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周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312年,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筑台而师之”,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史书记载:“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燕昭王此举( )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促进了燕国习俗变革的进程
2.《战国策·燕策》记载郭隗回答“燕昭王求士”时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孟子·万章下》中子思对鲁缪公:“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 以德,则子事(侍奉)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期( )
A.士阶层话语权和人格地位的提升 B.统治者重视人才以应对政治形势
C.士阶层活跃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 D.社会上的等级观念已被破坏殆尽
3.下表是先秦诸子百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这些主张( )
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
庄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墨子 其生财密,其用之节
A.反映社会动荡 B.强调天人合一 C.蕴含环保观念 D.注重农业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如孔子批评“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反映出当时( )
A.集权政治尚未树立B.封建等级秩序已然崩溃C.诸子思想趋于融合 D.敬天保民观念成为共识
5.诸子百家对历史演进的阐释存在显著分歧。儒家孟子推崇“三代之治”,以尧、舜为仁政典范;道家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法家商鞅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法古代;阴阳家邹衍则以五行相胜解释夏、商、周、秦的兴替。这表明( )
A.各派思想家均以复古作为政治理想B.历史理解差异促成学派分庭抗礼
C.诸子通过重构历史以规划未来秩序D.各派依托历史资源因应社会变革
6.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曰“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秩序的崩溃 B.王位继承的改变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华夏认同的动摇
7.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音乐的态度并不统一。其中,反对王公贵族所使用的“雅乐”以及劳动群众聆听的“俗乐”,并认为音乐“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的思想家为(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8.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从事水陆运输享受免税特权的通行证,被称为“鄂君启金节”,严格规定水陆运输的范围与线路、能够使用的船只及车辆的数量、载运牛马及其折算办法,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鄂君启金节的内容,说明先秦时期中国已经( )
A.出现早期的商业税收政策B.广泛实行免税通关制度C.形成了较完整的税收体系 D.有了重农抑商政策倾向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邑和郡县都有专门的官府手工业管理机构,如府、库设有工师负责组织和安排生产,并且通过“物勒工名(产品刻上工匠的名字),以考其诚”的标准实行严格追责制度。这说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C.严格管理以保障质量 D.自由雇佣劳动规模扩大
10.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周人所用的皮与牛,由郑商自外输入,楚国所产之木材皮革,亦输出于晋,晋国与外族之戎交换货物。列国间经济往来频繁,各地的物产互相补充,成了春秋列国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这一现象( )
A.有效减少了国际战争的破坏程度 B.得益于工商食官制度的发展
C.为商人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 D.蕴含了时代统一的必要条件
11.下列选项中,可归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的是( )
A.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12.战国时期,为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各国逐步( )
A.创造了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B.达成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共识
C.联合起来施行封建土地制度 D.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13.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社会变革;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可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思想完全一致 B.人的主体意识萌发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关注社会成为潮流
14.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较量中则被完全摒弃了。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农耕文明迅速扩展 C.华夏文明水平更高 D.战争导致观念改变
15.战国时期,由造车的车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对圆有了相当的了解。《墨子》记载“中,同长也。”“中,心,自是往相若也”。其意为:圆心是同圆半径的辐辏点,圆心到圆周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由此推知,墨家( )
A.以科学理论来认识客观世界 B.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科学规律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D.脱离了富国强兵的时代需求
16.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齐国发展的杰出贡献,但同时又批评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这说明孔子( )
A.提倡节俭 B.重视“礼”制 C.主张“仁政” D.反对变革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大题,52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临春秋战国这场社会变革,儒家、法家提出的治国观点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8.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人们往往将政治制度的这种变化称之为周秦之变。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最为活跃的知识群体,诸子对于其时天下向何处去给予了充分的理论观照。就治国模式的探索方面而言,基于对周代礼制与政治传统的尊崇,孔孟提出了强宗法化的治国模式;荀子认识到传统礼制存在着弊端,以援法入礼的方式为旧礼注入了更多客观性与工具性因素,从而建构起了弱宗法化的治国模式;由于政治立场的差异,法家人物韩非视儒家政治主张为宽缓之政,进而以“一断于法”的方式建构起了去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儒法两家在治国模式上发生的这种变化,既充分彰显了在周秦之变进程中君臣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愈加激烈,也为秦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李友广等《周秦之变与儒法治国模式的新建构》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由于社会变迁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加之受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影响,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威合法性遭到质疑,面临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危机。历经辛亥革命最后打击,宣告了传统封建君主世袭统治合法性的终结,同时也表明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的开始。
——摘编自张睿丽《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治国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治国模式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危机”出现的背景,并简要概括“寻找新的合法性”的具体表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印章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印章一般印于文件,表示签署或者已经鉴定过。印章在盖印之前都会蘸上颜料,颜料的颜色多为红色为主,材料种类有金属、木头、石头,甚至玉石等名贵材料。印章从开始之初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凭证信息,慢慢登上政治舞台。汉代,随着封建的等级森严,在玺印的形制上也等级分明。汉代印文是由秦篆发展来的一种平直方整的篆体,外朴内巧,屈曲多变,也称汉篆。汉印字画较粗,庄重雄厚,有一种多变而又统一的含蓄美,历来受到篆刻家们的重视,被认为是学印章的基础。秦汉玺章布局往往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官印与私印发展至宋渐呈分化之势。与官印的板滞相反,一些私印继承了汉印的艺术传统,为后世篆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艺术之路。“由实用的印章逐步变成美术作品,那是唐以后的事。再进一步而成为一种专门学术,即印学,亦称篆刻学,更是近七、八百年的事”。
——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印章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中国古代印章的用途。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D C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A B B
17.(1)答案: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2)答案:儒家:孔子主张“仁”“礼”,孟子主张“仁政”,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影响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
法家: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秦朝以此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但因严刑峻法致暴政速亡。
(3)是中国首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思想文化繁荣;推动学术进步,丰富思想宝库;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社会转型。
18.(1)主要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9.(1)治国模式:强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弱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去宗法化的治国模式。
条件:当时社会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之际;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礼乐制崩坏;铁犁牛耕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士阶层活跃与崛起,各诸侯国重视人才;私学兴起,学术文化下移;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
(2)背景:晚清政府腐败落后;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威合法性受到怀疑;西方民主政治的传入;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具体表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20.(1)演变:由突出实用功能发展为彰显艺术特色,进而形成专门学术;官印与私印逐渐两极分化,私印艺术性更强;印章的功能日益多样。
(2)用途: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凭证;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祈福、祈祥;身份识别;作为艺术品而欣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