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总结提升(二)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总结提升(二)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4 10:51:52

文档简介

单元总结提升(二)
贯通Ⅰ——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
选官制度 特点 标准
世官制(西周、春秋) 权贵合一、世代相传 血缘、姻亲
军功爵制(春秋、战国) 养士、军功、客卿 军功
察举制、征辟制(汉代)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品德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品评士人、按品授官 门第、道 德、才能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 分科考试、择优录用 才学
2.近代中国
(1)晚清时期: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逐步形成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根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出台了一系列选官的法规草案,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但并不完善。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更具开放性、平等性,但也百弊丛生。
3.现代中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干部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使之进一步完善。
(2)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为优秀青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也为政府选拔了优秀人才。
对应练1.(2024·广东广州高二上期末)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单位:人)。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僖宗
宰相总数 63 151 50 63 96 98
科举入仕人数 5 31 22 21 60 86
科举入仕比例(%) 7.94 20.53 44 33.33 62.5 87.76
据此可推知(  )
A.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B.世官制在唐朝还有相当大的影响
C.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强
D.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自初唐到僖宗时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宰相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宣宗至僖宗时期,这一比例高达87.76%,这体现了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故选D项;宰相是否出身于科举,与行政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项;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唐朝时期没有实行世官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入仕的宰相人数在宰相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C项。
贯通Ⅱ——中国官员管理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
(1)秦汉: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方法为上计制,还建立了监察体系,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2)隋唐至两宋:隋唐考核官员的标准为才能、品德,最高监察机构为御史台;宋代考核制度标准严格,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为台谏合一。
(3)元明清: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考核有考满、考察,监察机构有都察院和六科;清代的考课制度有京察和大计,六科并入都察院,行使监察职能。
2.近代中国:在重视选拔官员的同时,也不断完善监察制度。
3.现代中国: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对应练2.(2024·安徽蚌埠高二上期末)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强调“四善”,说明唐代考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即重视考核官员的德行;通过“二十七最”来制定出不同等级进行考核,说明注重官员的政绩,因此表明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故选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属于对官员的管理,不属于官吏选拔范畴,排除B项;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不代表唐代考核的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了,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没有体现地方监察体制,无法得出监察州县各级官吏的结论,排除D项。
对比——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法定 范围 不同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选用 标准 不同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于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个环节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两官 分途 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随政党选举成败而进退(政治化),事务官则保持稳定(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政治 原则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搞“政治中立”,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
服务 对象 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我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服务政府:西方国家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对应练3.(2024·江苏南通高二上期中)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些改革(  )
A.规范了事务官的选用与管理
B.有效提升了文官的工作效率
C.表明文官要对政策正确负责
D.克服了英国政府的腐败问题
答案:A
解析: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文官制度的改革法令,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独立的文官委员会实现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机制,从而规范事务官的选用与管理,强调选用和管理的独立以提高制度的公平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官的录取机制和政治中立,没有涉及文官的工作效率,排除B项;英国文官忠实执行政策,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对政策正确负责,排除C项;“克服了英国政府的腐败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概括、归纳类试题答题技巧及规则
题型特点 (1)变化趋势类: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变化类三种形式:前后变化型;阶段变化型;内容变化型。 (2)实质和性质类 ①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②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3)因果类:原因和结果,一般发生在前的为因,发生在后的为果,它们之间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归纳要点类:解题关键在于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罗列要点
审题模板 (1)审设问 ①辨清题型 ②标出关键限定词 ③确定答案要点数量 (2)读材料 ①划分层级 ②标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③将关键信息转化为历史术语 (3)答案布局 ①序号化 ②段落化 ③要点化
(2024·海南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成为一个个的殖民地。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一种兼有欧洲文化背景却又实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国为例,在独立战争爆发以前,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19世纪后期,美国以跃进的速度追赶欧洲,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欧洲文明自从传入北美,并在美国出现了既同源又发展的“美国文化”后,欧洲文明的范围被放大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思维路径]
[尝试作答]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制度;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变式训练】
(2024·河南漯河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明朝统治者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实际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
——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共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威性。
——摘编自邢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巡按侵权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答案:(1)变化:增加行政权、军事权(或职权扩大);监察官行政化趋势增强。
简评:巡按官员的权力直接来源于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腐败不可避免。
(2)特点: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循序渐进;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权威性不断强化。
意义: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动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有利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稳定。
单元检测卷(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南南阳高二上期末)秦朝在咸阳设官邸学校,“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习数年”。有些郡县设置“学室”,一个叫“喜”的“学室”成员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吏。这说明秦朝(  )
A.在各郡县推广学校教育
B.注重“以法为教”
C.重视子女教育成为习俗
D.实行“吏师”制度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以法为教”是指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材料中“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吏”体现的正是秦朝注重“以法为教”,故选B项;材料不仅包括了学校在地方郡县推广,也包括中央的官邸学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学校的教育内容,“重视子女教育成为习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吏师”制度是秦代实行的以政府官吏承担教师职责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学校的教育内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24·河北石家庄高二上期末)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它主要依据门第(即世家大族的地位)来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经历了废除—恢复—再度废除这一过程,意味着世家大族在官员选拔上的特权被削弱,世家大族走向没落,故选A项;表格中并未提及科举制的弊端,而是聚焦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与恢复,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作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制度最终被废除,这削弱了门阀观念,也说明该制度已经不能再延续,排除C、D两项。
3.(2024·河南南阳高二下期末)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重要官职。这表明唐代(  )
A.官员选考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地位显要
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答案:B
解析:材料提及唐朝皇帝敕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监察官员,御史的升迁要快于其他官员,可知朝廷对监察官员十分重视,监察官员地位相对较高,故选B项;“官员选考体系严密”以偏概全,与材料强调皇帝重视监察官员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不当之处,无法体现“科举取士有待完善”,排除C项;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包括权力集中、职务分等、权力分层,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2024·新疆乌鲁木齐高二下月考)汉代察举制由州举茂才,郡察孝廉,地方官员都必须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唐宋的科举制则由个人自由申请,再由朝廷统一组织考试,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客观上(  )
A.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阻碍了儒家思想传播
D.推动了中央官制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举制由朝廷统一组织考试,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相比察举制下地方官员举荐人才,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A项正确;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直接为中央效力,且中央掌握着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权力,地方很难利用人才选拔来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排除B项;科举考试内容大多为儒家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传承,排除C项;科举制对中央官制改革有一定推动作用,但这不是其与察举制相比最突出的客观影响,排除D项。
5.(2024·河南驻马店高二上月考)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广东巡抚苏昌上奏境内阳江县知县空缺,该县工作繁重,非优秀人才无法胜任,现任开建县知县的张耀璧属人地相宜。但张耀璧成为开建县知县未满三年,不符合调补的规定,所以以奏折上奏。张耀璧调任后,申请由王楚士代理开建县知县。由此可见,清代(  )
A.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B.官员选用的灵活性
C.制度建设的渐进性 D.官员升迁的规范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广东巡抚给中央上书,认为阳江县工作繁重,知县应该选用能够胜任之人,张耀璧属人地相宜,但张耀璧调任不符合常规,应酌情办理,而张耀璧调任后,申请由王楚士代理原职,这体现了清代官员选用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只是官员选用的灵活性,无法体现清代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在选用官员上的灵活性,没有涉及制度建设的逐渐变化,排除C项;张耀璧的调任属于灵活调动,而非规范性操作,排除D项。
6.(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据学者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
B.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
C.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
D.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可知,1860年以后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较高,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极低,反映了清末买官卖官的公开化与合法化,科举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可以用来说明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士阶层对科举制的态度,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捐纳获取官职的结果和影响,无法说明其导致官员腐败,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清末捐官制度对科举制度产生冲击,但并未取代科举制,科举制于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排除D项。
7.(2025·江苏盐城高二上期末)1904年,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各国语言,全国皆一致”,是由于“从小学教字母拼音始”,必须“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堂皆应用《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这一举措(  )
A.强化了国民文化认同
B.有利于思想观念统一
C.丰富了民族主义内涵
D.加快了民主政治进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统一语言可打破地域隔阂、增强交流,以《圣谕广训直解》为准能传播传统文化和官方思想,强化了国民文化认同,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新思想得到传播,仅靠《圣谕广训直解》难以统一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围绕学官音和特定书籍,未涉及民族主义内容,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清朝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该举措主要涉及文化教育方面,并不能直接推动民主政治进程,排除D项。
8.(2024·广东江门高二上期中)1905—1911年,清廷共举行七次留学毕业生考试,总计约1 400人合格,合格者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其中留日学生占90%以上。有近千人被授予官职,大部分被分派入中央新设的学部、外务部、民政部、法部、农工商部等任职。由此可见,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
A.借鉴了日本的文官考试制度
B.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C.适应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D.仍受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部分被分派入中央新设的学部、外务部、民政部、法部、农工商部等任职”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旨在推动并适应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部分留学生赴日留学,并未涉及借鉴日本文官考试制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出留学毕业生的任职情况,未涉及清末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留学毕业生选官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不同于传统选官制度,无法说明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
9.(2024·广东深圳高二上期末)1854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建立了文官制度,二者共同点是(  )
A.同时以甄别作为补充
B.缘于政府应对战争的需要
C.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D.成立了专门的文官委员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考试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两者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故选C项;北洋政府采取甄别的方式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英国文官制度无此措施,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中失利,进一步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北洋政府建立文官制度未涉及政府应对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北洋政府并未成立专门的文官委员会,排除D项。
10.(2024·广东河源高二上期末)1933年4月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命”10年、7年和5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意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
B.有利于完善民国时期公务员体系
C.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表明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可以按照资历,即按照对民国或国民革命的贡献来确定任职,而不必经过考试,这一政策便利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故选A项;此规定减少了正常录用公务员的名额,不利于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并无公务员选拔方式所占比重的信息,不能得出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的结论,排除D项。
11.(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月考)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仅是公务员聘任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排除D项。
12.(2024·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下表为1870年英国颁布第二个文官制度改革法令后的文官人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年份 1881 1891 190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人数 50 839 79 241 116 413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400
A.解决了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
B.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
C.促进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
D.增加了政府行政不稳定因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881—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加,结合当时的背景,这一时期英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文官数量的增加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故选B项。
13.(2024·湖南长沙高二下期中)187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海斯在由国会议员和最高法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的裁定下宣布当选。大法官布拉德雷投出了对海斯关键性的支持票,海斯上任后不久,即任命布拉德雷的儿子去纽约海关任职。其他的帮助过海斯的人,也被海斯委以重任。这反映出美国(  )
A.跨党派共识政治逐渐发展
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冲击
C.当时的文官制度亟待调整
D.官员政治中立原则被打破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海斯上任后不久,即任命布拉德雷的儿子去纽约海关任职,其他的帮助过海斯的人,也被海斯委以重任”可知,海斯上任后,对帮助过他的人委以重任,说明当时美国的政党分肥制存在严重问题,亟待调整,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海斯和布拉德雷或者帮助过海斯的人是不同党派,“跨党派共识政治逐渐发展”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讲述美国总统候选人海斯在由国会议员和最高法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的裁定下宣布当选,大法官布拉德雷投出了对海斯关键性的支持票,说明程序符合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冲击”表述错误,排除B项;政党分肥制下官员政治中立原则尚未确立,排除D项。
14.(2025·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明治政府将高等文武官僚分为敕任官和奏任官,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奏任官必须经过高等考试录用。另外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这表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  )
A.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  B.促使教育均衡发展
C.确立了政治中立原则 D.带有封建专制色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等信息可知,敕任官由天皇任命,说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仍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色彩,D项正确;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政治舞弊带来的问题,但不可能“防止”,排除A项;根据“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可知,这一制度给东京帝国大学特别优待,会导致日本教育布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项;政治中立原则是指在政治活动中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中立原则,排除C项。
15.(2024·安徽芜湖高二上期末)自英国首创文官制度后,文官制度的发展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而权力大多掌握在事务官手中。同时事务官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形成拥有实权的小官僚集团,易造成事务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该现象(  )
A.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凸显了政治和管理分离的弊端
D.破坏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材料“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而权力大多掌握在事务官手中”“易造成事务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体现的是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下,事务官权力大于政务官,远超设计者的预期,凸显了政治和管理分离的弊端,故选C项。
16.(2025·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下表是1963—1973年英国首相、内阁秘书长更迭表。据此可以看出,英国(  )
年份 党派 首相 秘书长
1963 保守党 麦克米伦 伯克·特伦德
1963—1964 保守党 霍姆 伯克·特伦德
1964—1970 工党 威尔逊 伯克·特伦德
1970—1973 保守党 希思 伯克·特伦德
A.战后经济复苏 B.政党政治的变革
C.社会局势动荡 D.政府工作的稳定
答案:D
解析:英国首相是政府首脑,一般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负责制定政策,但其任期取决于该政党能否保持议会多数地位以及本人能否连续被本党推为首相人选,英国内阁秘书长是文官,负责执行政策,长期任职,1963—1973年英国的议会多数党派和首相经历多次变化,但内阁秘书长始终是同一个人,文官常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英国内阁运行和文官政治,而非经济复苏,排除A项;1963—1973年出现变化的是议会多数党派,而非政党政治制度,排除B项;1963—1973年内阁首相的更迭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局变化、议会制度和内阁制度的完善,而非由社会局势动荡导致,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2024·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考察地方政治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察六条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样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
(1)“考察六条”意在解决哪些社会矛盾 (6分)
(2)“考察六条”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6分)
答案:(1)矛盾: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官民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国家与地方豪强)。(6分)
(2)意义:规范官员行为,依法行政;注重民生,以民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依法治国。(6分)
18.(14分)(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榖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
第一场: 中国政治史事论 (1)“周朝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2)“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
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 (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3)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1)特点:分级取士(层级考试体系完善);考试内容单一(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以儒家经典为范本或以“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考试形式僵化(八股取士);选拔走向程式化(格式化、规范化)。(6分,任答三点)
(2)新变化:注重现实,强调经世致用(实用性、现实性,只写时务策不给分);具有世界(国际)视野(关注世界形势)。(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或受西学影响、或向西方学习);西方教育传入中国(或新式学堂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或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等晚清改革的影响;科举制自身的弊端(旧式选官制度的弊端)。(6分,任答三点)
19.(14分)(2024·江苏泰州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1905年被废除,成了晚清衰亡的“陪葬品”,但在西方近代却投胎重生。随着世界近代化的起步,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随之传入西方,并引发了激烈争论。素有“欧洲孔夫子”之称的魁奈,其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以“中国官吏”为题,介绍了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奖惩制度。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附录中列举的1570年到1870年之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评价,使中国科举制度受到英国人的推崇进而效仿,成为西方学习的典范,并最终融入欧洲文化的血液。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
材料二 公务员制度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它源于英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英美等国家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和方法。我国于1993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为基础,是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在国家人事管理领域里的反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英国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李荣林《中国和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在近代西方能够“投胎重生”的基本精神,说明科举制度对西方国家制度建设的贡献。(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简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6分)
答案:(1)精神:公平化、公正化、制度化。(2分)
贡献: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改革;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
(2)差异:西方文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政治中立;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公务员制度与改革开放相适应;西方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中国公务员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精神,据材料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由此可得出,公平化、公正化、制度化。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一信息“中国科举制度受到英国人的推崇”并结合所学西方文官制度有考试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特点,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可得出,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改革;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2)差异:据材料二“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西方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可得出,西方文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政治中立;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可得出,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公务员制度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的文官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的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可得出,西方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中国公务员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20.(12分)(2024·四川眉山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罗纳德写道:“中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
笔者认为,由于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二者就不是单纯地被借鉴与借鉴的关系,可以说,二者是在披着考试这一相同方式的外衣上,各有各自鲜活的特点。
——摘编自曾华《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之比较研究》
以上材料是部分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关系的一些认识。围绕“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12分)
答案:(示例一)论题:从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的相互关系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2分)
阐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产生于隋唐,进一步发展完善于两宋,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被废除,存在时间长达1 300多年。科举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旧有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需要,于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基础之上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进而建立文官制度。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学习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8分)
综上所述,从西方公务员制度和中国科举制的关系看,中西文明各具特色,且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2分)
(示例二)论题:中国科举制和西方公务员制度各具本国鲜明历史文化特征。(2分)
阐述:隋朝建立后,原有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已不适应统治需要,于是,隋朝时创立科举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科举制完善于唐朝,进一步发展于两宋,明清时录取方式为“八股取士”,1905年被废除。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19世纪的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旧有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需要,于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进而建立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8分)
综上所述,科举制与文官制度都通过考试录用官员,都适应了各自历史发展的需要,都促进了本国历史发展,具有各自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及所学拟定论题。据材料“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则来源于中国”可拟定论题一为“从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的相互关系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据材料“二者……各有各自鲜活的特点”可拟定论题二为“中国科举制和西方公务员制度各具本国鲜明历史文化特征”。其次,结合材料及“科举制与文官制度”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论证。如论题一应列举“互鉴”的相关史实,如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分科考试的方式从而确立的文官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后又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确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如论题二应列举“本国鲜明特征”的相关史实,如中国科举制确立的背景是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不适应统治需要;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治理社会的需要等。最后,总结升华,并回扣所拟论题。如论题一可总结为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论题二可总结为科举制与文官制度都适应了各自历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本国历史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7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总结提升(二)
专题整合
贯通Ⅰ——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
选官制度 特点 标准
世官制(西周、春秋) 权贵合一、世代相传 血缘、姻亲
军功爵制(春秋、战国) 养士、军功、客卿 军功
察举制、征辟制(汉代)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品德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品评士人、按品授官 门第、道德、才能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 分科考试、择优录用 才学
2.近代中国
(1)晚清时期: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逐步形成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根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出台了一系列选官的法规草案,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但并不完善。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更具开放性、平等性,但也百弊丛生。
3.现代中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干部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使之进一步完善。
(2)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为优秀青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也为政府选拔了优秀人才。
对应练1.(2024·广东广州高二上期末)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单位:人)。
据此可推知
A.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B.世官制在唐朝还有相当大的影响
C.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强
D.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僖宗
宰相总数 63 151 50 63 96 98
科举入仕人数 5 31 22 21 60 86
科举入仕比例(%) 7.94 20.53 44 33.33 62.5 87.76

据材料可知,自初唐到僖宗时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宰相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宣宗至僖宗时期,这一比例高达87.76%,这体现了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故选D项;宰相是否出身于科举,与行政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项;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唐朝时期没有实行世官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入仕的宰相人数在宰相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C项。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僖宗
宰相总数 63 151 50 63 96 98
科举入仕人数 5 31 22 21 60 86
科举入仕比例(%) 7.94 20.53 44 33.33 62.5 87.76
贯通Ⅱ——中国官员管理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
(1)秦汉: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方法为上计制,还建立了监察体系,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2)隋唐至两宋:隋唐考核官员的标准为才能、品德,最高监察机构为御史台;宋代考核制度标准严格,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为台谏合一。
(3)元明清: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考核有考满、考察,监察机构有都察院和六科;清代的考课制度有京察和大计,六科并入都察院,行使监察职能。
2.近代中国:在重视选拔官员的同时,也不断完善监察制度。
3.现代中国: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对应练2.(2024·安徽蚌埠高二上期末)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强调“四善”,说明唐代考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即重视考核官员的德行;通过“二十七最”来制定出不同等级进行考核,说明注重官员的政绩,因此表明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故选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属于对官员的管理,不属于官吏选拔范畴,排除B项;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不代表唐代考核的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了,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没有体现地方监察体制,无法得出监察州县各级官吏的结论,排除D项。
对比——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法定范围不同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选用标准不同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于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个环节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
(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两官
分途 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随政党选举成败而进退(政治化),事务官则保持稳定(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角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政治
原则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搞“政治中
立”,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
服务
对象 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我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服务政府:西方国家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对应练3.(2024·江苏南通高二上期中)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些改革
A.规范了事务官的选用与管理
B.有效提升了文官的工作效率
C.表明文官要对政策正确负责
D.克服了英国政府的腐败问题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文官制度的改革法令,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独立的文官委员会实现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机制,从而规范事务官的选用与管理,强调选用和管理的独立以提高制度的公平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官的录取机制和政治中立,没有涉及文官的工作效率,排除B项;英国文官忠实执行政策,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对政策正确负责,排除C项;“克服了英国政府的腐败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返回
题型突破
概括、归纳类试题答题技巧及规则
题型特点 (1)变化趋势类: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变化类三种形式:前后变化型;阶段变化型;内容变化型。
(2)实质和性质类
①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②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3)因果类:原因和结果,一般发生在前的为因,发生在后的为果,它们之间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归纳要点类:解题关键在于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罗列要点
审题模板 (1)审设问
①辨清题型
②标出关键限定词
③确定答案要点数量
(2)读材料
①划分层级
②标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③将关键信息转化为历史术语
(3)答案布局
①序号化
②段落化
③要点化
(2024·海南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成为一个个的殖民地。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一种兼有欧洲文化背景却又实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国为例,在独立战争爆发以前,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19世纪后期,美国以跃进的速度追赶欧洲,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欧洲文明自从传入北美,并在美国出现了既同源又发展的“美国文化”后,欧洲文明的范围被放大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典例
?思维路径
?思维路径
尝试作答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制度;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变式训练】
(2024·河南漯河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明朝统治者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实际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
——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共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
威性。
——摘编自邢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巡按侵权现象。
答案:变化:增加行政权、军事权(或职权扩大);监察官行政化趋势
增强。
简评:巡按官员的权力直接来源于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腐败不可避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答案:特点: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循序渐进;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权威性不断强化。
意义: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动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有利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
稳定。
返回
单 元 检 测 卷

1.(2024·河南南阳高二上期末)秦朝在咸阳设官邸学校,“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习数年”。有些郡县设置“学室”,一个叫“喜”的“学室”成员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吏。这说明秦朝
A.在各郡县推广学校教育
B.注重“以法为教”
C.重视子女教育成为习俗
D.实行“吏师”制度
据所学可知,“以法为教”是指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材料中“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吏”体现的正是秦朝注重“以法为教”,故选B项;材料不仅包括了学校在地方郡县推广,也包括中央的官邸学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学校的教育内容,“重视子女教育成为习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吏师”制度是秦代实行的以政府官吏承担教师职责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学校的教育内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24·河北石家庄高二上期末)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它主要依据门第(即世家大族的地位)来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经历了废除—恢复—再度废除这一过程,意味着世家大族在官员选拔上的特权被削弱,世家大族走向没落,故选A项;表格中并未提及科举制的弊端,而是聚焦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与恢复,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作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制度最终被废除,这削弱了门阀观念,也说明该制度已经不能再延续,排除C、D两项。
3.(2024·河南南阳高二下期末)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重要官职。这表明唐代
A.官员选考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地位显要
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材料提及唐朝皇帝敕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监察官员,御史的升迁要快于其他官员,可知朝廷对监察官员十分重视,监察官员地位相对较高,故选B项;“官员选考体系严密”以偏概全,与材料强调皇帝重视监察官员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不当之处,无法体现“科举取士有待完善”,排除C项;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包括权力集中、职务分等、权力分层,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2024·新疆乌鲁木齐高二下月考)汉代察举制由州举茂才,郡察孝廉,地方官员都必须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唐宋的科举制则由个人自由申请,再由朝廷统一组织考试,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客观上
A.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阻碍了儒家思想传播
D.推动了中央官制改革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举制由朝廷统一组织考试,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相比察举制下地方官员举荐人才,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A项正确;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直接为中央效力,且中央掌握着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权力,地方很难利用人才选拔来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排除B项;科举考试内容大多为儒家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传承,排除C项;科举制对中央官制改革有一定推动作用,但这不是其与察举制相比最突出的客观影响,排除D项。
5.(2024·河南驻马店高二上月考)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广东巡抚苏昌上奏境内阳江县知县空缺,该县工作繁重,非优秀人才无法胜任,现任开建县知县的张耀璧属人地相宜。但张耀璧成为开建县知县未满三年,不符合调补的规定,所以以奏折上奏。张耀璧调任后,申请由王楚士代理开建县知县。由此可见,清代
A.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B.官员选用的灵活性
C.制度建设的渐进性
D.官员升迁的规范性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广东巡抚给中央上书,认为阳江县工作繁重,知县应该选用能够胜任之人,张耀璧属人地相宜,但张耀璧调任不符合常规,应酌情办理,而张耀璧调任后,申请由王楚士代理原职,这体现了清代官员选用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只是官员选用的灵活性,无法体现清代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在选用官员上的灵活性,没有涉及制度建设的逐渐变化,排除C项;张耀璧的调任属于灵活调动,而非规范性操作,排除D项。
6.(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据学者统计,1860年以后,清政府四至七品官员中,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在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绅比例仅占3%-4%。这可以用来说明
A.士阶层对科举制普遍不满
B.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
C.清末因捐官导致官场腐败
D.捐官制度逐渐取代科举制

由材料“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高达66%”可知,1860年以后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比例较高,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极低,反映了清末买官卖官的公开化与合法化,科举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可以用来说明科举制被废除的内在原因,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士阶层对科举制的态度,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捐纳获取官职的结果和影响,无法说明其导致官员腐败,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清末捐官制度对科举制度产生冲击,但并未取代科举制,科举制于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排除D项。
7.(2025·江苏盐城高二上期末)1904年,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各国语言,全国皆一致”,是由于“从小学教字母拼音始”,必须“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堂皆应用《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这一举措
A.强化了国民文化认同
B.有利于思想观念统一
C.丰富了民族主义内涵
D.加快了民主政治进程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统一语言可打破地域隔阂、增强交流,以《圣谕广训直解》为准能传播传统文化和官方思想,强化了国民文化认同,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新思想得到传播,仅靠《圣谕广训直解》难以统一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围绕学官音和特定书籍,未涉及民族主义内容,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清朝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该举措主要涉及文化教育方面,并不能直接推动民主政治进程,排除
D项。
8.(2024·广东江门高二上期中)1905—1911年,清廷共举行七次留学毕业生考试,总计约1 400人合格,合格者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其中留日学生占90%以上。有近千人被授予官职,大部分被分派入中央新设的学部、外务部、民政部、法部、农工商部等任职。由此可见,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A.借鉴了日本的文官考试制度
B.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C.适应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D.仍受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根据材料“大部分被分派入中央新设的学部、外务部、民政部、法部、农工商部等任职”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旨在推动并适应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部分留学生赴日留学,并未涉及借鉴日本文官考试制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出留学毕业生的任职情况,未涉及清末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留学毕业生选官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不同于传统选官制度,无法说明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
9.(2024·广东深圳高二上期末)1854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建立了文官制度,二者共同点是
A.同时以甄别作为补充
B.缘于政府应对战争的需要
C.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
D.成立了专门的文官委员会

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考试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两者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故选C项;北洋政府采取甄别的方式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英国文官制度无此措施,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中失利,进一步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北洋政府建立文官制度未涉及政府应对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北洋政府并未成立专门的文官委员会,排除D项。
10.(2024·广东河源高二上期末)1933年4月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命”10年、7年和5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A.意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
B.有利于完善民国时期公务员体系
C.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表明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

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可以按照资历,即按照对民国或国民革命的贡献来确定任职,而不必经过考试,这一政策便利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故选A项;此规定减少了正常录用公务员的名额,不利于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并无公务员选拔方式所占比重的信息,不能得出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的结论,排除D项。
11.(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月考)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仅是公务员聘任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排除D项。
12.(2024·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下表为1870年英国颁布第二个文官制度改革法令后的文官人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解决了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
B.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
C.促进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
D.增加了政府行政不稳定因素

年份 1881 1891 190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人数 50 839 79 241 116 413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400
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881—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加,结合当时的背景,这一时期英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文官数量的增加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故选B项。
年份 1881 1891 190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人数 50 839 79 241 116 413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400
13.(2024·湖南长沙高二下期中)187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海斯在由国会议员和最高法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的裁定下宣布当选。大法官布拉德雷投出了对海斯关键性的支持票,海斯上任后不久,即任命布拉德雷的儿子去纽约海关任职。其他的帮助过海斯的人,也被海斯委以重任。这反映出美国
A.跨党派共识政治逐渐发展
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冲击
C.当时的文官制度亟待调整
D.官员政治中立原则被打破

据材料“海斯上任后不久,即任命布拉德雷的儿子去纽约海关任职,其他的帮助过海斯的人,也被海斯委以重任”可知,海斯上任后,对帮助过他的人委以重任,说明当时美国的政党分肥制存在严重问题,亟待调整,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海斯和布拉德雷或者帮助过海斯的人是不同党派,“跨党派共识政治逐渐发展”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讲述美国总统候选人海斯在由国会议员和最高法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的裁定下宣布当选,大法官布拉德雷投出了对海斯关键性的支持票,说明程序符合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冲击”表述错误,排除B项;政党分肥制下官员政治中立原则尚未确立,排除D项。
14.(2025·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明治政府将高等文武官僚分为敕任官和奏任官,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奏任官必须经过高等考试录用。另外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这表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
A.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 
B.促使教育均衡发展
C.确立了政治中立原则
D.带有封建专制色彩

据材料“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等信息可知,敕任官由天皇任命,说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仍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色彩,D项正确;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政治舞弊带来的问题,但不可能“防止”,排除A项;根据“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可知,这一制度给东京帝国大学特别优待,会导致日本教育布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项;政治中立原则是指在政治活动中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中立原则,排除C项。
15.(2024·安徽芜湖高二上期末)自英国首创文官制度后,文官制度的发展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而权力大多掌握在事务官手中。同时事务官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形成拥有实权的小官僚集团,易造成事务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该现象
A.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凸显了政治和管理分离的弊端
D.破坏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材料“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而权力大多掌握在事务官手中”“易造成事务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体现的是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下,事务官权力大于政务官,远超设计者的预期,凸显了政治和管理分离的弊端,故选C项。
16.(2025·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下表是1963—1973年英国首相、内阁秘书长更迭表。据此可以看出,英国
A.战后经济复苏 B.政党政治的变革
C.社会局势动荡 D.政府工作的稳定

年份 党派 首相 秘书长
1963 保守党 麦克米伦 伯克·特伦德
1963—1964 保守党 霍姆 伯克·特伦德
1964—1970 工党 威尔逊 伯克·特伦德
1970—1973 保守党 希思 伯克·特伦德
英国首相是政府首脑,一般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负责制定政策,但其任期取决于该政党能否保持议会多数地位以及本人能否连续被本党推为首相人选,英国内阁秘书长是文官,负责执行政策,长期任职,1963—1973年英国的议会多数党派和首相经历多次变化,但内阁秘书长始终是同一个人,文官常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
年份 党派 首相 秘书长
1963 保守党 麦克米伦 伯克·特伦德
1963—1964 保守党 霍姆 伯克·特伦德
1964—1970 工党 威尔逊 伯克·特伦德
1970—1973 保守党 希思 伯克·特伦德
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英国内阁运行和文官政治,而非经济复苏,排除A项;1963—1973年出现变化的是议会多数党派,而非政党政治制度,排除B项;1963—1973年内阁首相的更迭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局变化、议会制度和内阁制度的完善,而非由社会局势动荡导致,排除
C项。
年份 党派 首相 秘书长
1963 保守党 麦克米伦 伯克·特伦德
1963—1964 保守党 霍姆 伯克·特伦德
1964—1970 工党 威尔逊 伯克·特伦德
1970—1973 保守党 希思 伯克·特伦德
17.(12分)(2024·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考察地方政治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察六条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样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
(1)“考察六条”意在解决哪些社会矛盾?(6分)
答案:矛盾: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官民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国家与地方豪强)。(6分)
(2)“考察六条”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有何借鉴意义?(6分)
答案:意义:规范官员行为,依法行政;注重民生,以民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依法治国。(6分)
18.(14分)(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榖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
第一场:
中国政治史事论 (1)“周朝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2)“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
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 (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3)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分级取士(层级考试体系完善);考试内容单一(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以儒家经典为范本或以“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考试形式僵化(八股取士);选拔走向程式化(格式化、规范化)。(6分,任答三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新变化:注重现实,强调经世致用(实用性、现实性,只写时务策不给分);具有世界(国际)视野(关注世界形势)。(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或受西学影响、或向西方学习);西方教育传入中国(或新式学堂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或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等晚清改革的影响;科举制自身的弊端(旧式选官制度的弊端)。(6分,任答三点)
19.(14分)(2024·江苏泰州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1905年被废除,成了晚清衰亡的“陪葬品”,但在西方近代却投胎重生。随着世界近代化的起步,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随之传入西方,并引发了激烈争论。素有“欧洲孔夫子”之称的魁奈,其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以“中国官吏”为题,介绍了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奖惩制度。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附录中列举的1570年到1870年之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评价,使中国科举制度受到英国人的推崇进而效仿,成为西方学习的典范,并最终融入欧洲文化的血液。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
材料二 公务员制度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它源于英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英美等国家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和方法。我国于1993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为基础,是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在国家人事管理领域里的反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英国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李荣林《中国和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在近代西方能够“投胎重生”的基本精神,说明科举制度对西方国家制度建设的贡献。(8分)
答案:精神:公平化、公正化、制度化。(2分)
贡献: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改革;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
第一小问精神,据材料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由此可得出,公平化、公正化、制度化。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一信息“中国科举制度受到英国人的推崇”
并结合所学西方文官制度有考试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特点,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可得出,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改革;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执政水平,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简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6分)
答案:差异:西方文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政治中立;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公务员制度与改革开放相适应;西方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中国公务员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6分)
差异:据材料二“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西方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可得出,西方文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政治中
立;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可得出,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公务员制度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的文官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的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可得出,西方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中国公务员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20.(12分)(2024·四川眉山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罗纳德写道:“中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
笔者认为,由于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二者就不是单纯地被借鉴与借鉴的关系,可以说,二者是在披着考试这一相同方式的外衣上,各有各自鲜活的特点。
——摘编自曾华《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之比较研究》
以上材料是部分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关系的一些认识。围绕“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12分)
答案:(示例一)论题:从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的相互关系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2分)
阐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产生于隋唐,进一步发展完善于两宋,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被废除,存在时间长达1 300多年。科举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旧有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需要,于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基础之上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进而建立文官制度。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学习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8分)
综上所述,从西方公务员制度和中国科举制的关系看,中西文明各具特色,且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2分)
(示例二)论题:中国科举制和西方公务员制度各具本国鲜明历史文化特征。(2分)
阐述:隋朝建立后,原有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已不适应统治需要,于是,隋朝时创立科举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科举制完善于唐朝,进一步发展于两宋,明清时录取方式为“八股取士”,1905年被废除。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19世纪的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旧有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需要,于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进而建立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8分)
综上所述,科举制与文官制度都通过考试录用官员,都适应了各自历史发展的需要,都促进了本国历史发展,具有各自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首先,根据材料及所学拟定论题。据材料“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则来源于中国”可拟定论题一为“从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的相互关系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据材料“二者……各有各自鲜活的特点”可拟定论题二为“中国科举制和西方公务员制度各具本国鲜明历史文化特征”。其次,结合材料及“科举制与文官制度”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论证。如论题一应列举“互鉴”的相关史实,如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分科考试
的方式从而确立的文官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后又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确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如论题二应列举“本国鲜明特征”的相关史实,如中国科举制确立的背景是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不适应统治需要;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治理社会的需要等。最后,总结升华,并回扣所拟论题。如论题一可总结为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论题二可总结为科举制与文官制度都适应了各自历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本国历史发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