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教学设计
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我国一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很早就将环境保护纳入行政管理轨道,并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十分复杂,分类体系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级法律体系外,还有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2.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3.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二)三同时
制度我国先后批准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并积极采取措施履行公约。
二、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一)征收排污费制度(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积极参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材料】1.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优势:①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②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③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作用(工作方向):①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②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③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我国NGO活动情况:①发展非常快(注册的已超过2000个)②活动活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③都有自己的对象和目标④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较大的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也称“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
它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经典例题
]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项年
目份耕地面积(万公顷)森林草地覆盖率(%)
气温年较差
(℃)
年降水量(毫米)河流含沙量
(%)
粮食总产量(万千克)
人口(万)1970
4
18
33
4
30
1.5 9600
30 1980
4.4
10
38
370
4.5
9900
35(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
%,同时
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3)在这lO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 。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核。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读出表格中给出的信息,再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回答。【答案】(1)10
森林草地
(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3)每公顷平均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造成;人均产粮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
(4)加强植树种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