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4 10:56:06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概念检索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增强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 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世官制、察举制、上计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台谏合一、南北卷制度、都察院
任务一 了解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
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影响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因素:①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贵族政治的衰落;②统治者对治理人才的需求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③尚贤思想的兴起发展;④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
2.察举制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荐举和军功授职有何特点
提示:特点: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②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开儒学取士之先河);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
3.《晋书·段灼传》记载:(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思考:九品中正选官制的选拔标准是什么 并指出其弊端。
提示:标准:以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弊端: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1.官员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先秦时期的世官制   世官制就是世代为官,但儿子担任的职务并不一定是父辈的职务。世卿世禄制是世代为官,儿子的爵位、官职、待遇与父辈相同。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和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4)汉朝: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①察举是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②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③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到东汉中后期,察举制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进而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实施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
内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官员考核
(1)秦汉时期: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情况经郡国汇总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官员监察
(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时期形成刺史制
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
②内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探究1 问题阐释——汉代察举制
材料 下表为两汉书等文献及主要汉碑材料中所能考见的两汉孝廉184人的家世情况:
家世情况 官贵 富豪 平民 贫民
人数 128 11 29 16
百分比 69.6% 6% 15.7% 8.7%
探究: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代察举制的认识。
提示:认识:世家大族操纵察举;任人唯亲;难以广泛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认知深化】 汉代察举制的进步意义
(1)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2)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3)察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4)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极力提倡孝道观念,这在官员选拔中也有所体现。察举中以察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正当途径。
探究2 观点论证——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材料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探究: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 有何弊端
提示:现象:说明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弊端: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容易造成社会不公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024·河北卷)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西汉 历史解释:西汉时期,选拔官员时,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
教材衔接 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表明在选拔官员时,西汉政府会根据其专业知识和应对繁重事务的能力进行考察,说明西汉选官的目的是“考察为官能力”,故选D项;“依据政绩实效”属于官员的考核,题干的信息属于官员的选拔,排除A项;“资品等次”在古代指的是官员的资历、品级或地位等,题目中的选拔标准更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而非其资品等次,排除B项;根据材料“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可知,材料更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而非家世道德,排除C项。
任务二 理解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科举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制举和常举);“投牒自进”,士人可自由报考;公开考试,有具体科目和具体程式;择优录取,公平公正。
2.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表现: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大增加;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的实施使录取程序更加公平、严密;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殿试制度发展,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3.在(北宋)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请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
提示:焦点:围绕“(区域)公平”与“择优录取”展开争论。
原因:①经济文化重心南移;②科举与选官相连,录取名额的分配事关不同地区享有政治资源的多寡。
1.官员选拔——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确立:隋唐时期。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3)内容
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②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③考试合格,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4)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2.官员考核
(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官员监察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 (2)从所处的地位来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取消这一制度。 (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
探究1 问题阐释——唐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官员选拔制度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影响。
提示:变化: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士族)较少(多是寒窗苦读的书生/多是寒门子弟/庶族);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或答考试制度更完善);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或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探究2 观点论证——科举制是“平民政治”
材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告、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观点。
提示:科举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认知深化】 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2024·黑吉辽卷)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唐代 历史解释:唐代宗时期,明经科考试只注重记忆而不注重理解,容易导致学术传承的断裂,亟需改革
教材衔接 唐代科举制下,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答案:A
解析:唐代宗时期的明经科考试多考查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这导致当时的学生缺乏思考、学问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急需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存在弊端,并未主张复兴儒学,且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急需改革,未涉及对进士科考试内容的评价,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并未强调官学教育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任务三 了解元明清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
1.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提示:积极方面:①八股取士有客观的标准,体现公平公正;②有利于人才选拔。
消极方面:①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②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③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④使中国科举走向标准化和僵化。
2.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科道合一的实施有何作用
提示:作用:科道合一有利于科道官员行使监察百官的职能和开展监察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这能保障监察行为的客观公正,有利于监察目标的实现。
3.据《周礼·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提示:标准:品德和能力。
1.官员选拔
(1)元朝: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2)明清:科举制
①考试级别
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 考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 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 考中者称为“贡士”
殿试 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 通过者为“进士”
②参加人员: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③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明清科举考试等级
2.官员考核
(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①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②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和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官员监察
元朝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清朝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我国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而自秦汉正式形成后,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就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当君主专制在明清达到顶峰时,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也更加完备和严密。
探究1 信息获取——中国古代皇权下的监察制度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刑官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设提刑按察使司等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独立化(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所有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
探究2 问题阐释——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
材料 历代统治者都把农林开垦、赋役征发、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行、才干、能力、潜质等。而自唐朝开始,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论职位和出身门第高低,都要经过考核。对于考核指标,唐制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唐以前的官吏考核一般由行政首脑兼行其职,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唐代还开始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分别监督京官考、外官考,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
——摘编自岳海鹰、杨瑞梅《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之评介与借鉴》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对其进行评价。
提示:特点: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对象合理分类;考核机构专业化;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保障官员清正廉洁;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消极方面,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低效现象;服务于君主专制。
(2022·湖北卷)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明代 历史解释:八股取士之下,明代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
教材衔接 明清八股取士,弊端众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批判了投机取巧的应试行为,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该奏疏的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士子依靠背诵时文投机取巧应试,未涉及八股文与其文体特点,排除D项。
视角1 汉代察举制度的变迁
史学新论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西汉察举制选官采用以德取人的原则,到了东汉察举制选官标准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采用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选官。
对应练1.(2025·福建宁德高二上检测)东汉顺帝时期,察举制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建立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制度,这一制度对儒生的儒学经术与文吏行政文书能力进行程式化考试,作为认定做官资格的手段。这一变化(  )
A.解决了德行与行政能力的冲突
B.进一步加强地方豪强的影响力
C.与后世科举的竞争性考试无异
D.有利于提高选官标准的客观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在察举制中增加考试程序,对儒生的儒学经术与文吏行政文书能力进行程式化考试,而且将成绩作为认定做官资格的手段,这就打破了察举制一味以德行选拔人才的做法,强化了选官标准的客观性,故选D项;德行与行政能力并不冲突,行政能力强的官员,德行可能也好,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察举制的发展,与地方豪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增加考试程序,但从整体来看,察举制的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改变,与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有一定区别,排除C项。
视角2 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史学新论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对应练2.(2024·四川乐山高二上期末)有学者指出:科举制使儒生进入文官阶层有了制度化的保证,也使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实现了“文化复制”,是儒家与皇权博弈、共谋的结果,体现了“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双向互动。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C.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文化支撑
D.普遍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是儒家与皇权博弈、共谋的结果”可知,儒家思想为科举制提供了文化基础,而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助力国家治理,故科举制度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文化支撑,故选C项;科举制度下庶族地主可以进入统治阶层,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唯一途径”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但并不能“普遍提升”全体民众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
易错点1 认为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不曾重视才能
[点拨] 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士族,故门阀士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对应练3.(2024·河北保定高二上期末)魏晋时期,朝廷一般会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地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在实行之初(  )
A.体现了统治者选贤的初衷
B.抑制了庶族寒门子弟
C.始终被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D.体现了政权的开放性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统治者制定“九品中正制”选官的目的是选取德才兼备的官员,虽然在后续实行中偏离了选贤的方向,但实行初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选贤的初衷,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实行初期有利于德才兼备的庶族寒门子弟的入仕,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官员选拔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的“中正官”,且后期被世家大族把持,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不利于门第低下的人参与政权,不具有开放性,D项错误。
易错点2 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皇权没有制衡作用
[点拨]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的作用。宋代的“台谏合一”和清代的“科道合一”使监察制度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驾驭百官的工具,从而失去了对皇权监督制衡的功能。但在某些时期,监察制度还能发挥部分“匡正君主、谏诤得失”的功用,并成为制衡皇权的有力杠杆。
对应练4.(2025·浙江衢州高二下月考)明太祖朱元璋时,时任监察御史的周观政曾经值守奉天门,有宦官带一批女乐入宫,被周观政阻止,宦官口称奉皇帝诏,周观政不听,并要求当面奉皇帝诏旨。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只好亲自出宫解释:“宫中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对此,“左右无不警异者”。这表明(  )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明朝吏治腐败严重 D.皇帝与御史间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警异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都察院负责纠察内外百官,某些时候对专制皇权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政府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监察御史对皇帝行为的限制,未涉及吏治腐败问题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无法说明皇帝与御史间矛盾尖锐,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上计制与刺史巡视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3.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后世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4.汉武帝以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元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严密。 5.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题组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晚期,州由原来的监察区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掌握行政权和领兵权,地方势力不断膨胀,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地方豪强势力逐渐膨胀,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中央对其的监察效力,排除D项。
2.(2025·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汉代载入史书的循吏共18人,黄霸的记载最详细,涉及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赀(资)、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这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
A.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重视人情血缘
C.呈现多种方式相结合 D.选拔方式理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循吏在仕途生涯中大约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说明汉代选官制度呈现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吏选拔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选拔方式有资产、品德、才能,没有体现人情血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选拔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无法说明其是否理性,排除D项。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3.(2023·重庆卷)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烦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故选A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并非官场礼仪,与官场礼仪是否烦琐无关,排除C项;“官吏考核制度变革”与材料中体现的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无关,排除D项。
4.(2024·山东济南高二检测)在宋代,御史、谏官合一并统称为台谏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台谏官上任百日而无纠弹,则被罢黜之并罚缴“辱台钱”,只要敢于纠举,不论虚实,大都无罪而有赏。这说明宋代(  )
A.吏治腐败比较严重
B.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C.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监察官的职权扩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时期的台谏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必须在一定时限内对官员进行纠举与弹劾,不论其内容真假,大多都无罪且能获得皇帝的赏赐,体现了皇帝利用台谏官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表明此时专制集权得到加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台谏官的职责是纠察官员,为皇权服务,吏治腐败强调官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危害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两者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台谏官的职责,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台谏官的职责是监察官员,未涉及监察官员职权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5.(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宾兴礼是明清时期行之于地方社会的为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举行的送迎之礼。完整的礼仪程序包含:考生赴考前先期具宴—有司礼送考生应试—报捷—郊迎—庙学释菜礼—赴宴—归第。由此可知,宾兴礼(  )
A.提升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B.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民众对科举的崇拜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宾兴礼是明清时期行之于地方社会的为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举行的送迎之礼,其流程体现了对学子的尊重与重视,有利于推动民众对科举的崇拜,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宾兴礼,而非基层治理,排除A项;“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夸大了宾兴礼的作用,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非宾兴礼,排除D项。
6.(2024·山东临沂高二下期末)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翰林院之下观政,称庶吉士。下表为明代庶吉士人数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
洪武 永乐 宣德 嘉靖 万历 崇祯
南卷合计 7 231 25 104 150 63
全国总数 8 284 33 190 265 116
A.朝廷意图扩大统治基础
B.科举制度继续发展
C.南方学子入仕意愿减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卷制度,材料中南卷庶吉士在全国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北卷庶吉士人数增多,朝廷此举意图扩大明政府在北方的统治基础,以稳定北方社会,故选A项;仅根据材料中明代庶吉士的数量无法判断明朝在科举制方面做出的改进,不能说明科举制继续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庶吉士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政府政策有关,体现不出南方士子入仕意愿减弱,排除C项;仅据材料中庶吉士的占比变化,不能说明北方士人思想是否僵化,排除D项。
7.(2025·河北沧州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 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措施: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实行锁院制度;以律法惩治科举中的违纪行为;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
(2)特点:录取人数多;由政府主导;考试程序严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
原因:宋政府实行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的政策;宋朝崇文抑武的思想影响;政府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前朝科举制的借鉴和发展。
课时测评5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达标卷(A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论及“良吏”的判定标准: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这种判定标准最能说明秦朝(  )
A.强调以法治国    B.官员考评为统治服务
C.重视官员品行 D.选拔管理的标准严格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可知,秦朝以官员能力和对君主忠诚这两个标准作为判定是否为良吏的依据,这符合秦朝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反映了官员考评为统治服务,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官员考评的标准,体现不出秦朝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重视官员品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评,并非选拔,排除D项。
2.(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汉代刺史制度中有六条关于监察职责的具体内容。除第一条针对豪强大户外,其他都是针对两千石郡守。这表明汉代(  )
A.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监管
B.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C.官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
D.刺史代表中央位高权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刺史制度监察的内容中,除了第一条针对豪强大户外,其他都是针对两千石郡守,说明汉代中央政府重视监管地方,故选A项;材料体现刺史监察的重点为郡守,并不能得出“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监察,不是官员考核,排除C项;刺史代表中央,位低权重,排除D项。
3.(2025·河南商丘高二上期末)根据唐初考课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核由皇帝亲自裁定。尚书省下属吏部的考功司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课。每年考核时,皇帝还另派校考官、监考官们监督考课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县的功曹参军事、司功负责考课事务。由此可见,唐代(  )
A.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紧密结合
B.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
C.注重严格中央官员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考核体系下,皇帝、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司其职,表明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考核的分工和组织体系,而非突出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紧密结合,排除A项;尚书省吏部只负责对三品以下官员的考核,材料无法体现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中央官员考核,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考核,并非只注重中央官员考核程序,排除C项。
4.(2025·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通典·选举》云:“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由此可见,制举(  )
A.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
B.说明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容易造成结党营私威胁皇权
D.成为科举制的必考科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制诏举人由天子亲临观试、糊名考核等措施的推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A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军机处设立后,排除B项;材料说明了科举制完善的措施,未体现结党营私威胁皇权,排除C项;制举是科举制改革措施的一种方式,并非科举制必考科目,排除D项。
5.(2024·吉林高二上期末)下图是唐代入仕、致仕的流程图。由此可见,唐代(  )
A.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动
B.官僚政治走上了瓦解的道路
C.拥有众多政治素养高的治才
D.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不同社会出身的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这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动”,故选A项;唐代属于官僚政治大发展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唐代的入仕、致仕流程,无法说明唐代“拥有众多政治素养高的治才”,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唐代的教育体制,排除D项。
6.(2024·吉林白山高二上期末)唐朝在官员考核过程中,中书、门下两省在派出监考使监督的同时,巡察使进行访察。明清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这些措施意在 (  )
A.推动监察与考核相融合
B.实现官僚机构的制衡
C.保障考核的权威与实效
D.推动考核制度的规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在官员考核过程中,中书、门下两省在派出监考使监督的同时,巡察使进行访察,目的在于保障考核的实效性,而明清按官员品级对考核权限作了划分,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体现了官员考核制度的严密性,保障了考核的权威与实效,故选C项。
7.(2024·山西大同高二上期末)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而《宋史》记载北宋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达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政治人才选拔出现革新
C.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
D.官员录取程序更加公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唐朝“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到宋朝“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达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可知,从唐到宋,官员选拔使得更多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故选C项;秦朝时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贵族政治,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唐宋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均为科举制,宋代完善了科举制,“革新”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揭示的是更多寒门子弟得以入仕,没有涉及官员录取的程序,无法得出“更加公平”的结论,排除D项。
8.(2024·广东汕尾高二上期末)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书省臣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这反映出元代科举制(  )
A.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B.批判性继承前朝科举制度
C.有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的基础
D.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可知,元朝宰相认为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科目易导致文人浮华,因此对科举取士内容作出了一定调整,设立了德行明经科,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体现了批判性继承前朝的科举制度,故选B项。
9.(2024·海南高二下期末)1313年10月,中书省官员上书称:“科举事,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元仁宗即准所请。次年八月,元朝所属各州、郡、县遵从皇帝旨意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出元朝(  )
A.统治者文化认同增强
B.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C.中书省官员位高权重
D.科举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科举事……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可知,元仁宗时中书省官员上书强调前朝一直实行科举制,如果不实行恐怕会出祸乱,元仁宗最终继续实行科举制,说明统治者的文化认同有所增强,故选A项;“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在元朝的恢复,反映出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而非强调中书省官员的职权,排除C项;元朝长期没有采用科举选官制度,后虽恢复但规模很小,科举并非元朝的主要选官方式,排除D项。
10.(2024·四川宜宾高二上期末)据记载,唐朝谏官有权向皇帝言谏或封驳,宋朝皇帝亲掌监察御史的任用权,明朝设六科给事中专掌六部监察事宜,废止言谏制度。言谏制度的变化表明(  )
A.言谏对象范围扩大   B.监察独立性日益增强
C.监察机构日益简化 D.君主对权力控制强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唐宋相比,明朝废止言谏制度,即不再允许谏官向皇帝言谏,结合所学可知,言谏制度的废除体现君主对权力控制的强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言谏制度最终被废除,并非言谏对象范围扩大,排除A项;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并非独立性增强,排除B项;从唐朝到明朝,监察机构日益庞大,排除C项。
11.(2024·北京朝阳高二下期末)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颁行《科举程式》:考试内容乡、会试相同,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策问主要由两位主考官所拟。以上规定说明(  )
A.取士关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测试范围被圈定在程朱理学
C.以法为教着重培养文吏书生
D.科举考试尚未以八股文为主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按照《科举程式》的规定,明初的科举考试不仅考四书五经,还要考论道和时务策,说明此时的科举取士注重选拔贤能的人才,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四书五经属于程朱理学的范畴,但是论道和时务策并不属于程朱理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以法为教”是秦朝的主要选官方式,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排除D项。
12.(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在清朝,朝廷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巡抚以上地方官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这反映了(  )
A.恩荫制度被彻底废除
B.科举制度更公平公正
C.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D.大大削弱了高官权力
答案:C
解析:科道官是指在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的合称,据材料“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巡抚以上地方官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可知,这是为了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影响监察效果,这反映了清朝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12分)(2024·辽宁抚顺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名目繁多,但大体却分为三类。首先是贤良方正,此为汉代选士的一种重要制度,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次是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简称。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诏举“孝悌”“力田”和“廉吏”,分别荣赐帛匹和米粮。第三是茂才,“茂才”原名“秀才”,其等级较“孝廉”为高,有如后世之进士,初属于特举之列。其制乃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宣告废除“九品中正制”,皇帝强化了察举制中的考试要素,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特点是报名随意,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报考科目多,分科举人,所以这一选拔方式被称为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采用命题的方式,因为录取难度大,很能考验参与者的真实水平,所以受重视的程度也比较高。宋代科举考试程序较唐代烦琐,但主要还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继承了前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各级考试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的文句,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进行重点解答,不能有个人看法,答卷的文体也有严格规定。
——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初相比,汉武帝创立的察举制的进步之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8分)
答案:(1)进步之处:扩大了选官范围;考察被举者的为官能力,注重品行才学,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下层提供了上升渠道。(4分)
(2)积极影响: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动摇了门阀制度;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革新和创造精神。(4分)
趋势: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选拔方式由世袭到推选再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科举制在明清走向僵化。(4分)
14.(12分)(2025·江苏淮安高二检测)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内容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目录 内容摘编
第一章 科举考试制度创立 科举制度究竟创立于何时 历来颇有争议。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存在着分歧
第二章 考试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
第三章 应举人资格 宋代工商杂类、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元、明、清具有“倡优之家不许应试”的规定
第四章 考试方法 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的一种制度
第八章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 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蓄。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最终被废除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体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2分)
答案:(示例)论题: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体系繁密周详。(2分)
论证:科举考试科目由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士人可以自由报考;应举人资格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考试方法和过程注重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8分)
总之,科举考试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2分)
解析: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结合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体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能力提升卷(B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福建南平高二上期末)据《尚书·立政》记载,夏商两代均有任人以贤的政治传统,西周在夏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政务、理民和执法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三代时期 (  )
A.官吏政绩考核标准日臻完善
B.官员选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建立了规范的官员选拔制度
D.奠定了古代官吏考核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注重政务、理民和执法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可知,三代时期对官吏能力的考核有了一定标准,这奠定了古代官吏考核的基础,故选D项;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处于早期国家形成阶段,官吏政绩考核标准尚未完善,“日臻完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晚于材料中“三代时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代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并没有官吏选拔制度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24·江西德兴高二下期末)汉朝把郡县治理的难易分为剧、平两类,难治者称剧。《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案例说明汉朝(  )
A.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B.郡县等级逐渐接近
C.建立了官吏的奖惩机制
D.察举与征辟相结合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汉朝时,对于治理难度高的郡县,中央会选拔更有能力的官员去治理,体现了汉朝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任用官员的原则,且两汉时期郡与县是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划,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官员的选拔任用,没有体现对官员的奖惩机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任用官员的原则,并未涉及察举与征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
3.(2024·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下表是汉代刺史的相关文献记载。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 《通典·职官》
武帝开广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其事在元封五年 钱穆《秦汉史》
据此可知,西汉统治者设立刺史的根本出发点是(  )
A.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B.完善中央监察体系
C.保证地方吏治清明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广开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可知,西汉统治者设立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故选A项;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其设立的根本出发点是巩固统治,强化中央政府权威,而不是完善中央监察体系,排除B项;刺史的设立有利于澄清吏治,但“保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刺史是监察官员,并不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排除D项。
4.(2025·江西抚州高二上期末)据下表可知,晋朝时期 (  )
史料 出处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晋·左思《咏史》
A.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政府统治基础扩大
答案:A
解析:从“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表述可以看出,晋朝时期,占据上品、身居高位的大多是公侯子孙、世家大族,而寒门子弟很难进入官场高层,这充分体现了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A项正确。
5.(2024·安徽蚌埠高二下期末)下图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首创科举选官制度
C.官僚制度日益成熟 D.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吏部尚书出身阶层中郡内名门望族占比很大,这反映世家大族进入官场的比例仍然较高,士族阶层对选官制度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选D项;大姓望族不等同于地方豪强,排除A项;隋朝首创科举选官制度,排除B项;唐朝吏部尚书出身阶层中郡内名门望族占比很大,反映了唐朝官僚制度并未保障社会公平,官僚制度并不成熟,排除C项。
6.(2025·福建厦门高二上期末)唐高宗时,吏部铨选设长名榜,审查候任者资历以资授任;朝廷还诏令大臣“让官荐贤”,以备升擢、叙用。这些举措反映了(  )
A.士族影响的扩张 B.监察体系的完善
C.察举制度的延续 D.国家治理的调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设长名榜”“审查候任者资历以资授任”“让官荐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在实行科举制择优录取的同时,重视审查替补官员资历,明令官员为国家推荐品行好的人才,反映出选官标准的改变推动国家治理做出相应调适,D项正确。
7.(2025·江苏无锡高二上期末)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据此可知,宋朝科举制(  )
A.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是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D.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为法尤密,逾于前代”表明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制定了比前代更为严密的法规,目的是确保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使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合理,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宋朝科举法规的严密,没有直接体现出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宋朝选拔官员并非只有科举制这一种途径,还有恩荫等其他方式,“唯一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法规严密属于科举流程和程序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选拔人才,但不能绝对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排除D项。
8.(2024·江苏泰州高二上期末)熙宁三年(1070年)考课院奏言:“准诏定到知县、县令考课法……一任之中,主、客户比旧籍稍有增衍。”考课法将客户数是否增长也纳入县官的考课范围。这一举措(  )
A.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推动户籍制度的成熟 D.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考课法将客户数是否增长也纳入县官的考课范围”及所学可知,考课法是北宋统治者对官员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故选D项。
9.(2024·福建厦门高二下期末)明代大臣何乔新在《论都司书》中写道:“我朝惩前代藩镇之弊,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平日所以能前却之者,恃有三尺法耳,一旦有事,白刃临其身,厚禄诱其心,三尺法焉能制之 ”为此,明朝政府采取的举措最有可能是(  )
A.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
B.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C.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D.实行三年一次的考满和考察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何乔新在《论都司书》中的论述,明朝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采取了分割地方权力的措施,如都司掌管军事、布政司管理民政、按察司执掌法律等,以达到地方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目的,然而,这种制度设计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失效,因为地方官员可能因为自身利益而忽视法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采取的举措最有可能是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巡抚和巡按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和司法,以促使地方官员遵守法律和政策,同时也有权处理地方的紧急事务,通过这种方式,中央政府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权力滥用,确保法律和政策的有效执行,故选A项。
10.(2024·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帝鉴图说》中张居正为“召试县令”的解说:“(唐)玄宗以县令系亲民之官……召至殿前,亲自出题考试……又敕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及外面的刺史,各举他所知的好县令一人……所以那时县令多是称职,而百姓皆受其惠,以成开元之治。”根据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玄宗”这一称谓属于年号
B.通过文字解说可说明唐代的官员选拔不再实行推举制
C.该故事以记述帝王负面言行起到“恶可为戒”的目的
D.张居正据此告诫万历帝地方治理与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张居正意在通过唐玄宗注重对于基层官员的考核最终形成盛世局面,是想向万历帝强调地方治理和官员考核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万历帝采取类似的措施来选拔称职的官员,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故选D项;“玄宗”是唐玄宗的庙号,而非年号,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玄宗仍然让五品以上官员和刺史举荐他们知道的好县令,这是推举制的一种形式,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的正面举措和积极影响,而非负面言行,排除C项。
11.(2024·山西太原高二下期中)据统计,康熙一朝共举行殿试、会试二十一科,所取进士1/3以上为江浙人。在康熙十八年召试的博学鸿词科中,共录取50人,其中南方有41人,占82%,北方有9人,仅占18%。这种情况主要源于 (  )
A.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 B.强化专制集权的需要
C.历史传统的深远影响 D.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时期的科举录取人数中,江浙和南方的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自宋元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以来,南方教育发展较快,从而影响科举取士的比例,故选D项;地理条件是否优越与科举取士比重没有关联,排除A项;专制集权和科举取士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前,北方科举入仕人数较多,后来南方录取人数占比较大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与历史传统无关,排除C项。
12.(2024·江西景德镇高二上期末)雍正帝将“天人感应”观念贯穿国家治理的全过程,认为“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或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祲”,一度下旨拟将水旱“定为地方官之考成”。这一治国理念(  )
A.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B.弱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
C.客观上助长了地方讳匿灾情情形
D.使国家治理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定为地方官之考成’”可知,雍正帝将天灾与官员考核相关联,这在客观上会导致官员们瞒报地方灾情现象的发生,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地位虽然在魏晋时期受到冲击,但一直是官方正统思想,排除A项;据材料“雍正帝将‘天人感应’观念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可知,这一理念强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排除B项;据材料“认为‘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可知,雍正的这一治国理念过于强调天灾这一现象与地方治理的关系,并将其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而非在治理过程中蒙上神秘色彩,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12分)(2025·广东肇庆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政巡视制度自先秦已有之,秦汉时期确立。皇帝作为最高行政首脑,经常巡视地方行政工作。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地方,地方上设刺史巡视郡级,郡以下由郡国守相、县令进行巡视。同时,中央随时根据需要派遣使者对地方行政工作进行巡视。秦汉时期的行政巡视既有公开的、耀武扬威的,也有微服私访的。不同的巡视形式有不同的职能,互相补充。
——摘编自刘太祥《试论秦汉行政巡视制度》
材料二 1928年,党的巡视制度确立后,巡视员全权代表中央对各地党部考察和指导工作,巡视工作一路高歌猛进。1937年后,中央相继恢复和建立了监察委员会制度等多项制度,党的巡视制度开始发生转向。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规定:“巡视员对地方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只能作为意见,没有决定权。”1939年,中央又提出:“党及政府、民众团体的指导机关力求短小精干,在游击队掩护下领导与巡视下层工作。”
——摘编自胡云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汉巡视制度的特点及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变化,并简述其变化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1)特点: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制度;形式多样化;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巡视体系。(3分)
作用:提升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秦汉行政管理秩序的有序运行;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深入了解;打击贪污腐败、规范官员的行政行为,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的巡察制度提供宝贵经验。(3分)
(2)变化:巡视员权力弱化;巡视规模压缩,巡视人员数量减少,巡视组织变得短小精干;巡视方式调整。(3分)
背景: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战争的破坏;监察委员会制度等多项制度的恢复和确立;革命斗争形式的复杂多变。(3分)
14.(12分)(2024·江西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古代的政治讲汉、魏晋、唐、宋、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首先讲政府职权的分配,我们可借此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第二个范围讲考试和选举,让我们先知道中国历来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第三个范围则讲政府的赋税制度,这是政府关于财政经济如何处理的制度。
参考材料,自选材料中所列的朝代(或时期),以钱穆先生“第二个范围”所涉内容为视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答案:(示例)论点:选官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2分)
阐释: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讲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哪些人属统治阶级,哪些人能够参与政权统治,这是由选官制度决定的。如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周王及其被分封的地方诸侯掌握各级政权。为从根本上维护其世袭权力,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即按血统来分配统治权力,其他社会阶层都无缘进入社会上层。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高低把持选举大权,使庶族子弟多遭排斥。同时,地方门阀还借此结成盘根错节的社会、政治联系,以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隋唐再次统一国家后,开创并逐渐健全科举制度,打破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不仅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而且也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不但巩固了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也得到进一步加强。(8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然历经调整,但都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其政权,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2分)
解析:据材料“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同统治阶级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选官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然后展开论述,可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选官制度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36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预览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
前提。
1.选贤任能: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嬗变中,以德治世的思想和以品取人的标准贯穿始终,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立奉公:随着文官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逐渐确立了“政治中立”的原则,以便更好地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
3.与时俱进:为了应对时局,晚清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变革,废除科举制度,尝试建立近代文官制度;民国时期,近代文官制度逐渐确立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
制度。
概念构建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变
革进程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增
强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
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
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概念检索
世官制、察举制、上计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台谏合一、南北卷制度、都察院
时空坐标
任务一 了解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
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
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影响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因素:①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贵族政治的衰落;②统治者对治理人才的需求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③尚贤思想的兴起发展;④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
2.察举制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荐举和军功授职有何特点?
提示:特点: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②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开儒学取士之先河);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
问题导思
3.《晋书·段灼传》记载:(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思考:九品中正选官制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并指出其弊端。
提示:标准:以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弊端: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1.官员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__世代垄断高官。
?易错辨识——先秦时期的世官制
世官制就是世代为官,但儿子担任的职务并不一定是父辈的职务。世卿世禄制是世代为官,儿子的爵位、官职、待遇与父辈相同。
要点梳理
贵族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和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______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__大小授予官职。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4)汉朝: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①察举是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__________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②察举分常科和______。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③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尚贤
军功
舆论评价
特科
?特别提醒——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到东汉中后期,察举制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进而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5)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_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实施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
内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________、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
“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______授官
评价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__。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
家世
吏部
中央集权
2.官员考核
(1)秦汉时期:______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情况经郡国汇总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官员监察
(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_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时期形成刺史制
①目的:加强__________,澄清吏治。
②内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上计
御史大夫
中央集权
探究1 问题阐释——汉代察举制
材料 下表为两汉书等文献及主要汉碑材料中所能考见的两汉孝廉184人的家世情况:
探究: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代察举制的认识。
提示:认识:世家大族操纵察举;任人唯亲;难以广泛地选拔真正的
人才。
素能提升
家世情况 官贵 富豪 平民 贫民
人数 128 11 29 16
百分比 69.6% 6% 15.7% 8.7%
(1)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2)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3)察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4)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极力提倡孝道观念,这在官员选拔中也有所
体现。察举中以察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
正当途径。
认知深化
汉代察举制的进步意义
探究2 观点论证——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材料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探究: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有何弊端?
提示:现象:说明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作为选官
标准。
弊端: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容易造成社会不公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的
进步。
(2024·河北卷)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教考衔接
典例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西汉
历史解释:西汉时期,选拔官员时,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
教材衔接 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材料中“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表明在选拔官员时,西汉政府会根据其专业知识和应对繁重事务的能力进行考察,说明西汉选官的目的是“考察为官能力”,故选D项;“依据政绩实效”属于官员的考核,题干的信息属于官员的选拔,排除A项;“资品等次”在古代指的是官员的资历、品级或地位等,题目中的选拔标准更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而非其资品等次,排除B项;根据材料“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可知,材料更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而非家世道德,排除C项。
返回
任务二 理解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选拔与管 理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科举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制举和常举);“投牒自进”,士人可自由报考;公开考试,有具体科目和具体程式;择优录取,公平公正。
2.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表现: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大增加;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的实施使录取程序更加公平、严密;
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殿试制度发展,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问题导思
3.在(北宋)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请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
提示:焦点:围绕“(区域)公平”与“择优录取”展开争论。
原因:①经济文化重心南移;②科举与选官相连,录取名额的分配事关不同地区享有政治资源的多寡。
要点梳理
1.官员选拔——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______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确立:隋唐时期。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3)内容
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②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______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③考试合格,需______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4)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庶族
进士
吏部
2.官员考核
(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______。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②唐朝:以品德和______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官员监察
(1)隋唐: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2)宋朝:设________,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吏部
才能
御史台
御史台
?概念辨析——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
(2)从所处的地位来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取消这一制度。
(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
探究1 问题阐释——唐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素能提升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
“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官员选拔制度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影响。
提示:变化: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士族)较少(多是寒窗苦读的书生/多是寒门子弟/庶族);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或答考试制度更完善);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或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探究2 观点论证——科举制是“平民政治”
材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告、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观点。
提示:科举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
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认知深化
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2024·黑吉辽卷)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教考衔接
典例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唐代
历史解释:唐代宗时期,明经科考试只注重记忆而不注重理解,容易导致学术传承的断裂,亟需改革
教材衔接 唐代科举制下,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唐代宗时期的明经科考试多考查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这导致当时的学生缺乏思考、学问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急需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存在弊端,并未主张复兴儒学,且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急需改革,未涉及对进士科考试内容的评价,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并未强调官学教育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返回
任务三 了解元明清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
度的变革
1.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提示:积极方面:①八股取士有客观的标准,体现公平公正;②有利于人才选拔。
消极方面:①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②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③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④使中国科举走向标准化和僵化。
2.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科道合一的实施有何作用?
提示:作用:科道合一有利于科道官员行使监察百官的职能和开展监察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这能保障监察行为的客观公正,有利于监察目标的
实现。
问题导思
3.据《周礼·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提示:标准:品德和能力。
1.官员选拔
(1)元朝: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______制,但时断时续。
(2)明清:科举制
①考试级别
②参加人员: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③命题范围:__________。
要点梳理
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 考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 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 考中者称为“______”
殿试 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 通过者为“进士”
科举
贡士
四书五经
?图解历史——明清科举考试等级
2.官员考核
(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①考满:是对官员__________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②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和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______,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任职期满
大计
3.官员监察
元朝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清朝 将六科并入________,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都察院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我国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而自秦汉正式形成后,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就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当君主专制在明清达到顶峰时,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也更加完备和严密。
探究1 信息获取——中国古代皇权下的监察制度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刑官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设提刑按察使司等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素能提升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独立化(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所有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
探究2 问题阐释——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
材料 历代统治者都把农林开垦、赋役征发、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行、才干、能力、潜质等。而自唐朝开始,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论职位和出身门第高低,都要经过考核。对于考核指标,唐制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唐以前的官吏考核一般由行政首脑兼行其职,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唐代还开始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分别监督京官考、外官考,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
——摘编自岳海鹰、杨瑞梅《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之评介与借鉴》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对其进行评价。
提示:特点: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对象合理分类;考核机构专业化;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保障官员清正廉洁;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消极方面,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低效现象;服务于君主专制。
(2022·湖北卷)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教考衔接
典例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明代
历史解释:八股取士之下,明代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
教材衔接 明清八股取士,弊端众多
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批判了投机取巧的应试行为,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该奏疏的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士子依靠背诵时文投机取巧应试,未涉及八股文与其文体特点,排除D项。
返回
读史辨析 
视角1 汉代察举制度的变迁
史学新论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激活思维 西汉察举制选官采用以德取人的原则,到了东汉察举制选官标准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采用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选官。
读史思辨

对应练1.(2025·福建宁德高二上检测)东汉顺帝时期,察举制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建立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制度,这一制度对儒生的儒学经术与文吏行政文书能力进行程式化考试,作为认定做官资格的手段。这一变化
A.解决了德行与行政能力的冲突
B.进一步加强地方豪强的影响力
C.与后世科举的竞争性考试无异
D.有利于提高选官标准的客观性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在察举制中增加考试程序,对儒生的儒学经术与文吏行政文书能力进行程式化考试,而且将成绩作为认定做官资格的手段,这就打破了察举制一味以德行选拔人才的做法,强化了选官标准的客观性,故选D项;德行与行政能力并不冲突,行政能力强的官员,德行可能也好,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察举制的发展,与地方豪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增加考试程序,但从整体来看,察举制的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改变,与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有一定区别,排除C项。
视角2 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史学新论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激活思维 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对应练2.(2024·四川乐山高二上期末)有学者指出:科举制使儒生进入文官阶层有了制度化的保证,也使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实现了“文化复制”,是儒家与皇权博弈、共谋的结果,体现了“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双向互动。这表明科举制度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C.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文化支撑
D.普遍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

据材料“是儒家与皇权博弈、共谋的结果”可知,儒家思想为科举制提供了文化基础,而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助力国家治理,故科举制度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文化支撑,故选C项;科举制度下庶族地主可以进入统治阶层,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唯一途径”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但并不能“普遍提升”全体民众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
易错点1 认为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不曾重视才能
点拨 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士族,故门阀士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易错辨析
对应练3.(2024·河北保定高二上期末)魏晋时期,朝廷一般会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地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在实行之初
A.体现了统治者选贤的初衷
B.抑制了庶族寒门子弟
C.始终被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D.体现了政权的开放性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统治者制定“九品中正制”选官的目的是选取德才兼备的官员,虽然在后续实行中偏离了选贤的方向,但实行初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选贤的初衷,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实行初期有利于德才兼备的庶族寒门子弟的入仕,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官员选拔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的“中正官”,且后期被世家大族把持,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不利于门第低下的人参与政权,不具有开放性,D项错误。
易错点2 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皇权没有制衡作用
点拨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的作用。宋代的“台谏合一”和清代的“科道合一”使监察制度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驾驭百官的工具,从而失去了对皇权监督制衡的功能。但在某些时期,监察制度还能发挥部分“匡正君主、谏诤得失”的功用,并成为制衡皇权的有力杠杆。
对应练4.(2025·浙江衢州高二下月考)明太祖朱元璋时,时任监察御史的周观政曾经值守奉天门,有宦官带一批女乐入宫,被周观政阻止,宦官口称奉皇帝诏,周观政不听,并要求当面奉皇帝诏旨。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只好亲自出宫解释:“宫中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对此,“左右无不警异者”。这表明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明朝吏治腐败严重
D.皇帝与御史间矛盾尖锐

根据材料“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警异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都察院负责纠察内外百官,某些时候对专制皇权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政府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监察御史对皇帝行为的限制,未涉及吏治腐败问题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无法说明皇帝与御史间矛盾尖锐,排除D项。
返回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上计制与刺史巡视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3.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后世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4.汉武帝以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元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严密。
5.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返回
随堂演练
题组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据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晚期,州由原来的监察区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掌握行政权和领兵权,地方势力不断膨胀,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地方豪强势力逐渐膨胀,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中央对其的监察效力,排除D项。
2.(2025·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汉代载入史书的循吏共18人,黄霸的记载最详细,涉及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赀(资)、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这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A.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重视人情血缘
C.呈现多种方式相结合
D.选拔方式理性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循吏在仕途生涯中大约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说明汉代选官制度呈现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吏选拔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选拔方式有资产、品德、才能,没有体现人情血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选拔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无法说明其是否理性,排除D项。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3.(2023·重庆卷)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烦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故选A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并非官场礼仪,与官场礼仪是否烦琐无关,排除C项;“官吏考核制度变革”与材料中体现的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无关,排除D项。
4.(2024·山东济南高二检测)在宋代,御史、谏官合一并统称为台谏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台谏官上任百日而无纠弹,则被罢黜之并罚缴“辱台钱”,只要敢于纠举,不论虚实,大都无罪而有赏。这说明宋代
A.吏治腐败比较严重
B.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C.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监察官的职权扩大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时期的台谏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必须在一定时限内对官员进行纠举与弹劾,不论其内容真假,大多都无罪且能获得皇帝的赏赐,体现了皇帝利用台谏官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表明此时专制集权得到加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台谏官的职责是纠察官员,为皇权服务,吏治腐败强调官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危害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两者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台谏官的职责,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台谏官的职责是监察官员,未涉及监察官员职权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5.(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宾兴礼是明清时期行之于地方社会的为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举行的送迎之礼。完整的礼仪程序包含:考生赴考前先期具宴—有司礼送考生应试—报捷—郊迎—庙学释菜礼—赴宴—归第。由此可知,宾兴礼
A.提升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B.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民众对科举的崇拜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据材料可知,宾兴礼是明清时期行之于地方社会的为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举行的送迎之礼,其流程体现了对学子的尊重与重视,有利于推动民众对科举的崇拜,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宾兴礼,而非基层治理,排除A项;“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夸大了宾兴礼的作用,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非宾兴礼,排除
D项。
6.(2024·山东临沂高二下期末)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翰林院之下观政,称庶吉士。下表为明代庶吉士人数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A.朝廷意图扩大统治基础
B.科举制度继续发展
C.南方学子入仕意愿减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

洪武 永乐 宣德 嘉靖 万历 崇祯
南卷合计 7 231 25 104 150 63
全国总数 8 284 33 190 265 116
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卷制度,材料中南卷庶吉士在全国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北卷庶吉士人数增多,朝廷此举意图扩大明政府在北方的统治基础,以稳定北方社会,故选A项;仅根据材料中明代庶吉士的数量无法判断明朝在科举制方面做出的改进,不能说明科举制继续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庶吉士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政府政策有关,体现不出南方士子入仕意愿减弱,排除C项;仅据材料中庶吉士的占比变化,不能说明北方士人思想是否僵化,排除D项。
洪武 永乐 宣德 嘉靖 万历 崇祯
南卷合计 7 231 25 104 150 63
全国总数 8 284 33 190 265 116
7.(2025·河北沧州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 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答案:措施: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实行锁院制度;以律法惩治科举中的违纪行为;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录取人数多;由政府主导;考试程序严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
原因:宋政府实行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的政策;宋朝崇文抑武的思想影响;政府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前朝科举制的借鉴和发展。
返回
课 时 测 评

基础达标卷(A卷)
1.(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论及“良吏”的判定标准: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这种判定标准最能说明秦朝
A.强调以法治国   
B.官员考评为统治服务
C.重视官员品行
D.选拔管理的标准严格
据题干“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可知,秦朝以官员能力和对君主忠诚这两个标准作为判定是否为良吏的依据,这符合秦朝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反映了官员考评为统治服务,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官员考评的标准,体现不出秦朝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重视官员品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评,并非选拔,排除D项。
2.(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汉代刺史制度中有六条关于监察职责的具体内容。除第一条针对豪强大户外,其他都是针对两千石郡守。这表明汉代
A.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监管
B.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C.官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
D.刺史代表中央位高权重

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刺史制度监察的内容中,除了第一条针对豪强大户外,其他都是针对两千石郡守,说明汉代中央政府重视监管地方,故选A项;材料体现刺史监察的重点为郡守,并不能得出“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监察,不是官员考核,排除C项;刺史代表中央,位低权重,排除D项。
3.(2025·河南商丘高二上期末)根据唐初考课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核由皇帝亲自裁定。尚书省下属吏部的考功司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课。每年考核时,皇帝还另派校考官、监考官们监督考课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县的功曹参军事、司功负责考课事务。由此可见,唐代
A.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紧密结合
B.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
C.注重严格中央官员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考核体系下,皇帝、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司其职,表明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考核的分工和组织体系,而非突出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紧密结合,排除A项;尚书省吏部只负责对三品以下官员的考核,材料无法体现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中央官员考核,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考核,并非只注重中央官员考核程序,排除C项。
4.(2025·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通典·选举》云:“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由此可见,制举
A.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
B.说明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容易造成结党营私威胁皇权
D.成为科举制的必考科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制诏举人由天子亲临观试、糊名考核等措施的推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A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军机处设立后,排除B项;材料说明了科举制完善的措施,未体现结党营私威胁皇权,排除C项;制举是科举制改革措施的一种方式,并非科举制必考科目,排除D项。
5.(2024·吉林高二上期末)下图是唐代入仕、致仕的流程图。由此可见,唐代
A.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动
B.官僚政治走上了瓦解的道路
C.拥有众多政治素养高的治才
D.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不同社会出身的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这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动”,故选A项;唐代属于官僚政治大发展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唐代的入仕、致仕流程,无法说明唐代“拥有众多政治素养高的治才”,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唐代的教育体制,排除D项。
6.(2024·吉林白山高二上期末)唐朝在官员考核过程中,中书、门下两省在派出监考使监督的同时,巡察使进行访察。明清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这些措施意在
A.推动监察与考核相融合
B.实现官僚机构的制衡
C.保障考核的权威与实效
D.推动考核制度的规范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在官员考核过程中,中书、门下两省在派出监考使监督的同时,巡察使进行访察,目的在于保障考核的实效性,而明清按官员品级对考核权限作了划分,官吏考核“四品以上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则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体现了官员考核制度的严密性,保障了考核的权威与实效,故选C项。
7.(2024·山西大同高二上期末)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而《宋史》记载北宋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达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政治人才选拔出现革新
C.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
D.官员录取程序更加公平

据材料中唐朝“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到宋朝“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达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可知,从唐到宋,官员选拔使得更多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故选C项;秦朝时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贵族政治,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唐宋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均为科举制,宋代完善了科举制,“革新”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揭示的是更多寒门子弟得以入仕,没有涉及官员录取的程序,无法得出“更加公平”的结论,排除D项。
8.(2024·广东汕尾高二上期末)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书省臣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这反映出元代科举制
A.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B.批判性继承前朝科举制度
C.有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的基础
D.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据材料“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可知,元朝宰相认为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科目易导致文人浮华,因此对科举取士内容作出了一定调整,设立了德行明经科,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体现了批判性继承前朝的科举制度,故选B项。
9.(2024·海南高二下期末)1313年10月,中书省官员上书称:“科举事,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元仁宗即准所请。次年八月,元朝所属各州、郡、县遵从皇帝旨意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出元朝
A.统治者文化认同增强
B.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C.中书省官员位高权重
D.科举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据材料“科举事……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可知,元仁宗时中书省官员上书强调前朝一直实行科举制,如果不实行恐怕会出祸乱,元仁宗最终继续实行科举制,说明统治者的文化认同有所增强,故选A项;“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在元朝的恢复,反映出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而非强调中书省官员的职权,排除C项;元朝长期没有采用科举选官制度,后虽恢复但规模很小,科举并非元朝的主要选官方式,排除D项。
10.(2024·四川宜宾高二上期末)据记载,唐朝谏官有权向皇帝言谏或封驳,宋朝皇帝亲掌监察御史的任用权,明朝设六科给事中专掌六部监察事宜,废止言谏制度。言谏制度的变化表明
A.言谏对象范围扩大  
B.监察独立性日益增强
C.监察机构日益简化
D.君主对权力控制强化

据材料信息可知,与唐宋相比,明朝废止言谏制度,即不再允许谏官向皇帝言谏,结合所学可知,言谏制度的废除体现君主对权力控制的强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言谏制度最终被废除,并非言谏对象范围扩大,排除A项;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并非独立性增强,排除B项;从唐朝到明朝,监察机构日益庞大,排除C项。
11.(2024·北京朝阳高二下期末)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颁行《科举程式》:考试内容乡、会试相同,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策问主要由两位主考官所拟。以上规定说明
A.取士关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测试范围被圈定在程朱理学
C.以法为教着重培养文吏书生
D.科举考试尚未以八股文为主

据题干可知,按照《科举程式》的规定,明初的科举考试不仅考四书五经,还要考论道和时务策,说明此时的科举取士注重选拔贤能的人才,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四书五经属于程朱理学的范畴,但是论道和时务策并不属于程朱理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以法为教”是秦朝的主要选官方式,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排除D项。
12.(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在清朝,朝廷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巡抚以上地方官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这反映了
A.恩荫制度被彻底废除
B.科举制度更公平公正
C.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D.大大削弱了高官权力

科道官是指在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的合称,据材料“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巡抚以上地方官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可知,这是为了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影响监察效果,这反映了清朝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故选C项。
13.(12分)(2024·辽宁抚顺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名目繁多,但大体却分为三类。首先是贤良方正,此为汉代选士的一种重要制度,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次是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简称。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诏举“孝悌”“力田”和“廉吏”,分别荣赐帛匹和米粮。第三是茂才,“茂才”原名“秀才”,其等级较“孝廉”为高,有如后世之进士,初属于特举之列。其制乃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宣告废除“九品中正制”,皇帝强化了察举制中的考试要素,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特点是报名随意,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报考科目多,分科举人,所以这一选拔方式被称为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采用命题的方式,因为录取难度大,很能考验参与者的真实水平,所以受重视的程度也比较高。宋代科举考试程序较唐代烦琐,但主要还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继承了前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各级考试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的文句,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进行重点解答,不能有个人看法,答卷的文体也有严格规定。
——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初相比,汉武帝创立的察举制的进步之处。(4分)
答案:进步之处:扩大了选官范围;考察被举者的为官能力,注重品行才学,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下层提供了上升渠道。(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8分)
答案:积极影响: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动摇了门阀制度;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革新和创造精神。(4分)
趋势: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选拔方式由世袭到推选再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科举制在明清走向僵化。(4分)
14.(12分)(2025·江苏淮安高二检测)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内容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目录 内容摘编
第一章 科举考试制度创立 科举制度究竟创立于何时?历来颇有争议。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存在着分歧
第二章 
考试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
第三章 
应举人资格 宋代工商杂类、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元、明、清具有“倡优之家不许应试”的规定
目录 内容摘编
第四章 
考试方法 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的一种制度
第八章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 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蓄。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最终被废除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体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2分)
答案:(示例)论题: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体系繁密周详。(2分)
论证:科举考试科目由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士人可以自由报考;应举人资格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考试方法和过程注重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8分)
总之,科举考试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2分)
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结合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体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能力提升卷(B卷)
1.(2024·福建南平高二上期末)据《尚书·立政》记载,夏商两代均有任人以贤的政治传统,西周在夏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政务、理民和执法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三代时期
A.官吏政绩考核标准日臻完善
B.官员选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建立了规范的官员选拔制度
D.奠定了古代官吏考核的基础

据材料“注重政务、理民和执法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可知,三代时期对官吏能力的考核有了一定标准,这奠定了古代官吏考核的基础,故选D项;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处于早期国家形成阶段,官吏政绩考核标准尚未完善,“日臻完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晚于材料中“三代时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代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并没有官吏选拔制度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24·江西德兴高二下期末)汉朝把郡县治理的难易分为剧、平两类,难治者称剧。《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案例说明汉朝
A.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B.郡县等级逐渐接近
C.建立了官吏的奖惩机制
D.察举与征辟相结合

由材料可知,在汉朝时,对于治理难度高的郡县,中央会选拔更有能力的官员去治理,体现了汉朝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任用官员的原则,且两汉时期郡与县是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划,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官员的选拔任用,没有体现对官员的奖惩机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任用官员的原则,并未涉及察举与征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
3.(2024·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下表是汉代刺史的相关文献记载。
据此可知,西汉统治者设立刺史的根本出发点是
A.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B.完善中央监察体系
C.保证地方吏治清明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 《通典·职官》
武帝开广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其事在元封五年 钱穆《秦汉史》

据材料“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广开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可知,西汉统治者设立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故选A项;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其设立的根本出发点是巩固统治,强化中央政府权威,而不是完善中央监察体系,排除B项;刺史的设立有利于澄清吏治,但“保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刺史是监察官员,并不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排除D项。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 《通典·职官》
武帝开广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其事在元封五年 钱穆《秦汉史》
4.(2025·江西抚州高二上期末)据下表可知,晋朝时期
A.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政府统治基础扩大

史料 出处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晋·左思《咏史》
从“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表述可以看出,晋朝时期,占据上品、身居高位的大多是公侯子孙、世家大族,而寒门子弟很难进入官场高层,这充分体现了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A项正确。
史料 出处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晋·左思《咏史》
5.(2024·安徽蚌埠高二下期末)下图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首创科举选官制度
C.官僚制度日益成熟 D.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据材料可知,唐朝吏部尚书出身阶层中郡内名门望族占比很大,这反映世家大族进入官场的比例仍然较高,士族阶层对选官制度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选D项;大姓望族不等同于地方豪强,排除A项;隋朝首创科举选官制度,排除B项;唐朝吏部尚书出身阶层中郡内名门望族占比很大,反映了唐朝官僚制度并未保障社会公平,官僚制度并不成熟,排除C项。
6.(2025·福建厦门高二上期末)唐高宗时,吏部铨选设长名榜,审查候任者资历以资授任;朝廷还诏令大臣“让官荐贤”,以备升擢、叙用。这些举措反映了
A.士族影响的扩张 B.监察体系的完善
C.察举制度的延续 D.国家治理的调适

根据材料“设长名榜”“审查候任者资历以资授任”“让官荐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在实行科举制择优录取的同时,重视审查替补官员资历,明令官员为国家推荐品行好的人才,反映出选官标准的改变推动国家治理做出相应调适,D项正确。
7.(2025·江苏无锡高二上期末)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据此可知,宋朝科举制
A.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是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D.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材料中“为法尤密,逾于前代”表明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制定了比前代更为严密的法规,目的是确保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使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合理,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宋朝科举法规的严密,没有直接体现出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宋朝选拔官员并非只有科举制这一种途径,还有恩荫等其他方式,“唯一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法规严密属于科举流程和程序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选拔人才,但不能绝对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排除D项。
8.(2024·江苏泰州高二上期末)熙宁三年(1070年)考课院奏言:“准诏定到知县、县令考课法……一任之中,主、客户比旧籍稍有增衍。”考课法将客户数是否增长也纳入县官的考课范围。这一举措
A.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推动户籍制度的成熟 D.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据材料“考课法将客户数是否增长也纳入县官的考课范围”及所学可知,考课法是北宋统治者对官员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故选D项。
9.(2024·福建厦门高二下期末)明代大臣何乔新在《论都司书》中写道:“我朝惩前代藩镇之弊,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平日所以能前却之者,恃有三尺法耳,一旦有事,白刃临其身,厚禄诱其心,三尺法焉能制之?”为此,明朝政府采取的举措最有可能是
A.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
B.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C.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D.实行三年一次的考满和考察制度

根据何乔新在《论都司书》中的论述,明朝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采取了分割地方权力的措施,如都司掌管军事、布政司管理民政、按察司执掌法律等,以达到地方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目的,然而,这种制度设计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失效,因为地方官员可能因为自身利益而忽视法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采取的举措最有可能是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巡抚和巡按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和司法,以促使地方官员遵守法律和政策,同时也有权处理地方的紧急事务,通过这种方式,中央政府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权力滥用,确保法律和政策的有效执行,故选A项。
10.(2024·河南信阳高二上期末)《帝鉴图说》中张居正为“召试县令”的解说:“(唐)玄宗以县令系亲民之官……召至殿前,亲自出题考试……又敕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及外面的刺史,各举他所知的好县令一人……所以那时县令多是称职,而百姓皆受其惠,以成开元之治。”根据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玄宗”这一称谓属于年号
B.通过文字解说可说明唐代的官员选拔不再实行推举制
C.该故事以记述帝王负面言行起到“恶可为戒”的目的
D.张居正据此告诫万历帝地方治理与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张居正意在通过唐玄宗注重对于基层官员的考核最终形成盛世局面,是想向万历帝强调地方治理和官员考核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万历帝采取类似的措施来选拔称职的官员,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故选D项;“玄宗”是唐玄宗的庙号,而非年号,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玄宗仍然让五品以上官员和刺史举荐他们知道的好县令,这是推举制的一种形式,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的正面举措和积极影响,而非负面言行,排除C项。
11.(2024·山西太原高二下期中)据统计,康熙一朝共举行殿试、会试二十一科,所取进士1/3以上为江浙人。在康熙十八年召试的博学鸿词科中,共录取50人,其中南方有41人,占82%,北方有9人,仅占18%。这种情况主要源于
A.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 B.强化专制集权的需要
C.历史传统的深远影响 D.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时期的科举录取人数中,江浙和南方的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自宋元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以来,南方教育发展较快,从而影响科举取士的比例,故选D项;地理条件是否优越与科举取士比重没有关联,排除A项;专制集权和科举取士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前,北方科举入仕人数较多,后来南方录取人数占比较大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与历史传统无关,排除
C项。
12.(2024·江西景德镇高二上期末)雍正帝将“天人感应”观念贯穿国家治理的全过程,认为“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或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祲”,一度下旨拟将水旱“定为地方官之考成”。这一治国
理念
A.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B.弱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
C.客观上助长了地方讳匿灾情情形
D.使国家治理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据材料“‘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定为地方官之考成’”可知,雍正帝将天灾与官员考核相关联,这在客观上会导致官员们瞒报地方灾情现象的发生,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地位虽然在魏晋时期受到冲击,但一直是官方正统思想,排除A项;据材料“雍正帝将‘天人感应’观念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可知,这一理念强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排除B项;据材料“认为‘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可知,雍正的这一治国理念过于强调天灾这一现象与地方治理的关系,并将其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而非在治理过程中蒙上神秘色彩,排除D项。
13.(12分)(2025·广东肇庆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政巡视制度自先秦已有之,秦汉时期确立。皇帝作为最高行政首脑,经常巡视地方行政工作。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地方,地方上设刺史巡视郡级,郡以下由郡国守相、县令进行巡视。同时,中央随时根据需要派遣使者对地方行政工作进行巡视。秦汉时期的行政巡视既有公开的、耀武扬威的,也有微服私访的。不同的巡视形式有不同的职能,互相
补充。
——摘编自刘太祥《试论秦汉行政巡视制度》
材料二 1928年,党的巡视制度确立后,巡视员全权代表中央对各地党部考察和指导工作,巡视工作一路高歌猛进。1937年后,中央相继恢复和建立了监察委员会制度等多项制度,党的巡视制度开始发生转向。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规定:“巡视员对地方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只能作为意见,没有决定权。”1939年,中央又提出:“党及政府、民众团体的指导机关力求短小精干,在游击队掩护下领导与巡视下层工作。”
——摘编自胡云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汉巡视制度的特点及作用。(6分)
答案:特点: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制度;形式多样化;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巡视体系。(3分)
作用:提升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秦汉行政管理秩序的有序运行;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深入了解;打击贪污腐败、规范官员的行政行为,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的巡察制度提供宝贵经验。(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变化,并简述其变化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变化:巡视员权力弱化;巡视规模压缩,巡视人员数量减少,巡视组织变得短小精干;巡视方式调整。(3分)
背景: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战争的破坏;监察委员会制度等多项制度的恢复和确立;革命斗争形式的复杂多变。(3分)
14.(12分)(2024·江西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古代的政治讲汉、魏晋、唐、宋、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首先讲政府职权的分配,我们可借此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第二个范围讲考试和选举,让我们先知道中国历来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第三个范围则讲政府的赋税制度,这是政府关于财政经济如何处理的制度。
参考材料,自选材料中所列的朝代(或时期),以钱穆先生“第二个范围”所涉内容为视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答案:(示例)论点:选官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2分)
阐释: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讲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哪些人属统治阶级,哪些人能够参与政权统治,这是由选官制度决定的。如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周王及其被分封的地方诸侯掌握各级政权。为从根本上维护其世袭权力,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即按血统来分配统治权力,其他社会阶层都无缘进入社会上层。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高低把持选举大权,使庶族子
弟多遭排斥。同时,地方门阀还借此结成盘根错节的社会、政治联系,以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隋唐再次统一国家后,开创并逐渐健全科举制度,打破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不仅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而且也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不但巩固了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也得到进一步加强。(8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然历经调整,但都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其政权,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2分)
据材料“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同统治阶级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选官制度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然后展开论述,可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选官制度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