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其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土地退化的面积不断增加,其原因主要是( )
A.连年不断的战争
B.急剧膨胀的人口
C.迅速变暖的气候
D.日益枯竭的水源
2.在河北北部、山东西部及北京、唐山周围,分布着大片的风沙地,其形成与
( )
A.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相关
B.沙尘暴的移动路径相关
C.潮汐现象的周期变化相关
D.波状起伏的地势相关
3.读我国某地在196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分析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大
③酸雨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
4.(2010·广东文综)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导致气候变暖
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增加土壤肥力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叙述中,可信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人们不必杞人忧天
D.物种数量如此巨大,约为500万~5 000万种,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6.(2011·新课标全国卷)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15分)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7.(案例探究题)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势必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15分)
(1)两图反映的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自然界中哪些活动会导致物种灭绝?(至少三种)
(3)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球环境基金(GEF)最关心的领域,试从生态系统、生物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角度说明原因。
答案解析
1、2 【解析】1选B,2选A。第1题,土地退化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急剧膨胀的人口产生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第2题,在豫北、豫东平原及北京、唐山周围,水分条件较好,为农耕区,风沙地形成与过度开垦有关。3. 【解析】选B。该地砍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泥沙增多,入海口处滩涂扩大。
4. 【解析】选D。华北地区沙尘暴降尘达到地面后,能给地表土壤带来大量矿物元素,有利于增加土壤的肥力。
5 【解析】选B。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中心,所以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独具【规律方法】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中心。
(3)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如森林、草地和湿地的破坏,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4)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
(5)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6.【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及该地湿地面积、比率的变化,分析其对该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把握以下主要信息:(1)该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2)该区域内从1976年~2005年间,湿地斑块数目先增加后减少,但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湿地比率也在不断下降,并且减少和下降的幅度比较大。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7. 【解析】第(1)题,通过题干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和读图可得出结论。第(2)题 ,在回答时需要联系材料中的图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第(3)题,主要侧重于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这一方面回答。
答案:(1)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滥垦、滥伐、滥牧造成的森林、草地、湿地、湖泊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海洋、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外来物种的入侵;全球气候异常;无控旅游;战争、核试验及其他灾害和事故。
(3)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全球的生态平衡。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生物会导致更多的物种消失,使生态失去平衡。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品。生物多样性减少,将会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