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保护植被
1、2
3、6、7
4
保护生物多样性
5
8
一、选择题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的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大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题中的关键词是“首要目标”,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发展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据此完成2~3题。
2.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在发展农业生态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
A.旱涝灾害 B.水土流失
C.地表植被保护 D.土壤盐渍化
3.下列农业发展不符合生态农业观点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
B.西双版纳的立体农业
C.大力开垦三江平原,增加粮食种植
D.我国发展的种养结合型庭院经济模式
解析:第2题,三地均以灌溉农业为主,在这些地区,水分蒸发旺盛,很容易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过多形成土壤盐渍化问题。第3题,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效益,应该加以保护,不能大肆开发。
答案:2.D 3.C
4.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①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利用新疆的光热资源,种植长绒棉、瓜果等作物 ③退耕还牧、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④西藏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大面积种植长绒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西藏地区虽太阳辐射最强,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长绒棉,否则,经济效益不理想且易引发生态破坏。
答案:A
5.近几年来,我国南方水面充斥疯长成灾的水葫芦,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外来生物不会对本地物种造成威胁
B.外来入侵物种有时造成本地物种的消失与灭绝
C.生态平衡不会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破坏
D.所有外来物种都会对本地生态系统有益
解析:外来物种会破坏已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危害。
答案:B
二、综合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来自《内蒙古统计年鉴2004》,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全区人口561.7万,2003年达到2 379.6万,56年间增加了3.2倍,耕地由1947年的396.7万公顷增至1999年的752.4万公顷,新开耕地355.7万公顷。
材料二 见图和表。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毫米)
-20~-24
16~20
200~350
年蒸发量(毫米)
大风的日数占全
年的比例(%)
每平均7~8级
大风日数
2 000~2 700
40~50
80
(1)从图中可见,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________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2)土地荒漠化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试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3)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发展策略。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进行总结。(2)自然因素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原因,人为因素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及不合理的生产活动。(3)本题属开放性试题,组织答案要注意有理有据。
答案:(1)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
(2)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放牧,实行轮牧,在水草资源较好的地区建立“草库伦”;发展以草原牧民生活为特色的旅游业等。
7.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据统计,图中A省中已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61万公顷,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有12万公顷。
(1)试说明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
(4)图中B是________自然保护区。它主要保护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土流失的成因要从地形、降水、植被覆盖率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1)地形:丘陵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降水: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植被: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等),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
(2)退耕还林,制止陡坡开荒;在缓坡处修建梯田等(或将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对25°以下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或生物保护措施)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山区应按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发展立体农业。
(4)洞庭湖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末,许多做着“淘金梦”的人进入三江源地区,掀起一股淘金热,滥挖滥采矿产资源,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些人受利益驱动,疯狂捕杀藏羚羊、野牦牛等,致使这些珍稀动物日益减少。鼠害猖獗,肆虐草原,它们在草皮下面打洞,吃牧草根茎,造成大片牧草死亡,再经风雪侵蚀,草原逐渐荒漠化。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1)澜沧江是世界第六大河,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流出我国后又称( )
A.湄公河 B.伊洛瓦底江
C.湄南河 D.恒河
(2)藏北高原上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芜进而加剧荒漠化
B.植被破坏减轻,水土流失减轻
C.藏羚羊尸体腐烂而污染大气
D.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3)导致三江源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2010年8月19日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十周年纪念日,设立该自然保护区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资源,具有改善当地气候、防治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护该湿地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1)A (2)D
(3)全球变暖、蒸发量加大,鼠害猖獗,乱采乱挖,过度放牧,偷猎乱猎等。
(4)保护该地区的湿地、高原植被,改善当地气候,防治荒漠化;防止河流水源减少;保护当地的珍稀物种,减缓物种的灭绝速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