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异化之悲,解身心之困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促织》《变形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促织》《变形记》是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课文,本单元所选五篇
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促织》蒲松龄创作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变形记》卡夫卡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讽刺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促织》是一篇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变形记》是一篇西方现代派小说,它们的共同之
处是都讲了一个“人变为虫”的“幻化”故事,表现出神秘、荒诞倾向。这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阅读这两篇作品,要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学会观照现实,解身心之困。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常在小说单元易投入兴趣,但因为篇目长会有学生产生阅读障碍。学生可以轻松对情节进行把握,但在对主旨深入的挖掘以及现实反射方面会比较欠缺。
三、课时目标
1、归纳“异化”之形,探究异化之因。
2、理解“异化”之批判意味,学会观照现实,解身心之困。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异化的内涵,分析人物变形后的特点。
2、细读文本,探究人物变形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主题,理解其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学会从小说的异化中观照现实,获得启示。
五、教学活动
我校决定举办一个以“品读经典,省察人生”为主题的中外经典小说读书分享会。目前把相关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类,得到了“多余人”“异形人”“套中人”三个分享主题。我们班获得了“异形人”这一分享主题,决定推选成名之子、格里高尔作为典型代表,将我们班的品读结论与全校分享。
(一)预习活动
阅读《促织》《变形记》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姓名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身份地位
家庭成员
经济状况
人生追求
主要经历
变形前后的家人态度
明确:
成名之子
身份地位:普通百姓
家庭成员:父亲成名和母亲
经济状况:薄产累尽、家财散尽;变形后经济状况:田百顷,家财万贯,裘马过世家焉,俨然超过了世代名门。
人生追求:拯救家人。
【成名之子变成促织是为了干什么?失去促织一家人无法向官府交差,面临着死亡威胁,儿子心中害怕,想要弥补过错,拯救一家人的命运。】(致富也可以,抓主要矛盾,变促织主要是心中愧疚,想要赎罪,拯救家人)
主要经历:1、意外弄死了父亲的促织;2、害怕得跳井自杀;3、魂魄变成一只促织;4、苏醒后重新变回人。
变形前家人态度:【成名之子在变形前意外把促织扑死后,家人反应如何?母亲呵斥他
“业根,死期至矣”父亲则是“如披冰雪,怒索儿”非常愤怒。】
变形后家人态度:【当成名发现了儿子所变化的小促织什么反应?“喜而捕之”“喜而收之”,欣喜若狂,终于可以交差了,一家人不用担惊受怕了。】
格里高尔
身份地位:推销员
家庭成员:父母、妹妹
经济状况:【第 5 段】家里的顶梁柱,一人扛起了家里的花销,同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经济状况困顿。
人生追求:【第 5 段】他喜欢现在的生活吗?厌倦的,想辞职、摆脱这累人的差事,过上自由的生活。
主要经历:1、唯一的活动就是工作;2、突然之间变成了大甲虫;3、被公司和家人抛
弃;4、以虫身凄惨死去。
变形前家人态度:【第 7 段:家人催促格里高尔起床的态度】温柔、关心。
变形后家人态度:【第 24 段:父亲的态度“握起拳头、一脸敌意”;母亲态度由牵挂关心转变为害怕逃离。妹妹的态度也由关心变成了想方设法摆脱格里高尔,甚至期待格里高尔能够主动死去就好了。】冷漠、嫌弃
(二)活动一:识异化之人
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作为“异化”的主角,他们在“异化”前后的生活境况分别是怎样的?
检查预习任务的表格。
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异化”?
篇目 个人角度 家庭角度 社会角度
《促织》
《变形记》
明确:
成名儿子
个人方面有哪些因素?成名之子意外扑死促织后,他第一反应是?跳井。害怕面对父母的责骂,所以投井后魂化促织,在促织斗上打遍天下无敌手,大放异彩,弥补了自己犯下的过错,将功折罪。
家庭因素:儿子把促织扑死之后,成名便无法交差,现在一家人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急需一只促织挽救全家人性命。因此成名之子为了家人,主动化为一只促织。
社会因素:成名一家当时面临的社会大环境怎样?“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皇帝喜欢斗促织,于是向民间征收。下面的官吏如何?“华阴令欲媚上官”“里胥假此科敛丁
口”,科敛:借机敛财、搜刮钱财、压榨百姓。上下沆瀣一气,导致无数家庭倾家荡产。这
样一个黑暗无秩序的社会之下,成名一家被逼无奈,儿子幻化成虫来解救困境。
格里高尔:
个人因素:他面对的工作环境如何?第 4 段“成天都在奔波,在外出差、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工作上辛苦操劳,饮食低劣,友情淡薄,每天受老板的气,想要辞职,但为了帮父母还债,还要继续忍受下去,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的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心酸。】
家庭因素:格里高尔一家面临的压力有哪些?父母有高额的债务,此外妹妹还要上学,所以得生活重担压在他的身上,这让格里高尔身心俱疲。
格里高尔一家所处的时社会大环境是怎样的?参考一下写作背景,此时正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注重金钱利益,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正如在变形后家人的态度一般,撕下了温情的面具。可以说,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的变形异化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外因。
(三)活动二:悟异化之喻
请结合原文,归纳两篇文章中“异化”之形态,完成表格以及问题思考。
篇目 变为何物 变形后特征(外形、声音、动作、他人态度等方面) 评价
《促织》
《变形记》
思考:①蒲松龄为什么让成名之子变成这样的小促织?
②卡夫卡为什么让格里高尔变成这样的大甲虫?
明确特征:
在外形上:原文第 6 段“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看起来好像很普通,特别小,很一般,其貌不扬。
在行为动作上:读出原文:第 7 段“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小虫的勇猛灵活、骁勇善战。
在面对它的天敌公鸡时,小虫的反应怎样?“虫跃去尺有咫”先是跳开,接着“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面对天敌时,丝毫不害怕,还敢正面攻击,跳到鸡冠上,让公鸡啄不到自己,可见小虫是多么的机智善斗。
别人对小虫的态度如何?“成大喜”“抚军大悦”因为小虫还能应和着节拍起舞,“上大嘉悦”,一只小小的虫子讨得身边所有人都非常开心。
可见这个虫子虽然小,但是却很有价值,第四段最句有对其价值描述:“虽连城拱璧不
啻也”,比价值连城的玉璧还要珍贵,凭借这样一只小虫,成名一家也是鸡犬升天,走向富
贵。这只小虫虽然小但却有价值,很有用。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后特征:
外形上:读出原文:第 1 段“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甲虫盖得身躯非常庞大,它在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自己。这是一只外形丑陋的大甲壳虫。
从外形上来看,这样一只庞大的甲虫好像很结实的样子,但实际却怎样?29 段 133 页最下“他身上满是伤痕...父亲从后面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所以看起来非常结实的大甲虫,实则却是非常的脆弱不堪,稍微动一下可能就会满身伤痕。
声音上:原文第 7 段第 4 行“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声音分明还是格里高尔以前的声音,但是别人已经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了。说明他已经丧失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已经失语了。
行动上:原文第 10 段:“它笨重得很难挪动。”变成大甲虫后的格里高尔行动非常迟
缓,难以挪动,变得十分笨拙。
其他人的态度:刚刚在任务一已经分析过,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为了厌恶嫌弃,把他当成了一个累赘。
变形之后格里高尔是一个大而无用的甲虫。
两个变形的人,一个变为小而有用的促织,一个变为大而无用的甲虫,我们不禁要思考:
蒲松龄为什么让成名的儿子变成这样的小促织?而卡夫卡又为什么让格里高尔变成这样的
大甲虫?我们要重点关注这一小一大背后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①首先从促织形状来看,小促织是谁化成的?成名之子,他多大?只有九岁,年
龄非常小。因此反复强调促织之小便是在暗示这只小促织就是由九岁的成名之子所变化,小
促织体形很小,和成名儿子的身份有一种对应关系。也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②其次从时代背景来看,成名一家面临的社会环境如何?“天子偶用一物,而奉行者即为定例”。皇帝偶尔兴起的一个小小念头,便要劳动下面的无辜百姓劳动全家之力来寻求小小的蟋蟀,成名一家人的心情都牵挂在一条小虫身上,家财散尽,唯一的儿子也因为一只小虫而跳井赎罪。
可见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人和小虫的命谁更重要?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小虫。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动物的。但是在这里,统治者的一笑,百姓付出的便是全部身家性命,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甘愿否定自我,被社会环境异化,化身成一只小蟋蟀,可见当时人们生存环境之恶劣、社会之荒谬,朝廷之腐败,吏治之残暴。
③从情节特点来看,假设成名的儿子变成了书中描述的威风凛凛、俊美矫健的青麻头或蟹壳青一样大的促织,它在和其他促织打斗的时候,我们作为观众有什么感受?似乎并不会有太多的怜悯与同情,可能还会再打斗时拍手叫好,因为它们体型和实力是对等。如果是一只小小促织的话,读者会有什么反应呢?很惊讶,这样一只普通的小促织,它的小身体里却承受着它不应该有的能力和力量,我们可能会对它产生怜悯之情。当这只小促织在与一只又一只的大促织争斗的时候,在与一只又一只的大公鸡争斗的时候,在一次又一次应节而舞的时候,成名的爸爸应该是不知道的吧?但是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看到这种景象会感到悲哀,悲凉。在这样一个强烈反差中实现震撼人心的怜悯与同情,深化了悲剧效果。
④小促织的评价是小而有用,成名之子在变形之后从无用变成了有用,它的个人价值只有在变成蟋蟀之后才凸显出来。反观蒲松龄一生经历,身负才华,却一直科举未中,生活艰辛,在僵化的科举体制下,他的人生价值发挥出来了吗?并没有,反而是自己后来从事奇闻异事的创作,让他闻名于后世。而这样的文学创作还曾经遭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可见小促织中未尝没有包含作者的自喻,有真才学识的人反而受不到重视,偏偏在世人所谓的“旁门左道”,不受重视的小说创作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卡夫卡为什么让格里高尔变成这样的大甲虫?或者说为什么卡夫卡决定让格里高尔变成丑陋恐怖的大虫子而不是可爱的小猫或者小狗?
假设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小猫或者小狗,那你觉得它下一步会做什么?虽然打不开门,但是它们却可以轻快便捷地就从窗户跳出去了,很快就能实现自由,他的家人见了这种情形,也不会出现那么大的态度反转,如果家里有人是爱猫、爱狗人士,格里高尔的待遇一定是不一样的。
反观变成大甲虫后,它一直在做什么动作?一直被困在房间中出不去,也无法把门打开。甲虫虽然大,但是却发挥不出任何作用。而且当下的这种无用困局,他自己是无法改变,无法摆脱的。这就是格里高尔的人生困局。
甲虫的外在特点对应着格里高尔人生中的哪些困局?
明确:甲虫有着如此庞大的身躯,但是它的腿脚却非常细小,细小的腿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身躯,这样的比例显然是不协调的。这象征格里高尔人生中面临的哪种困境?一家都要靠格里高尔一个人养活,所以他的背上有着赡养全家的压力,这些压力迫使他他兢兢业业,从来不敢生病请假。但人类的承受能力有限,即使是机器,也有工作年限太久而报废的情况,所以格里高尔有一天终于承受不住了,于是他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因此甲虫之大象征着格里高尔不堪生活的重负。
坚硬的外壳象征什么?庞大的一个甲壳,保护了自己,但是也切断了它与外界的联系。这对应这个格里高尔人生中面临的哪种困境?社交关系上,从未真正建立过真正的友情,一直躲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既不愿意出去,别人走不进他心中,这是他人际关系隔膜、自我封闭的表现。
甲虫在声音上不能说出话,即使发出声音也是虫鸣叫声,失语状态。对应着他怎样的困境?无法与别人交流沟通,把自己的身体、语言封闭起来,饱受孤独。
甲虫有脆弱的特点,在现实中,甲虫是无足轻重、人类一脚就能踩死的低等动物。它们根本就无法反抗,只能任人宰割。那格里高尔呢?他对自己的命运能够掌控吗?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辞掉这份辛苦的工作,但是因为经济压力,他不得不一直忍受下去。尤其在他变成一只甲虫之后,他失去了人类的外形和工作的能力,变成了家中的累赘,它只能受家人摆弄,无法反抗,直到最后被赶出家门,死在街头。
小结:《促织》中“人变成蟋蟀”,《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他们都在变化,但在这些“变化”中总有一些东西始终未变,那就是荒诞情节背后隐含的真实悲剧和对人性永恒的探索与思考。
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背后的悲凉。
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
面对当下的社会现状,我们该如何识别出异化的现象,又该如何解决这种异化困境呢?
(四)活动三:解异化之困
1、观照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异化”现象,也有不少人身陷 “异化”困局。品读以下材料并思考其中体现的“异化”,写出自己的理解反思。
材料一:“社畜”。它源于日语中的“公司”(會社)和“牲畜”(家畜)两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为公司放弃自我生活的劳动者,多用于日本员工的自嘲。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材料二:2021 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调研了全国三十多万中小学
生样本后,发现很多孩子呈现出“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
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心理医师于宏华认为,孩子的精神问题,过早地被卷入成人化竞
争是主因,功利性教育带来的压力是核心影响因素。
——三联生活周刊《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材料三:短片《低头人生》有这样一句话:“多么奇怪的世界啊,每个人都低着脑袋,
成为手机的俘虏。”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手机 12 小时以上,34%的人 24 小时开
机。“如果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出差或度假,你最希望带上的是什么?”超过 60%被调查者首
选手机。有 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变得焦虑。
明确:
材料一【被什么异化?员工已经被工作异化。劳动者最初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延长加班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问题,工人无法保证自己的休息时间,他们在工作中感到疲惫,工作和生活压力大。】
材料二【被什么异化?被社会竞争压力异化的学生。中小学生本该是一个充满好奇心
渴望了解世界的年纪,但现在只有做不完的题和上不完的补习班。在这样一个内卷社会,社会压力被一层层传递到最弱小的孩子身上。与其说是孩子病了,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病了。人们被这样一个内卷的社会裹挟着不断向前走,完全没有耐心和时间来等待孩子的成长,只能拔苗助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材料三:【被什么异化?被手机异化。如果说工业革命通过机器解放了人的体力;那么
信息技术革命则是解放了人的脑力,依靠人工智能,无数人网络成瘾,我们不再主动运用脑子思考,只能被动接受手机传递给的信息。离开这些东西,我们仿佛无法继续生活下去。】
2、请给这些身陷 “异化”困局的人写一段语,给他们一丝温暧与鼓励。(选择一个对象,字数 100 左右)
预设:坚守初心,保有独立人格,不受外界干扰。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强大自身
有强大的内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细节,充盈内心。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成名所处的封建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格里高尔那样的悲惨至极的困境我们或许也不会经历。但人处社会之中,必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压力,遇到困境,甚至有一瞬间感觉无路可走时,请别忘了今天你写给他们的温暖言语。
蜗居、房奴、蚁族、社畜、上班狗……现实中的异化似乎很多,为生存、生活打拼的人不自觉地走在了异化的路上,慢慢习惯了服从,习惯了内卷,习惯了负债……有多少人能自由支配自己呢?要想改变,人就必须学会反抗,学会突破,勇于超越与创造。尼采告诉我们,“自由存在于克服阻力的过程之中:没有阻力,即没有自由;阻力越大,自由也越大。”
课堂小结:
时代环境很难改变,身处其中的我们一个需要有勇于突破环境枷锁和压迫的勇气,这样才能不被环境所挤压变形。
一个有生命的蛋,如果从内部啄开,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生命。如果被外力敲碎,只
能成为别人的食物。
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振旗鼓。
六、作业设计
写作练习(二选一)
1.如果你可以改变《促织》的结局,你将如何改写?
要求:保留文章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200 字左右。
根据本节课设置的情景任务,整理总结本节课品读结论,以“异化人”为主题,以成名之子、格里高尔作为典型代表,写一则文学短评,6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