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人类环境即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即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
C.人类环境即人类周围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人类环境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解析: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人类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答案:D
2.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 )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解析: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则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对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
答案:A
3.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解析: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大量财富,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答案:D
4.可以用来表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图(图中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是
( )
解析: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质量下降;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认识到既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因而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上升。
答案:A
5.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B.大量的热带雨林被砍伐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土地荒漠化的减轻
解析: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
答案:B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此完成6~7题。
6.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潜在后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山地0
℃等温线将上移150~500米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
厘米
7.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业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解析:第6题,全球气温升高,山地雪线会普遍上移;两极冰川会加快融化,加之海水升温会膨胀,导致整个海平面会上升;由于温度的升高,亚寒带针叶林会向极地推移;尽管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会增加,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并不是全球都普遍变得干旱。第7题,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与各项对比就可解决。A、B、C三项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而D项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是难以人为改变的。
答案:6.C 7.D
8.当前,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尽可能保护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
( )
A.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
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
C.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验性开采
D.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
解析:南极洲资源非常丰富,但其环境效应相对于资源来说显得更重要。因此,对于南极的资源,目前采取保护、不开发的措施非常重要。为了了解地球的相关资料,便于人类更深层次地研究地球,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答案:B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4~0.8
℃,当今全球气候仍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近百年的气温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C.近百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仍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
D.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全球将继续变暖
10.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1.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的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解析:第9题,近百年来气温波动上升,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地质时期有三次大冰期,因此近些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不一定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第10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暖趋势。第11题,气温升高,树种将易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减少;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化,出现减少和退缩;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可能使部分地区的作物增产;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威胁人体健康。
答案:9.C 10.D 11.B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读下图,完成12~14题。
12.湖泊b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13.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a时,有人特意在高原上铲过一锹土,到现在,这一锹土的痕迹仍然保留着。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
( )
A.生态系统非常稳定
B.内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
C.生态系统不易破坏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极差
1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2题,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不可能使湖水用于灌溉,因其是咸水湖;气温升高,不是主要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入湖泥沙增多,但不会造成水位下降很多。因此只能是入湖河流水被大量用于灌溉造成的。第13题,这个事实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第14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应采取②③④三项措施;但不可能不发展经济,因此在进行资源的开采时要注意环境保护。
答案:12.C 13.D 14.B
15.以下人类的社会形态、人类的环境观念和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组合正确的是
( )
A.古代文明—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
B.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
C.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D.当代文明—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
解析:原始社会已出现环境问题,但不明显;农业社会开始显露出环境问题;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当代社会,人类已认识到必须改善自然,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答案:B
16.挪威、瑞典许多湖泊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毒物质排入湖泊,鱼类中毒死亡
B.工业生产中的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湖泊,使水中养分剧增,藻类过度生长,造成水中缺氧,以致鱼类死亡
C.燃烧煤、石油等,加上天然森林被大量破坏,使气候变暖,鱼类不适应增温环境而死亡
D.燃烧煤、石油等,排入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导致鱼类死亡
解析:欧洲工业发达,矿物燃料的消耗多,向大气中排放SO2等有害物质多,酸雨污染严重,所以选D。
答案:D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回答17~18题。
17.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18.本区北部人口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 )。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 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 ③科技水平低 ④对外开放程度低 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消费水平低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第17题,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C两项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所以结合图中B地区人口密度大于本区合理承载力,选A。第18题,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相同资源可养活的人口多,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承载力高,排除⑤,选B。
答案:17.A 18.B
19.近年来,黄河水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是
( )
A.黄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用水
B.黄河流域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
C.黄河下游农田使用化肥、农药
D.沿岸居民向黄河任意倾倒固体垃圾
解析: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污水是造成河流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答案:B
2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 )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加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可持续发展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一致,决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而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载体——环境。因此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协调性是错误的,③应该排除。
答案:C
二、综合题
21.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依据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地形剖面图中的信息,由沙地、灌溉干渠说明该地属灌溉农业,区域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若大水漫灌易引起土壤盐碱化。第(2)题,聚落分布在山麓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沙地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易受风沙危害。
答案:(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22.读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根据图例判读四类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在我国的分布,不难得出结论。(2)M地区是我国沿海的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三个地区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京津唐的水资源不足、长三角和珠三角能源和矿产不足。(3)N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23.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列举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解析:(1)考查读图分析能力,重在理解乙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江南丘陵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
(4)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4)放火烧山,围湖造田。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2012年12月9日讯 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13~2020年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决议中写入了欧盟比1990年减排20%等部分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材料二 1963年,图甲中湖泊的面积有2.5万平方千米,但到了2007年,面积不到2
000平方千米。专家预测,如果不对该湖采取切实有效的拯救措施,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材料三 图乙为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
图甲 图乙
(1)试分析图甲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2)指出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解决对策。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及解决对策。图甲湖泊为内流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包括泥沙淤积;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沿河地区用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其解决对策是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
答案:(1)泥沙淤塞,导致湖面缩小;气候变暖变干,降水少,蒸发旺盛;沿河地区用水量增加。
(2)全球气候变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