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潭、湖”等生字,积累“群山环绕、名胜古迹”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仿照例句,用“像”字来描述事物。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和 天气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日月潭景色的秀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能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日月潭的美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体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 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会认“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潭、湾”等9个字,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等词语的意思。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3.学习作者按照不同时间和天气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体会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感受作者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同时展示一些台湾的自然风光图片,包括日月潭的全景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阿里山的姑娘》,看到的是美丽的台湾风光。台湾是我国的宝岛,那里有许多迷人的景色,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日月潭。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歌曲和展示图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台湾的风光有初步的印象,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认读。
(1)带拼音认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开火车读。
(2)去拼音认读:小组内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然后指名读。
(3)词语理解: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群山环绕、名胜古迹、隐隐约约”等词语的意思。例如,通过展示群山环绕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群山环绕”的景象;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理解“名胜古迹”的含义;用“隐隐约约”说一句话,如”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隐隐约约,看不太清楚”,帮助学生理解。
3.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潭、湾、湖”等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示范书写,边写边讲解笔画和笔顺,如“潭”字,左窄右宽,右边的“覃”要写得紧凑;“湾”字,“氵”的最后一笔提要指向“弯”的起笔处。
(3)学生书空,然后在练习本上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认读生字词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理解。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使抽象的词语变得直观易懂。指导书写生字时,注重示范和 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3.交流汇报。
(1)日月潭的位置:引导学生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答案,明确日月潭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
(2)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展示日月潭的形状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4.梳理课文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照"总述——名字由来——景色描写"的结构来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和分段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借助图片理解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使学生对日月潭有更直观的认识。梳理课文结构,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以及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由来。
2.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用生字组词,每个词语写三遍。
2.收集有关日月潭的其他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认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指名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回顾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生字词和背诵课文,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感受美景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日月潭 景色怎样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清晨日月潭景色的词语和句子,如“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3)教师展示清晨日月潭的图片,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清晨日月潭的宁静、朦胧之美。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日月潭在什么天气下的景色 分别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晴天和雨天日月潭景色的特点。
(3)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4)晴天:“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学生体会晴天时日月潭景色的 清晰、明朗之美。
(5)雨天:“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通过“披上轻 纱”一片朦胧”童话中的仙境”等词语,让学生感受雨天日月潭的神秘、梦幻之美。
教师展示晴天和雨天日月潭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天气下景色的变化。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晴天的明朗和雨天的朦胧。
3.总结日月潭的景色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总结出日月潭的景色特点是: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各异,都非常秀丽。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默读、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 气下的美景。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营造了氛围,帮助学生 更好地体会景色之美。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有关日月潭的其他资料,如日月潭的传说、当地的民俗风情等。
开展”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日月潭的景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分享资料和进行导游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学习写法,仿写练习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不同时间(清晨)和不同天气(晴天、雨天)来描写景物。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出示一个地方的不同景色图片,如校园在不同季节的景色,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描写。
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日月潭的美景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2.再次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自己写的片段修改完善,和家人分享。
板书设计
日月潭
位置:台湾省中部山区
名字由来:日潭(北边,像太阳) 月潭(南边,像月亮)
景色特点:清晨:宁静、朦胧
晴天:清晰、明朗
雨天:神秘、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