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6: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语文 必修上册·统编版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工作报告
产品发布推广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目标引领

了解建议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建议书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根据事实说话,学会论证说理;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目标引领
1.了解建议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的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工具书和网络,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培养理性思考、深入
认识问题的能力。
问题激疑
我们生活的家乡有独特的文化生活,其中蕴含着地方风俗、文化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考察家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等。
可以考察家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根据小组内的讨论,选择其中一项,详细展开讨论,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应该如何具体改进。
自主探究
了解家乡文化生活
节日与文化
钟敬文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自主探究
了解“建议书”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40多个。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自主探究
了解“建议书”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学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它。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自主探究
了解“建议书”
明确“建议书”的概念:
建议书是个人、单位和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文体。
自主探究
了解“建议书”
所提建议应当从家乡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切忌空泛。应先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同学讨论后再拟定建议。可以写成建议书,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
所提建议要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有利于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建议”要点
“建议书”要点
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体相同:
标题可以只写“建议书”三个字,有时为了突出建议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写《关于×××的建议(书)》。题目要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字体要大些。
建议书的对象可以是家乡的相关部门,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因为写作者的身份是中学生,所以在表达中不能是说教式,更不能是命令式,应是委婉的建议式。对部门的建议可以是理性分析为主,简要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要有依据,切忌根据个人好恶乱提建议。
合作解疑
交流探讨 汇总写作
(一)领会活动目的
1.增进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了解
2.训练写作协议书的能力
3.深入了解家乡(村镇和社区),提升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展开课堂讨论
1.明确家乡文化建设现状、特点,思考存在的问题等
2.分小组讨论,针对性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有建设性,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合作解疑
精讲点拨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家乡文化的介绍,培养学生撰写建议书的能力,提升学生文化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让我们面向日常生活,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
精讲点拨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让我们面向日常生活,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
阅读材料,针对材料中的现象,你对有关部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100字左右的建议书(正文)。
盲目地大拆大建,严重破坏了千百年来人类活动打造出来的城市风貌、田园图景及社会生态。在城市,老城迅速被荡平,新城迅速崛起:在农村,原生态的老村不断消失。一旦毁弃,再难觅回:祖屋没有了,故乡消失了,城市越来越陌生……拆走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城乡的记忆、文化。
课堂练习
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独有的风味,老城区、老村落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一旦毁弃,再难觅回,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其实城乡发展并不意味着拆旧建新,为此,我建议:拆建要遵循城乡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文化,立足长远,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乡特色建筑,使拆建真正利国利民。
恳切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我们的意见,衷心祝愿家乡越来越美!
课堂练习
知识建构
明确“建议书”的概念
了解“建议书”的要求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撰写建议书
标题
称呼
正文
结尾
落款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谢谢观看
语文 必修上册·统编版
工作报告
产品发布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