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被动运输
一、单选题
1.下图1是“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过程和细胞观察示意图。下图2是将观察到的某个细胞大小变化情况绘制成了曲线(注:细胞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边角处
B.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图1中的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C.图2中c-d段,水分子运动方向既有从细胞外运进细胞内,也有从细胞内运出细胞外
D.图2中e时细胞内的颜色比a时浅
2.水是一种极性小分子,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两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a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B.水分子以方式1跨膜运输不消耗能量
C.水通道蛋白转运水分子时,需与水分子结合
D.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较多
3.如下图所示U形管中间是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先在左右两侧各加入等量的0.1mol/L的蔗糖溶液,然后在左右两侧分别加入等量、少量的蔗糖酶和清水(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一段时间后,再在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则两侧的液面高度及颜色变化情况是( )
A.左侧液面先升后降最后不变,只有左侧有砖红色现象
B.左侧液面先升后降最后不变,两侧均有砖红色现象
C.两侧液面不变,两侧均无砖红色现象
D.右侧液面先升后降最后不变,两侧均有砖红色现象
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C.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D.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5.目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已鉴定出13种水通道蛋白(AQPs),其中AQP3、AQP7、AQP9、AQP10属于水—甘油通道蛋白,它们既能运输水分子,又能顺浓度梯度转运甘油、尿素等中性小分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通过AQPs运输时需要先与其结合
B.水分子通过AQPs的转运速率比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快
C.线粒体损伤的细胞摄入甘油的速率会明显降低
D.多种中性小分子都能通过AQP10,说明AQP10无专一性
6.某实验小组在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观察到结果依次如图所示(各细胞均处于存活状态),其中①②指细胞的相关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到乙的变化原因之一为①的伸缩性比②小
B.乙状态时已达到渗透平衡,此时无水分子进出
C.乙到丙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若用洋葱内表皮进行该实验,则无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
7.用两种紫色洋葱A、B的外表皮细胞分别制成5个装片,依次滴加5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经过相同时间,观察记录表皮细胞中液泡的紫色深浅变化情况,结果记录如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蔗糖溶液 甲 乙 丙 丁 戊
A的液泡紫色深浅变化 基本不变 +++ -- ++ -
B的液泡紫色深浅变化 ++ ++++ - +++ 基本不变
注:“-”表示紫色变浅,“-”越多紫色越浅;“+”表示紫色加深,“+”越多紫色越深。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细胞种类和蔗糖溶液浓度
B.5种蔗糖溶液中乙的浓度最高,丙的浓度最低
C.将丙组外表皮细胞装片放入清水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D.紫色洋葱B的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A的低
8.某同学设计的渗透作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的液面齐平,记作零界面。烧杯中加入质量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面升高
B.蔗糖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膀胱膜
C.液面不再变化时,长颈漏斗和烧杯中溶液浓度相等
D.液面不再变化时,进出膀胱膜的水分子数相等
9.将若干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萝卜条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在相同实验时间后,测得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各组萝卜条细胞内含水量的情况如图。其中N点代表实验前萝卜条细胞内含水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水分子进出细胞需要消耗ATP
B.在浓度为c的蔗糖溶液中水分子既不进去也不出来
C.在浓度为d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渗透吸水
D.在浓度为g、h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去活性
10.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的装置,将半透膜袋(只有水分子可以透过)缚于玻璃管的下端,半透膜袋内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图乙表示放置在某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若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等体积0.3g/mL的葡萄糖溶液,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会升高
B.图甲中,若将清水换为0.1g/mL的蔗糖溶液,玻璃管内液面不再变化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
C.图乙表示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10min内发生质壁分离,10min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图乙中植物细胞所处外界溶液可能是0.3g/mL的蔗糖溶液
二、多选题
11.大小相同的萝卜条A和萝卜条B均分成5组,记录初始质量数据,然后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的10个小烧杯中,达到平衡后,取出称重、记录并取平均值,结果如图c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a中由2、3、5组成的结构称为原生质层
B.图b中细胞,此时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C.图c中,甲~戊蔗糖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
D.达到平衡状态后,甲组中萝卜条A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萝卜条B的细胞液浓度
12.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 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生质体体积A到B段的变化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
B.2分钟后乙二醇开始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增大
C.D阶段之后要使细胞快速复原,应将其置于清水中
D.在1分钟后,处于2mol·L .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缓慢减小后趋于稳定
三、非选择题
13.Ⅰ、水通道蛋白位于部分细胞的细胞膜上,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提高水分子的运输速率。下图是猪的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的变化曲线,0点对应的浓度为红细胞吸水涨破时的NaCl浓度。
(1)在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内容物后,剩余的部分称为“血影”,则“血影”的主要成分是 。根据图示可知,猪的红细胞在浓度为 mmol·L-1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正常形态。
(2)分析图,将相同的猪的红细胞甲、乙分别放置在A点和B点对应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乙细胞的吸水能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红细胞甲,原因是 。
(3)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时间少于肝细胞,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Ⅱ、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入渗透压较低的溶液中,可使其逐渐吸水涨破,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血红蛋白,此时光线更容易透过红细胞悬浮液,液体由不透明的红色溶液逐渐变澄清,肉眼即可观察到,这种现象称为溶血,溶血时间与水分进入红细胞的速度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有观点认为: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请以羊血为材料,以溶血现象作为观察实验指标,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观点。(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
。
14.通过对渗透装置原理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I、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甲发生长时间的渗透作用后,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1)甲装置作为一个典型的渗透装置,发生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是 、 。
(2)比较甲图中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① ②(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乙图中这两处溶液浓度的大小:① ②(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Ⅱ、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装,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装置如下图丙所示。实验开始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相等,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但二糖不能通过(已知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单糖)。
实验材料:蒸馏水、0.5mol/L的蔗糖溶液、0.4mol/L麦芽糖溶液、麦芽糖酶溶液、底部放置半透膜的U型管、滴管等。(注: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量相同)
(3)若在A侧加入的是蒸馏水,B侧加入的是0.5mol/L的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侧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
(4)若在A侧加入0.5mol/L的蔗糖溶液,B侧加入的是0.4mol/L的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此时向B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麦芽糖酶溶液,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的变化情况是 。
15.I.下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结构中的2主要由 和 组成。
(2)图中的3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 的形成有关。
(3)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 和
的控制中心。
II.如图1所示,将一块白萝卜条均分成“人”字形,分别放入a、b两杯中,a杯中是质量浓度为0.5g/mL的蔗糖溶液,b杯中是等量清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其变化。
(4)a杯中萝卜条体积 ,这是因为细胞液浓度 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 (填“失水”或“吸水”)。
(5)b杯中萝卜条体积 ,这是因为细胞液浓度 外界清水,细胞通过渗透作用 (填“失水”或“吸水”)。
(6)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杯中的萝卜细胞形态如图2中的 图所示,处于 状态;若将其放入清水中,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可能 (填“死亡”或“活的”),原因是 。
(7)图2中④的结构是 ,②处的液体是 。
(8)图2中B图细胞中的原生质层包括 、 和 (填标号)。
1.【答案】B
【解析】A、该实验过程中,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边角处,A正确;
B、第一步的观察现象要作为对照,故不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B错误;
C、cd段,细胞大小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此时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既有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也有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其中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的水分多于细胞内到细胞外的,C正确;
D、e时细胞的相对值大于a时细胞的初始大小,说明细胞吸水,则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D正确。
2.【答案】C
【解析】A、结构a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中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
B、水分子以方式1,即自由扩散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ATP,B正确;
C、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转运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能量,故方式2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
D、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较多,这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的重吸收水分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且重吸收水的方式为协助扩散,D正确。
3.【答案】B
【解析】由于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形成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在左右两侧分别加入等量、少量的蔗糖酶和清水,左侧蔗糖物质的量的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水分子从右侧进入左侧,左侧液面升高,又由题意知,葡萄糖分子能透过半透膜,因此由于葡萄糖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右侧,左侧液面下降,最后达到相对稳定液面不变;由题意知,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因此半透膜两侧都有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均呈现砖红色现象,B正确,ACD错误。
4.【答案】D
【解析】A、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因此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B正确;
C、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C正确;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内表皮细胞的液泡无色,D错误。
5.【答案】B
【解析】A、通道蛋白贯穿于细胞膜,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其结合,直接从通道进出细胞,所以水分子通过AQPs运输时不需要与其结合,A错误;
B、水分子通过AQPs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运输速率大于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自由扩散速率,B正确;
C、甘油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线粒体损伤的细胞摄入甘油的速率不受影响,C错误;
D、AQP10属于水—甘油通道蛋白,它们既能运输水分子,又能顺浓度梯度转运甘油、尿素等中性小分子,其他分子不能通过,说明AQP10也有专一性,D错误。
6.【答案】A
【解析】A、题图甲到乙发生了质壁分离,原因是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②原生质层小,A正确;
B、乙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若已达到渗透平衡,则水分子依然在进出细胞,B错误;
C、乙到丙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故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小,C错误;
D、若用用洋葱内表皮进行该实验,则依然会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D错误。
7.【答案】C
【解析】A、该实验取材为两种紫色洋葱A、B的外表皮细胞,然后滴加5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细胞种类和蔗糖溶液浓度,A正确;
B、若液泡颜色越深,则说明细胞失水越多,外界溶液与细胞液浓度的差值越大,当两种紫色洋葱A、B的外表皮细胞的外界溶液为乙时,液泡颜色都最深,当外界溶液为丙时,液泡颜色都最浅,故溶液乙的浓度最高,溶液丙的浓度最低,B正确;
C、当外界溶液浓度为丙时,A、B细胞都呈吸水状态,未发生质壁分离,故再放入清水中,也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C错误;
D、在相同的外界溶液条件下,A细胞的吸水能力比B细胞强,因此A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高于B细胞的细胞液,D正确。
8.【答案】D
【解析】A、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的液面齐平,浓度差为0,向烧杯中加入质量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 烧杯中溶液浓度大于漏斗中的溶液浓度,则水分子从漏斗进入烧杯中的多于从烧杯进入漏斗中,放一段时间后漏斗液面下降,A错误;
B、漏斗内的水分子可以透过膀胱膜进入烧杯,蔗糖等大分子不能,B错误;
C、液面不再变化时,由于蔗糖等大分子不能透过膀胱膜进入烧杯,则烧杯内溶液浓度大于漏斗中的溶液浓度,C错误;
D、液面不再变化时,膀胱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水分子的进出量相等,漏斗内液面保持稳定,D正确。
9.【答案】C
【解析】A、实验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A错误;
B、蔗糖溶液浓度为c时,萝卜条细胞内的含水量基本不变,说明萝卜条细胞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浓度c相当,此时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B错误;
C、在浓度为d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含水量增高,细胞发生渗透吸水,C正确;
D、在浓度为g、h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内的含水量增大,细胞吸水,保持活性,D错误。
10.【答案】A
【解析】A、葡萄糖的分子量小于蔗糖,与0.3g/mL的蔗糖溶液相比,0.3g/mL的葡萄糖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更多,渗透压更大,所以若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0.3g/mL的葡萄糖溶液,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会升高,A正确;
B、管外的溶液浓度低,水分会渗透进玻璃管,使管内液面升高,由于存在高度差,当玻璃管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时,管外溶液浓度依然低于管内,B错误;
C、图乙表示的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的10min内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但从A点细胞的失水量开始减少,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开始吸水,到10min时,细胞已经发生质壁分离复,C错误;
D、图乙植物细胞在溶液中先失水,一定时间后又吸水,说明该物质能够进入细胞,因此该溶液不是蔗糖溶液,因为蔗糖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内,D错误。
11.【答案】AB
【解析】A、原生质层由2细胞膜、4液泡膜和两者之间的5细胞质组成,A错误;
B、图b中的细胞若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则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若质壁分离已达到平衡,则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若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则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B错误;
C、由图可知,萝卜条A和B在乙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重量均最小,说明在此蔗糖溶液中两者失水最多,推测乙的蔗糖溶液浓度最大,C正确;
D、达到平衡状态后,甲组中萝卜条A重量比萝卜条B更重,说明萝卜条A比萝卜条B丢失的水分少,而外界溶液初始浓度相同,因此平衡后萝卜条A的外界溶液浓度要比萝卜条B的大,可推知萝卜条A细胞液浓度比萝卜条B大,D正确。
12.【答案】BD
【解析】A、原生质体体积A→B段均下降,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引起细胞失水,水分从原生质体渗出,原生质体体积变小,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变大,A正确;
B、由于乙二醇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因此实验一开始就有乙二醇进入细胞,B错误;
C、2mol/L的蔗糖溶液的坐标曲线,在2min后保持不变,且一直小于初始状态时的体积,说明细胞的失水达到最大限度,此后细胞液浓度将趋于稳定。要使该细胞复原,应将其置于清水中,使其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正确;
D、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在1分钟后,处于2mol·L 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缓慢增大后趋于稳定,D错误。
13.【答案】(1) 蛋白质 、磷脂 150
(2) 大于 红细胞乙失水量多,细胞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3)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吸水能力更快,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所以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
(4)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羊的成熟红细胞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处于室温条件,乙组低温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等量的蒸馏水中,观察两组红细胞溶血时间。预期实验结果为:低温组溶血时间变长
【解析】(1)在低渗透溶液中,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内容物后,剩余的部分称为血影,根据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可知,“血影”主要是细胞膜,则“血影“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根据图示可知,猪的红细胞在浓度为150mmolL-1的NaCI溶液中体积不变,能保持正常形态。
(2)由曲线可知,将相同的猪的红细胞甲、乙分别放置在A点和B点对应浓度的NaCI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二者的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均小于1,且乙的比值更小,说明红细胞乙的失水量多于红细胞甲,则红细胞乙的细胞内液渗透压较高,因此红细胞乙的吸水能力大于红细胞甲。
(3)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经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吸水能力更快,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所以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
(4)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可通过溶血时间进行比较。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生理状态相同的羊的成熟红细胞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处于室温条件,乙组低温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等量的蒸馏水中,观察两组红细胞溶血时间。预期实验结果为:低温组溶血时间变长。
14.【答案】(1) 半透膜 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小于 小于
(3)下降
(4)下降 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1)渗透作用就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具有半透膜、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乙图显示液面上升,是由于甲图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相同时间内浓度低的一侧往浓度高的一侧运动的水分子更多,使浓度高的一边液面不断升高,说明①小于②。乙图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运动达到动态平衡后液面不再升高,此时液面高的一侧浓度大,即①小于②。
(3)若在A侧加入的是蒸馏水,B侧加入的是0.5mol/L的蔗糖溶液,该渗透作用装置中的水分从A侧的低浓度溶液进入B侧高浓度蔗糖溶液的更多,一段时间后,A侧液面下降。
(4)在A侧加入0.5mol/L的蔗糖溶液,B侧加入0.4mol/L的麦芽糖溶液,由于B侧浓度低,水分从B侧进入A侧的更多,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下降。麦芽糖酶能水解麦芽糖成单糖,若向B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麦芽糖酶溶液,麦芽糖被水解成单糖,溶液浓度加倍,水分从A侧进入B侧的更多,则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上升。又依题意,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则最终AB两侧单糖浓度相等,A侧溶液总浓度大于B侧,水分从B侧进入A侧的更多,B侧液面又下降。因此,若B侧液面下降后又向B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麦芽糖酶溶液,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的变化情况是先上升后下降。
15.【答案】(1) 蛋白质 DNA
(2)核糖体
(3)代谢 遗传
(4)缩小 小于 失水
(5)增大 大于 吸水
(6)B 质壁分离 死亡 由于过度失水而死亡
(7)细胞核 蔗糖溶液
(8)⑤ ⑥ ⑦
【解析】(1)2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3为核仁,其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4)分析题意,a杯中的溶液是0.5g/mL蔗糖溶液,高于细胞液的浓度,当白萝卜条放入该溶液中,细胞会因渗透作用而失水,萝卜条体积缩小。
(5)b杯中的溶液是清水,低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当白萝卜条放入该溶液中,细胞会吸水,故萝卜条体积增大。
(6)a杯中,白萝卜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体积减小,可观察到如图2的B细胞所示;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清水的浓度小于此时细胞液溶度,若为活细胞,则细胞会吸水,细胞体积应该增大,但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可能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7)据图可知,④是细胞核;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当原生质层因失水缩小后,外界溶液(蔗糖溶液)会透过细胞壁,进入到区域②。
(8)原生质层是由⑦细胞膜、⑤液泡膜以及⑥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