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线段、射线、直线 教案(共2个课时)2025-2026学年度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线段、射线、直线 教案(共2个课时)2025-2026学年度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3 11:41:09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1 线段、射线、直线
第1课时 线段、射线、直线
1.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2.通过识图、辨析、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过程,发展几何意识、合情推理和探究意识.
重点: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
                 
一、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生活中处处都有图形,如笔直的铁轨、手电筒发出的光、一根铅笔等等,你能用图形表示以上现象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线段、射线、直线
【类型一】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线AB和直线CD是不同的直线
B.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C.线段AB和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
D.直线AD=AB+BC+CD
解析:在直线上任意两个大写字母都可以表示这条直线,所以A错;表示射线时,第一个字母表示射线的端点,端点字母不同,射线必然不同,所以B错;AB+BC+CD表示线段AD的长,而直线AD无长短,所以D错.故选C.
  方法总结:熟练掌握射线、直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类型二】 判断直线交点的个数
观察下列图形,并阅读图形下面的相关文字:
    
猜想:
(1)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2)6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3)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解析:先观察图形,找出交点的个数与直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计算即可.
解:(1)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0个交点.
(2)6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5个交点.
(3)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个交点.
  方法总结:关键是观察图形,找出规律,总结出同一平面内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个交点.
【类型三】 线段条数的确定
如图所示,图中共有线段(  )
A.8条  B.9条  C.10条  D.12条
解析:可以根据线段的定义写出所有的线段即可得解;也可以先找出端点的个数,然后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方法一:图中线段有:AB,AC,AD,AE,BC,BD,BE,CD,CE,DE;共4+3+2+1=10条;方法二:共有A,B,C,D,E五个端点,则线段的条数为=10条.故选C.
  方法总结:找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不漏,若利用公式计算时则更加简便准确.
【类型四】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应用
由郑州到北京的某一次往返列车,运行途中停靠的车站依次是:郑州—开封—商丘—菏泽—聊城—任丘—北京,那么要为这次列车制作的火车票有(  )
A.6种 B.12种
C.21种 D.42种
解析:从郑州出发要经过6个车站,所以要制作6种车票;从开封出发要经过5个车站,所以要制作5种车票;从商丘出发要经过4个车站,所以要制作4种车票;从菏泽出发要经过3个车站,所以要制作3种车票;从聊城出发要经过2个车站,所以要制作2种车票;从任丘出发要经过1个车站,所以要制作1种车票.再考虑是往返列车,起点与终点不同,则车票不同,乘以2即可.即共需制作的车票数为:2×(6+5+4+3+2+1)=2×21=42种.故选D.
  方法总结:可以结合线段条数的确定方法,也可以用公式n(n-1),将n=7代入即可.
三、板书设计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基础,这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第2课时 比较线段的长短
1.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的中点定义,并能利用中点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的经验,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线段长短比较的正确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难点:线段计算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一、情境导入
爱护花草树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从教学楼到图书馆,总有少数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如图),同学们,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学习了下面的知识,你就会知道.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长度的计算
【类型一】 根据线段的中点求线段的长
如图,若线段AB=20 cm,点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
(1)求线段MN的长;
(2)根据(1)中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B=a,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发现的规律.
解析:(1)先根据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得出MC=AC,CN=BC,再由线段AB=20 cm即可求出结果;(2)根据(1)中的条件可得出结论.
  解:(1)因为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所以MC=AC,CN=BC.因为线段AB=20 cm,所以MN=MC+CN=(AC+BC)=AB=10 cm.
(2)由(1)得,MN=MC+CN=(AC+BC)=AB=a.即MN始终等于AB的一半.
  方法总结:根据线段的中点表示出线段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求未知线段的长度.
【类型二】 已知线段的比求线段的长
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3∶4的三部分,点E是线段AD的中点,EC=2 cm,求:
(1)AD的长;
(2)AB∶BE.
解析:(1)根据线段的比,可设出未知数,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x的值,根据x的值,可得AD的长度;(2)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线段BE的长,根据比的意义,可得出答案.
解:(1)设AB=2x,则BC=3x,CD=4x,
由线段的和差,得AD=AB+BC+CD=9x.
由E为AD的中点,得ED=AD=x.
由线段的和差得,CE=DE-CD=x-4x==2.
解得x=4.所以AD=9x=36(cm).
(2)AB=2x=8,BC=3x=12.
由线段的和差,得BE=BC-CE=12-2=10(cm).所以AB∶BE=8∶10=4∶5.
  方法总结: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类型三】 当图不确定时求线段的长
如果线段AB=6,点C在直线AB上,BC=4,D是AC的中点,那么A,D两点间的距离是(  )
A.5 B.2.5
C.5或2.5 D.5或1
解析:本题有两种情形:
(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
AC=AB-BC,又因为AB=6,BC=4,所以AC=6-4=2.因为D是AC的中点,所以AD=1;
(2)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AC=AB+BC,又因为AB=6,BC=4,所以AC=6+4=10.因为D是AC的中点,所以AD=5.故选D.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画图,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
探究点二:线段性质的应用
如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依据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解析:把弯曲的河道改直缩短航程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熟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通过想象、合作交流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学习使用几何工具的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