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总结提升(五)
专题整合
贯通Ⅰ——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古代赋役制度
(1)秦汉:赋税含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隋唐:经历由租调役到租庸调再到两税法的过程。
(3)宋元:宋朝征收两税,后行募役法;元朝袭租庸调与两税法,另有
“科差”。
(4)明清: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2.关税
(1)西周:关税最早出现。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自1928年起发起“改订新约”运动,虽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4)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并逐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
3.个人所得税
(1)北洋政府时期:起步阶段,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没有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条例。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新中国: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对应练1.(2024·四川眉山高二上期末)汉朝编户制度的内容之一是更赋,即徭役和兵役的代役税。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其中“庸”是代役税。北宋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雇人代役。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历代代役税的实施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农民赋税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
√
据材料“代役税”“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历代政府征收代役税的做法使农民不必在农忙时服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故选A项;代役钱改变了农民的服役方式,并未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代役税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服役方式,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并未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排除C项;代役税的实施并未改变封建等级制度,排除D项。
贯通Ⅱ——近现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演变进程
阶段 特征 原因 影响
鸦片战争后至国民党政府统治前期 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政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平等条约限制中国海关的职能;列强攫取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中国政府管理能力落后 大大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海关制度的近代化,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产生
阶段 特征 原因 影响
国民党政府统治前期 政府多次修订税则,提高关税,基本实现关税自主 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的统治亟待巩固;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 树立了国家独立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关税收入;为长期抗战作了物资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到外国的制约
阶段 特征 原因 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从“封闭式”保护发展到“开放式”发展;从长期高关税发展到大幅度自主降税;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新中国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中国关税的主要职能是保护本国经济
(2)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3)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济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 关税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提高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对应练2.(2024·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下图为清末关税统计图(部分)。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关税税率稳步提升
B.关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C.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增强
D.对外贸易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
据材料图中数据可知,晚清时期的关税收入和关税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总体上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当作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这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关税收入的增加和关税收入在财政
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仅通过材料内容不能得知关税税率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关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最高不到25%,没有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仅通过关税收入的增加和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能得出“对外贸易改变中国经济结构”的结论,排除D项。
对比——国际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区别
项目 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含义 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 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建立 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 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
支柱 英国为主导,英镑为中心 美国为主导,美元为中心
特点 (1)各国货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自由流通,不易贬值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和输入 (1)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项目 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也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崩溃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该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该体系瓦解
对应练3.下图所示为1400年以来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变迁情况。这一变迁
A.折射出世界贸易和经济中心转移
B.表明了全面恢复金本位制具有必要性
C.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体现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发展,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它们铸造的金银币成为全球流通货币和储备货币;17世纪荷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其货币地位上升;1720年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以来,随着法国势力的扩张,法郎的地位提升,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
制度逐渐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这一变迁折射出世界贸易和经济中心的转移,故A项正确。
返回
题型突破
影响、作用及意义类试题答题技巧及规则
题型特点 (1)设问类型
①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
②限定性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考查方式和内容
①此类问题一般都通过典型材料,创设新情景,对典型事件的典型影响,进行多角度考查,全方位认识事物(事件)
②一般的答题思路,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当时、后世;对中国、世界;对历史、现实等
审题模板 (1)寻找设问主题:针对哪一类主题(人物、事件、活动)的设问
(2)查找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是宽泛性设问,还是限定性设问
(3)寻找答题思路:答题四个维度
纵向结构: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从当前到长远
横向结构:一般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等方面分析
辩证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
主题分析:从事件本身的直接意义,到事件本身引发的间接影响
(4)组织答题语言:在语句和句式上采用一定的模式,增强答题意向
(2022·广东卷)(节选)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摘编自《明实录》
典例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 2 780 12.9 20.6 8.1 755.2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
?思维路径
尝试作答 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变式训练】
(2024·山西长治高二下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之前不仅要缴纳税如物或银,还要服劳役。而自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人口大爆炸的出现与赋税制度密不可分。加丁而不加赋,人口增长致使劳动力增多,大规模的开荒耕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以,赋税制度的优与劣,好与坏,适不适合社会发展是与历史发展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
——摘编自张辉《论赋税制度对政权的影响——以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为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施行摊丁入亩政策的意义。
答案:意义: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口增长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意义:据材料“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可知,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据材料“加丁而不加赋”及所学可知,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据材料“人口增长致使劳动力增多,大规模的开荒耕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可知,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口增长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
返回
单 元 检 测 卷
√
1.(2024·广东大湾区高二上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汉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汉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A.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据材料“秦钱……铸五铢钱……得以安定富实”可知,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币制的改革,有利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不断改善,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汉代的币制改革及其影响,不能反映汉初经济发展艰难,排除A项;当币制改革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现实状况,则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税收难以增加,排除B项;材料强调货币演变的影响,与制币技术无关,排除C项。
2.(2025·广东肇庆高二上期末)780年,唐朝宣布实行两税法,取消其他一切诸色杂税。但据史料记载,山南西道的内州府除两税外,另需供驿禾草46 477围(1围重20斤);剑南东川梓、遂两州除两税外,另加征钱7 000贯、米5 000石。由此可见,两税法的实施
A.放宽了对农民的控制
B.扩大了征税来源
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激化了社会矛盾
√
材料表明,地方政府在两税之外还加征了其他项目的税收,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两税法实施后对农民人身控制方面的内容,只提到了除两税外还有其他加征,无法得出放宽对农民控制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出两税法实施后在征税来源上有新的拓展,只体现了在两税之外存在额外征税的情况,与扩大征税来源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关于两税法实施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之间关系的表述,无法据此得出“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的结论,排除C项。
3.(2024·广东梅州高二上期末)据清《续通典·食货》载:交子三年一届,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这说明宋代
A.货币趋向单一
B.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
C.榷场交易频繁
D.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
据材料“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可知,当时纸币的合法地位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护,反映出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故选B项;宋代的货币是以铜币为主,辅之以纸币,并非“货币趋向单一”,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榷场交易频繁”与题意不符,材料仅涉及宋代政府对纸币的管理,排除C项;“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2024·山东烟台高二下期末)下表为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财税收入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A.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范仲淹改革成效显著
C.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 D.“冗费”现象得到缓解
√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据材料信息可知,盐、茶、酒税在政府财税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体现了当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商税占比也较高,说明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故选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沿用唐朝的两税法,故赋税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范仲淹改革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未对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政府财税收入造成较大影响,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定成效,故此时的改革成效应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财税收入有哪些来源,未涉及政府财政支出的情况,故无从判断“冗费”现象是否得到缓解,排除D项。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5.(2024·湖北黄冈高二上期末)宋真宗时下令“京畿诸州筑河堤,颇妨农业,自今发邻州卒代之”;宋神宗时曾主张大规模裁撤募兵的王安石亦言道“供役不足……即稍费厢军(注:社会上‘无地饥民’等组成的非战斗兵种),不为害也”。据此可知,厢军代役
A.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现象
B.一定程度上推动劳动力的解放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D.大大降低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
据材料“筑河堤,颇妨农业”“供役不足……稍费厢军”可知,厢军代役的做法客观上分担了农民大部分的徭役,使农民拥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力的解放,故选B项;北宋积贫积弱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与厢军代役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厢军代役,没有关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措施的相关描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厢军属于非战斗兵种,不会降低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
6.(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要求:“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执行过程中,全国各地根据丁、田的差异,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这说明
A.地方官员权力扩大
B.“一条鞭法”难以推行
C.国家统一面临危机
D.税制改革相对灵活
√
根据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全国各地根据丁、田的差异,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结合所学可知,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这表明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而不是强制统一执行,D项正确;地方官员主要是按照中央要求灵活推进赋税改革,并未获得额外的赋税征发权,不能得出权力扩大,排除A项;题干体现“一条鞭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推行,并未表明“一条鞭法”难以推行,排除B项;地方灵活推进改革是中央要求和允许的,而非地方自行其是,不能得出“国家统一面临危机”,排除C项。
7.(2024·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这一做法
A.强化了农民与土地的结合
B.消除了地方征税的流弊
C.抑制了权贵对土地的兼并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宣布“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后,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社会上增加了大量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一做法使得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削弱了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征税的流弊”夸大了该做法的影响,排除B项;该政策与抑制权贵对土地的兼并无关,主要在于调整赋役,排除C项。
8.(2024·广东江门高二下期末)下表为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认识变化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
A.晚清近代化的转型艰难 B.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分化
C.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改变 D.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
时间 内容(节选)
1878年(光绪四年)2月7日 中国政府不愿采取措施建立制币厂铸币
1886年(光绪十二年)3月24日 8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认真思考建立制币厂的意思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8日 中国的货币变化无常,处于过渡期,注定会建立制币厂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11日
(注:同年2月3日,慈禧归政,光绪亲政) 年轻皇帝即将到来的统治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记的时代。铁路、电灯、物理科学、新海军、统一的银行体系、制币厂都含苞待放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美国人的认识可以看出,晚清中国的币制改革进展缓慢,从不愿建立铸币厂,到货币变化无常,再到寄希望于光绪皇帝,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转型困难,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近代
时间 内容(节选)
1878年(光绪四年)2月7日 中国政府不愿采取措施建立制币厂铸币
1886年(光绪十二年)3月24日 8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认真思考建立制币厂的意思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8日 中国的货币变化无常,处于过渡期,注定会建立制币厂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11日
(注:同年2月3日,慈禧归政,光绪亲政) 年轻皇帝即将到来的统治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记的时代。铁路、电灯、物理科学、新海军、统一的银行体系、制币厂都含苞待放
中国币制改革的认识,无法体现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分化”,排除B项;列强侵华主要方式的改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水岭,之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
时间 内容(节选)
1878年(光绪四年)2月7日 中国政府不愿采取措施建立制币厂铸币
1886年(光绪十二年)3月24日 8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认真思考建立制币厂的意思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8日 中国的货币变化无常,处于过渡期,注定会建立制币厂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11日
(注:同年2月3日,慈禧归政,光绪亲政) 年轻皇帝即将到来的统治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记的时代。铁路、电灯、物理科学、新海军、统一的银行体系、制币厂都含苞待放
9.(2025·湖南长沙高二月考)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协定关税增加国家收入
B.增强了中国产品竞争力
C.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公法
D.条约对国家的危害有限
√
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的税率时,清政府因其高于目前的执行税率而爽快接受,说明当时清政府并不理解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危害,反映出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公法,故选C项;协定关税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降低了国家收入,排除A项;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排除B项;《南京条约》对中国危害极大,“有限”一词用法有误,排除
D项。
10.(2024·广西桂林高二下期末)下表为清朝中后期财政收入比较表,据表可知
1766年与190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对比表(单位:万两)
(注:田赋指征收土地税;关税指对进出口商品贸易征税;厘金指1853年始征的商业税。)
A.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B.经济结构趋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C.重农抑商的国策已彻底改变
D.主权进一步沦丧民族危机加深
√
时间(年) 田赋 关税 厘金 盐税及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766 2 991 70.3 540 12.7 0 0 723 17.0 4 254 100
1903 3 546 33.8 3 042 28.99 2 298 21.9 1 606 15.31 10 492 100
据材料表中数据可知,与1766年相比,1903年的田赋比重从70.3 %下降到33.8 % ,关税比重从12.7%提高到28.99%,厘金则从0上升到21.9 % ,说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渐趋多元化,更重视对商业税的征收,反映出经济结构中农业地位的下降和商业经济地位的上升,表明经济结构趋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故选B项。
时间(年) 田赋 关税 厘金 盐税及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766 2 991 70.3 540 12.7 0 0 723 17.0 4 254 100
1903 3 546 33.8 3 042 28.99 2 298 21.9 1 606 15.31 10 492 100
11.(2025·广东深圳高二检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1928年国民政府陆续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1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之后我国海关平均税率不断提高,从1928年的4.3 %上升到1931年的16.1 % ,1934年则变为34.3 % 。这些变化
A.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
B.标志着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提高了法币的地位和影响力
√
据材料信息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随即与英美等国签订条约,提高关税税率,这起到保护民族工业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关税税率的提高并不能说明我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且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据此可知
A.国民党政府的货币系统崩溃 B.石家庄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C.币制探索顺应了形势发展需要 D.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政治象征
√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华北人民政府人民币的发行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了统一的货币,符合国民经济恢复及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币制探索顺应了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
13.(2024·四川广元高二期中)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期间,会员国在1951—1970年间,人均GDP增长率为3%,高于1971—1990年和1991—2010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
A.为西欧提供了经济援助
B.以强化国家干预为中心
C.维持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D.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
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固定汇率制度,减少了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平稳进行,从而促进各国经济增长,故选C项;为西欧提供经济援助的主要计划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结束于195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并非以强化国家干预为中心,而是侧重于国际货币和金融的稳定与合作,强化国家干预更多体现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未消除意识形态的冲突,它主要关注货币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与稳定,排除D项。
14.(2024·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1944年,美国政府积极促成美元与黄金挂钩,但到20世纪70年代初,又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国这一转变旨在
A.维持世界霸主地位 B.取代黄金的地位
C.避免陷入经济危机 D.应对多极化挑战
√
据所学可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国政府积极促成美元与黄金挂钩,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维护美国经济霸权,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美国宣布终止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兑换比率,使美元摆脱黄金约束,从而转嫁经济危机,以此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故选A项。
15.(2024·河北承德高二上期末)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有: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合法化;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由此可知,《牙买加协定》的通过
A.解决了全球性国际货币问题
B.冲击了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
C.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D.标志着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
据材料“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国际储备多元化”可知,《牙买加协定》规定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国际储备多元化,这说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进一步走向瓦解,从而冲击了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故选B项;《牙买加体系》并没有解决全球性国际货币问题,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际经济新秩序目前尚未建立,排除D项。
16.(2024·广东大湾区高二上期末)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外汇储备的全球份额从71%下降至59% ,但同一时期美元、欧元的份额并未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美元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该现象
表明
A.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
D.美元的优势地位丧失
√
据材料“美元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可知,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份额下降,但美元和欧元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是由多个国家的货币替代了美元下降的份额,这体现了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故选C项;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美元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仍占59%,并未丧失优势地位,排除D项。
17.(14分)(2024·河南焦作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各地的大商人开始发行形状像刀的“刀币”和像农具的“布币”等青铜货币。秦统一六国后,铸造大量廉价的铜币作为货币使用。秦的货币是正中有一个方形孔洞的圆形铜钱,名为半两钱。秦始皇通过发行货币成为国家经济的掌控者。但秦帝国的统治时间非常短,加上统治范围太大,之前诸国的旧货币依然在各地流通,因而无法彻底禁止旧货币和黄金的流通,半两钱只停留在基准货币阶段而没有得到彻底普及。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 明朝初年使用的货币有钱和钞两种,钱为铜币“洪武通宝”等,钞为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至于金银,则严为禁止。朱棣即位后,继续颁布这种命令,但终归无用。“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于是“弛用银之令”。从此“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弘治元年(1488年),京城税课司,顺天、山东、河南户口食盐俱收钞,各钞关俱钱钞兼收,其后乃皆改折用银”。正德三年(1508年),“以太仓积钱给官俸,十分为率,钱一银九”。明代中后期白银得以确立主要货币的地位。
——摘编自南炳文、汤纲《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货币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发行半两钱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特点: 统一铸造货币; 货币以铜币为主;半两钱作为基准货币,但未彻底普及,旧货币仍有流通。 (2分)
历史意义: 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为经济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分)
特点:据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铸造大量廉价的铜币作为货币使用”可知,统一铸造货币;货币以铜币为主;据材料一“之前诸国的旧货币依然在各地流通,因而无法彻底禁止旧货币和黄金的流通,半两钱只停
留在基准货币阶段而没有得到彻底普及”可知,半两钱作为基准货币,但未彻底普及,旧货币仍有流通。历史意义:据材料一“秦始皇通过发行货币成为国家经济的掌控者”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结合货币的作用可知,为经济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据材料一“秦的货币是正中有一个方形孔洞的圆形铜钱,名为半两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白银具有币值大的优势;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了白银的供应量;政府政策的调整,从禁止使用金银到逐渐放宽限制;铜币和纸币在流通中存在弊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6分)
原因:根据设问“明朝中后期”并结合所学,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去分析,从国内来说,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白银具有币值大的优势;据材料二“至于金银,则严
为禁止”“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京城税课司,顺天、山东、河南户口食盐俱收钞,各钞关俱钱钞兼收,其后乃皆改折用银”可知,政府政策的调整,从禁止使用金银到逐渐放宽限制;据材料二“至于金银,则严为禁止。朱棣即位后,继续颁布这种命令,但终归无用”并结合所学可知,铜币和纸币在流通中存在弊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来说,据材料时间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了白银的供应量。
18.(12分)(2024·河南许昌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纸币之所以发展,是民间抵御政府不当政策的结果。宋朝政府规定四川是铁钱区,在这个区域内没有铜钱流通,只有笨重廉价的铁钱。除了四川之外,陕西则属于铜钱和铁钱混合使用区域,而剩余的地方才是铜钱使用区域。在四川,由于铁钱的价值太低,有商号发明了不记名的交子。人们可以把铁钱拿来存在商号,由商号开给交子作为存款证明。人们可以用交子做交易,不管谁持交子到商号,都可以按照票额领取铁钱。交子最初的发行是在民间,随后由于有的发行交子的商号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引起了信用纠纷,政府开始限制民间发行,并最终改为政府
发行。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材料二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其实行分两步。第一步,康熙五十一年(1712)“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税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第二步,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或“丁随地起”,具体办法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额摊到地亩上。“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国家赋役史上一件跨时代的大事。
——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最早产生纸币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使用的不便;应对宋代特殊的货币政策(国家使用钱币的区域分为铜钱区和铁钱区);造纸业的兴盛;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普遍运用;“钱荒”问题的困扰。(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影响。
(6分)
答案:影响: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化了征税手续,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4分)(2025·江西抚州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等
材料二 1932年,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发行苏维埃国币。苏维埃政府明确提出“苏维埃公民及一切居民,都要用苏维埃国币”的口号。国币代表苏维埃政府的信用,是以银元为本位的可兑换货币,每发100元的国币,需要30元银元的本位币支撑。为实现财政平衡,苏维埃国家银行代理中央政府发行并推销了三次公债。一期和二期发行的公债均为革命战争短期公债。第三期公债为经济建设公债,为300万元,“100万供给红军作战费,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对外贸易作本钱”。国家银行投资创建合作社和商业体系,并向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放贷。农民可向信用合作社借贷,以低利息购买耕牛、肥料、种子等,以抵制高利贷的盘削。
——摘编自李婧、姜雪晴《从“工”字银元到边币:红色货币的崛起及对新时代经济安全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增加;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对外贸易繁荣,大量白银涌入;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等。(6分,任答三点)
背景:据材料一“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及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增加;据材料一“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可知,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据
材料一“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可知,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对外贸易繁荣,大量白银涌入推动了白银货
币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维埃红色金融发展的历史意义。
(8分)
答案:意义:有利于实现苏区财政的平衡;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抵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了苏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支持了苏区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和围剿,巩固苏维埃政权。(8分,任答四点)
意义:据材料二“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对外贸易作本钱”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据材料二“农民可向信用合作社借贷,以低利息购买耕牛、肥料、种子等,以抵制高利贷的盘削”可知,抵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据材料二“国家
银行投资创建合作社和商业体系”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实现苏区财政的平衡;保障了苏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据材料二“100万供给红军作战费,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可知,支持了苏区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综合上述影响可知,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和围剿,巩固苏维埃政权。
20.(12分)(2024·福建漳州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12分)
答案:(示例一)论题: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英镑的国际货币中心地位。(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占据了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受到重创,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英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为继,走向解体。(8分)
综上所述,英镑的国际地位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而变化。(2分)
(示例二)论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化。(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使欧洲遭受重创,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无序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多极化趋势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美元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8分)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体系往往反映着国家实力的消长,也是世界局势变化的体现。(2分)
首先,确定论题。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今天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可知,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基础,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也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据此可以确定论题方向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这个角度的论题也可以从具体国家入手,比如,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英镑的国际货币中心地位;或者从国际格局角度入手确定论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针对确定论题进行论述,这两个论题的基础都是国家经济实力,因此论述都可以从背景、内容、特点等角度,阐释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同大国经济实力之间、同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联。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返回单元总结提升(五)
贯通Ⅰ——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古代赋役制度
(1)秦汉:赋税含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隋唐:经历由租调役到租庸调再到两税法的过程。
(3)宋元:宋朝征收两税,后行募役法;元朝袭租庸调与两税法,另有“科差”。
(4)明清: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2.关税
(1)西周:关税最早出现。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自1928年起发起“改订新约”运动,虽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4)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并逐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
3.个人所得税
(1)北洋政府时期:起步阶段,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没有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条例。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新中国: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对应练1.(2024·四川眉山高二上期末)汉朝编户制度的内容之一是更赋,即徭役和兵役的代役税。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其中“庸”是代役税。北宋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雇人代役。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历代代役税的实施( )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农民赋税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代役税”“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历代政府征收代役税的做法使农民不必在农忙时服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故选A项;代役钱改变了农民的服役方式,并未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代役税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服役方式,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并未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排除C项;代役税的实施并未改变封建等级制度,排除D项。
贯通Ⅱ——近现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演变进程
阶段 特征 原因 影响
鸦片战争后至国民党政府统治前期 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政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平等条约限制中国海关的职能;列强攫取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中国政府管理能力落后 大大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海关制度的近代化,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产生
国民党政府统治前期 政府多次修订税则,提高关税,基本实现关税自主 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的统治亟待巩固;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 树立了国家独立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关税收入;为长期抗战作了物资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到外国的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从“封闭式”保护发展到“开放式”发展;从长期高关税发展到大幅度自主降税;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新中国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中国关税的主要职能是保护本国经济 (2)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3)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济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 关税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提高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对应练2.(2024·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下图为清末关税统计图(部分)。据此可推知( )
A.清政府关税税率稳步提升
B.关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C.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增强
D.对外贸易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中数据可知,晚清时期的关税收入和关税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总体上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当作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这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关税收入的增加和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仅通过材料内容不能得知关税税率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关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最高不到25%,没有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仅通过关税收入的增加和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能得出“对外贸易改变中国经济结构”的结论,排除D项。
对比——国际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区别
项目 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含义 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 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建立 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 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
支柱 英国为主导,英镑为中心 美国为主导,美元为中心
特点 (1)各国货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自由流通,不易贬值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和输入 (1)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也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崩溃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该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该体系瓦解
对应练3.下图所示为1400年以来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变迁情况。这一变迁( )
A.折射出世界贸易和经济中心转移
B.表明了全面恢复金本位制具有必要性
C.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体现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发展,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它们铸造的金银币成为全球流通货币和储备货币;17世纪荷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其货币地位上升;1720年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以来,随着法国势力的扩张,法郎的地位提升,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这一变迁折射出世界贸易和经济中心的转移,故A项正确。
影响、作用及意义类试题答题技巧及规则
题型特点 (1)设问类型 ①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 ②限定性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考查方式和内容 ①此类问题一般都通过典型材料,创设新情景,对典型事件的典型影响,进行多角度考查,全方位认识事物(事件) ②一般的答题思路,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当时、后世;对中国、世界;对历史、现实等
审题模板 (1)寻找设问主题:针对哪一类主题(人物、事件、活动)的设问 (2)查找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是宽泛性设问,还是限定性设问 (3)寻找答题思路:答题四个维度 纵向结构: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从当前到长远 横向结构:一般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等方面分析 辩证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 主题分析:从事件本身的直接意义,到事件本身引发的间接影响 (4)组织答题语言:在语句和句式上采用一定的模式,增强答题意向
(2022·广东卷)(节选)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 2 780 12.9 20.6 8.1 755.2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
[思维路径]
[尝试作答] 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变式训练】
(2024·山西长治高二下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之前不仅要缴纳税如物或银,还要服劳役。而自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人口大爆炸的出现与赋税制度密不可分。加丁而不加赋,人口增长致使劳动力增多,大规模的开荒耕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以,赋税制度的优与劣,好与坏,适不适合社会发展是与历史发展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
——摘编自张辉《论赋税制度对政权的影响——以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为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施行摊丁入亩政策的意义。
答案:意义: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口增长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意义:据材料“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可知,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据材料“加丁而不加赋”及所学可知,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据材料“人口增长致使劳动力增多,大规模的开荒耕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可知,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口增长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
单元检测卷(五) 货币与赋税制度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大湾区高二上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汉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汉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
A.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秦钱……铸五铢钱……得以安定富实”可知,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币制的改革,有利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不断改善,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汉代的币制改革及其影响,不能反映汉初经济发展艰难,排除A项;当币制改革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现实状况,则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税收难以增加,排除B项;材料强调货币演变的影响,与制币技术无关,排除C项。
2.(2025·广东肇庆高二上期末)780年,唐朝宣布实行两税法,取消其他一切诸色杂税。但据史料记载,山南西道的内州府除两税外,另需供驿禾草46 477围(1围重20斤);剑南东川梓、遂两州除两税外,另加征钱7 000贯、米5 000石。由此可见,两税法的实施( )
A.放宽了对农民的控制 B.扩大了征税来源
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地方政府在两税之外还加征了其他项目的税收,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两税法实施后对农民人身控制方面的内容,只提到了除两税外还有其他加征,无法得出放宽对农民控制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出两税法实施后在征税来源上有新的拓展,只体现了在两税之外存在额外征税的情况,与扩大征税来源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关于两税法实施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之间关系的表述,无法据此得出“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的结论,排除C项。
3.(2024·广东梅州高二上期末)据清《续通典·食货》载:交子三年一届,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这说明宋代( )
A.货币趋向单一 B.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
C.榷场交易频繁 D.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可知,当时纸币的合法地位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护,反映出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故选B项;宋代的货币是以铜币为主,辅之以纸币,并非“货币趋向单一”,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榷场交易频繁”与题意不符,材料仅涉及宋代政府对纸币的管理,排除C项;“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2024·山东烟台高二下期末)下表为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财税收入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A.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范仲淹改革成效显著
C.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
D.“冗费”现象得到缓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盐、茶、酒税在政府财税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体现了当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商税占比也较高,说明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故选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沿用唐朝的两税法,故赋税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范仲淹改革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未对政府财税收入造成较大影响,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定成效,故此时的改革成效应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财税收入有哪些来源,未涉及政府财政支出的情况,故无从判断“冗费”现象是否得到缓解,排除D项。
5.(2024·湖北黄冈高二上期末)宋真宗时下令“京畿诸州筑河堤,颇妨农业,自今发邻州卒代之”;宋神宗时曾主张大规模裁撤募兵的王安石亦言道“供役不足……即稍费厢军(注:社会上‘无地饥民’等组成的非战斗兵种),不为害也”。据此可知,厢军代役( )
A.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现象
B.一定程度上推动劳动力的解放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D.大大降低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筑河堤,颇妨农业”“供役不足……稍费厢军”可知,厢军代役的做法客观上分担了农民大部分的徭役,使农民拥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力的解放,故选B项;北宋积贫积弱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与厢军代役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厢军代役,没有关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措施的相关描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厢军属于非战斗兵种,不会降低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
6.(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要求:“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执行过程中,全国各地根据丁、田的差异,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这说明( )
A.地方官员权力扩大 B.“一条鞭法”难以推行
C.国家统一面临危机 D.税制改革相对灵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全国各地根据丁、田的差异,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结合所学可知,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这表明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而不是强制统一执行,D项正确;地方官员主要是按照中央要求灵活推进赋税改革,并未获得额外的赋税征发权,不能得出权力扩大,排除A项;题干体现“一条鞭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推行,并未表明“一条鞭法”难以推行,排除B项;地方灵活推进改革是中央要求和允许的,而非地方自行其是,不能得出“国家统一面临危机”,排除C项。
7.(2024·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这一做法( )
A.强化了农民与土地的结合
B.消除了地方征税的流弊
C.抑制了权贵对土地的兼并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宣布“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后,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社会上增加了大量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一做法使得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削弱了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征税的流弊”夸大了该做法的影响,排除B项;该政策与抑制权贵对土地的兼并无关,主要在于调整赋役,排除C项。
8.(2024·广东江门高二下期末)下表为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认识变化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内容(节选)
1878年(光绪四年)2月7日 中国政府不愿采取措施建立制币厂铸币
1886年(光绪十二年)3月24日 8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认真思考建立制币厂的意思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8日 中国的货币变化无常,处于过渡期,注定会建立制币厂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11日(注:同年2月3日,慈禧归政,光绪亲政) 年轻皇帝即将到来的统治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记的时代。铁路、电灯、物理科学、新海军、统一的银行体系、制币厂都含苞待放
A.晚清近代化的转型艰难
B.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分化
C.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改变
D.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美国人的认识可以看出,晚清中国的币制改革进展缓慢,从不愿建立铸币厂,到货币变化无常,再到寄希望于光绪皇帝,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转型困难,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近代中国币制改革的认识,无法体现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分化”,排除B项;列强侵华主要方式的改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水岭,之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
9.(2025·湖南长沙高二月考)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协定关税增加国家收入
B.增强了中国产品竞争力
C.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公法
D.条约对国家的危害有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的税率时,清政府因其高于目前的执行税率而爽快接受,说明当时清政府并不理解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危害,反映出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公法,故选C项;协定关税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降低了国家收入,排除A项;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排除B项;《南京条约》对中国危害极大,“有限”一词用法有误,排除D项。
10.(2024·广西桂林高二下期末)下表为清朝中后期财政收入比较表,据表可知( )
1766年与190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对比表(单位:万两)
时间(年) 田赋 关税 厘金 盐税及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766 2 991 70.3 540 12.7 0 0 723 17.0 4 254 100
1903 3 546 33.8 3 042 28.99 2 298 21.9 1 606 15.31 10 492 100
(注:田赋指征收土地税;关税指对进出口商品贸易征税;厘金指1853年始征的商业税。)
A.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B.经济结构趋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C.重农抑商的国策已彻底改变
D.主权进一步沦丧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表中数据可知,与1766年相比,1903年的田赋比重从70.3%下降到33.8%,关税比重从12.7%提高到28.99%,厘金则从0上升到21.9%,说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渐趋多元化,更重视对商业税的征收,反映出经济结构中农业地位的下降和商业经济地位的上升,表明经济结构趋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故选B项。
11.(2025·广东深圳高二检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1928年国民政府陆续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1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之后我国海关平均税率不断提高,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1年的16.1%,1934年则变为34.3%。这些变化( )
A.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
B.标志着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提高了法币的地位和影响力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随即与英美等国签订条约,提高关税税率,这起到保护民族工业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关税税率的提高并不能说明我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且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据此可知( )
A.国民党政府的货币系统崩溃
B.石家庄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C.币制探索顺应了形势发展需要
D.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政治象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华北人民政府人民币的发行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了统一的货币,符合国民经济恢复及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币制探索顺应了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
13.(2024·四川广元高二期中)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期间,会员国在1951—1970年间,人均GDP增长率为3%,高于1971—1990年和1991—2010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为西欧提供了经济援助
B.以强化国家干预为中心
C.维持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D.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C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固定汇率制度,减少了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平稳进行,从而促进各国经济增长,故选C项;为西欧提供经济援助的主要计划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结束于195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并非以强化国家干预为中心,而是侧重于国际货币和金融的稳定与合作,强化国家干预更多体现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未消除意识形态的冲突,它主要关注货币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与稳定,排除D项。
14.(2024·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1944年,美国政府积极促成美元与黄金挂钩,但到20世纪70年代初,又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国这一转变旨在( )
A.维持世界霸主地位 B.取代黄金的地位
C.避免陷入经济危机 D.应对多极化挑战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国政府积极促成美元与黄金挂钩,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维护美国经济霸权,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美国宣布终止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兑换比率,使美元摆脱黄金约束,从而转嫁经济危机,以此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故选A项。
15.(2024·河北承德高二上期末)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有: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合法化;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由此可知,《牙买加协定》的通过( )
A.解决了全球性国际货币问题
B.冲击了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
C.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D.标志着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国际储备多元化”可知,《牙买加协定》规定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国际储备多元化,这说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进一步走向瓦解,从而冲击了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故选B项;《牙买加体系》并没有解决全球性国际货币问题,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际经济新秩序目前尚未建立,排除D项。
16.(2024·广东大湾区高二上期末)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外汇储备的全球份额从71%下降至59%,但同一时期美元、欧元的份额并未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美元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该现象表明( )
A.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
D.美元的优势地位丧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美元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可知,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份额下降,但美元和欧元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是由多个国家的货币替代了美元下降的份额,这体现了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故选C项;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美元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仍占59%,并未丧失优势地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2024·河南焦作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各地的大商人开始发行形状像刀的“刀币”和像农具的“布币”等青铜货币。秦统一六国后,铸造大量廉价的铜币作为货币使用。秦的货币是正中有一个方形孔洞的圆形铜钱,名为半两钱。秦始皇通过发行货币成为国家经济的掌控者。但秦帝国的统治时间非常短,加上统治范围太大,之前诸国的旧货币依然在各地流通,因而无法彻底禁止旧货币和黄金的流通,半两钱只停留在基准货币阶段而没有得到彻底普及。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 明朝初年使用的货币有钱和钞两种,钱为铜币“洪武通宝”等,钞为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至于金银,则严为禁止。朱棣即位后,继续颁布这种命令,但终归无用。“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于是“弛用银之令”。从此“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弘治元年(1488年),京城税课司,顺天、山东、河南户口食盐俱收钞,各钞关俱钱钞兼收,其后乃皆改折用银”。正德三年(1508年),“以太仓积钱给官俸,十分为率,钱一银九”。明代中后期白银得以确立主要货币的地位。
——摘编自南炳文、汤纲《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货币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发行半两钱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6分)
答案:(1)特点: 统一铸造货币; 货币以铜币为主;半两钱作为基准货币,但未彻底普及,旧货币仍有流通。 (2分)
历史意义: 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为经济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分)
(2)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白银具有币值大的优势;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了白银的供应量;政府政策的调整,从禁止使用金银到逐渐放宽限制;铜币和纸币在流通中存在弊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6分)
解析:(1)特点:据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铸造大量廉价的铜币作为货币使用”可知,统一铸造货币;货币以铜币为主;据材料一“之前诸国的旧货币依然在各地流通,因而无法彻底禁止旧货币和黄金的流通,半两钱只停留在基准货币阶段而没有得到彻底普及”可知,半两钱作为基准货币,但未彻底普及,旧货币仍有流通。历史意义:据材料一“秦始皇通过发行货币成为国家经济的掌控者”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结合货币的作用可知,为经济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据材料一“秦的货币是正中有一个方形孔洞的圆形铜钱,名为半两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原因:根据设问“明朝中后期”并结合所学,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去分析,从国内来说,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白银具有币值大的优势;据材料二“至于金银,则严为禁止”“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京城税课司,顺天、山东、河南户口食盐俱收钞,各钞关俱钱钞兼收,其后乃皆改折用银”可知,政府政策的调整,从禁止使用金银到逐渐放宽限制;据材料二“至于金银,则严为禁止。朱棣即位后,继续颁布这种命令,但终归无用”并结合所学可知,铜币和纸币在流通中存在弊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来说,据材料时间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了白银的供应量。
18.(12分)(2024·河南许昌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纸币之所以发展,是民间抵御政府不当政策的结果。宋朝政府规定四川是铁钱区,在这个区域内没有铜钱流通,只有笨重廉价的铁钱。除了四川之外,陕西则属于铜钱和铁钱混合使用区域,而剩余的地方才是铜钱使用区域。在四川,由于铁钱的价值太低,有商号发明了不记名的交子。人们可以把铁钱拿来存在商号,由商号开给交子作为存款证明。人们可以用交子做交易,不管谁持交子到商号,都可以按照票额领取铁钱。交子最初的发行是在民间,随后由于有的发行交子的商号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引起了信用纠纷,政府开始限制民间发行,并最终改为政府发行。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材料二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其实行分两步。第一步,康熙五十一年(1712)“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税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第二步,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或“丁随地起”,具体办法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额摊到地亩上。“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国家赋役史上一件跨时代的大事。
——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最早产生纸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影响。(6分)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使用的不便;应对宋代特殊的货币政策(国家使用钱币的区域分为铜钱区和铁钱区);造纸业的兴盛;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普遍运用;“钱荒”问题的困扰。(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化了征税手续,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4分)(2025·江西抚州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等
材料二 1932年,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发行苏维埃国币。苏维埃政府明确提出“苏维埃公民及一切居民,都要用苏维埃国币”的口号。国币代表苏维埃政府的信用,是以银元为本位的可兑换货币,每发100元的国币,需要30元银元的本位币支撑。为实现财政平衡,苏维埃国家银行代理中央政府发行并推销了三次公债。一期和二期发行的公债均为革命战争短期公债。第三期公债为经济建设公债,为300万元,“100万供给红军作战费,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对外贸易作本钱”。国家银行投资创建合作社和商业体系,并向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放贷。农民可向信用合作社借贷,以低利息购买耕牛、肥料、种子等,以抵制高利贷的盘削。
——摘编自李婧、姜雪晴《从“工”字银元到边币:红色货币的崛起及对新时代经济安全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维埃红色金融发展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增加;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对外贸易繁荣,大量白银涌入;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等。(6分,任答三点)
(2)意义:有利于实现苏区财政的平衡;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抵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了苏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支持了苏区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和围剿,巩固苏维埃政权。(8分,任答四点)
解析:(1)背景:据材料一“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及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增加;据材料一“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可知,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据材料一“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可知,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对外贸易繁荣,大量白银涌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2)意义:据材料二“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对外贸易作本钱”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据材料二“农民可向信用合作社借贷,以低利息购买耕牛、肥料、种子等,以抵制高利贷的盘削”可知,抵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据材料二“国家银行投资创建合作社和商业体系”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实现苏区财政的平衡;保障了苏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据材料二“100万供给红军作战费,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可知,支持了苏区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综合上述影响可知,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和围剿,巩固苏维埃政权。
20.(12分)(2024·福建漳州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12分)
答案:(示例一)论题: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英镑的国际货币中心地位。(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占据了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受到重创,英镑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英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经济实力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为继,走向解体。(8分)
综上所述,英镑的国际地位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强弱变化而变化。(2分)
(示例二)论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化。(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使欧洲遭受重创,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无序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多极化趋势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美元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发挥着重要作用。(8分)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体系往往反映着国家实力的消长,也是世界局势变化的体现。(2分)
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今天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可知,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基础,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也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据此可以确定论题方向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这个角度的论题也可以从具体国家入手,比如,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英镑的国际货币中心地位;或者从国际格局角度入手确定论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针对确定论题进行论述,这两个论题的基础都是国家经济实力,因此论述都可以从背景、内容、特点等角度,阐释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同大国经济实力之间、同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联。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