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质量检测
单元测试(湘教版选修6)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读漫画“寻找活路”,回答1~3题。
1.漫画中反映哪种资源破坏严重(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按属性来说,图中鱼生活的环境属于自然环境
B.图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自然原因
C.按产生原因,图中反应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
D.图中鱼类生活的水,环境质量指数较低
3.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造成水资源紧缺
③引起水生物死亡
④制约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的是(
)
A.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植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在北京市区内修建多层立交桥
5.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
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
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
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
2011年3月26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此活动的目的是转变民众对于碳排放的态度,抑制全球性环境问题。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中应对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破坏
B.全球变暖
C.酸雨
D.荒漠化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到2100年世界海平面将升高40厘米~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A.将淹没海堤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012·烟台高二检测)像粮食、石油等商品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
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我国4省3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
000万美元。专家评价这一举措是“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的污染物”的有益探索。据此回答8、9题。
8.在上述4省3市中,目前处在重酸雨区的是(
)
A.山东、
河南
B.江苏、山东
C.江苏、天津
D.上海、柳州
9.所谓“排放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这种做法可以使(
)
A.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不变
B.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D.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10.下列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以后新发生的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CO2的温室效应
③水土流失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1.(2012·莱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以玛曲湿地为核心的甘南草原湿地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也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白尾海雕等的主要栖息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影响的敏感区。近年来,甘南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雪线上升,草地大面积退化与沙化,湿地正在干涸萎缩。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杜国祯教授一直在关注这一严峻的形势。他认为甘南湿地为“保护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如果这个“屏障”被破坏了,刘家峡水库每十年就得清淤一次,否则,整个兰州将变成“海滩”。按照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中国第四大沙尘源。
材料二
玛曲湿地位置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曲湿地萎缩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说出玛曲湿地萎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图中箭头A、B表示产生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
A表示
;
B表示
。
(2)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
C表示
;
D表示
。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
。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有
、
、
、
和
等。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
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资源
②燃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A
;B
;C
;D
。
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人类文明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横轴分别表示: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3)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_________的道路。
答案解析
1~3.【解析】1选A,2选B,3选D。第1题,从漫画中可知,生活在水中的鱼“寻找活路”,从而反映了水污染,即水资源破坏严重;第2题,图中反映的水污染产生的原因是人为原因;第3题,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极大,会引起多个方面的危害。
4.【解析】选C。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从而使洪涝灾害频发。
5.【解析】选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可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
6、7.【解析】6选B,7选B。第6题,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可能造成全球变暖。第7题,从图中的高程可知,海平面上升
40厘米~50厘米后,会导致沿海的部分滩涂被淹没。
8、9.【解析】8选D,9选C。第8题,我国南方因工业发达,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加之降水多,成为我国的重酸雨区。第9题,“排放交易机制”能使排污量小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将会鼓励排污量大的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促使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10.【解析】选A。进入工业文明后,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的氟氯烃类物质和CO2增多,引发了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
11.【解析】本题以甘肃玛曲地区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了湿地萎缩的原因及湿地萎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的相关内容。在回答时一定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入手。
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过度放牧,湿地变为牧场,植被遭到破坏(因为玛曲湿地萎缩主要是近些年来的事,所以答“全球变暖、蒸发增加”不给分。由于玛曲湿地为草地牧区,农业活动不多,所以答“过度农垦”“过度樵采”均不给分)。
(2)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径流(水源)减少、变化增大(或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土地荒漠化(或土地沙化、土地退化)。(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由于人类过度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而出现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人类的不同活动从正反两方面作用于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从正反两方面反馈于人类。
答案:(1)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
人类作用于环境
(3)环境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臭氧层破坏
酸雨
(4)②③
①④
⑥⑤
⑦⑧
13.【解析】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答案:(1)D
(2)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3)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