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思考:自古至今,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古代——我国科技曾经世界领先;
明清之后——我国科技渐渐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①背景
②成果
③意义
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1986年 )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有23人,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等)”。
“两弹一星” 战略发展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仇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1枚原子弹。
美国航母游弋于中国沿海
险恶的国际形势
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每天挨饿、身体浮肿。
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
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1)核科学
1964年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成果:
各国从原子弹到氢弹
惊人的一跃所用的时间
美国:7年零3个月
苏联:4年零3个月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2年零8个月
浙江嘉兴海盐县
秦山核电站
深圳大亚湾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工程开工,1994年两台机组投入商业营运,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其中70%电力供应香港,30%供应广东。通过核能发电,使广东和香港两地每年减少燃煤消耗370万吨,从而大大减少了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气体年排放量,包括CO2排放900万吨、SO2排放17万吨、NO三万吨,以及空气中的尘埃数千吨。
“两弹一星”的成功爆炸或发射及意义
1)中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A.时间: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B.意义:
C.中国在核技术上的使用承诺:
a.中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b.中国使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左)
二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新型的中远程地空导弹
中国各种导弹
中国发射地空导弹
中国发射洲际导弹
2)中国在导弹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进展
A. 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时间:1956年;院长:钱学森)
B.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0年)
C.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
D.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
E.洲际导弹首飞成功(1971年)
A. 时间、地点
1970年,甘肃酒泉
B.意义:
3)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3)卫星技术
“东方红一号”重量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1颗卫星的水平。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A. 时间、地点
1970年,甘肃酒泉
B.意义:
①中国: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3)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②世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4)“两弹一星”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1年,中国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率达90%以上。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2)载人航天
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①背景
②成果
③意义
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
“863计划”
星火计划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星球大战”计划的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计划”,而真正要防御的目标就是对美国进行袭击的洲际导弹。 “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此倡议。 美国政府于1985年1月4日正式公布。因此项计划扩展到宇宙空间并涉及太空武器。故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星球大战”计划
日本“科技立国”计划 在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形势推动下,1980年则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报告,被政府采纳。
1984年11月27日,日科学技术会议向首相提出“振兴科技政策大纲”,包含3大部类和96项重大研究课题。1985年3月28日,日政府对大纲正式确认。12月日本又发布了“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自认是“与美国SDI、欧洲‘尤里卡’相匹敌的高科技发展规划”。
1985年尤里卡计划
20世纪80年代,面对美国、日本日益激烈的竞争,西欧国家制定了一项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即“尤里卡计划”。尤里卡(EURECA)是“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的英文缩写。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欧洲企业的国家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它最显著的优点是,它不是一个确立了项目的研究计划,而是一个供欧洲合作的“开放框架”,实行“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参加单位自立地选题和确立合作伙伴、合作范围及合作方式。
“863计划”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根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发展《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目标。
王大珩(1915---2011)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1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成功飞行并顺利返航。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6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升空。航天员将在这次航天飞行中进行太空行走。如果此次出舱顺利,中国将成为继俄、美之后第3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中国首次、世界第二的“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天宫一号”轨道飞行器上开设课堂,由中国第2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老师,航天员聂海胜配合,航天员张晓光负责摄像,进行了约51分钟的太空授课,获得圆满成功。
(2)载人航天
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①背景
②成果
③意义
2、农业科技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
算一算
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1000斤
走近人物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①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②1973年,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并大面积推广,增产20%;
③2001,获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研究过程
(2)意义
①中国: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利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②世界: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2、农业科技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湖南日报2016年7月26日讯 以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名义设立的国际奖项“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今天下午在香港揭晓首届获奖名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获得该奖项的“可持续发展奖”,可获奖金2000万港元。
据悉,这是袁隆平院士获得的第23项国际国内大奖。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我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2015年,在云南省个旧市实施的“超优千号”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67.5公斤,首度实现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平均每公顷16吨的产量指标,并创造了百亩示范高产新纪录。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饥饿的女孩》:很显然这个孩子快死了,秃鹰正在耐心等待一顿大餐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获得最高科技奖
夫人比院士更开心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光盘行动与袁隆平哪个更重要?
(2)载人航天
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①背景
②成果
③意义
2、农业科技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
3、计算机技术与生物工程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1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65年9月17日,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应睐(1907--2001)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大大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有利于我们国际地位的提高。
计算机技术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生物技术有利于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
二、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作用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经济实力的增强;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和推动。
三、建国以来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1956年关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高层中是有分歧的,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而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当时中国高层军事发展路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 ( http: / / www.21cnjy.com )盾
B、经过之后十年奋斗中国即将拥有第一根“打狗棍”
C、当时中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核武器阻力重重
D、事实证明张爱萍将军的“打狗棍”战略已被否决www.21-cn-jy.com
2、“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2012·台州高二检测)从模仿追 ( http: / / www.21cnjy.com )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惊人”创举有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一五”期间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 )
A、“东方红一号”卫星
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来源:21cnj*y.co*m】
5、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②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③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两次交会对接成功。④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21·世纪*教育网
7、在第36届(201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中,由国防科技大学发明的“天河一号”,其峰值性能和实测性能两项指标双双超越美国的“美洲虎”(Jaguar)系统,位列世界第一,实现了“天河一号”从亚洲第一向世界第一的重大跨越。这反映出 ( )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
B、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计算机性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版权所有:21教育】
8、下列有关科学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促进教育手段更新;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③科技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全新的题材;④科学发展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 (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在某省人大会议上,王副省长作了《深化科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可能引用到的国家政策计划不包括 ( )
A、863计划
B、星火计划
C、两弹一星计划
D、火炬计划
10、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 )
A、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确立科技攻坚重点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三: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8分)21·cn·jy·com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10分)21*cnjy*com
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不少人主张发展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武器”,可见当时发展军事方向意见并不一致。而结合所学,最终“两弹一星”取得成功。故A、D错。而我国拥有原子弹时间为1964年,故B错。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从材料“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可得出选项①②符合题目要求。
3、【答案】A
【解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方红一号”,①正确;“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说法正确,②正确;“一五”期是指1953年至1957年,而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说法错误,故③排除;④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解答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是不是建国以来至今中国的科技成就;二是说法是否正确。2·1·c·n·j·y
4、【答案】C
【解析】从题中信息“在太空轨道升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可知是中国首次邀游太空,而且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符合这些信息的显然是C项。
5、【答案】B
【解析】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上的某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件的看法,属于个人认识的范畴。①③项是具体的史实;②④项中的“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故本题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历史研究的一般的方法。史评,就是根据资料得出结论,这要与具体的史识相区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对待史料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根据所学知识,袁隆平是科学家,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点评】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内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技发展也大踏步的前进,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21教育网
【点评】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各个方面,科技的进步同样是展示国家实力的表现。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①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发展促进教育手段更新;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③科技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全新的题材;④科学发展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都是科学所起的作用。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80年代前后我国发展高科技的不同目的和原因:
(1)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美国敌视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打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我国积极发展高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这时期,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高科技与经济结合,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9、【答案】C
【解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发展》说明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弹一星计划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定产物,与新时期不符,因此选C。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论是“向科学进军”的科技发展战略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都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的,都是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建国初期中国科技落后,所以只能提出“向科学进军”的科技战略,而后来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则可以提出“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www-2-1-cnjy-co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1、【答案】
(1)爱因斯坦:科学赐福还是降祸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4分) 21*cnjy*com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分)
共同取向: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2分)
(2)感动的原因:
①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②钱学森: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二人的精神:爱国;无私奉献;勇攀科学高峰;科学创新等。(6分,每点2分)
(3)作用: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精神;促进思想解放。(4分)21cnjy.com
客观世界:提高生产力,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密切世界联系;造福人类社会;维护世界和平。(6分,任答3点即可)
【考点】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邓小平和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知程度,要求学生思考两者的共性认识;第二问考查袁隆平和钱学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贡献史实;第三问综合考查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作用。2-1-c-n-j-y
【点评】科技的作用是辩证的,对人类文明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学生应该正确理解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要掌握科技的负面影响。【出处:21教育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1教育网
(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www.21-cn-jy.co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www-2-1-cnjy-com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出处:21教育名师】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版权所有:21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思考:自古至今,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成就
1、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仇视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②成果:1964年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成功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④“两弹一星”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1年,中国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率达90%以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1-c-n-j-y
(2)载人航天
①背景: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美国、西欧、日本纷纷发展高新科技;
中国推出863计划和星火计划,科技强国;
②成果: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成功飞行并顺利返航。
★2005年10月17日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6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升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航天员将在这次航天飞行中进行太空行走。如果此次出舱顺利,中国将成为继俄、美之后第3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2·1·c·n·j·y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首次、世界第二的“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天宫一号”轨道飞行器上开设课堂,由中国第2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老师,航天员聂海胜配合,航天员张晓光负责摄像,进行了约51分钟的太空授课,获得圆满成功。21cnjy.com
2、农业科技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研究过程
①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②1973年,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并大面积推广,增产20%;
③2001,获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
①中国: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利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②世界: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21·世纪*教育网
3、计算机技术与生物工程
(1)计算机技术: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1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2)生物工程:1965年9月17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二、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作用
1、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21*cnjy*com
2、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大大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3、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有利于我们国际地位的提高。【来源:21cnj*y.co*m】
4、计算机技术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生物技术有利于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
三、建国以来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3、经济实力的增强;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和推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