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熟记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3.家国情怀:了解党中央对“文化大革命”正确的处理态度和恰当的处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夯实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性的巨变?邓小平在此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师讲述: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1904年8月22日生。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一生三起三落:
“第一落”: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第一起”:1933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第二落”: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
“第二起”: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
“第三落”: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
“第三起”: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讲授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教师讲述: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教师总结:“两个凡是”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2)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过程
教师讲述:视频中的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有感于“两个凡是”方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胡福明经过很长时间的构思、查找资料,最终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并把文章寄到《光明日报》。文章受到《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的重视,杨西光还提请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同志审阅。在胡耀邦同志的支持下,这篇文章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出,然后《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发表时,为了加重文章的分量,没有以作者胡福明的名义发表,而是署名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成稿到最终发表,几经修改,其中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文章标题也最终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一出,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摆脱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而当时仍然存在的“左”倾错误的束缚,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次大讨论为全面的认真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过渡: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尽快结束国内工作徘徊前进的局面,迫切要求全面认真地清理“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开拓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学生根据表格找出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时间 地点
内容 纠正错误 树立正确路线
思想
政治
组织
提示:
(1)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展示材料:
(1)外媒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共同社》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1949年建国
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联社》
(2)百姓眼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转折点,人民的生活从吃不饱穿不
暖到实现温饱奔小康,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是伟大转折?
多媒体展示:
教师补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有哪一次同样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学生回答:遵义会议
提示:可从会议的背景、内容、领导核心的形成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说明两者都是党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活动。
过渡:十年动乱给全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社会秩序混乱。为了彻底地让人们从“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阴影中走出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就成为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
二、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教师简要介绍:拨乱反正的背景。
教师讲述:拨乱反正工作的主要内容。
“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提出问题:“文化大革命”中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打成反革命,遭到迫害,我们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提示: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迫害致死。
教师指出: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各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引导学生看课本,简介:拨乱反正的结果。
教师总结: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教师补充: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提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恢复高考制度
观看视频,感受当时考生的喜悦心情。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凡冤假错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从此,我国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