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5 09: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为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减少生物的种类
D.增加生物的种类
2.一般来说,愈向食物链后端(
)
A.生物体的总数量愈多
B.生物体的总质量愈大
C.生物体的总能量愈少
D.生物体的个体愈小
3.“蛇岛在1平方千米范围内生长着数以万计的蝮蛇,同时有大量的青蛙和鸟类,该岛四季长绿”。下列对前面叙述的评论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蛇岛的生态系统已失去平衡
B.蛇岛的生态系统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C.赶走飞鸟,捕捉青蛙,可使蛇的数量增加
D.大量的毒蛇和青蛙不可能同时存在
4.破坏生态平衡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全球角度看,当前尤以(
)
A.火灾为重
B.污染为重
C.地震为重
D.台风为重
(2011·天津文综)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6.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f
(2011·全国文综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
500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7~9题。
7.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8.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9.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可能是(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11.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采育结合
(2010·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12、13题。
12.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13.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14~17题。
14.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5.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域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16.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A.人类活动只会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不仅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而且能根治水土流失
17.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是(
)
①打坝建库
②平整土地
③植树造林
④深耕改土
⑤修建水平梯田
⑥抽引水灌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
18.读黄河流域图,
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19.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0.下列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建立动物园
B.建立人工繁育基地
C.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D.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2012年2月2日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
材料二
2009年7月,随着保定安格庄水库向白洋淀应急补水的圆满结束及该地区的强降雨,“华北明珠”白洋淀水位大增,生态环境改善,野生鸟类达198种。
(1)下图中不是湿地的为(
)
(2)下列能体现出湿地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是(
)
A.为人类提供鱼类、食物等
B.保护生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
C.储存碳元素,降低CO2浓度
D.形成沿海天然屏障,减少海水侵入
(3)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有“华北之肾”之称,试分析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4)近些年来,白洋淀已出现几次干涸,请分析白洋淀干涸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2.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但近年来,青海湖周边入湖河流近半数已经干涸,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少,而且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分析近年来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少可能带来的危害及解决措施。(8分)
23.(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24.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水土流失面积数值相对不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有_______公顷,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为“石漠化”。简要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4)简述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
25.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等高线单位:m)
(1)利用等高线数值,说出材料一中旱地和林地的空间分布。
(2)我国华北地区林地面积广,其环境效益主要有哪些?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营养结构的简单与复杂有关,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2.【解析】选C。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可知,愈向食物链后端,能量愈少。
3.【解析】选B。蛇岛上的动植物能很好地生存,说明此岛上的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没被破坏。但如果破坏其中的任意一种生物,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受损,其他物种的数量也有可能减少。
4.【解析】选B。全球性的问题中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大。
5.6.【解析】5选D,6选C。图中不同地点的地形区名称和主要的生态环境分别如下表所示:
代号
地区
生态环境
a
塔里木河
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主要为绿洲
b
祁连山
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c
阴山北麓
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风沙较大
d
大小兴安岭
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
e
三江源
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
f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其中桂黔滇降水较多
g
南岭
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两者气候湿润,林地多
7~9.【解析】7选A,8选B,9选A。第7题,地形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列车高速运行。第8题,一般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区,采取高架的形式,可以较少地占用耕地;目前我国高速铁路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不可能是保护野生动物。第9题,高速铁路的运行,会对短途航空客运产生冲击,对远程航空客运影响较小;杭州至上海距离过近,没有民航班机。
10、11.【解析】10选A,11选C。
本题组主要考查的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甲地主要是林地,乙地主要是草地,丙地主要是耕地,它们的过度利用分别会出现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乙地主要是草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12.13.【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河流作用有关原理判断,A项图示河流由东南向东北改道;B项河流改道后,河流故道南部海岸来水、来沙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岸带萎缩;C项由于图示河流改道后海岸带生长不明显,加之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河流含沙量明显减少;由于河流改道,南岸侵蚀加剧,北岸沉积增强,使三角洲形态发生改变。第13题,结合湿地的开发治理,A项我国北方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淤积严重,不利于建设大型港口;B项河口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多重生态效益,应加以保护;C项我国北方因水土流失,河口沙滩是泥质,不宜建海水浴场;D项河口因土壤盐碱化严重,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不宜开垦为耕地。
14~17.【解析】14选B,15选C,16选C,17选C。第14题,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第15题,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南方农村,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第16题,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第17题,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是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灌溉工程措施等;农业技术措施是深耕改土、选育良种和改良灌溉技术等。
18.【解析】选C。该题考查的是黄河流域不同区位的环境问题。甲地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气候干旱,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乙地处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丙地位于入海口,海洋污染严重。
19.【解析】选D。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有可能使藏羚羊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20.【解析】选D。A、B、C项属于迁地保护。
21.【解析】第(1)题,图A为河流湿地景观,图B为城市湖泊湿地景观,图C为沼泽湿地景观,图D为草原景观。第(2)题,湿地储存碳元素,可降低CO2浓度,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其他三项都为湿地的功能,但没有体现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第(3)题,湖泊作为湿地的一种,具有湿地的常见功能,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其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第(4)题,白洋淀出现干涸的原因,既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起主导作用。在分析解决措施时,应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答案:(1)D
(2)C
(3)①可以调节降水不均带来的洪涝与干旱;②可补充地下水,减缓地下漏斗的发展,防止地面沉降所形成的地质灾害;③可净化水体,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④可减轻气候干燥程度,维护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环境;⑤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答出三点即可)
(4)原因: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增加导致入湖水量的减少;湖区种植结构不合理;周边地区超采地下水导致河流水、湖泊水下渗增加;全球变暖导致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上游水库的修建减少了入湖水量。解决措施: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流域统一调度用水;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节约用水,减少水浪费和水污染。
22.【解析】入湖河流水量减少造成当地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环青海湖流域的草场退化。解决措施可以从修建水利工程和加大绿化力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危害:由于入湖河流的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干涸,青海湖生态系统中“水-鱼-鸟”生态链条的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的退化。
解决措施:加快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
23.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首先弄清水土流失的原因;其次知道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和风力作用;最后明确防护林建设的生态意义和条件。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等。第(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以风力为主。第(3)、(4)题,不同的地区建设的防护林类型不同,其作用和建设条件也不同。
答案:(1)c
d
(2)风力作用
(3)③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24.【解析】第(1)题,新疆地处干旱区,降水量少,所以水土流失少;东南沿海地区降水虽多,但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第(2)题,读图可知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为500~1
000万公顷,其主要原因是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地容易被冲刷。另外,此地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再加上植被的大量破坏,更加重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从对河道及下游地区的影响分析。第(3)题,“石漠化”产生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第(4)题,从宣传、管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角度分析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
答案:(1)气候干旱,降水少
植被覆盖良好
(2)500~1
000万
①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具有直立性,土质疏松;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③植被破坏严重
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在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
(3)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层薄;人为原因:陡坡开荒,严重破坏了坡面植被(破坏植被)。
(4)①加强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严禁破坏森林、草原植被;③植树种草,恢复植被;④采取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⑤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方法技巧】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石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25.【解析】第(1)题,通过观察图即可作答。第(2)题,结合具体地区考查森林的环境效益,华北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故森林的主要环境效益就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1)海拔50~100米之间为旱地,海拔100米以上为林地。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