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4 11:03:16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概念检索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屯戍政策、羁縻政策、宣政院、理藩院、改土归流
任务一 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发展民族关系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表现:①军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
②政治:在南方民族地区设置郡县。
③经济:推动交通建设加强地域联系。
2.概括汉代稳固边疆的主要方式。
提示:方式:设置管理机构、和亲、战争、派出使臣、友好往来。
3.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 有何作用
提示:现象:民族交融加强。作用: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1.秦朝
(1)民族分布: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民族关系
①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1)管理机构: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
方位 措施
北面 ①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西面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 (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汉匈和亲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实现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缓解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3)边疆政策
①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探究 信息获取——汉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探究:据材料,归纳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提示:特点: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认知深化】 认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2024·安徽卷)《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
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
教材衔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彼此频繁接触,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市交易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故选C项;材料中的这些交易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海外贸易,更不能直接推断出这些交易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A项;市镇兴起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互市市场,材料中的时间背景是魏晋南北朝,与榷场的设立时期不符,排除D项。
任务二 了解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五种途径。
提示:途径:武力征服、设置机构、政治和亲、会盟通好、册封首领。
2.羁縻政策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提示:特点:①不改变部落原有社会组织和风俗(因俗而治);②长官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③体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灵活性。
影响:①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②有利于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
3.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提示:影响: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东西方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②南方经济发展并逐步超过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各民族之间进行割据战争,在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1.隋唐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和鸿胪寺。
2.隋朝的民族关系
周边民族 隋朝统一,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岭南地区 589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疆治理 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海外往来 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
西北 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数次会盟
南诏王被加封并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2)边疆管理: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4.宋朝时期
(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趋势: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探究 信息获取——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特点: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认知深化】 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民族政策及认识
(1)原因
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唐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
(2)唐朝的民族政策
①战争:如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
②设置机构: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③册封:如册封南诏王。
④和亲:如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⑤会盟:如吐蕃与唐会盟。
⑥羁縻政策:如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管理本民族事务。
(3)认识
①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繁盛景象。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边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②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之间虽有战争,但相互间的友好交往是主流。
(2024·海南卷)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南宋 历史解释:南宋初期,为应对北方边防压力,南宋政府通过买马司从西南地区购入马匹,这种经济上的往来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教材衔接 宋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在邕州设立买马司,与大理等地进行马匹贸易,并采用多种交换方式,这一举措增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有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交融,故选A项;买马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且花费大量财物,并不能缓解南宋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羁縻政策主要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情况下,羁縻政策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不变,承认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权力,具有一定独立性,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并未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羁縻政策的相关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与文化繁荣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任务三 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元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阅读教材第三目图片“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这些称呼和印信证明了元朝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提示:关系: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
2.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提示:特点:①战与和相结合,以和为主;②抵抗和防御相结合;③平叛与有效管理相结合;④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与通过当地民族首领统治相结合。
意义:通过多种方式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元朝
(1)背景: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3)边疆治理
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朝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四夷馆。
(2)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3)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边疆治理
东北 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3.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边疆治理
①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民族交融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
探究1 信息获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材料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提示: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探究2 问题阐释——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 顺治对达赖喇嘛的册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达赖喇嘛首次得到了清代中央王朝的册封,从此历世达赖喇嘛的认定都必须经过清代中央王朝。这不仅是西藏宗教界对中央王朝的认可,也是西藏僧俗民众对中央王朝的归附。尽管达赖喇嘛的称号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但一个蒙古汗王所赠之号与一国之君所封之号不可相提并论。
——摘编自《中国历史资料选编》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藏实行的册封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提示:影响:册封达赖喇嘛是中国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实施有效管辖的方式之一,它意味着西藏是中国政治版图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政府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认知深化】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含义 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途径 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通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国家统一实行的有关民族政策;等等
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为精神支柱,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同化
作用 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地区,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24·湖南卷)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元明时期 历史解释:明朝在书写圣旨时仍然沿用了类似元朝的表达,与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联系
教材衔接 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答案:A
解析:从元朝圣旨开篇“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到明朝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表达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明朝在书写圣旨时仍然沿用了类似元朝的表达,其中“奉天承运皇帝”强调天命和皇帝的关系,这与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联系,表明明朝保留了部分蒙古文化元素,故选A项;题目中只描述了圣旨开头的变化,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B项;题目中描述的是圣旨开头的变化,与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元朝的圣旨开头仍然保留了蒙古语法,说明元朝并未全面吸收汉文化,排除D项。
任务四 掌握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阅读教材第四目,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提示:特点:①通道:海陆并行;②方式:和平交往为主;③内容:政治往来、经济贸易与文化技术交流并行;④趋势: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2.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提示: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
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朝
(1)通道
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中国与大秦: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中国与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3.隋唐
背景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陆路 ①商业: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技术: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4.宋朝
(1)陆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2)海路
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元朝
(1)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2)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留下了《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时期
(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2)中俄关系:1689年,清朝政府与俄国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中英关系:清政府拒绝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朝贡体系   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有“朝贡”和“回赐”两种形式。
探究1 信息获取——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材料 “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唐,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摘编自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提示: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
原因: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探究2 问题阐释——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
材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必然性。
提示: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②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③结构稳定,维系千年;④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联系;⑤崇尚睦邻友好;⑥由官方垄断、控制;⑦厚往薄来,倍偿其价;⑧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必然性: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认知深化】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上和平与战争并存: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022·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清代 历史解释:清代的广州港出口瓷器众多,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教材衔接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开放广州,实行“一口通商”
答案:A
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中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材料中瓷器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目的是满足欧洲市场需求,无法得知西方艺术在中国是否受欢迎,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削弱,排除D项。
视角1 中国疆域形成并稳定的因素
史学新论 中国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广阔的疆域,中国的疆域能够稳定地延续下来,统一的中国疆域最终出现在18世纪中叶并且由清朝实现,这些都不是偶然的,需要各方面的很多条件。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行了长期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正确的政策。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中国形成广阔的疆域并能够稳定地延续下来,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对应练1.(2024·辽宁沈阳高二下期末)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兼并六国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地区,中央政权建立起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并迁移人口到相关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与军事势力,不是交通工具的改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而非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
视角2 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史学新论 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中国古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通道,又是文化思想交流的桥梁,通过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外双方的联系。西方物种、佛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外传,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因此,只有对外开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步。
对应练2.(2024·江苏淮安高二上期末)下表是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发掘情况(部分)。这能印证(  )
时间 概况
1888年 英国人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了宋代铜钱
1916年 坦桑尼亚的马菲亚岛出土3枚宋钱
1945年 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大批古钱币,其中北宋钱币108枚,南宋56枚
A.宋朝钱币流通于坦桑尼亚地区
B.宋朝与东非沿海地区历史上存在交流
C.宋朝是坦桑尼亚外贸主要对象
D.东非历次发现宋钱数量随时间增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发掘情况”可知,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被发现,可以判断,宋朝与坦桑尼亚在古代可能有过交往和交流,即宋朝与东非沿海地区历史上存在交流,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出坦桑尼亚发现宋代铜钱,无法判断宋朝钱币在坦桑尼亚地区是否流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坦桑尼亚的对外贸易情况的信息,无法判断宋朝是坦桑尼亚外贸的主要对象,排除C项;材料中1888年的发现没有明确宋钱数量,不能得出“东非历次发现宋钱数量随时间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
易错点1 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对峙不等于双方没有经济文化交流
[点拨] 宋与辽、西夏、金政权虽然长期对峙,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
(1)经济交流:宋在辽、金等边界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榷场还专门设置官员对贸易进行规范,这一时期的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各政权之间的交流。
(2)文化交流:经济的交流势必会带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同时中原地区的诗歌、绘画等对辽、西夏、金等地区的文化也产生一定影响,不同政权之间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应练3.(2024·辽宁锦州高二上期末)《宋史·舆服志》载:“庆历八年(1048年),诏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铜绿兔褐之类”;《辽史·仪卫志》载:“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上述记载(  )
A.体现了汉族服饰深受喜欢
B.反映了辽宋民族交融加强
C.说明了辽宋政权之间对峙
D.表现了契丹族逐渐封建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穿契丹服的人较多,契丹皇帝以及南面臣僚在重大活动中都穿汉服,反映出辽宋民族交融加强,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了国家在礼仪层面对服饰规范的要求,无法说明汉族服饰深受喜欢,排除A项;宋辽澶渊之盟后,百年间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两国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宋辽官民着装变化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加强,而非政权对峙问题,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辽宋民族交融加强,仅从宋辽官员着装的变化不能反映封建化进程,排除D项。
易错点2 对“海禁”与“闭关自守”认识不清
[点拨] “海禁”主要指明朝和清朝初期禁止或限制海上贸易的政策,目的是防止海盗、走私和外部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在14世纪末实施海禁,禁止私人海上贸易,只允许官方朝贡贸易。清朝初期也延续了这一政策,尤其在顺治和康熙年间,为防范反清势力和西方殖民者的渗透,实行了严格的海禁。“闭关自守”主要指清朝中期后实行的全面封闭政策,不仅限制海上贸易,还严格控制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乾隆时期,清政府通过广州一口通商和公行制度,进一步限制对外贸易。“海禁”与“闭关自守”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政策的两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虽然短期内维护了政权稳定,但长期来看,阻碍了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导致中国在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这些政策被迫终止,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对应练4.(2024·河南许昌高二上期末)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 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闭关自守实为有限开放
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来广州贸易的商船数量增加,税银大幅增长,说明当时政府虽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但实际上只是有限开放,对外贸易仍在发展,故选C项;材料所给时间段内清朝的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体现不出“朝贡贸易持续发展”,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等,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无法体现“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3.唐朝实行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近各国保持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 4.元朝结束了多个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5.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题组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2·重庆卷)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蜀地墓葬的变化,战国至西汉初期以蜀文化因素为主,西汉中期墓葬形式以汉文化因素为主,随葬品也具有明显的关中特征,这反映出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了汉文化中,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蜀地墓葬平民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两地经济实力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仅就墓葬文化来看,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较为深入,排除D项。
2.(2025·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晁错向汉文帝奏疏:“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先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这一奏疏主要是为了(  )
A.推动人口流动     B.加强边疆管理
C.促进民族交融 D.恢复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晁错建议汉文帝招募百姓迁徙到边疆地区,并且要先营建城邑、划分住宅、开通田间道路、确定阡陌界限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措施让百姓在边疆地区定居下来,形成稳定的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充实边疆地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招募百姓迁徙确实会导致人口流动,但最终目的不是推动人口流动,而是扩充边疆人口,加强边疆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迁徙百姓充实边疆以及进行相关的城邑建设等,没有明确提及促进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迁徙百姓到边疆地区会促进当地社会生产的恢复,但这是其影响,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边远诸族聚居地……实施轻税政策”“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代根据边远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体现了唐代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税收问题,而非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并未强调区域发展,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政府对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
4.(2025·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敦煌出土的文献《沙州都督府图经(地图及说明)》是唐朝长官府的档案,其中驿路条记录了丝绸之路在敦煌域内的19所驿站,如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等。该材料可以佐证唐朝(  )
A.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B.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
C.民间书信传递频繁
D.敦煌域内基层治理的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敦煌域内设置19所驿站是为了保障交通、传递信息、运输物资,体现了唐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的重视,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时期设立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唐朝官方设置驿站的情况,没有提及这些驿站用于民间书信传递,不能得出“民间书信传递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虽然材料记录了敦煌域内的驿站,但仅从驿站的设置不能全面地说明敦煌域内基层治理的完善,排除D项。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5.(2023·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各族一家原则,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令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6.(2025·山西临汾高二上期末)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进行赋税征收。这反映了元朝(  )
A.扩展了国家的疆域范围
B.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C.沿袭了唐宋的民族政策
D.国家治理手段呈现多元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进行赋税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与内地一样的行政机构,并且采取了征收赋税的措施,说明中央政府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由此可见,这些举措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B项正确。
题组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7.(2024·江西抚州高二下期末)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得到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可知,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广泛,有匈奴语、西域语等14种语言,说明汉朝时期对外交往范围较广,民族关系得到发展,故选C项;据材料“大秦语”可知,中国与欧洲有联系,但“直接贸易”或“间接贸易”的交流方式并未体现,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随着汉朝政治局势动荡及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丝绸之路并非“长期繁荣”,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汉朝不同阶段的中外文化交往情况,无法得出“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
8.(2024·江苏盐城高二上期末)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
C.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
D.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航海外交模式”“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可知,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A项正确;闭关自守不等于与别国不进行民间往来,排除B项;汉唐时期对外交往范围比较大,但不等于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排除C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总体上并不落后,只是在实行限制对外交往措施后才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例如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因此“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说法错误,排除D项。
9.(2024·广东湛江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交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对内附“酋领”厚予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战首领授予军职。唐代龟兹地区存在着与中原大致相同的差役制度,胡汉同被征发服役。唐王朝还在龟兹建立都督府、州、城、村、坊等类似中原的地方行政建制。
——摘编自范恩实《唐羁縻州制度是一体而治的重要一环》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简评这一政策。
答案:(1)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承袭前代做法且有立法保障;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西北贸易重要性增强(地位提高);实行物物交换,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等等。
(2)表现:设置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羁縻府州相关职位均可世袭;重视发挥少数民族的军事作用;实行和内地相似的制度和政策。
简评:唐代羁縻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境和内地贸易往来;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了民族交融;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课时测评1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基础达标卷(A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四川凉山高二下期末)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了解程度加深,这表明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故选B项;汉武帝后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材料中的时间为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而是强调文化认同,排除C项;材料包含儒家思想,但并未涉及其他学派思想,因此不能体现“百家争鸣”,排除D项。
2.(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秦国统一六国后,开始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在边地推行郡县制,从官吏的设置,到其工作流程与规范,与中原郡县几乎无异。这一做法(  )
A.保证了皇权独尊    B.强化了对边地的统治
C.扩大了对外交往 D.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在边地推行郡县制”“与中原郡县几乎无异”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统一六国后,在边地推行郡县制,配置与中原无异,这有利于强化对边地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皇权独尊是皇帝制度的特征,材料涉及的不是皇帝制度,而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边地”不属于“对外交往”,而属于国家内部的边疆治理范畴,排除C项;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建社会无法“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排除D项。
3.(2024·四川遂宁高二下期末)北魏“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D.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互市的设立和国书套话的变化都体现了南北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暗示了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故选C项;华夏认同观念在先秦时期已逐渐形成,并非南北朝时期开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南北交流增加,但并未说明民族隔阂已完全消除,且“已经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隋朝在丝绸之路所经西域地区路段设置郡县州府,先是在西域南道和吐谷浑故地建置鄯善郡、且末郡、河源郡、西海郡。此后,隋朝继续在西域北道行使行政权,命大将薛世雄修筑伊吾城,并逐次推广。隋朝政府的这些举措(  )
A.结束了西域地区分裂割据现状
B.开了直接管理西域地区先河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旨在保障丝路贸易稳定运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西域地区路段设置郡县州府……并逐次推广”和所学可知,隋朝政府加强对西域的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消灭分裂割据势力,不能体现结束了西域地区分裂割据现状,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创了中央王朝直接管理西域的先河,排除B项;材料中隋朝政府这些举措的本质意图是加强王朝统治,而非保障丝路贸易稳定运行,排除D项。
5.(2024·福建泉州高二上期末)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清朝推行“改土归流”,维护西南地区的安定。据此可知,唐至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
A.强化了边疆的军事管理
B.贯穿了“大一统”思想
C.确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针
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隐患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军镇屯戍制度”“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改土归流”可知,从唐至清边疆治理采用不同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贯穿了“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宣政院、“改土归流”不属于军事管理,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因俗而治,排除C项;“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2024·黑龙江哈尔滨高二上期末)宋代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华”只是汉族为主的聚居区,是应该据守的疆域;“华夷之分”是疆域之分,而非高低贵贱之别。这一观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大力提倡文治 B.民族交融发展
C.军事力量不振 D.学术文化兴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交往中,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断加深,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更多的是生活区域的不同,因此“华夷之分”更倾向于是疆域之分,而非高低贵贱之别,B项正确。
7.(2024·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元朝时很多回族人在各地任官,他们外任时往往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
A.人口迁徙激化了不同社会习俗的矛盾
B.回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
C.定居后回族人和当地民族逐渐相融合
D.加强周边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联系
答案:B
解析:回族人在元朝时期因官员外任而广泛迁徙,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分散”,同时,由于他们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并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所以在各地又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回族社区,即“小集中”,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因人口迁徙而引发的社会习俗矛盾激化,且回族人在定居后仍然保持自身文化风俗,并未表明他们与其他民族的社会习俗产生激烈冲突,排除A项;虽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确实存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但题目中明确提到回族人在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并未提及他们与当地民族的逐渐融合,排除C项;题目主要强调的是回族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分布特点,而非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联系,排除D项。
8.(2024·山西大同高二下期中)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宋代已经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的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茶马贸易(  )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开发出草原丝绸之路新通道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
D.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A
解析:明朝政府通过调整茶马贸易政策来满足边疆地区的军事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手段在边疆治理中的应用,这种手段不仅灵活有效,而且能够减少直接的军事冲突和财政负担,因此可以视为边疆治理手段的一种丰富,故选A项;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在北方草原,与材料中的西南、西北地区无关,排除B项;茶马贸易属于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内部交流,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明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茶马贸易是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D项。
9.(2024·江西抚州高二上期末)康熙帝、乾隆帝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教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这些活动(  )
A.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政权向心力
B.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思想
D.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康熙帝、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召见各少数民族首领,这种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让少数民族首领感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在国家政权中的向心力,A项正确;召见少数民族首领主要是一种政治上的沟通和交流,目的在于加强联系与管理,并不能直接推动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排除B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召见这一行为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没有着重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排除C项;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但“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
10.(2025·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唐初名将李靖曾说:“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说明唐朝(  )
A.主张各民族平等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矛盾已解决 D.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答案:B
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为:上天创造人类,本来并没有番邦和汉族的区别,只是由于居住在偏远的荒漠地区,必须以打猎为生,因此经常练习战斗。如果我们用恩德和信义来安抚他们,提供衣物和食物,那么他们就会变成汉人。这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11.(2024·广西南宁高二上期末)1133年,大理曾主动向南宋提出“请入贡且卖马”,被南宋拒绝:“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 ”对于过去朝贡往来频繁的东南亚诸国,更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这反映了南宋(  )
A.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 B.朝贡体系稳固
C.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 D.民族政策开明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对大理和东南亚诸国的朝贡贸易要求,从不干扰民力的角度,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反映了南宋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即重视实际利益而非虚名,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南宋对大理和东南亚诸国要求朝贡贸易的态度,与“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无关,排除A项;南宋对大理及东南亚诸国要求朝贡采取拒绝态度,表明南宋并未积极维护朝贡体系,不能体现朝贡体系稳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宋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关系,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项。
12.(2025·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 400多年的宝相花纹月饼实物,吐鲁番的先民们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宝相花月饼,直径6.5厘米,正面压制有宝相花图案,制作精致,造型新颖。宝相花纹月饼(  )
A.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B.印证了农耕地区制度在边疆的推广
C.反映了边疆民族向内地迁徙的进程
D.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基本保持一致
答案:A
解析:新疆吐鲁番出土宝相花纹月饼,而宝相花是汉民族传统装饰纹样,结合所学,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新疆,新疆借鉴了汉民族装饰纹样,故该月饼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地区制度在边疆的推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边疆民族向内地迁徙,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宝相花纹月饼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的比较,无法得出其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基本保持一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12分)(2024·四川宜宾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四年(1726年),云南巡抚鄂尔泰奏陈东川彝族土司统治区“田皆蒿菜,地尽荆棘,耕种不施,渔樵绝迹”的状况。中央下令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鄂尔泰在所辖彝族地区,一方面对土司武装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加强安营设讯,慎选能员;又陆续召集垦民垦荒,将原土司田地赏给兵丁,“并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对避乱逃亡及被胁从的无论汉回彝苗,“概令招抚,悉予安插”。其继任者又将“所给与兵民夷户之田,俱令分给之始,即立清界限”“其田给与执照,永远为业”。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此地“野无旷土,商贾辐辏,汉土民夷,比屋而居,庐舍稠密,已与内地气象无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1)特点:中央主导,地方政府推动实施;剿抚并用,加强社会治理,巩固成效;兵民同垦,注重发展经济;持续施行,注重改革实效;各族平等,化解民族矛盾;措施全面,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并举。(6分)
(2)影响:政治上,使边疆得到有效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废除土司制度,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建立地方管理体制,增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政治统一性。经济上,实施垦荒移民开发,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上,因俗而治,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文化进步。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交往,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但其本质上是服务于专制统治,给当地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6分)
14.(12分)(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朝历代的民族区域治理政策和管理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历代中原王朝都注重在辖域推行郡县制,并秉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理念,把郡县制尽可能地实施到边疆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央行政管理的范围,同时也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如辽代“南北面官”制度就属于依风俗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的范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元朝在行省建置下设土官或军民万户府,实现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历代中央王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开发的途径主要有兴办屯田、轻徭薄赋、茶马互市、开发矿业、发展畜牧业等,部分满足了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加速了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进程。
——据李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6分)
答案:(1)特点:推动国家统一和发展;因俗而治;设置机构进行管理;推进一体化进程。(6分,任答三点)
(2)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开发和发展;提升边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速内陆与边疆一体化。(6分,任答三点)
能力提升卷(B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苏泰州高二上期末)《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援国。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西汉边疆危机得以解决
C.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
D.“华夷一体”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以公主妻乌孙王”可知,西汉与匈奴和亲,据材料“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可知,西汉在边疆进行屯田,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表明汉朝采取了和亲、作战、屯田等措施以解决北部边疆问题,体现了当时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故选C项;材料强调汉朝时期对匈奴采取的多种措施,其目的是维护边疆安全,不是保护丝路畅通,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汉代对北部边疆的治理,不能代表所有的边疆危机都得到解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出汉代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不能说明“华夷一体”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
2.(2024·河南开封高二下期末)据《汉书·西域传》可知,西域各国不论人口多寡、土地大小,均设译长,负责汉语与当地语言互译。最小的单桓国,仅有户27,口194,胜兵45,亦设有译长一人。译长的行政级别虽低,但“皆佩汉印绶”。据此可知,译长的设置(  )
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消除了边疆管理沟通的障碍
C.进一步推动边疆地区经济进步
D.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译长的设置,使得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的语言沟通得以顺畅进行,这对于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沟通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因此,译长的设置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是强调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排除A项;译长的设置有助于沟通,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沟通障碍,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译长设置与经济进步之间的直接关系,排除C项。
3.(2024·河北保定高二上期末)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和亲”都是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主动求取,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有很大吸引力,材料中的唐代“和亲”现象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唐朝先进文明的向往,故选D项;唐朝“和亲”是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但无法说明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和亲”并非唐朝中央政府对所辖边疆的直接管理,而是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不能得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的结论,排除B项;“和亲”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但无法体现“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排除C项。
4.(2024·广东茂名高二下期末)宋朝虽不如盛唐能够通过武力传播儒家文化于四方,但在政治上践行儒家文化的力度则远胜唐朝,与周边交往交流中,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10—13世纪的宋代,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体现出当时(  )
A.民族对峙逐渐趋于缓和  B.对外交往规范有序
C.思想认同推动民族交融 D.国家统一得以实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在与周边的交往交流中,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种思想认同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对峙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而非对外交往的规范有序,排除B项;宋朝时期,中国各民族政权并立,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5.(2025·山东威海高二上期末)1074年,宋朝对成都府路、利川路的茶叶实行官榷,设茶马司,专掌以茶易马。从此,茶马交易开始成为定制,且出现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茶马法”,政府以此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据此可知,宋朝茶马交易(  )
A.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B.根植于发达的商品经济
C.有利于稳定边疆地区形势
D.增强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茶马法’,政府以此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可知,茶马交易以茶叶换取战马,既满足了宋朝的军事需求,又通过经济联系削弱边疆民族的反抗意愿,从而减少冲突、维护边疆安定,C项正确;宋朝并未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茶马交易是政府主导的垄断行为,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文化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2025·广东高二上期末)明成祖朱棣在继承明太祖朱元璋“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字如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的民族关系思想。这一思想(  )
A.强化了华夷之辨的观念
B.说明对边疆统治的加强
C.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思想,体现了明朝对不同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这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推动民族交融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中的思想强调华夷无异,并非强化华夷之辨观念,排除A项;这一思想主要体现的是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且材料未涉及对边疆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民族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
7.(2025·陕西咸阳高二上期末)清朝沿袭“厚往薄来”的传统,但与前代封建王朝频频遣使域外,招徕朝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与朝贡国之间的使节往来之外,没有其他招徕朝贡的措施。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
A.对外政策日益保守 B.盛世中危机初显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经济结构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统治者在朝贡体系中表现出“来者勿拒,去者勿追”的态度,体现了清朝对外来朝贡的消极心理,这反映清朝对外政策日益保守,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故得不出清朝统治危机初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外政策,未涉及贸易体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未提及经济结构转型的信息,排除D项。
8.(2024·黑龙江龙东高二上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反映出(  )
羁縻政策 土官土司制度
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部族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的政策,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A.古代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B.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
C.中国古代统治者边疆治理具有灵活性
D.因俗而治策略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土官治土民”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会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且利用当地首领进行治理,具有一定灵活性,故选C项;材料“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土官治土民”反映了古代边疆治理因俗而治,采取了与内地不同的治理策略,而不是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策略,并未涉及统治范围的变化,“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因俗而治策略考虑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不会“弱化”中央集权统治,排除D项。
9.(2025·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宋到明清的时候传进来的基本上叫“番”和“洋”,这个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贸易线路的改变,以“胡”命名的是通过西域的陆路传进来的,以“番”和“洋”命名的是通过海路传进来的,体现了海权逐渐替代陆权的过程,其中暗含着贸易轨迹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
10.(2024·河北定州高二上期末)张骞回到中原后,汉武帝展现出“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地经商。据此可知(  )
A.国家战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B.西汉朝廷垄断了东西中转贸易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东西方交往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下令招募大量商人……经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之后的贸易往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故选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西汉朝廷是否垄断了古代东西中转贸易,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军事目的,汉武帝通过漠南、河西、漠北三次战役重创匈奴,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早期东西方交往已出现,“开始于汉武帝时期”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11.(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唐天宝年间从西域来长安朝贡的使臣,因安史之乱长期滞留长安,由朝廷为他们提供供给,后来朝廷因故停止供给,提供回国的通道,可是滞留的西域使臣无一人愿意回归。据此可推知(  )
A.封建国家的国力影响治理能力
B.长安城具有国际吸引力
C.唐朝推行朝贡外交与羁縻政策
D.唐朝对外交通畅通无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域使臣滞留长安后,在朝廷停止供给,为他们提供回国通道后,却仍然不愿回去,说明长安的吸引力远远超过西域,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长安对外来使者的吸引力强,未提及治理能力和国力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外来使者受长安生活吸引不愿返乡,未提及处理对外和民族地区事务的方式,排除C项;唐朝国力强盛、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但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2.(2024·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据此可知,古代中国致力于(  )
A.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B.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C.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修文德以来之”“反对穷兵黩武”可知,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强调用文德的手段,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反映出古代中国致力于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故选A项;“中国既安”“反对穷兵黩武”强调的是稳定与发展,而非传播中华文明,排除B项;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排除C项;开明的民族政策强调平等相处、包容大度、民族团结,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12分)(2024·山东枣庄高二期中)“留学生”一词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意为当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现在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者研究的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化之东渡,以唐代为最盛。除派遣使臣外,更益以留学生与学问僧,以为文化上之直接移植者……留学生在唐既久,因受唐人同化,其衣食住等皆与唐人相同,并信仰其宗教,学习其文化制度,一旦离唐归国,遂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唐之文物制度传日本矣。”
——摘编自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
材料二 留学生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化而迅速发展并走向高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讲,留学生又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改良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留学生都是“弄潮儿”。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四 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唐文化的历史地位。(5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四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7分)
答案:(1)途径和方式:派遣使臣、派遣留学生、进行宗教和商业贸易等。(2分)
历史地位:唐代文化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从大量资料来看,唐代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有闪光的地方。唐代文化的繁荣,不仅对唐朝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周边国家和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唐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3分)
(2)观点:留学生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1分)
说明:近代以来,伴随列强侵略,西方文明源源而入。在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之下,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学习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留学海外是学习西方的重要方式之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一批廷臣疆吏展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有利于中国工业与国防近代化,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国人深受刺激,一些知识分子看到了日本的变革与强大,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日本留学,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培养了精英骨干,推动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促使五四前后更多的人奔赴美、法、苏留学,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5分)
总之,近代中国的留学热潮几乎和中国近代的历史相始终,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伴随。(1分)
14.(12分)(2025·山东泰安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政策
朝代 边疆政策
汉朝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隋唐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 在边疆设立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政治上,各少数民族逐步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制,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实行中央政府的官制。在经济上,中原王朝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开拓边疆,发展了游牧和山地经济。在文化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不断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各民族越来越密切的交流,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关系更加紧密。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影响,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演进趋势。(12分)
答案:特点: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加强中央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因俗而治,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采取措施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4分,任答四点)
影响:扩大了疆域,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巩固了边防;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趋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管辖范围,疆域逐步扩大;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管理越来越直接、具体、细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4分,任答两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0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预览
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
1.海纳百川: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政府自古以来就采取多种方式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融,并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交流。
2.归属认同:随着近代西方民族和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近代国际法及外交制度逐渐建立,国际认同加强。
单元预览
3.共荣共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大国风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概念构建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概念检索
屯戍政策、羁縻政策、宣政院、理藩院、改土归流
时空坐标
任务一 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发展民族关系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表现:①军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
②政治:在南方民族地区设置郡县。
③经济:推动交通建设加强地域联系。
2.概括汉代稳固边疆的主要方式。
提示:方式:设置管理机构、和亲、战争、派出使臣、友好往来。
问题导思
3.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有何作用?
提示:现象:民族交融加强。作用: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1.秦朝
(1)民族分布:东北的______、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民族关系
①设______、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立了________、桂林郡、象郡等。
要点梳理
夫余
典客
南海郡
2.汉朝
(1)管理机构:汉朝设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
方位 措施
北面 ①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______出击北匈奴,取胜
西面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__________”;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大鸿胪
窦宪
河西四郡
?知识拓展——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
(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汉匈和亲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实现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缓解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3)边疆政策
①在边疆推行__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屯戍
探究 信息获取——汉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素能提升
探究:据材料,归纳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提示:特点: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认知深化
认识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2024·安徽卷)《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教考衔接
典例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
教材衔接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彼此频繁接触,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
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市交易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故选C项;材料中的这些交易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海外贸易,更不能直接推断出这些交易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A项;市镇兴起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互市市场,材料中的时间背景是魏晋南北朝,与榷场的设立时期不符,排除
D项。
返回
任务二 了解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五种途径。
提示:途径:武力征服、设置机构、政治和亲、会盟通好、册封首领。
2.羁縻政策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提示:特点:①不改变部落原有社会组织和风俗(因俗而治);②长官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③体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灵活性。
影响:①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②有利于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导思
3.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提示:影响: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东西方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②南方经济发展并逐步超过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各民族之间进行割据战争,在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要点梳理
1.隋唐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和________。
2.隋朝的民族关系
周边民族 隋朝统一,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岭南地区 589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__________,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疆治理 在边疆主要推行________,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海外往来 加强了与______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鸿胪寺
谯国夫人
郡县制
流求
3.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
西北 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________”
西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数次______
________被加封并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天可汗
会盟
南诏王
(2)边疆管理: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________,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__________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羁縻州
民族首领
?概念阐释——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4.宋朝时期
(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__________、治理经验和文化。
(3)趋势: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政治制度
探究 信息获取——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素能提升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特点: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1)原因
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唐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
认知深化
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民族政策及认识
(2)唐朝的民族政策
①战争:如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
②设置机构: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③册封:如册封南诏王。
④和亲:如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⑤会盟:如吐蕃与唐会盟。
⑥羁縻政策:如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管理本民族事务。
(3)认识
①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繁盛景象。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边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②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之间虽有战争,但相互间的友好交往是主流。
(2024·海南卷)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教考衔接
典例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南宋
历史解释:南宋初期,为应对北方边防压力,南宋政府通过买马司从西南地区购入马匹,这种经济上的往来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教材衔接 宋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据材料可知,南宋在邕州设立买马司,与大理等地进行马匹贸易,并采用多种交换方式,这一举措增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有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交融,故选A项;买马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且花费大量财物,并不能缓解南宋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羁縻政策主要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情况下,羁縻政策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不变,承认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权力,具有一定独立性,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并未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羁縻政策的相关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与文化繁荣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返回
任务三 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元明清时期
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阅读教材第三目图片“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这些称呼和印信证明了元朝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提示:关系: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
问题导思
2.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提示:特点:①战与和相结合,以和为主;②抵抗和防御相结合;③平叛与有效管理相结合;④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与通过当地民族首领统治相
结合。
意义:通过多种方式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
发展。
1.元朝
(1)背景: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___________
政策。
(3)边疆治理
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________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要点梳理
差别对待
宣政院
2.明朝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_。
(2)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3)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四夷馆
(4)边疆治理
东北 设______、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______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都司
羁縻
?知识拓展——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3.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边疆治理
①清朝通过__________,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__________”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__________”,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理藩院
满蒙联姻
达赖喇嘛
改土归流
?概念阐释——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民族交融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
探究1 信息获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材料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提示: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素能提升
探究2 问题阐释——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 顺治对达赖喇嘛的册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达赖喇嘛首次得到了清代中央王朝的册封,从此历世达赖喇嘛的认定都必须经过清代中央王朝。这不仅是西藏宗教界对中央王朝的认可,也是西藏僧俗民众对中央王朝的归附。尽管达赖喇嘛的称号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但一个蒙古汗王所赠之号与一国之君所封之号不可相提并论。
——摘编自《中国历史资料选编》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藏实行的册封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提示:影响:册封达赖喇嘛是中国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实施有效管辖的方式之一,它意味着西藏是中国政治版图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政府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认知深化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含义 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途径 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通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国家统一实行的有关民族政策;等等
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为精神支柱,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同化
作用 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地区,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24·湖南卷)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教考衔接
典例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元明时期
历史解释:明朝在书写圣旨时仍然沿用了类似元朝的表达,与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联系
教材衔接 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从元朝圣旨开篇“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到明朝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表达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明朝在书写圣旨时仍然沿用了类似元朝的表达,其中“奉天承运皇帝”强调天命和皇帝的关系,这与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联系,表明明朝保留了部分蒙古文化元素,故选A项;题目中只描述了圣旨开头的变化,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B项;题目中描述的是圣旨开头的变化,与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元朝的圣旨开头仍然保留了蒙古语法,说明元朝并未全面吸收汉文化,排除D项。
返回
任务四 掌握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阅读教材第四目,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提示:特点:①通道:海陆并行;②方式:和平交往为主;③内容:政治往来、经济贸易与文化技术交流并行;④趋势: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2.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提示: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
问题导思
1.先秦时期:以______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朝
(1)通道
①陆路:经__________向中亚、西亚延伸。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中国与大秦:97年,______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中国与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__________
_______”金印一枚。
要点梳理
中原
河西走廊
甘英
汉委(倭)
奴国王
3.隋唐
背景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陆路 ①商业: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技术:包括________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________,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造纸术
遣唐使
4.宋朝
(1)陆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2)海路
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______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______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元朝
(1)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2)13世纪,_________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留下了《马可·波罗行纪》。
日本
泉州
马可·波罗
6.明清时期
(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__________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2)中俄关系:1689年,清朝政府与俄国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中英关系:清政府拒绝了英国__________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朝贡贸易
马戛尔尼
?概念阐释——朝贡体系
  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有“朝贡”和“回赐”两种形式。
探究1 信息获取——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材料 “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唐,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摘编自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
素能提升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提示: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
原因: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探究2 问题阐释——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
材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必然性。
提示: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②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③结构稳定,维系千年;④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联系;⑤崇尚睦邻友好;⑥由官方垄断、控制;⑦厚往薄来,倍偿其价;⑧政治目的大于经济
目的。
必然性: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
展等。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认知深化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4)交往形式上和平与战争并存: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022·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教考衔接
典例
素养对接 时空观念:清代
历史解释:清代的广州港出口瓷器众多,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教材衔接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开放广州,实行“一口通商”
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中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材料中瓷器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目的是满足欧洲市场需求,无法得知西方艺术在中国是否受欢迎,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削弱,排除D项。
返回
读史辨析 
视角1 中国疆域形成并稳定的因素
史学新论 中国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广阔的疆域,中国的疆域能够稳定地延续下来,统一的中国疆域最终出现在18世纪中叶并且由清朝实现,这些都不是偶然的,需要各方面的很多条件。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行了长期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正确的
政策。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激活思维 中国形成广阔的疆域并能够稳定地延续下来,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读史思辨
对应练1.(2024·辽宁沈阳高二下期末)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兼并六国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地区,中央政权建立起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并迁移人口到相关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与军事势力,不是交通工具的改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而非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
视角2 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史学新论 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激活思维 中国古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通道,又是文化思想交流的桥梁,通过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外双方的联系。西方物种、佛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外传,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因此,只有对外开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步。
对应练2.(2024·江苏淮安高二上期末)下表是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发掘情况(部分)。这能印证
A.宋朝钱币流通于坦桑尼亚地区
B.宋朝与东非沿海地区历史上存在交流
C.宋朝是坦桑尼亚外贸主要对象
D.东非历次发现宋钱数量随时间增加
时间 概况
1888年 英国人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了宋代铜钱
1916年 坦桑尼亚的马菲亚岛出土3枚宋钱
1945年 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大批古钱币,其中北宋钱币108枚,南宋56枚

据材料“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发掘情况”可知,宋代古钱币在东非坦桑尼亚被发现,可以判断,宋朝与坦桑尼亚在古代可能有过交往和交流,即宋朝与东非沿海地区历史上存在交流,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出坦桑尼亚发现宋代铜钱,无法判断宋朝钱币在坦桑尼亚地区是否流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坦桑尼亚的对外贸易情况的信息,无法判断宋朝是坦桑尼亚外贸的主要对象,排除C项;材料中1888年的发现没有明确宋钱数量,不能得出“东非历次发现宋钱数量随时间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
时间 概况
1888年 英国人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了宋代铜钱
1916年 坦桑尼亚的马菲亚岛出土3枚宋钱
1945年 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大批古钱币,其中北宋钱币108枚,南宋56枚
易错点1 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对峙不等于双方没有经济文化交流
点拨 宋与辽、西夏、金政权虽然长期对峙,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
(1)经济交流:宋在辽、金等边界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榷场还专门设置官员对贸易进行规范,这一时期的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各政权之间的交流。
(2)文化交流:经济的交流势必会带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同时中原地区的诗歌、绘画等对辽、西夏、金等地区的文化也产生一定影响,不同政权之间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辨析
对应练3.(2024·辽宁锦州高二上期末)《宋史·舆服志》载:“庆历八年(1048年),诏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铜绿兔褐之类”;《辽史·仪卫志》载:“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上述记载
A.体现了汉族服饰深受喜欢
B.反映了辽宋民族交融加强
C.说明了辽宋政权之间对峙
D.表现了契丹族逐渐封建化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穿契丹服的人较多,契丹皇帝以及南面臣僚在重大活动中都穿汉服,反映出辽宋民族交融加强,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了国家在礼仪层面对服饰规范的要求,无法说明汉族服饰深受喜欢,排除A项;宋辽澶渊之盟后,百年间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两国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宋辽官民着装变化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加强,而非政权对峙问题,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辽宋民族交融加强,仅从宋辽官员着装的变化不能反映封建化进程,排除D项。
易错点2 对“海禁”与“闭关自守”认识不清
点拨 “海禁”主要指明朝和清朝初期禁止或限制海上贸易的政策,目的是防止海盗、走私和外部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在14世纪末实施海禁,禁止私人海上贸易,只允许官方朝贡贸易。清朝初期也延续了这一政策,尤其在顺治和康熙年间,为防范反清势力和西方殖民者的渗透,实行了严格的海禁。“闭关自守”主要指清朝中期后实行的全面封闭政策,不仅限制海上贸易,还严格控制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乾隆时期,清政府通过广州一口通商和公行制度,进一步限制对外贸易。“海禁”与“闭关自守”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政策的两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虽然短期内维护了政权稳定,但长期来看,阻碍了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导致中国在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这些政策被迫终止,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对应练4.(2024·河南许昌高二上期末)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 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闭关自守实为有限开放
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来广州贸易的商船数量增加,税银大幅增长,说明当时政府虽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但实际上只是有限开放,对外贸易仍在发展,故选C项;材料所给时间段内清朝的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体现不出“朝贡贸易持续发展”,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等,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无法体现“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排除D项。
返回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3.唐朝实行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近各国保持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
4.元朝结束了多个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5.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
潮流。
返回
随堂演练
题组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2·重庆卷)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材料主要涉及蜀地墓葬的变化,战国至西汉初期以蜀文化因素为主,西汉中期墓葬形式以汉文化因素为主,随葬品也具有明显的关中特征,这反映出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了汉文化中,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蜀地墓葬平民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两地经济实力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仅就墓葬文化来看,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较为深入,排除D项。
2.(2025·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晁错向汉文帝奏疏:“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先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这一奏疏主要是为了
A.推动人口流动    
B.加强边疆管理
C.促进民族交融
D.恢复社会生产

根据材料可知,晁错建议汉文帝招募百姓迁徙到边疆地区,并且要先营建城邑、划分住宅、开通田间道路、确定阡陌界限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些措施让百姓在边疆地区定居下来,形成稳定的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充实边疆地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招募百姓迁徙确实会导致人口流动,但最终目的不是推动人口流动,而是扩充边疆人口,加强边疆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迁徙百姓充实边疆以及进行相关的城邑建设等,没有明确提及促进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迁徙百姓到边疆地区会促进当地社会生产的恢复,但这是其影响,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D项。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边远诸族聚居地……实施轻税政策”“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可知,唐代根据边远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体现了唐代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税收问题,而非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并未强调区域发展,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政府对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
4.(2025·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敦煌出土的文献《沙州都督府图经(地图及说明)》是唐朝长官府的档案,其中驿路条记录了丝绸之路在敦煌域内的19所驿站,如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等。该材料可以佐证唐朝
A.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B.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
C.民间书信传递频繁
D.敦煌域内基层治理的完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敦煌域内设置19所驿站是为了保障交通、传递信息、运输物资,体现了唐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的重视,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时期设立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唐朝官方设置驿站的情况,没有提及这些驿站用于民间书信传递,不能得出“民间书信传递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虽然材料记录了敦煌域内的驿站,但仅从驿站的设置不能全面地说明敦煌域内基层治理的完善,排除D项。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5.(2023·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各族一家原则,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令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6.(2025·山西临汾高二上期末)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进行赋税征收。这反映了元朝
A.扩展了国家的疆域范围
B.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C.沿袭了唐宋的民族政策
D.国家治理手段呈现多元化

根据材料“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进行赋税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与内地一样的行政机构,并且采取了征收赋税的措施,说明中央政府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由此可见,这些举措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B项正确。
题组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7.(2024·江西抚州高二下期末)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得到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据材料“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可知,汉代外来
词来源分布广泛,有匈奴语、西域语等14种语言,
说明汉朝时期对外交往范围较广,民族关系得到发
展,故选C项;据材料“大秦语”可知,中国与欧
洲有联系,但“直接贸易”或“间接贸易”的交流方式并未体现,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随着汉朝政治局势动荡及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丝绸之路并非“长期繁荣”,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汉朝不同阶段的中外文化交往情况,无法得出“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
8.(2024·江苏盐城高二上期末)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
C.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
D.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根据材料“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航海外交模式”“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可知,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A项正确;闭关自守不等于与别国不进行民间往来,排除B项;汉唐时期对外交往范围比较大,但不等于汉唐是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排除C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总体上并不落后,只是在实行限制对外交往措施后才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例如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因此“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说法错误,排除D项。
9.(2024·广东湛江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交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对内附“酋领”厚予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战首领授予军职。唐代龟兹地区存在着与中原大致相同的差役制度,胡汉同被征发服役。唐王朝还在龟兹建立都督府、州、城、村、坊等类似中原的地方行政建制。
——摘编自范恩实《唐羁縻州制度是一体而治的重要一环》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
答案: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承袭前代做法且有立法保障;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西北贸易重要性增强(地位提高);实行物物交换,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等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简评这一政策。
答案:表现:设置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羁縻府州相关职位均可世袭;重视发挥少数民族的军事作用;实行和内地相似的制度和政策。
简评:唐代羁縻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境和内地贸易往来;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了民族交融;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返回
课 时 测 评

基础达标卷(A卷)
1.(2024·四川凉山高二下期末)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了解程度加深,这表明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故选B项;汉武帝后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材料中的时间为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而是强调文化认同,排除C项;材料包含儒家思想,但并未涉及其他学派思想,因此不能体现“百家争鸣”,排除D项。
2.(2024·河南郑州高二上期末)秦国统一六国后,开始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在边地推行郡县制,从官吏的设置,到其工作流程与规范,与中原郡县几乎无异。这一做法
A.保证了皇权独尊   
B.强化了对边地的统治
C.扩大了对外交往
D.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据材料“在边地推行郡县制”“与中原郡县几乎无异”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统一六国后,在边地推行郡县制,配置与中原无异,这有利于强化对边地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皇权独尊是皇帝制度的特征,材料涉及的不是皇帝制度,而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边地”不属于“对外交往”,而属于国家内部的边疆治理范畴,排除C项;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建社会无法“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排除D项。
3.(2024·四川遂宁高二下期末)北魏“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D.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互市的设立和国书套话的变化都体现了南北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暗示了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故选C项;华夏认同观念在先秦时期已逐渐形成,并非南北朝时期开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南北交流增加,但并未说明民族隔阂已完全消除,且“已经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隋朝在丝绸之路所经西域地区路段设置郡县州府,先是在西域南道和吐谷浑故地建置鄯善郡、且末郡、河源郡、西海郡。此后,隋朝继续在西域北道行使行政权,命大将薛世雄修筑伊吾城,并逐次推广。隋朝政府的这些举措
A.结束了西域地区分裂割据现状
B.开了直接管理西域地区先河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旨在保障丝路贸易稳定运行

据材料“西域地区路段设置郡县州府……并逐次推广”和所学可知,隋朝政府加强对西域的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消灭分裂割据势力,不能体现结束了西域地区分裂割据现状,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创了中央王朝直接管理西域的先河,排除B项;材料中隋朝政府这些举措的本质意图是加强王朝统治,而非保障丝路贸易稳定运行,排除
D项。
5.(2024·福建泉州高二上期末)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清朝推行“改土归流”,维护西南地区的安定。据此可知,唐至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A.强化了边疆的军事管理 B.贯穿了“大一统”思想
C.确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针 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隐患

由材料“军镇屯戍制度”“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改土归流”可知,从唐至清边疆治理采用不同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贯穿了“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宣政院、“改土归流”不属于军事管理,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因俗而治,排除C项;“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2024·黑龙江哈尔滨高二上期末)宋代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华”只是汉族为主的聚居区,是应该据守的疆域;“华夷之分”是疆域之分,而非高低贵贱之别。这一观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
A.大力提倡文治 B.民族交融发展
C.军事力量不振 D.学术文化兴盛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交往中,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断加深,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更多的是生活区域的不同,因此“华夷之分”更倾向于是疆域之分,而非高低贵贱之别,B项正确。
7.(2024·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元朝时很多回族人在各地任官,他们外任时往往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A.人口迁徙激化了不同社会习俗的矛盾
B.回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
C.定居后回族人和当地民族逐渐相融合
D.加强周边民族与中原内地的文化联系

回族人在元朝时期因官员外任而广泛迁徙,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分散”,同时,由于他们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并有一批回族百姓跟随,所以在各地又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回族社区,即“小集中”,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因人口迁徙而引发的社会习俗矛盾激化,且回族人在定居后仍然保持自身文化风俗,并未表明他们与其他民族的社会习俗产生激烈冲突,排除A项;虽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确实存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但题目中明确提到回族人在定居后仍长期保持自身的文化风俗,并未提及他们与当地民族的逐渐融合,排除C项;题目主要强调的是回族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分布特点,而非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联系,排除D项。
8.(2024·山西大同高二下期中)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宋代已经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暂停了兴盛的川藏地区间的茶马贸易,以保证甘肃河州的茶马贸易开展。由此可知,茶马贸易
A.丰富了国家边疆治理的手段
B.开发出草原丝绸之路新通道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
D.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明朝政府通过调整茶马贸易政策来满足边疆地区的军事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手段在边疆治理中的应用,这种手段不仅灵活有效,而且能够减少直接的军事冲突和财政负担,因此可以视为边疆治理手段的一种丰富,故选A项;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在北方草原,与材料中的西南、西北地区无关,排除B项;茶马贸易属于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内部交流,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明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茶马贸易是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
D项。
9.(2024·江西抚州高二上期末)康熙帝、乾隆帝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教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这些活动
A.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政权向心力
B.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思想
D.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据材料可知,康熙帝、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召见各少数民族首领,这种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让少数民族首领感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在国家政权中的向心力,A项正确;召见少数民族首领主要是一种政治上的沟通和交流,目的在于加强联系与管理,并不能直接推动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排除B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召见这一行为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没有着重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排除C项;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但“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
10.(2025·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唐初名将李靖曾说:“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说明唐朝
A.主张各民族平等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矛盾已解决 D.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材料的大致意思为:上天创造人类,本来并没有番邦和汉族的区别,只是由于居住在偏远的荒漠地区,必须以打猎为生,因此经常练习战斗。如果我们用恩德和信义来安抚他们,提供衣物和食物,那么他们就会变成汉人。这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11.(2024·广西南宁高二上期末)1133年,大理曾主动向南宋提出“请入贡且卖马”,被南宋拒绝:“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对于过去朝贡往来频繁的东南亚诸国,更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这反映了南宋
A.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
B.朝贡体系稳固
C.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
D.民族政策开明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对大理和东南亚诸国的朝贡贸易要求,从不干扰民力的角度,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反映了南宋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即重视实际利益而非虚名,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南宋对大理和东南亚诸国要求朝贡贸易的态度,与“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无关,排除A项;南宋对大理及东南亚诸国要求朝贡采取拒绝态度,表明南宋并未积极维护朝贡体系,不能体现朝贡体系稳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宋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关系,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项。
12.(2025·广东清远高二上期末)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 400多年的宝相花纹月饼实物,吐鲁番的先民们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宝相花月饼,直径6.5厘米,正面压制有宝相花图案,制作精致,造型新颖。宝相花纹月饼
A.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B.印证了农耕地区制度在边疆的推广
C.反映了边疆民族向内地迁徙的进程
D.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基本保持一致

新疆吐鲁番出土宝相花纹月饼,而宝相花是汉民族传
统装饰纹样,结合所学,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新疆,新
疆借鉴了汉民族装饰纹样,故该月饼见证了古丝绸之
路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地区制
度在边疆的推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边疆民族向内地迁徙,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宝相花纹月饼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的比较,无法得出其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基本保持一致,排除D项。
13.(12分)(2024·四川宜宾高二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四年(1726年),云南巡抚鄂尔泰奏陈东川彝族土司统治区“田皆蒿菜,地尽荆棘,耕种不施,渔樵绝迹”的状况。中央下令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鄂尔泰在所辖彝族地区,一方面对土司武装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加强安营设讯,慎选能员;又陆续召集垦民垦荒,将原土司田地赏给兵丁,“并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对避乱逃亡及被胁从的无论汉回彝苗,“概令招抚,悉予安插”。其继任者又将“所给与兵民夷户之田,俱令分给之始,即立清界限”“其田给与执照,永远为业”。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此地“野无旷土,商贾辐辏,汉土民夷,比屋而居,庐舍稠密,已与内地气象无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中央主导,地方政府推动实施;剿抚并用,加强社会治理,巩固成效;兵民同垦,注重发展经济;持续施行,注重改革实效;各族平等,化解民族矛盾;措施全面,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并举。(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前期在云南彝族地区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政治上,使边疆得到有效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废除土司制度,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建立地方管理体制,增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政治统一性。经济上,实施垦荒移民开发,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上,因俗而治,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文化进步。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交往,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但其本质上是服务于专制统治,给当地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6分)
14.(12分)(2025·江苏东台高二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朝历代的民族区域治理政策和管理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历代中原王朝都注重在辖域推行郡县制,并秉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理念,把郡县制尽可能地实施到边疆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央行政管理的范围,同时也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如辽代“南北面官”制度就属于依风俗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的范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元朝在行省建置下设土官或军民万户府,实现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历代中央王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开发的途径主要有兴办屯田、轻徭薄赋、茶马互市、开发矿业、发展畜牧业等,部分满足了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加速了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进程。
——据李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推动国家统一和发展;因俗而治;设置机构进行管理;推进一体化进程。(6分,任答三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6分)
答案: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开发和发展;提升边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速内陆与边疆一体化。(6分,任答
三点)
能力提升卷(B卷)
1.(2024·江苏泰州高二上期末)《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援国。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西汉边疆危机得以解决
C.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
D.“华夷一体”局面的形成

据材料信息“以公主妻乌孙王”可知,西汉与匈奴和亲,据材料“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可知,西汉在边疆进行屯田,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表明汉朝采取了和亲、作战、屯田等措施以解决北部边疆问题,体现了当时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故选C项;材料强调汉朝时期对匈奴采取的多种措施,其目的是维护边疆安全,不是保护丝路畅通,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汉代对北部边疆的治理,不能代表所有的边疆危机都得到解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出汉代边疆管理模式趋向多元,不能说明“华夷一体”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
2.(2024·河南开封高二下期末)据《汉书·西域传》可知,西域各国不论人口多寡、土地大小,均设译长,负责汉语与当地语言互译。最小的单桓国,仅有户27,口194,胜兵45,亦设有译长一人。译长的行政级别虽低,但“皆佩汉印绶”。据此可知,译长的设置
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消除了边疆管理沟通的障碍
C.进一步推动边疆地区经济进步
D.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

据材料信息可知,译长的设置,使得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的语言沟通得以顺畅进行,这对于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沟通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因此,译长的设置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是强调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排除A项;译长的设置有助于沟通,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沟通障碍,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译长设置与经济进步之间的直接关系,排除C项。
3.(2024·河北保定高二上期末)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往

据材料可知,唐朝“和亲”都是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主动求取,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有很大吸引力,材料中的唐代“和亲”现象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唐朝先进文明的向往,故选D项;唐朝“和亲”是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但无法说明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和亲”并非唐朝中央政府对所辖边疆的直接管理,而是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不能得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的结论,排除B项;“和亲”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但无法体现“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排除C项。
4.(2024·广东茂名高二下期末)宋朝虽不如盛唐能够通过武力传播儒家文化于四方,但在政治上践行儒家文化的力度则远胜唐朝,与周边交往交流中,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10—13世纪的宋代,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体现出当时
A.民族对峙逐渐趋于缓和 
B.对外交往规范有序
C.思想认同推动民族交融
D.国家统一得以实现

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在与周边的交往交流中,儒家文化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周边各民族政权“竟称中国”,这种思想认同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对峙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而非对外交往的规范有序,排除B项;宋朝时期,中国各民族政权并立,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5.(2025·山东威海高二上期末)1074年,宋朝对成都府路、利川路的茶叶实行官榷,设茶马司,专掌以茶易马。从此,茶马交易开始成为定制,且出现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茶马法”,政府以此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据此可知,宋朝茶马交易
A.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B.根植于发达的商品经济
C.有利于稳定边疆地区形势
D.增强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从题干中“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茶马法’,政府以此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可知,茶马交易以茶叶换取战马,既满足了宋朝的军事需求,又通过经济联系削弱边疆民族的反抗意愿,从而减少冲突、维护边疆安定,C项正确;宋朝并未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茶马交易是政府主导的垄断行为,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文化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2025·广东高二上期末)明成祖朱棣在继承明太祖朱元璋“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字如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的民族关系思想。这一思想
A.强化了华夷之辨的观念
B.说明对边疆统治的加强
C.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中的“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思想,体现了明朝对不同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这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推动民族交融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中的思想强调华夷无异,并非强化华夷之辨观念,排除A项;这一思想主要体现的是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且材料未涉及对边疆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民族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
7.(2025·陕西咸阳高二上期末)清朝沿袭“厚往薄来”的传统,但与前代封建王朝频频遣使域外,招徕朝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与朝贡国之间的使节往来之外,没有其他招徕朝贡的措施。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A.对外政策日益保守 B.盛世中危机初显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经济结构的转型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统治者在朝贡体系中表现出“来者勿拒,去者勿追”的态度,体现了清朝对外来朝贡的消极心理,这反映清朝对外政策日益保守,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故得不出清朝统治危机初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外政策,未涉及贸易体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未提及经济结构转型的信息,排除D项。
8.(2024·黑龙江龙东高二上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反映出
A.古代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B.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
C.中国古代统治者边疆治理具有灵活性
D.因俗而治策略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羁縻政策 土官土司制度
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部族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的政策,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据材料“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土官治土民”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会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且利用当地首领进行治理,具有一定灵活性,故选C项;材料“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土官治土民”反映了古代边疆治理因俗而治,采取了与内地不同的治理策略,而不是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羁縻政策 土官土司制度
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部族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的政策,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策略,并未涉及统治范围的变化,“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因俗而治策略考虑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不会“弱化”中央集权统治,排除D项。
羁縻政策 土官土司制度
是封建王朝借助边陲部族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的政策,即根据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大小,通常视其所辖蛮夷的范围而定,基本原则是以土官治土民
9.(2025·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宋到明清的时候传进来的基本上叫“番”和“洋”,这个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贸易线路的改变,以“胡”命名的是通过西域的陆路传进来的,以“番”和“洋”命名的是通过海路传进来的,体现了海权逐渐替代陆权的过程,其中暗含着贸易轨迹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
10.(2024·河北定州高二上期末)张骞回到中原后,汉武帝展现出“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地经商。据此可知
A.国家战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B.西汉朝廷垄断了东西中转贸易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东西方交往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根据材料“下令招募大量商人……经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之后的贸易往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故选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西汉朝廷是否垄断了古代东西中转贸易,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军事目的,汉武帝通过漠南、河西、漠北三次战役重创匈奴,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早期东西方交往已出现,“开始于汉武帝时期”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11.(2024·广东佛山高二上期末)唐天宝年间从西域来长安朝贡的使臣,因安史之乱长期滞留长安,由朝廷为他们提供供给,后来朝廷因故停止供给,提供回国的通道,可是滞留的西域使臣无一人愿意回归。据此可推知
A.封建国家的国力影响治理能力
B.长安城具有国际吸引力
C.唐朝推行朝贡外交与羁縻政策
D.唐朝对外交通畅通无阻

据材料可知,西域使臣滞留长安后,在朝廷停止供给,为他们提供回国通道后,却仍然不愿回去,说明长安的吸引力远远超过西域,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长安对外来使者的吸引力强,未提及治理能力和国力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外来使者受长安生活吸引不愿返乡,未提及处理对外和民族地区事务的方式,排除C项;唐朝国力强盛、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但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2.(2024·山东滨州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据此可知,古代中国致力于
A.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B.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C.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由材料“修文德以来之”“反对穷兵黩武”可知,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强调用文德的手段,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反映出古代中国致力于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故选A项;“中国既安”“反对穷兵黩武”强调的是稳定与发展,而非传播中华文明,排除B项;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排除C项;开明的民族政策强调平等相处、包容大度、民族团结,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3.(12分)(2024·山东枣庄高二期中)“留学生”一词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意为当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现在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者研究的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化之东渡,以唐代为最盛。除派遣使臣外,更益以留学生与学问僧,以为文化上之直接移植者……留学生在唐既久,因受唐人同化,其衣食住等皆与唐人相同,并信仰其宗教,学习其文化制度,一旦离唐归国,遂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唐之文物制度传日本矣。”
——摘编自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
材料二 留学生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化而迅速发展并走向高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讲,留学生又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改良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留学生都是“弄潮儿”。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四 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唐文化的历史地位。(5分)
答案:途径和方式:派遣使臣、派遣留学生、进行宗教和商业贸易等。
(2分)
历史地位:唐代文化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从大量资料来看,唐代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有闪光的地方。唐代文化的繁荣,不仅对唐朝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周边国家和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唐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3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四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7分)
答案:观点:留学生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1分)
说明:近代以来,伴随列强侵略,西方文明源源而入。在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之下,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学习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留学海外是学习西方的重要方式之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一批廷臣疆吏展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有利于中国工业与国防近代化,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国人深受刺激,一些知识分子看到了日本的变革与强大,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日本
留学,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培养了精英骨干,推动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促使五四前后更多的人奔赴美、法、苏留学,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5分)
总之,近代中国的留学热潮几乎和中国近代的历史相始终,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伴随。(1分)
14.(12分)(2025·山东泰安高二上期末)[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政策
朝代 边疆政策
汉朝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隋唐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朝代 边疆政策
元朝 在边疆设立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政治上,各少数民族逐步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制,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实行中央政府的官制。在经济上,中原王朝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开拓边疆,发展了游牧和山地经济。在文化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不断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各民族越来越密切的交流,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关系更加紧密。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影响,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演进趋势。(12分)
答案:特点: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加强中央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因俗而治,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采取措施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4分,任答四点)
影响:扩大了疆域,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巩固了边防;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趋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管辖范围,疆域逐步扩大;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管理越来越直接、具体、细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4分,任答两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