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景悟情,探心明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一首诗歌,《登高》是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与单元其他诗歌共同构成“盛唐气象·诗心映照”主题。
李白诗以梦游仙境的奇幻表达对自由的追求;杜甫诗以登高望远的沉郁书写家国忧思。教学上通过对比两诗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差异,感悟盛唐诗人不同的精神境界。
学情分析
1. 知识水平: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诗歌意象、情感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李白、杜甫的生平及风格有基础认知(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在必修上册已学过《短歌行》《归园田居》等诗,具备对比阅读的经验。
2. 能力水平:
能识别常见意象(如“明月”“秋叶”),但对“想象与现实”的写景差异分析不够深入。对诗人精神内核(如李白的叛逆、杜甫的担当)理解较浅,需结合背景深化。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两诗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理解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2. 通过分析写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结合诗人经历,探讨盛唐背景下不同的生命态度与精神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比两诗写景诗句蕴含的不同情感。
难点:
辩证看待两种人生态度的价值。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 情境教学法:与李白杜甫展开千年对话。
2. 问题导向法:主问题“同处盛唐,为何李白飞天、杜甫扎根?”
学法:
1. 合作探究:小组分任务对比两诗语言、手法、情感。
2. 迁移应用:尝试将杜甫《登高》的意象改写成李白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的双子星。今天,我们要通过他们的代表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展开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品读写景诗句,品味诗人情感。
1.诵读两首诗,交流从景物中读出的诗人的情感。
回答范式:
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到环
境的______________ ,诗人的_______________ 。
示例:从“渌水荡漾清猿啼”我可以读水清澈见底荡漾,猿的啼叫平添了环境的寂静,感受到环境的清幽,感受到诗人的自由和愉悦。
学生活动:品读、思考、探讨、展示(在座位上展示)。
预设:《梦游天姥吟留别》
从“渌水荡漾清猿啼”我可以读水清澈见底荡漾,猿的啼叫平添了环境的寂静,可以看出环境的清幽,感受到诗人的自由和愉悦。
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我读出了山的高耸和环境的奇幻,诗人的惊喜与愉悦。“熊咆龙游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我读出了山的广袤与深邃,景象的惊险与刺激,
感受到诗人的惊吓、兴奋与期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我读出了景象的开阔、热闹、奇特、瞬息万变,感受到诗人的期待兴奋与满足。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我读出景物的平淡,感受到作者的失望及对梦境的留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我读出了景物的萧索凄冷,感受到诗人的悲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读出了景物萧索中透着开阔与力量,感受到诗
人悲哀中仍有不放弃、坚持和期待。
2.概括对比两位诗人笔下景物的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预设:
李白的景物奇特绚丽夸张,多来源于想象,杜甫的景物萧瑟沉重,来源于眼前现实观察。李诗景物源于对仙境的想象,表现对现实的超越;杜诗景物源于晚年漂泊的实景,折射对现实的深刻关注。
活动二:知人论世,探究诗人志向。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志趣。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李白杜甫生平及学过的诗歌。
补充背景: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的愤懑与杜甫夔州晚年的困顿。
李白(701—762),《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天宝四载(745) 写的。李白于天宝元年(742) 奉召二入长安,他以为机遇已到,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 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是蓬蒿人。”李白入京后供奉翰林,是其一生最得意的时期,但不久就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权贵,遭到谗毁。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下,以“赐金放还”之名被放还出京。于是他寄情于求仙访道,然而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这首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是盛唐之音的天才诗人,贺知章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他尊为“诗仙”。但是,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开元、天宝时期的其他诗人往往在归隐与出仕之
间徘徊,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闷愤激之词。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实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锁入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又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成为后人反抗黑暗现实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想象奇丽,手法夸张,取材广泛,雄壮、缥缈而奇丽。
杜甫(712—770),《登高》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杜甫从 48 岁开始, 一直到 58 岁去世,11 年间,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在外第八个年头了。杜甫的生活经历跨越了安史之乱。他以积极入世的精神,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 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史诗”。他的五言、 七言古诗,格调大变,沉郁顿挫。七言律诗在他手中正式成立,沉着而痛快。后人认为杜甫律诗为唐律之最,精练而多创造。自中唐开始,杜甫就被称为“诗圣”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
2.请分别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诗人生命状态的句子,探究他们的人生志向。
学生活动:回文本诵读,圈画句子,思考并课堂交流。
明确: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忧民,无力回天)
活动三、探寻生命的诗意,明确人生方向。
李白用想象与激情,超越现实,用梦境消解苦难,诗意地飞翔,追求个体自由;杜甫以扎根现实的沉思,用笔墨承载苦难,诗意地扎根,心系家国命运。你更认同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用笔记录,投影展示和课堂交流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李白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象征了盛唐的浪漫与狂放,杜甫以“艰难苦恨繁霜鬓”忧世情怀象征了盛唐的沉郁与担当。李白是“向外突破”的仙,以梦游天姥的奇幻反抗世俗;杜甫是“向内深耕”的圣,以登高望远的悲悯记录时代。李白的诗是翅膀,带人飞离尘世;杜甫的诗是镜子,照见人间真相。在压力时代,李白启示我们保持精神自由的可贵,如当代人用“远方”对抗内卷,就像李白借梦境对抗权贵。在变动时代,杜甫启示我们坚守责任与记录的价值,如疫情中的“逆行者”,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精神共鸣。李白与杜甫,一个仰望星空,一个脚踏大地。他们的诗不仅是文字,更是两种生命姿态的对话——前者教我们挣脱束缚,后者教我们直面苦难。
作业设计:
1. 基础题:背诵《登高》,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傲骨的句子。
2. 对比题:结合诗句,分析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300 字)。
3. 拓展题(选做):以“假如李白遇见杜甫”为题,写一段想象对话,体现二人志向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