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1: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退两途皆吾心—汉魏时期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诗意表达
—必修上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两首诗。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表达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彰显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两首诗歌同处于魏晋时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与“出世”的典型价值观,表现了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中,《短歌行》表达了曹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归园田居(其一)》抒发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都运用意象群营造意境,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短歌行》和《归园田(其一)》的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认识古代诗歌的当代价值,提升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不少古诗词,也学习过曹操、陶渊明的一些作品,如《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观沧海》《龟虽寿》等,对于两个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及其各自高洁的精神品质有一定了解。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初步感受《归园田居(其一)》《短歌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但是他们对诗歌的赏析往往停留于表面,对其中的艺术手法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缺乏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尤其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能力、群文阅读能力比较缺乏。学生需要教师鉴赏诗歌方法的指导,设置情境和有效的活动,来体察曹操和陶渊明两位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国家的思考,领悟其崇高的精神境界,进而培养学生较高的诗歌鉴赏和文学审美能力,提高其群文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①诵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韵味,把握不同的诗风。
②理解并赏析两首诗歌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③知人论世,体悟诗人的不同人生选择与生命追求,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围绕“归”字,展开诗歌学习与鉴赏对比,体悟不同诗人的思想情感与人生追求并探究其原因,获得人生的启迪。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比较式阅读法 点拨法 情境设置法 小组自主研讨法
五、教学活动
(一)AI 激趣导入
情境创设:抖音平台推荐了曹操横槊赋诗,陶渊明登高舒啸的作品,一时圈粉无数,其他诗人纷纷跟帖,他们都是谁的粉丝?你又是谁的粉丝?为什么选择他?
学生自由回答。
曹操的粉丝请举手,陶渊明的粉丝请举手。统计人数后,看看谁的粉丝数多。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两位诗人经过岁月的淘洗都有了不同的追随者。
这节课,我们比较阅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这两首诗歌,走进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他们生命的诗意,
现在老师用 AI 还原两位诗人当时作诗的前景,请粉丝们自告奋勇朗诵诗歌,来一场时空的邂逅。(下图)
AI 视频内容:(1)曹操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短歌行》。四位曹操的粉丝上
台展示朗诵。(2)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一位陶渊
明的粉丝上台展示朗诵。
你觉着他们读得怎么样,有没有你偶像的形象。谁来点评下?
那我们先来完成下面这个表格,比较两首诗的韵律。
【设计意图】通过"粉丝投票"活动创设情境,了解两位诗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曹操与陶渊明的不同人格魅力。朗诵与点评环节强化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体验,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二)任务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 押韵特点 情感风格
《短歌行》 四言古诗 抒情诗 求贤诗 短促激越 不是一韵到底,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韵,第三句不押。 慷慨悲凉
《归园田居》 五言古诗 田园诗 舒缓平和 一韵到底,偶数句押韵。 恬淡宁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读懂诗歌因声求气的这一方法,关注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体会不同节奏、押韵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表格对比,培养学生从形式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任务二:理解情感,赏析手法。
活动一:找出并理解《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同一
个字。思考诗人在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归
《短歌行》——在“人生几何”的感慨中思索“天下归心”。
曹操先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建开头,最后折转,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归园田居》——在“误落尘网”的遗憾中实践“守拙园田”。
陶渊明分别从归之因(为何、从何而归),归之景(归向何处),归之情(归去如何)三个方面。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拨】从着眼点的忧到落脚点的志,从低沉到激昂,巧用欲扬先抑手法。开头两句总领全诗,叙述平生志趣。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描写田园生活。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点拨】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处相同点:
【明确】(1)矛盾:
《短歌行》反复写自己的“忧思”,背后却是对天下的志在必得;《归园田居》渲染了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背后却是与俗世之间的紧张与对抗。
(2)对时间的慨叹: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活动二:在表现情感上,诗人还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异同。
作品 手法 文中诗句 情感
《短歌行》 异 设问 借代 典故 比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对人生短暂的忧叹。表达自己内心对人才急切的呼唤和对人才的尊重。以周公自比,突出表现了求贤若渴的心情,也表达胸怀大志,一统天 下的愿望。
同 直抒胸臆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人生短暂,贤士未至的苦闷。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热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
比喻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求贤若渴 贤才投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对自己出仕的追悔之意。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之情。
《归园田居》 异 反衬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达了对官场的厌 恶,想回归自然的迫切心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情景交融 视听远近结 合以动衬静 白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歌,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艺术手法读懂诗歌,初步感知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
任务三:把握形象,感受态度。
从诗人的情感表现看,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领悟,你感受到了他们怎样的形象和人生态度,请填写以下表格。
诗歌 思想情感 诗人形象 人生态度 生命的思考自我领悟
《短歌行》 愁时光流逝 忧功业未成 思求贤若渴 负豪情壮志 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 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 雄心的志者达则兼济天下 志存高远, 要成就大业 就要逆难而上
《归园田居》 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喜爱自由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隐逸的田园诗人。 真诚的隐者 穷则独善其 身 归隐是精神胜利法,做人顺心而为,学会 以退为进,但容易消极无为
【小结】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而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追求归园田居的,二者的外在行为截然相反:曹操是极力向外征服,渴望实现自身的抱负;陶渊明是极力向内探寻,执着于追求心灵的自由。他们一个向外拓展,一个向内收缩,一个进,一个退。这其实既体现了文人个体的自主选择,也体现出时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诗人形象与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系统化梳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进与退"的辩证关系,初步思考生命价值的多元性。
(四)任务四:知人论世,探究原因
活动一:根据两人的生平经历,结合文本,分析原因。为什么两人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
人物 家庭出身 个人性格 时代背景 社会风气
曹操 宦官集团家 庭,根基深厚。 太尉之子 熟读兵书,有胆识谋略,有野心,唯才是举,识人善用。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发、士族门阀 制度发展大。 建安风骨。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陶渊明 小官吏之家, 后家道中落。 寒门士子。 前期受祖父陶侃影响,修习儒家经典,积极入仕;后受曾祖孟嘉影响,淡迫名利,追求个体的人格自由。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官场贪腐贿赂成风,门阀制度的鼎盛。 盛行玄学和清 谈。老庄思想也开始兴起,齐彭殇,一死生
【小结】两人都处于兵荒马乱、灾祸连连的乱世,残酷的现实促使他们对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思。正是源于对生命的珍视,曹操才急于建功立业,以实现生命的不朽;陶渊明才急于归隐田园,期望将有限的生命过成自己心仪的模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更深入地分析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通过多维度对比(出身、性格、时代),培养学生宏观思考能力。
(六)任务五:体悟抉择,启迪生命。
活动一:他们是否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明确】曹操的建功立业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成功,他实现了人生超越,但陶渊明的退守也是一种超越。他牧歌田园、悠然自得,即使箪食瓢饮却依旧拥有生而为人的自尊、自觉、自由。可能他没有像曹操一样成为一般世俗所理解的英雄,在南征北战中建功立业,在血与泪的征服中名垂青史,陶渊明选择在门阀士族把控朝政,官场贪腐日盛的艰难时局中保有自我的尊严,坚守自我的选择,他实现自我的超越,创造出了生而为人的价值。正如北岛在《宣告》一诗中写道“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隐士并非是没有志向之人,亦非消极“佛系”,这是性格与人生境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选择下都实
现了生命的超越。
【小结】正如叶嘉莹所说,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而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两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所以,隐士并非是没有志向之人,亦非消极“佛系”,这是性格与人生境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活动二:他们人生价值迥异,实则神奇互补,达则胸怀天下,穷则寄情自然。那么面对曹操和陶渊明的抖音,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留言。
注意:留言要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阅历和性情。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陶渊明,我会像你一样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便遭遇困境,也会守护人格的完整,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我会给曹操留言,我欣赏你珍惜时光,珍惜当下,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价
值。
我会给陶渊明留言,你不慕名利,回归本真,回归自然,能够乐观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做最好的自己。
曹操,我也会像你一样怀揣梦想,努力奋斗。
【点拨】用 AI 还原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提到三重文化人格:第一重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例如曹操、关羽等;第二重是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例如阮籍、嵇康等;第三重是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例如陶渊明。曹操和陶渊明属于不同的文化人格。曹操依靠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雄心,支撑了自己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陶渊明依靠对自然田园的热爱支撑了自己安然自立型的人格。
【小结】志向与理想并无贵贱、对错之分,它们都是用质朴真实的方式表达内心。只要是内心向往且热爱、值得倾尽一生去追求的,都应受到尊重。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生存境遇,都要热爱生活,诗意地栖居。当代社会,正是青少年大展鸿图的时代,所以我更愿在你们身上看到曹孟德的影子,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当我们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遇到无法排解的困难坎坷时,可以借助道家的无为思想获得暂时的解脱,以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更奋勇地前行。
【设计意图】引用叶嘉莹、余秋雨的观点提升课堂深度,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人格的多样性。"抖音留言"活动创设真实交际情境,促进知识迁移与价值观内化。引导学生辩证思维,正确认识两位诗人的人生选择。结合习主席语录,将古典文学与现实人生关联,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七)课堂总结
汉末至魏晋时期,在文学史上是一个“生命色彩浓郁的时代”。以曹操和陶渊明为代表,他们都怀揣着热爱生命的真性情,都能真实地吐露内心所想,都是汉魏晋“人的觉醒”这一时代特征的生动注脚,都绽放出生命的诗意光辉。他们的生命轨迹都为如今的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正如习主席所言,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青年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才能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曹操与陶渊明的生命态度,强化“生命的诗意”的核心主题,使学生从文学鉴赏上升到人生哲思。引用习主席的讲话,将古典文学与现实青年成长相结合,增强课堂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课堂不止于知识传授,更成为一次精神激励。
六、作业设计
1.请在“曹操与陶渊明”“毛泽东与苏轼”“袁隆平与李子柒”三组人中任选一组,以“心归处,皆诗意”为主题写一则对比式短评。(巩固)
要求:观点鲜明,体现对比,100 字左右。
2.进入高中学习的你是否感受到了兼顾多科学习的忙乱呢 是否因为同伴的优秀、自己的不适应而产生挫败感呢 是否怀疑过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你从诗人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你想到哪些破解人生困境的方法呢 请以“生命的超越”为话题给自己写一封信。(拓展)
【设计意图】对比式短评,建立由课内到单元、由古至今的学习迁移,落实单元学习任务,训练学生辩证思维与精准表达能力。书信写作,通过自我对话实现情感疏导,促进生命教育的内化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