,生态环境脆弱
C.从塔里木盆地至松嫩平原一线的自然带都是荒漠
D.营造了我国最大的生态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带
(4)解决我国土地沙化问题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荒漠化成因、措施。近些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适宜用来作防沙治沙的植物是沙拐枣等适于在干旱环境生存的植物;解决我国土地沙化问题的措施主要应从人类活动着手。
【答案】 (1)人类工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
(2)沙拐枣 (3)D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