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5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考点 5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发酵技术 2024/2023/2021·选择题 从近五年广东省中考试题来看,该专题自2022年新课标增设后,分值占比稳定在4%~6%(2023年首次考查占4%,2025年微调至5%),从单纯技术记忆转向科研价值评估与伦理思辨,如2025年题26-30(人工角膜移植)融合免疫学与材料科学,要求学生分析排斥反应原理及技术优化方向。
考点2 现代生物技术 2023/2022/2021·选择题
考点3 跨学科实践 2025/2024/2023·选择题 2024·填空题
考点01 发酵技术
1.(2024·广东·中考真题)小天制作酸奶所用的微生物也能用于制作( )
A.酱油 B.泡菜 C.馒头 D.米酒
【答案】B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详解】小天制作酸奶所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也可以用来制作泡菜,制馒头、面包和米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酱油要用到霉菌,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2023·广东·中考真题)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治疗感染的抗生素,它产自( )
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青霉菌
【答案】D
【分析】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详解】A.大肠杆菌属于细菌,是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其中很小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A不符合题意。
B.乳酸菌是可使葡萄糖等糖类分解为乳酸的各种细菌的总称,常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是单细胞真菌,能利用它发酵制作馒头、面包等,C不符合题意。
D.青霉菌是一种多细胞真菌,从中可提取青霉素,青霉素是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1·广东·中考真题)“饮早茶”具有鲜明的广东地域特色,下列早茶点心制作过程中需要发酵的是( )
A.燕麦包 B.牛肉丸 C.蒸排骨 D.肠粉
【答案】A
【分析】酵母菌的用途:制作面包、馒头、酿酒。
【详解】A.燕麦包的制作过程中用到面粉,酵母,各种馅料,包子皮需要酵母菌发酵后的面团制作成的,A符合题意。
BCD.牛肉丸、蒸排骨、肠粉制作过程中都不需要使用到酵母菌等,不存在发酵的过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02 现代生物技术
1.(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繁育的第一匹良种马“壮壮”在北京亮相。如图是“壮壮”的繁育过程。下列选项运用的生物技术与图示相似的是( )
A.利用蝙蝠回声定位发明雷达
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获得抗虫棉
C.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
D.选择繁育高产奶牛
【答案】C
【分析】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 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由“壮壮”的繁育过程可知,繁育“壮壮”运用的是克隆技术。
【详解】选项中,“利用蝙蝠回声定位发明雷达”属于仿生、“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获得抗虫棉”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选择繁育高产奶牛”属于杂交育种;“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运用的是克隆技术。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广东·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抗虫棉,主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是( )
A.杂交育种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发酵技术
【答案】B
【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技术。常见的生物技术有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转基因技术等。
【详解】A.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A错误。
B.早在1997年,我国科学家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抗虫棉”新品种。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属于细菌)来源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转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B正确。
C.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C错误。
D.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D错误。
故选B。
3.(2023·广东·中考真题)合成生物学是当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科学家利用经基因改造的酵母菌,以玉米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能进行光合作用 B.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
C.淀粉和蛋白质可以供能 D.该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新思路
【答案】A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器官,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可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详解】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人体消化道内不存在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因此纤维素不能给人体提供能量,B正确。
C.淀粉等糖类、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C正确。
D.我国科学家利用经基因改造的酵母菌,以玉米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质。该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新思路,D正确。
故选A。
4.(2022·广东·中考真题)现代生物技术备受人们关注。培育“多莉”羊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杂交技术 C.克隆技术 D.组织培养
【答案】C
【分析】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2.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
3.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详解】克隆又称“体细胞的无性繁殖”。在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中,由甲羊提供细胞核,乙羊提供去核卵细胞,丙羊是代孕母羊,多莉的相貌与甲羊相似,说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所以,培育“多莉”羊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克隆技术。
故选C。
5.(2021·广东·中考真题)利用细菌生产人胰岛素,利用山羊乳腺生产人凝血因子,两项应用都涉及到的技术是( )
A.克隆 B.发酵 C.转基因 D.组织培养
【答案】C
【分析】生物技术: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2.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3.克隆技术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的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4.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快速繁殖植物的高新技术手段,其优点有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诱导变异比较容易,很少感染病毒等。
【详解】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由于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科学家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表达出了人的胰岛素,故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使用到了基因工程技术。同理,利用山羊乳腺生产人凝血因子,也涉及到转基因技术,故选C。
考点03 跨学科实践
(2025·广东·中考真题)角膜损伤严重会导致角膜盲症,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角膜捐献数量不足。科研人员用猪角膜加工制成人工角膜,帮助角膜盲症患者恢复视力。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图表示眼球结构,其中角膜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角膜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透过光线 B. 调节晶状体
C. 形成物像 D. 传递神经冲动
3. 患者接受角膜移植后常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移植的角膜属于( )
A. 抗体 B. 抗原 C. 免疫器官 D. 免疫细胞
4. 人工角膜的优势不包括( )
A. 原材料易得 B. 可批量生产
C. 无感染风险 D. 应用前景好
5. 良好生活习惯能减少眼疾发生,下列做法科学的是( )
A. 在黑暗环境中玩手机 B.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C. 大力揉搓眼睛 D. 长时间看电视节目
【答案】1. A 2. A 3. B 4. C 5. B
【解析】
【分析】(1)①为角膜,②为晶状体,③为玻璃体,④为视神经。
(2)抗原是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
【1题详解】
A.在眼球结构中,①是角膜,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可以透过光线,具有屈光作用,A符合题意。
B.②是晶状体,晶状体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通过调节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B不符合题意。
C.③是玻璃体,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支撑眼球壁,维持眼球的形状,C不符合题意。
D.④是视神经,视神经能将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题详解】
A.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它的主要作用是透过光线,并对光线进行一定的折射,使光线能够准确地进入眼球内部,A符合题意。
B.调节晶状体曲度的是睫状体,睫状体内含平滑肌,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改变晶状体的曲度,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角膜不具备调节晶状体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
C.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物像形成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角膜不负责形成物像,C不符合题意。
D.传递神经冲动是视神经的功能,视神经将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角膜不具备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题详解】
A.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移植的角膜不是抗体,A不符合题意。
B.抗原是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移植的角膜对于患者的免疫系统来说,属于外来异物,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所以从免疫角度看,移植的角膜属于抗原,B符合题意。
C.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胸腺、脾脏、淋巴结等,移植的角膜不属于免疫器官,C不符合题意。
D.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移植的角膜不是免疫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题详解】
A.人工角膜的原材料相对容易获取,不像天然角膜那样受捐献等因素限制,这是其优势之一,A不符合题意。
B.人工角膜能够通过工业化生产流程进行批量制造,可满足更多患者需求,属于其优势,B不符合题意。
C.人工角膜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感染的风险,比如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术后护理不当引发的感染等,并非无感染风险,这不是其优势,C符合题意。
D.由于能解决天然角膜来源不足等问题,人工角膜在眼科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是其优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题详解】
A.在黑暗环境中玩手机,眼睛需要不断调节瞳孔大小来适应明暗变化,且手机屏幕相对亮度过高,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干涩,还可能导致近视等眼疾,A不符合题意。
B.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眼睛接触自然光线,能使眼睛得到放松,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近视等眼疾,B符合题意。
C.大力揉搓眼睛可能会损伤角膜、结膜等眼部组织,还可能将手上的细菌、病毒等带入眼睛,引发感染等问题,C不符合题意。
D.长时间看电视节目,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眼疲劳、干涩,还可能引起视力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为了引起对近视现象的关注,了解近视形成原因,项目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的实践活动,请帮助他们完成记录单。
活动一:查阅资料,了解近视现象
表 某市11所学校学生近视率调查结果
用眼方式 时间 近视率
校外非屏幕近距离用眼 ≤60分钟/天 20.81%
>60分钟/天 26.49%
校外使用电子产品 ≤30分钟/天 22.90%
>30分钟/天 25.77%
(1)分析表,可知学生校外非屏幕近距离用眼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均会导致近视率______。
活动二:制作模型,模拟眼球成像
(2)模型制作:根据眼球结构,利用F光源、水透镜、注射器、光屏和光具座(A、B、C、D、E表示位置),制作眼球成像模型(图甲)。
模型操作:把图甲中F光源置于B点时,光屏上清晰成像;把F光源向C点移动时,需用注射器向水透镜内注水,光屏上才能清晰成像。
原因解释:图甲中______(填名称)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晶状体曲度变______,不易复原,视网膜上无法清晰成像,形成近视,可通过配戴图乙中的______(填序号)进行矫正。
活动三:公开展示,评价优化模型
(3)在科技节展示模型时,有同学指出模型无法模拟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眼睛进光量的变化,如何改进模型以模拟眼球结构的变化?______。
活动四:爱眼行动,科学预防近视
(4)根据活动,提出至少一条保护视力的建议:______。
【答案】(1)升高 (2) ①. 水透镜 ②. 大 ③. ③
(3)在水透镜前加一个大小可调节的孔,通过改变孔的大小模拟瞳孔调节进光量##安装可改变开口大小的圆形装置,类似瞳孔开合,控制光线进入量
(4)
控制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或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小问1详解】
分析“校外非屏幕近距离用眼”这一用眼方式:
当用眼时间≤60分钟/天时,近视率为20.81%。
当用眼时间>60分钟/天时,近视率为26.49%。
分析“校外使用电子产品”这一用眼方式:
当用眼时间≤30分钟/天时,近视率为22.90%。
当用眼时间>30分钟/天时,近视率为25.77%。
通过对比可知,在两种用眼方式下,用眼时间过长时对应的近视率都比用眼时间较短时对应的近视率高,即学生校外非屏幕近距离用眼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均会导致近视率升高。
【小问2详解】
眼球中的晶状体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在图甲的眼球成像模型中,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来改变其曲度,从而改变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这与眼球中晶状体的功能相似,所以图甲中的水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时,睫状肌持续收缩,导致晶状体曲度变大,且不易复原,这样就会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视网膜上无法清晰成像,从而形成近视。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从而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图乙中①是平面镜,②是凸透镜,③是凹透镜,所以可通过配戴图乙中的③进行矫正。
【小问3详解】
眼球中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在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减少进光量;在黑暗环境中,瞳孔扩大,增加进光量。为了改进模型以模拟眼球结构中瞳孔对进光量的调节变化,可以在水透镜前加一个大小可调节的孔(类似瞳孔),通过改变孔的大小来模拟瞳孔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从而调节进入模型的光线量。
【小问4详解】
保护视力的建议有很多,结合本题中关于近视成因及模型制作等相关内容,可提出以下建议:
控制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连续用眼1小时后,休息10 15分钟,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等,以缓解眼睛疲劳。
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避免在黑暗环境中使用电子产品。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3厘米左右,身体坐正,不躺着或趴着看书。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预防近视。
7.(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早产胎羊可在“生物袋”(如图)中继续生长发育,“生物袋”类似于母羊的( )
A. 卵巢 B. 子宫 C. 肺 D. 小肠
【答案】B
【解析】
【分析】(1)卵巢是女性(或雌性动物)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胚胎在子宫内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排出代谢废物,直至发育成熟分娩。
(3)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4)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能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物质。
【详解】A.卵巢主要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激素,并不为胚胎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早产胎羊在“生物袋”中生长发育,“生物袋”不类似于卵巢,A错误。
B.子宫是母羊体内胚胎发育的地方,母羊子宫为胚胎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营养物质等。“生物袋”通过营养液为早产胎羊提供营养,氧合器提供氧气,模拟了子宫内胚胎发育的环境,所以“生物袋”类似于母羊的子宫,B正确。
C.肺的主要作用是气体交换,“生物袋”的主要功能并非单纯的气体交换,而是为胎羊提供类似子宫内发育的整体环境,所以“生物袋”不类似于肺,C错误。
D.小肠主要进行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生物袋”虽有提供营养的功能,但它模拟的是胚胎发育的环境,并非单纯的消化吸收场所,与小肠功能不完全一致,所以“生物袋”不类似于小肠,D错误。
故选B。
(2023·广东·中考真题)某农业合作社开展火龙果促花增产实验,探究夜晚不同时间段使用LED灯照明的增产效果,结果如下表。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甲 乙 丙 丁
夜晚照明时间段 ① 18:30-22:30 22:30-02:30 02:30-06:30
果实产量(千克/公顷) 1980 4693 9474 2940
请回答下列小题。
8.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处理是夜晚无照明 B. 各实验组的照明时长相同
C. 增产效果乙>丙>丁 D. 丙组处理方法最具推广价值
9. 对实验组增产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朵数量增加 B. 成功受粉的花朵多
C. 光合作用时间延长 D. 果实呼吸作用增强
【答案】8. C 9. D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探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变量:两组对照实验中一般只能设计一个变量。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两个对照装置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变量的设计是对照实验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要具有可对比性,除了变量以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该相同。
【8题详解】
AB.根据题意该实验是探究夜晚不同时间段使用LED灯照明的增产效果,那么变量是不同时段使用LED灯光照明,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对照组最好无照明,那么,①的处理是夜晚无照明,各实验组的照明时长相同,AB正确。
CD.从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增产效果丙>乙>丁;由于丙组产量最高(9474千克),因此丙组方法最具推广价值,C错误,D正确。
故选C。
【9题详解】
AB.一朵花经过传粉受精后,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花朵数量增加,成功受粉的花朵多,那么就会有很多花朵成功结出果实,使得产量增加,AB正确。
CD.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025·广东东莞·三模)生物技术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科技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下列实例与所采用生物技术对应正确的是( )
A.拯救濒危物种江豚——组织培养技术
B.培育抗病毒棉花新品种——克隆技术
C.咖啡树苗快速繁殖——转基因技术
D.利用秸秆发展清洁能源——发酵技术
【答案】D
【分析】(1)组织培养技术主要用于植物的无性繁殖、遗传改良、快速繁殖以及保存种质资源等方面。
(2)克隆技术是指通过无性生殖方式,产生遗传上与原始个体完全相同的新个体或细胞群。
(3)转基因技术主要用于改良作物的性状,如提高抗虫性、抗病性、抗逆性等。
(4)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在适宜的条件下,将有机物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详解】A.拯救濒危物种江豚属于动物保护,通常采用人工繁殖或克隆技术,而组织培养技术用于植物无性繁殖,故A不符合题意。
B.抗病毒棉花新品种需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抗病毒基因,克隆技术用于复制遗传相同的个体,故B不符合题意。
C.组织培养在短时间内能够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还可以防止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咖啡树苗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无性繁殖),而非转基因技术,故C不符合题意。
D.秸秆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可生成沼气等清洁能源,属于发酵技术的应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5·广东潮州·模拟预测)我国助力巴基斯坦农业,将中国小麦的抗叶锈基因导入巴基斯坦小麦中,获得高产抗病新品种,该过程主要运用了( )
A.杂交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仿生技术
【答案】B
【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常见的生物技术有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转基因技术等。
【详解】A.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A不符合题意。
B.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故抗虫棉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所以,我国助力巴基斯坦农业,将中国小麦的抗叶锈基因导入巴基斯坦小麦中,获得高产抗病新品种,该过程主要运用了转基因技术,B符合题意。
C.克隆技术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的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C不符合题意。
D.仿生是指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5·广东清远·二模)我国科学家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导入奶牛的受精卵中,成功培育出了能产生人乳铁蛋白的新品种牛。人乳铁蛋白最典型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酸奶等乳制品中,以强化提升免疫力,人乳铁蛋白能在婴儿形成自身免疫体系前保护自身,减少幽门螺旋杆菌、诺如病毒等的侵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3.下列关于人乳铁蛋白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乳腺细胞DNA中
B.可在所有细胞中表达
C.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
D.结构稳定不会改变
4.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
A.X B.Y C.Z D.X、Y、Z都是
5.人乳铁蛋白基因表达为蛋白质的过程就是基因控制性状表达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B.基因位于细胞膜上
C.性状表达是基因独立作用的结果
D.表达产物仅存在于乳腺细胞
6.乳铁蛋白产生于人乳中,具有抗菌、传递铁质等特性。科学家将乳铁蛋白基因转移到牛的体内,使其生产人的乳铁蛋白,该过程采用的技术主要是( )
A.克隆技术 B.发酵技术
C.组织培养技术 D.转基因技术
7.病毒性肠胃炎多由诺如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诺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隔离感染者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病毒性肠胃炎患者属于传染源
D.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3.C 4.B 5.A 6.D 7.B
【分析】(1)在细胞的细胞核中,有一些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
(2)食物中含有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其中淀粉、蛋白质和脂质属于大分子有机物,要消化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吸收。
(3)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4)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5)2小题题图中,A表示口腔,B表示咽和食管(食道),C表示胃,D表示小肠,E表示大肠,X表示淀粉的消化,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Z表示脂质(脂肪)的消化。
3.A.人乳铁蛋白基因是人体基因的一部分,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因此人乳铁蛋白基因应该存在于凡是含有细胞核的细胞的DNA中,而不仅仅存在于乳腺细胞DNA中,故A错误。
B.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即不同的细胞会选择性地表达不同的基因。人乳铁蛋白基因主要在乳腺细胞中表达,以产生人乳铁蛋白,而在其他细胞中一般不会表达该基因,故B错误。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携带着遗传信息,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人乳铁蛋白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它能够指导人乳铁蛋白的合成,从而赋予生物特定的性状(如产生人乳铁蛋白),故C正确。
D.基因的结构并不是绝对稳定的,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虽然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并不是不会发生。所以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结构也可能会发生改变,并非结构稳定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4.在消化道中,消化淀粉的器官有A口腔和D小肠,食物中的淀粉首先在A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下部分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然后进入D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彻底消化成葡萄糖。
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有C胃和D小肠,食物中的蛋白质首先在C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然后进入D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彻底消化成氨基酸。
消化脂肪(脂质)的器官是D小肠,食物中的脂肪首先在胆汁的作用下形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彻底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由此可见,淀粉的消化是从A口腔开始的,蛋白质的消化是从C胃开始的,脂肪(脂质)的消化是从D小肠开始的;由图可以看出,曲线X的消化是从A口腔开始的,曲线Y的消化是从C胃开始的,曲线Z的消化是从D小肠开始的。因此,图中Y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是成对存在,并且位于每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也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配子,并且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随着染色体进入配子中,当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时,子代就获得了来自亲代的基因,从而使基因随着配子代代相传,故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细胞)中也有少量分布。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不含有DNA,因此基因不会位于细胞膜上,故B错误。
C.性状表达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提供了性状表达的遗传基础,但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营养等)也会对性状表达产生影响。例如,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几乎完全相同,但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某些性状(如身高、体重等)可能会有所差异,故C错误。
D.人乳铁蛋白基因主要在乳腺细胞中表达,产生人乳铁蛋白,但表达产物(人乳铁蛋白)并不只存在于乳腺细胞中。当人乳铁蛋白分泌到乳汁中后,会随着乳汁进入婴幼儿体内,在婴幼儿的消化道等部位发挥作用,以强化提升免疫力,减少幽门螺旋杆菌、诺如病毒等的侵扰,故D错误。
故选A。
6.A.克隆技术是指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而题目中是将乳铁蛋白基因转移到牛的体内,并非进行细胞核移植等克隆操作,所以该过程采用的技术不是克隆技术,故A不符合题意。
B.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地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本题中是将人的乳铁蛋白基因转移到牛的体内,让牛生产人的乳铁蛋白,并非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产品,所以该过程采用的技术不是发酵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本题涉及的是将基因转移到牛体内,并非植物的组织培养,所以该过程采用的技术不是组织培养技术,故C不符合题意。
D.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题目中科学家将乳铁蛋白基因转移到牛的体内,使其生产人的乳铁蛋白,符合转基因技术的定义,所以该过程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A.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诺如病毒是一种动物病毒,所以它没有细胞结构,故A正确。
B.隔离感染者是将已经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传染源)与健康人隔离开来,防止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健康人,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这属于控制传染源,而不是切断传播途径,故B错误。
C.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毒性肠胃炎患者体内携带诺如病毒,能够散播病原体,符合传染源的定义,所以病毒性肠胃炎患者属于传染源,故C正确。
D.诺如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勤洗手可以减少手上携带的诺如病毒,从而阻止病原体通过接触这一途径进行传播,所以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D正确。
故选B。
8.(2025·广东汕头·一模)2024年2月,两只体细胞克隆欧拉型藏系羊在青海省出生,克隆藏系羊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证明了细胞核中具有所有的遗传物质
B.细胞生长过程中染色体会先复制再分裂
C.克隆藏羊的生长是指其体细胞的生长
D.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答案】D
【分析】克隆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克隆过程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供体)几乎相同的动物。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先复制再分裂,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使得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细胞生长是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
细胞核含有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详解】A.克隆过程中虽然细胞核提供主要遗传物质,但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也参与遗传,因此不能证明细胞核中具有所有的遗传物质,A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先复制再分裂;细胞生长是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不涉及染色体的复制,B错误。
C.克隆藏羊的生长是指其体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等过程,C错误。
D.克隆技术的核心是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最终发育的个体与供核羊遗传特性一致。这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生长和发育,D正确。
故选D。
9.(2025·广东汕头·二模)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发育成的斑马鱼特定器官会被荧光标记。该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克隆技 C.发酵技术 D.仿生技术
【答案】A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
【详解】A.转基因技术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装,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遗传性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发育成的斑马鱼特定器官会被荧光标记,属于转基因技术,A正确。
B.“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不属于克隆技术,B错误。
C.发酵技术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不属发酵技术,C错误。
D.仿生是指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不属于仿生技术,D错误。
故选A。
10.(2025·广东汕头·一模)现有某株橄榄具有“酥、甘、香”等优良性状。若想保留其母本性状,可选用的繁殖方式是( )
A.嫁接繁殖 B.太空育种
C.有性生殖 D.转基因育种
【答案】A
【分析】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详解】A.嫁接属于无性生殖,它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能保持接穗(母本)的优良性状,A正确。
B.太空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这种方式会使种子发生变异,难以保证保留母本的原有性状,B错误。
C.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基因来自父本和母本双方,会发生基因重组等情况,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不能单纯保留母本性状,C错误。
D.转基因育种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变化。其目的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不是为了保留母本原有性状,D错误。
故选A。
11.(2025·广东汕头·一模)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水稻,从根本上改变了作物的( )
A.形态结构 B.生活环境
C.遗传物质 D.生理功能
【答案】C
【分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都可能会受遗传物质的影响。
(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详解】A.虽然作物的形态结构可能因为转基因技术发生改变,但这只是外在表现,并非根本改变。转基因技术是将特定基因转入,改变的是内在遗传物质,才进一步影响形态结构,A错误。
B.转基因技术主要针对生物自身的基因进行操作,并不会直接改变作物的生活环境,B错误。
C.转基因技术将与合成维生素A相关的基因转入水稻基因组中,这直接改变了水稻的遗传物质(基因是遗传物质的一部分),从根本上对水稻进行了改造,使得水稻能够合成维生素A,C正确。
D.作物生理功能的改变是遗传物质改变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转基因技术直接改变的对象。是因为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相应生理功能改变,D错误。
故选C。
12.(2025·广东河源·二模)番茄在生长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导致光合作用产物运输受阻,从而降低产量。HSE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与热休克因子结合,从而启动热休克蛋白(HSP)基因的表达。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基因编辑工具,成功将HSE插入番茄的基因中,形成的HSP蛋白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高温损伤(图乙),提高番茄的抗热能力,从而提高产量。
请回答:
(1)图甲中番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其部分产物可以通过 运输到果肉细胞的[ ] 中储存起来,温度过高会使这一过程受阻。
(2)科学家通常会选用普通的叶片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再通过 技术使其在实验室条件下形成愈伤组织,进而分化长成新的幼苗。这一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其优点是 。
(3)由图乙可知,如果把高温下的热休克因子比喻成一把“锁”,则开锁的“钥匙”是 。当“锁”打开后,则启动了 基因的表达,使番茄具有抗热能力。这种抗热能力的变异属于 变异。
(4)除基因编辑外,请再写出一个日常生产中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
【答案】(1) 叶 筛管 ②液泡
(2) 组织培养 无性 保持亲本优良性状
(3) HSE HSP 可遗传
(4)杂交育种(或诱变育种)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图甲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核、④是细胞质、⑤是液泡。
【详解】(1)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植物的叶,因为叶片的叶肉细胞含有大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产物(如蔗糖)是通过筛管(韧皮部的主要运输结构)进行长距离运输的。光合产物在果肉细胞中主要以糖的形式储存,储存场所是液泡,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将植物细胞培养成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的技术称为植物组织培养。该过程不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无性生殖;优点是:保持母本优良性状(无遗传变异);快速大规模繁殖;不受季节限制。
(3)HSE是启动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关键序列,类似于开锁的钥匙,启动HSP基因的表达,使番茄具有抗热能力,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因此,如果把高温下的热休克因子比喻成一把“锁”,则开锁的“钥匙”是 HSE。当“锁”打开后,则启动了 HSP 基因的表达,使番茄具有抗热能力。这种抗热能力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4)除了基因编辑,还可以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人工选择育种等方法培育新品种。
13.(2025·广东东莞·一模)斑马鱼是一种常用于科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基因与人类相似度高达87%。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体内,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胚胎发育。
(1)斑马鱼通过 呼吸,依靠 的摆动和 的协调作用在水中游动。
(2)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受精卵的过程称为 技术。基因是包含 的DNA片段,控制荧光性状的基因通过 传递给子代,这种变异属于 变异。
(3)研究人员通过上述生物技术获得的荧光斑马鱼有两种类型(如图乙),染色体上的G表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若将类型1与野生型(gg)杂交,后代表现为 ;若将类型2与野生型杂交,后代表现为 。
(4)斑马鱼和人类胚胎发育初期都有鳃裂和尾,这一现象说明 。
【答案】(1) 鳃 尾部和躯干部 鳍
(2) 转基因 遗传信息 生殖细胞 可遗传
(3) 既有荧光斑马鱼又有野生型斑马鱼 荧光斑马鱼
(4)斑马鱼与人类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分析】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给后代。
【详解】(1)斑马鱼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该过程应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包含着遗传信息。这种荧光性状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变异。
(3)野生型斑马鱼不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当荧光斑马鱼为类型1时,成对的染色体中一条含有G,一条不含有G。子代染色体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则后代斑马鱼既有可能不含G基因,表现为野生型斑马鱼,也有可能含有G基因,表现为荧光斑马鱼。当荧光斑马鱼为类型2时,成对的染色体中每条染色体均含有G基因,则后代染色体一定含有G基因,均表现为荧光斑马鱼。
(4)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初期有鳃裂和尾,而人的胚胎发育初期也有鳃裂和尾,这说明斑马鱼和人有共同的祖先。
14.(2025·广东揭阳·一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图1是南宋楼璃的画作《耕织图》,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时代的桑织场景。图2是蚕的一生,图3是家蚕蚕茧颜色的遗传关系图。凭借人们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深入探索,逐步形成“桑基鱼塘”这一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图4是该模式将陆地种植和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丝绸是中国特产,经济价值高。图2中,要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蚕的 期(填序号)。
(2)我国的桑蚕育种专家将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桑蚕的体内,培育出能吐绿色荧光蚕丝的新品种。这项现代生物技术称为 ,这个事例可说明 控制生物的性状。
(3)课外养蚕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天然的彩色蚕茧有黄色、白色等不同类型,若选用黄茧蚕与黄茧蚕交配,如果控制茧色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代黄茧蚕的基因组成为 ,子代白茧蚕的基因组成为 。由图3得出子代黄茧蚕的概率为 %。
(4)关于图4所示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在该生态系统内,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B.该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高,符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
C.桑基鱼塘中,鱼类控制害虫数量,作物根系和植物残余物为有益昆虫和做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5)某学校拟开展有关桑蚕项目实践活动,如果你是参与者。请拟定一个以桑蚕为主题的研究题目: 。
【答案】(1)②
(2) 转基因技术 基因
(3) Bb、Bb bb 75%
(4)BC
(5)探究桑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①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
【详解】(1)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期会吐丝结茧,所以要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蚕的幼虫期,即图2中的②时期。
(2)将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桑蚕体内,培育出能吐绿色荧光蚕丝新品种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这一过程表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亲代都是黄茧蚕,子代出现白茧蚕,说明黄茧是显性性状,白茧是隐性性状。子代白茧蚕基因组成是bb,这两个b分别来自亲代,所以亲代黄茧蚕基因组成都为Bb。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Bb×Bb产生子代的基因组合及比例为BB:Bb:bb=1:2:1,黄茧(BB+Bb)的概率为3/4,即75%。遗传图解如下:
(4)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将陆地种植和鱼塘养殖有机结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高,符合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B正确。
C.桑基鱼塘中,鱼类控制害虫数量,作物根系和植物残余物为有益昆虫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C正确。
故选BC。
(5)以桑蚕为主题的研究题目可以从桑蚕的饲料、生长环境、疾病防治等多方面拟定,可以探究桑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5.(2025·广东·二模)疟疾是由疟原虫侵入人的红细胞所致的传染病,可通过按蚊传播。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具有良好的效果。图甲为黄花蒿细胞结构模式图,图乙为黄花蒿植株结构图,图丙为不同时期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测定结果。请回答问题:
(1)从传染病角度看,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 。青蒿素作为抗疟疾药物的主要成分,能破坏疟原虫线粒体的结构,进而影响虫体细胞的 作用。
(2)图甲细胞中控制青蒿素合成的结构是 (填序号),合成的青蒿素主要储存在细胞的 中。黄花蒿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 两个生理过程,其花中的子房将发育成 ,由此判断黄花蒿属于 (填“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
(3)据图丙结果分析,要提取更多的青蒿素,最适合的采收期是 。从野生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含量偏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 技术将FPS 基因导入黄花蒿,获得了青蒿素含量高的植株。
(4)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请写出一项日常生活中预防疟疾的措施: 。
【答案】(1) 病原体 呼吸
(2) ③ 液泡 传粉、受精 果实 被子植物
(3) 初蕾期 转基因
(4)保持环境干燥卫生,减少按蚊滋生(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并使其表达,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生物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3)图中:①细胞壁,②叶绿体,③细胞核,④液泡。
【详解】(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能引起疾病的生物是病原体,所以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青蒿素能破坏疟原虫线粒体的结构,进而影响虫体细胞的呼吸作用。
(2)在细胞中,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遗传和发育等,所以图甲细胞中控制青蒿素合成的结构是③细胞核。
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合成的青蒿素主要储存在液泡中。
绿色开花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花中的子房将发育成果实,因为黄花蒿具有果实,所以由此判断黄花蒿属于被子植物。
(3)据图丙结果分析,在初蕾期青蒿素的含量最高,所以要提取更多的青蒿素,最适合的采收期是初蕾期。
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并使其表达,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生物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转基因技术将FPS基因导入黄花蒿,获得了青蒿素含量高的植株。
(4)保持环境干燥卫生可破坏按蚊喜潮湿的滋生环境,从而减少按蚊数量以降低疟疾传播风险。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5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考点 5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发酵技术 2024/2023/2021·选择题 从近五年广东省中考试题来看,该专题自2022年新课标增设后,分值占比稳定在4%~6%(2023年首次考查占4%,2025年微调至5%),从单纯技术记忆转向科研价值评估与伦理思辨,如2025年题26-30(人工角膜移植)融合免疫学与材料科学,要求学生分析排斥反应原理及技术优化方向。
考点2 现代生物技术 2023/2022/2021·选择题
考点3 跨学科实践 2025/2024/2023·选择题 2024·填空题
考点01 发酵技术
1.(2024·广东·中考真题)小天制作酸奶所用的微生物也能用于制作( )
A.酱油 B.泡菜 C.馒头 D.米酒
2.(2023·广东·中考真题)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治疗感染的抗生素,它产自( )
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青霉菌
3.(2021·广东·中考真题)“饮早茶”具有鲜明的广东地域特色,下列早茶点心制作过程中需要发酵的是( )
A.燕麦包 B.牛肉丸 C.蒸排骨 D.肠粉
考点02 现代生物技术
1.(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繁育的第一匹良种马“壮壮”在北京亮相。如图是“壮壮”的繁育过程。下列选项运用的生物技术与图示相似的是( )
A.利用蝙蝠回声定位发明雷达
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获得抗虫棉
C.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
D.选择繁育高产奶牛
2.(2023·广东·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抗虫棉,主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是( )
A.杂交育种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发酵技术
3.(2023·广东·中考真题)合成生物学是当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科学家利用经基因改造的酵母菌,以玉米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为原料合成淀粉和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能进行光合作用 B.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
C.淀粉和蛋白质可以供能 D.该技术为粮食生产提供新思路
4.(2022·广东·中考真题)现代生物技术备受人们关注。培育“多莉”羊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杂交技术 C.克隆技术 D.组织培养
5.(2021·广东·中考真题)利用细菌生产人胰岛素,利用山羊乳腺生产人凝血因子,两项应用都涉及到的技术是( )
A.克隆 B.发酵 C.转基因 D.组织培养
考点03 跨学科实践
(2025·广东·中考真题)角膜损伤严重会导致角膜盲症,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角膜捐献数量不足。科研人员用猪角膜加工制成人工角膜,帮助角膜盲症患者恢复视力。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图表示眼球结构,其中角膜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角膜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透过光线 B. 调节晶状体
C. 形成物像 D. 传递神经冲动
3. 患者接受角膜移植后常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移植的角膜属于( )
A. 抗体 B. 抗原 C. 免疫器官 D. 免疫细胞
4. 人工角膜的优势不包括( )
A. 原材料易得 B. 可批量生产
C. 无感染风险 D. 应用前景好
5. 良好生活习惯能减少眼疾发生,下列做法科学的是( )
A. 在黑暗环境中玩手机 B.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C. 大力揉搓眼睛 D. 长时间看电视节目
6.(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为了引起对近视现象的关注,了解近视形成原因,项目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的实践活动,请帮助他们完成记录单。
活动一:查阅资料,了解近视现象
表 某市11所学校学生近视率调查结果
用眼方式 时间 近视率
校外非屏幕近距离用眼 ≤60分钟/天 20.81%
>60分钟/天 26.49%
校外使用电子产品 ≤30分钟/天 22.90%
>30分钟/天 25.77%
(1)分析表,可知学生校外非屏幕近距离用眼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均会导致近视率______。
活动二:制作模型,模拟眼球成像
(2)模型制作:根据眼球结构,利用F光源、水透镜、注射器、光屏和光具座(A、B、C、D、E表示位置),制作眼球成像模型(图甲)。
模型操作:把图甲中F光源置于B点时,光屏上清晰成像;把F光源向C点移动时,需用注射器向水透镜内注水,光屏上才能清晰成像。
原因解释:图甲中______(填名称)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晶状体曲度变______,不易复原,视网膜上无法清晰成像,形成近视,可通过配戴图乙中的______(填序号)进行矫正。
活动三:公开展示,评价优化模型
(3)在科技节展示模型时,有同学指出模型无法模拟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眼睛进光量的变化,如何改进模型以模拟眼球结构的变化?______。
活动四:爱眼行动,科学预防近视
(4)根据活动,提出至少一条保护视力的建议:______。
7.(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早产胎羊可在“生物袋”(如图)中继续生长发育,“生物袋”类似于母羊的( )
A. 卵巢 B. 子宫 C. 肺 D. 小肠
(2023·广东·中考真题)某农业合作社开展火龙果促花增产实验,探究夜晚不同时间段使用LED灯照明的增产效果,结果如下表。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甲 乙 丙 丁
夜晚照明时间段 ① 18:30-22:30 22:30-02:30 02:30-06:30
果实产量(千克/公顷) 1980 4693 9474 2940
请回答下列小题。
8.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处理是夜晚无照明 B. 各实验组的照明时长相同
C. 增产效果乙>丙>丁 D. 丙组处理方法最具推广价值
9. 对实验组增产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朵数量增加 B. 成功受粉的花朵多
C. 光合作用时间延长 D. 果实呼吸作用增强
1.生物技术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科技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下列实例与所采用生物技术对应正确的是( )
A.拯救濒危物种江豚——组织培养技术
B.培育抗病毒棉花新品种——克隆技术
C.咖啡树苗快速繁殖——转基因技术
D.利用秸秆发展清洁能源——发酵技术
2.我国助力巴基斯坦农业,将中国小麦的抗叶锈基因导入巴基斯坦小麦中,获得高产抗病新品种,该过程主要运用了( )
A.杂交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仿生技术
我国科学家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导入奶牛的受精卵中,成功培育出了能产生人乳铁蛋白的新品种牛。人乳铁蛋白最典型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酸奶等乳制品中,以强化提升免疫力,人乳铁蛋白能在婴儿形成自身免疫体系前保护自身,减少幽门螺旋杆菌、诺如病毒等的侵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3.下列关于人乳铁蛋白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乳腺细胞DNA中
B.可在所有细胞中表达
C.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
D.结构稳定不会改变
4.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
A.X B.Y C.Z D.X、Y、Z都是
5.人乳铁蛋白基因表达为蛋白质的过程就是基因控制性状表达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B.基因位于细胞膜上
C.性状表达是基因独立作用的结果
D.表达产物仅存在于乳腺细胞
6.乳铁蛋白产生于人乳中,具有抗菌、传递铁质等特性。科学家将乳铁蛋白基因转移到牛的体内,使其生产人的乳铁蛋白,该过程采用的技术主要是( )
A.克隆技术 B.发酵技术
C.组织培养技术 D.转基因技术
7.病毒性肠胃炎多由诺如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诺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隔离感染者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病毒性肠胃炎患者属于传染源
D.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8.2024年2月,两只体细胞克隆欧拉型藏系羊在青海省出生,克隆藏系羊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证明了细胞核中具有所有的遗传物质
B.细胞生长过程中染色体会先复制再分裂
C.克隆藏羊的生长是指其体细胞的生长
D.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9.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发育成的斑马鱼特定器官会被荧光标记。该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克隆技 C.发酵技术 D.仿生技术
10.现有某株橄榄具有“酥、甘、香”等优良性状。若想保留其母本性状,可选用的繁殖方式是( )
A.嫁接繁殖 B.太空育种
C.有性生殖 D.转基因育种
11.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水稻,从根本上改变了作物的( )
A.形态结构 B.生活环境
C.遗传物质 D.生理功能
12.番茄在生长过程中温度过高会导致光合作用产物运输受阻,从而降低产量。HSE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与热休克因子结合,从而启动热休克蛋白(HSP)基因的表达。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基因编辑工具,成功将HSE插入番茄的基因中,形成的HSP蛋白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高温损伤(图乙),提高番茄的抗热能力,从而提高产量。
请回答:
(1)图甲中番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其部分产物可以通过 运输到果肉细胞的[ ] 中储存起来,温度过高会使这一过程受阻。
(2)科学家通常会选用普通的叶片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再通过 技术使其在实验室条件下形成愈伤组织,进而分化长成新的幼苗。这一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其优点是 。
(3)由图乙可知,如果把高温下的热休克因子比喻成一把“锁”,则开锁的“钥匙”是 。当“锁”打开后,则启动了 基因的表达,使番茄具有抗热能力。这种抗热能力的变异属于 变异。
(4)除基因编辑外,请再写出一个日常生产中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
13.斑马鱼是一种常用于科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基因与人类相似度高达87%。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体内,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胚胎发育。
(1)斑马鱼通过 呼吸,依靠 的摆动和 的协调作用在水中游动。
(2)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受精卵的过程称为 技术。基因是包含 的DNA片段,控制荧光性状的基因通过 传递给子代,这种变异属于 变异。
(3)研究人员通过上述生物技术获得的荧光斑马鱼有两种类型(如图乙),染色体上的G表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若将类型1与野生型(gg)杂交,后代表现为 ;若将类型2与野生型杂交,后代表现为 。
(4)斑马鱼和人类胚胎发育初期都有鳃裂和尾,这一现象说明 。
1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图1是南宋楼璃的画作《耕织图》,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时代的桑织场景。图2是蚕的一生,图3是家蚕蚕茧颜色的遗传关系图。凭借人们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深入探索,逐步形成“桑基鱼塘”这一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图4是该模式将陆地种植和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丝绸是中国特产,经济价值高。图2中,要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蚕的 期(填序号)。
(2)我国的桑蚕育种专家将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桑蚕的体内,培育出能吐绿色荧光蚕丝的新品种。这项现代生物技术称为 ,这个事例可说明 控制生物的性状。
(3)课外养蚕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天然的彩色蚕茧有黄色、白色等不同类型,若选用黄茧蚕与黄茧蚕交配,如果控制茧色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代黄茧蚕的基因组成为 ,子代白茧蚕的基因组成为 。由图3得出子代黄茧蚕的概率为 %。
(4)关于图4所示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在该生态系统内,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B.该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高,符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
C.桑基鱼塘中,鱼类控制害虫数量,作物根系和植物残余物为有益昆虫和做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5)某学校拟开展有关桑蚕项目实践活动,如果你是参与者。请拟定一个以桑蚕为主题的研究题目: 。
15.疟疾是由疟原虫侵入人的红细胞所致的传染病,可通过按蚊传播。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具有良好的效果。图甲为黄花蒿细胞结构模式图,图乙为黄花蒿植株结构图,图丙为不同时期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测定结果。请回答问题:
(1)从传染病角度看,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 。青蒿素作为抗疟疾药物的主要成分,能破坏疟原虫线粒体的结构,进而影响虫体细胞的 作用。
(2)图甲细胞中控制青蒿素合成的结构是 (填序号),合成的青蒿素主要储存在细胞的 中。黄花蒿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 两个生理过程,其花中的子房将发育成 ,由此判断黄花蒿属于 (填“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
(3)据图丙结果分析,要提取更多的青蒿素,最适合的采收期是 。从野生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含量偏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 技术将FPS 基因导入黄花蒿,获得了青蒿素含量高的植株。
(4)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请写出一项日常生活中预防疟疾的措施: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