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5 09: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三)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2题。
 
①    ②    
  ③      ④
1.四幅图片中的事物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中只有生产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图片①中是几支竹子,构成生物种群;②中是一只蜻蜓,是一个物种;③中有蝴蝶和花,构成生物群落;④中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第2题,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植物,消费者是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
【答案】 1.C 2.A
在藏北草原上的许多地区,黄色沙地因为草原植被破坏而裸露在外,大风天气扬起的黄沙使得草原上的能见度偏低。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对草原长期粗放经营
B.水土流失
C.过度放牧
D.草场退化
4.该问题带来的主要危害是(  )
A.水土流失
B.旱涝灾害加剧
C.土地荒漠化
D.过度放牧
【解析】 第3题,“黄色沙地因为草原植被破坏”是题眼,说明藏北高原草场退化严重。第4题,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加剧是森林面积锐减带来的危害,过度放牧是草场退化的原因。
【答案】 3.D 4.C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尽管党和政府对治理沙漠化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垦耕、超载放牧等,土地沙漠化“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据此完成5~6题。
5.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滩”。下列行为或现象中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
①以粮为纲、有粮不慌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人口众多并快速增长 ④大量挖采中药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⑥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
⑦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⑧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A.①②④
B.③⑥
C.⑤⑦
D.①⑤⑧
【解析】 第5题,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荒漠化和沙尘暴发生的有效措施;第6题,在西北地区的防沙治沙中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有: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合理载畜,退耕还牧等。
【答案】 5.D 6.A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8.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 第7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第8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答案】 7.D 8.B
世界自然基金会2008年5月16日发表报告说,世界自然基金会用来评价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地球生态指数”(LPI)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野生生物数量减少了27%。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人类行为会导致野生生物数量大量减少的是(  )
①滥伐森林 ②过度放牧和垦殖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④营造防护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什么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解析】 第9题,营造防护林可以增加植被,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第10题,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抵抗力稳定性,不能使抵抗力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只有增加物种数目,使食物链增多,食物网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提高,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9.A 10.C
二、综合题(共40分)
11.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根据以下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
黄土高原某地区1980年以前工业结构示意图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的是________。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黄土高原处于特殊地带(由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由沿海向内陆过渡、由湿润向干旱过渡、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由农业向牧业过渡),由于自然要素相互交替,造成自然环境不够稳定,导致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除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外,还有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对本地来说造成的危害是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减少;对下游来说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包括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破坏植被、开矿等。
【答案】 (1)土质疏松 多暴雨 耕地减少 河床淤积
(2)轮荒 开矿
(3)保塬、护坡、固沟
1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图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我国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目前,随着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已不能满足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针对水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请写出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可行措施。
【解析】 第(1)题,由于该地区地处中纬地区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这里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形成的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解决这里水资源不足问题的措施:①发展节水农业;②改革种植制度,选择耐旱的农作物;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④统一规划,适量开采地下水;⑤维护和修建更多的坎儿井等。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本地区地处中纬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
(2)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①发展节水农业;②改革种植制度,选择耐旱的农作物;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④统一规划,适量开采地下水;⑤维护和修建更多的坎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