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生态环境保护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生态环境保护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2 17:1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生态环境保护 同步练习
2011年6月17日是第1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 据此回答1~3题。
1.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下列属于森林环境作用的是( )
A.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
B.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木材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林区为化学工业提供松脂
2.华北平原上的防护林带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治水土流失 B.防治土地荒漠化
C.防治旱涝 D.防治风沙和土壤盐碱化
3.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介绍说,中国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4、5题。
4.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地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5.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
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完成6、7题。
6.维持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7.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8、9题。
8.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A.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B.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D.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
9.为避免土地进一步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D.大力植树造林,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10.(2012·山东文综)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表(单位:km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南方周末2012年1月20日报道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官网上有消息说,据统计,生活在长江中的淡水鲸类哺乳动物——长江江豚,现仅有1 000头,正以每年5%的速度骤减。11年来,仅长江监利段就发现有36头江豚死亡。
曾经和江豚一样弥足珍贵的白鳍豚,最后的消息是2006年夏天,来自中、美、日等6个国家的鲸类权威组成国际联合考察组,耗时一个多月,从湖北宜昌到上海,往返行程3 000多千米,连一头白鳍豚的踪影也没有发现。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12.(案例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尘暴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然,人们如果处理得不是很好的话也会加重沙尘天气。影响东亚的沙尘主要是来自外蒙和我们国家的南疆盆地,还有内蒙古的西部,这三个大沙源。目前沙化土地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经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 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包括韩国和日本,他们也会受到沙尘的影响。
材料二 2011年11月,据青海省环保局宣传中心介绍,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缺水、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问题日益突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 长江、黄河源头地区近年来沼泽枯竭,草甸退化,湖泊退缩,水系干涸,局部地区出现了沙漠化征兆。
(1)三个大沙源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
原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山东省的哪种天气现象能够加剧土地荒漠化?
答案解析
1~3.【解析】1选C,2选D,3选A。本题组考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及保护森林的目的。森林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第1题,A、B、D选项为森林的经济效益,C选项为森林的环境效益。第2题,华北平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旱涝、盐碱、风沙,该地区防护林的主要功能为防治风沙和土壤盐碱化。第3题,题目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这就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快速有效”。③④两个措施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但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
4、5.【解析】4选B,5选D。第4题,判断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5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污染;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大力发展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
6、7.【解析】6选B,7选C。第6题,森林是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第7题,考虑到实际情况,C项最符合题意。
8、9.【解析】8选C,9选C。第8题,从图中成因来看,该区域风蚀作用较强,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风力作用强,据此判定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第9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这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从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保护植被开始做起。
10.【解析】第(1)题,从表中盐渍化土壤面积的数值变化可知,重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增加,轻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减少,总体面积持续增加说明土壤盐渍化加剧发展。第(2)题,除自然原因外,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破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加剧了土壤盐渍化的发展,因此实行合理的灌排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主要措施。
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11.【解析】第(1)题,材料中显示的生态问题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白鳍豚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的乱捕滥杀,同时白鳍豚属于水生生物,其数量的减少还与繁忙的水上交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体污染有关。第(3)题,可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回答。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主要是人为因素:乱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①制定法律法规限定捕猎量;②对珍稀濒危生物要重点保护,禁止猎杀;③建立专项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生存环境。
1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荒漠化问题。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本身就存在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一方面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营造黄河、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牧,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答案:(1)干旱 深居内陆 多山岭阻隔
(2)气候干旱和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人口增长过快及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3)长江、黄河源头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措施:营造黄河、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牧,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方法技巧】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靠近沙漠(沙源地)。
2.人为原因
(1)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造成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2)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