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10.2师说
韩愈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师、传、从、道”等实词词义,掌握“之、其、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借鉴本文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式等;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理解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观点;
引导学生认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和作用,分析其如何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理解韩愈所处时代 “师道不传” 的社会根源以及他提倡师道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对现代师生关系和学习观念有深入的思考。
【问题激疑】
赵朴初:“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韩山、韩江、韩堤、昌黎路、韩山师范学校、韩文公祠……
梁衡《读韩愈》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
性格特点:为人正直、敢于坦率直言。勤奋刻苦。
《论迎佛骨表》
关于勤奋的诗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1.韩愈,作者简介: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2.韩愈文章特点:
(1)“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不仅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甚至自己其他文章的话。
(2)自然随便、如话家常。
(3)吐辞造语精工,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二.背景介绍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 “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 “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 “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文学常识
1.解题
《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放在文题中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唐宋八大家”——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赞誉他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指的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钱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四.诵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 )焉 位卑( ) 近谀( )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贻之( )
五.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梳理文中批判的现象、提出的观点,填写表格:
段落 批判的现象(原文关键词) 确立的观点(原文句子) 论证重点
1 无(开篇立论)
2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 无(正面阐释) 择师标准与师生关系
4 无(举例佐证) 以实例证明师道之可行
2.分析结构逻辑:明确文章 “立论(提出从师必要性)— 驳论(批判耻学于师现象)— 立论(阐释择师标准与师生关系)— 例证(以李蟠为例强化观点)” 的 “破立结合” 结构,体会 “先破后立、层层深入” 的论证思路。
【合作解疑】
解读第一段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知识拓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解读第二段⑤。
思考1:第二段论述主要针对的哪一种现象?
思考2:当今士大夫耻于学师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思考3:从韩愈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勇敢批判中,你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思考4:第二段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完成表格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2 于其子
于其身
3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解读第三段
思考: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解读第四段
思考1: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
思考2:为什么要送给李蟠?
思考3:韩愈对李蟠的态度是怎样的?
思考4:本文写作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李蟠吗?
【精讲点拨】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
(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或师焉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四、一词多义
1.师
A.名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的人)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姓)
B.动词
①吾师道也/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
②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③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3.其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
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⑤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⑥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指圣人)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②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
③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④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比)
⑥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
⑦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5.之
A.代词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B.助词
① 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表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 (表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补语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得”)
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C.动词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6.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就)
②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⑤而耻学于师 (连词,表转折,却)
⑥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
⑧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却)
⑨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五、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 (被动句)
7.学于余 (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化常识
1.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 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 大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4.传: 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5.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二.今天的‘师道’有哪些新内涵?”(如教师的角色从 “知识传授者” 变为 “学习引导者”,“从师” 的范围扩展到网络、社会等),结合文中观点分析 “终身学习”“尊重多元导师” 的重要性。
思考:韩愈所处的时代,门阀制度仍然沿袭,他提出的“师道”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知识建构】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
作者敢于直面强大的社会流弊,公开倡导学古文、行古道,“奋不顾流俗,范笑侮”,旗帜鲜明,率先垂范,“招收后学,抗颜而为师”。正义凛然,敢于发声,“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3.总结:
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总结:
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链接高考】
试题解析
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这个特定情景,正是在座考生经历过的高中岁月,这种具备”反身性“的引入,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目送过往,剑指前方
额尔古纳在歌中唱道:“人生中最美的收藏,就是那些旧日时光。”高中三年,青春岁月尽付于千千回忆,每一点笑与泪水都向记忆的星空流淌去,在人生的港湾珍藏。回首过往,美好难断;远眺前方,北海虽赊。
你看着我们,仿佛看着三年来的喜怒哀乐,情谊悠长。
林特特说:“人生的各种经历,所有你挥挥手以为告别的,都在告别的那一刻真正属于你。”南飞的大雁与寒城北雪告别,飘零的秋叶与春夏缤纷告别,霖霖的雨季与干旱枯涸告别……而毕业的我们,与三年光阴告别,与亲爱的老师告别。那次次操场集会,是你组织着我们;那次次授业解惑,是你帮助着我们;那次次倾心交谈,是你引领着我们……你总是微笑,眼角的细纹藏满了说不尽的师生情;你看着我们,目光深沉而充满力量,让我们把三年的美好永远在心底收藏。
你看着我们,那般期望把时光拉长,赠予未来芬芳。
《朗读者》里说过:“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前路悠长,我们的身上寄托了所有人的殷切期盼,纵使山高水长,依旧未来可期。你的目光里,隐含着不忘初心的嘱托:人生苦短,唯有坚守心中的梦想,让初心不染尘埃,方可手绘蔚蓝图景,直指明天。你的目光里,也藏着那样的期许:梦想实现、如愿以偿、生活安康、人生辉煌……那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最朴实最真切的祝愿。
我们看着书,却穿透白纸黑字,奏响梦的华章。
海子有言:“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在你的目光的送别里,我们与过去挥手作别,奔向各自的未来。我们的身上肩负他人的期许,心中也满怀自己对梦的渴望。在这条成长之路上,我们挥洒汗水、砥砺前行,纵使未来比天还高,我们的志向也能齐于天空,我们的努力也能扶摇而上。我们不怕苦不怕难,哪怕只有最后的力气,也要爆发出最炽热的激情,让青春无悔,让生命燃烧。
离别是歌,唱尽“夕阳山外山”;离别是诗,写下“唯见长江天际流”。离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告别过去也是展望未来。目送过往,难舍难分的是你我的情谊;目指前方,可期可盼的是闪光的理想。可怜这纸短情长,说不尽心中百感交集……
【巩固训练】
基础达标题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21-22高一上·浙江·阶段练习)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20-21高一下·湖北黄冈·阶段练习)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3.(20-21高一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列缺霹雳 ②樯橹灰飞烟灭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梦啼妆泪红阑干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
4.(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24-25高一上·福建泉州·期末)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青,取之于蓝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不拘于时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②④/③⑥⑦⑧/⑤ B.①/②④/③⑦⑧/⑤/⑥
C.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6.(24-25高一上·福建泉州·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登高而招;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⑥其贤不及孔子; ⑦小学而大遗;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②⑧ B.②③⑥ C.③⑤⑥ D.④⑤⑦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7.(23-24高一上·天津红桥·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六艺指六种技基本才能,即礼(礼节)、乐(音乐)、射(骑射技术)、御(驾驭马车技、)书(书法)、数(算数)。
D.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师读书的风尚。
【文言文翻译】
8.(24-25高一上·江苏徐州·阶段练习)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名句名篇默写】
(2025·新疆喀什·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 , ”的择师准则。
(2)(24-25高三上·新疆乌鲁木齐·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韩愈在《师说》中从职责上将教师界定为“ ”,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
(4)《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 。
10.(24-25高一上·江苏徐州·阶段练习)完成默写。
(1)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 这两句是“ , ”。
(2)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
(3)《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 , ”的择师准则。
(4)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 ”。
(5)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一群体,第一次是将他们“ ”的行为与士大夫“耻学于师”的行为进行对比;第二次则借其来强调士大夫不从师就会产生“ ”的结果。
能力提升题
(24-25高一下·全国·假期作业)阅读《师说》中的文段,完成1-4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传授。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听说。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越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学有专长的人,与今天的专家学者意思相同。
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C.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给人治病。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宫吏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
B.“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C.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3-24高一上·云南玉溪·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9小题。
文本一: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本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疏奏,宪宗怒甚,将加极法。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出A多门B宰相C不专D机务E宫市之弊F谏官论G之不听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不拘于时”和文本二“由是知名于时”中的两个“于”意思不同。
B.“寻”的意思是“不久”,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的“寻”字意思不同。
C.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意思相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的奖励督促。
B.韩愈曾写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皇上不采纳意见还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正直敢谏,他上表反对唐宪宗供奉佛骨,触怒了皇帝,众人包括国戚权贵都认为他罪过太重。最后他被贬为潮州刺史。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人交往从不改变态度;他爱护提携后进,从他在公卿间推荐张籍、为李蟠写文章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8.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9.韩愈为什么上书反对“迎佛骨”?请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10.2师说
韩愈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师、传、从、道”等实词词义,掌握“之、其、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借鉴本文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式等;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理解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观点;
引导学生认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和作用,分析其如何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理解韩愈所处时代 “师道不传” 的社会根源以及他提倡师道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对现代师生关系和学习观念有深入的思考。
【问题激疑】
赵朴初:“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韩山、韩江、韩堤、昌黎路、韩山师范学校、韩文公祠……
梁衡《读韩愈》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
性格特点:为人正直、敢于坦率直言。勤奋刻苦。
《论迎佛骨表》
关于勤奋的诗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1.韩愈,作者简介: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2.韩愈文章特点:
(1)“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不仅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甚至自己其他文章的话。
(2)自然随便、如话家常。
(3)吐辞造语精工,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二.背景介绍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 “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 “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 “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文学常识
1.解题
《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放在文题中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唐宋八大家”——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赞誉他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指的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钱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四.诵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 )焉 位卑( ) 近谀( )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贻之( )
五.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梳理文中批判的现象、提出的观点,填写表格:
段落 批判的现象(原文关键词) 确立的观点(原文句子) 论证重点
1 无(开篇立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2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批判 “耻学于师” 的危害
3 无(正面阐释)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择师标准与师生关系
4 无(举例佐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以实例证明师道之可行
2.分析结构逻辑:明确文章 “立论(提出从师必要性)— 驳论(批判耻学于师现象)— 立论(阐释择师标准与师生关系)— 例证(以李蟠为例强化观点)” 的 “破立结合” 结构,体会 “先破后立、层层深入” 的论证思路。
【合作解疑】
解读第一段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知识拓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解读第二段⑤。
思考1:第二段论述主要针对的哪一种现象?
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思考2:当今士大夫耻于学师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思考3:从韩愈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勇敢批判中,你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纯粹、直率、真诚
思考4:第二段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完成表格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2 于其子
于其身
3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解读第三段
思考: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
解读第四段
思考1: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
送给李蟠
思考2:为什么要送给李蟠?
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思考3:韩愈对李蟠的态度是怎样的?
“嘉”:称赞、赞许,评价很高
思考4:本文写作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李蟠吗?
更是为了批判耻于学师的不良风气
【精讲点拨】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
(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或师焉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四、一词多义
1.师
A.名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的人)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姓)
B.动词
①吾师道也/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
②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③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3.其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
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⑤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⑥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指圣人)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②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
③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④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比)
⑥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
⑦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5.之
A.代词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B.助词
① 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表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 (表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补语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得”)
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C.动词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6.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就)
②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⑤而耻学于师 (连词,表转折,却)
⑥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
⑧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却)
⑨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五、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 (被动句)
7.学于余 (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化常识
1.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 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 大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4.传: 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5.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二.今天的‘师道’有哪些新内涵?”(如教师的角色从 “知识传授者” 变为 “学习引导者”,“从师” 的范围扩展到网络、社会等),结合文中观点分析 “终身学习”“尊重多元导师” 的重要性。
思考:韩愈所处的时代,门阀制度仍然沿袭,他提出的“师道”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1.针砭时弊,抨击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2.论述了从师是学习的正确途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指出了要跟随老师学习,才能解惑、成才。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具有积极意义的。
3.韩愈的“师道”具有创新性,打破了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的局限性,教师的职能不只是“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还包括“传道、解惑”。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职能有了全面的、崭新的理解,远远超出当时人们普遍理解,放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知识建构】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
作者敢于直面强大的社会流弊,公开倡导学古文、行古道,“奋不顾流俗,范笑侮”,旗帜鲜明,率先垂范,“招收后学,抗颜而为师”。正义凛然,敢于发声,“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总结:
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链接高考】
试题解析
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这个特定情景,正是在座考生经历过的高中岁月,这种具备”反身性“的引入,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目送过往,剑指前方
额尔古纳在歌中唱道:“人生中最美的收藏,就是那些旧日时光。”高中三年,青春岁月尽付于千千回忆,每一点笑与泪水都向记忆的星空流淌去,在人生的港湾珍藏。回首过往,美好难断;远眺前方,北海虽赊。
你看着我们,仿佛看着三年来的喜怒哀乐,情谊悠长。
林特特说:“人生的各种经历,所有你挥挥手以为告别的,都在告别的那一刻真正属于你。”南飞的大雁与寒城北雪告别,飘零的秋叶与春夏缤纷告别,霖霖的雨季与干旱枯涸告别……而毕业的我们,与三年光阴告别,与亲爱的老师告别。那次次操场集会,是你组织着我们;那次次授业解惑,是你帮助着我们;那次次倾心交谈,是你引领着我们……你总是微笑,眼角的细纹藏满了说不尽的师生情;你看着我们,目光深沉而充满力量,让我们把三年的美好永远在心底收藏。
你看着我们,那般期望把时光拉长,赠予未来芬芳。
《朗读者》里说过:“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前路悠长,我们的身上寄托了所有人的殷切期盼,纵使山高水长,依旧未来可期。你的目光里,隐含着不忘初心的嘱托:人生苦短,唯有坚守心中的梦想,让初心不染尘埃,方可手绘蔚蓝图景,直指明天。你的目光里,也藏着那样的期许:梦想实现、如愿以偿、生活安康、人生辉煌……那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最朴实最真切的祝愿。
我们看着书,却穿透白纸黑字,奏响梦的华章。
海子有言:“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在你的目光的送别里,我们与过去挥手作别,奔向各自的未来。我们的身上肩负他人的期许,心中也满怀自己对梦的渴望。在这条成长之路上,我们挥洒汗水、砥砺前行,纵使未来比天还高,我们的志向也能齐于天空,我们的努力也能扶摇而上。我们不怕苦不怕难,哪怕只有最后的力气,也要爆发出最炽热的激情,让青春无悔,让生命燃烧。
离别是歌,唱尽“夕阳山外山”;离别是诗,写下“唯见长江天际流”。离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告别过去也是展望未来。目送过往,难舍难分的是你我的情谊;目指前方,可期可盼的是闪光的理想。可怜这纸短情长,说不尽心中百感交集……
【巩固训练】
基础达标题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21-22高一上·浙江·阶段练习)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C
【知识点】一般文言虚词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B.第一个“之”,代词,这类;第二个“之”,助词,用于所字结构前,不译。
C.两个“于”,介词,比。
D.第一个“其”,语气词,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 ;第二个“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故选C。
2.(20-21高一下·湖北黄冈·阶段练习)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答案】C
【知识点】一般文言虚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中“于”是介词,从;
③“于其身也”中“于”是介词,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是介词,比;
⑤“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被;
⑥“学于余”中“于”是介词,向。
只有①⑥相同。
故选C。
3.(20-21高一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列缺霹雳 ②樯橹灰飞烟灭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梦啼妆泪红阑干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列”通“裂”,分裂。④“知”通“智”,智慧。⑤“生”通“性”,本性,生性。⑥“有”通“又”,再次;“暴”同“曝”,暴晒。⑦“受”通“授”,教授。
故选D。
4.(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项,“受”,通“授”,传授。
B项,“不”,通“否”。
D项,“食”,通“饲”,喂。
故选C。
5.(24-25高一上·福建泉州·期末)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青,取之于蓝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不拘于时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②④/③⑥⑦⑧/⑤ B.①/②④/③⑦⑧/⑤/⑥
C.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答案】B
【知识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利”“强”是后置定语,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②判断句,“……,非……也”是标志。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③状语后置句,“于蓝”是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句意: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
④判断句,“……者,……也”为标志。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⑤宾语前置句,“之”是标志,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⑥被动句,“于”是标志。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
⑦状语后置句,“于师”是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⑧状语后置句,“于弟子”是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或: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
①定语后置;②④判断句;③⑦⑧状语后置;⑤宾语前置;⑥被动句。
故选B。
6.(24-25高一上·福建泉州·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登高而招;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⑥其贤不及孔子; ⑦小学而大遗;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②⑧ B.②③⑥ C.③⑤⑥ D.④⑤⑦
【答案】C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般文言虚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③“登高”,古今同义,登上高处。句意:登上高处招手。
④“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⑤“相似”,古今同义,相仿、相像,接近。句意:他和他年纪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⑥“不及”,古今同义,比不上。句意: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
⑦“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义:指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句意:小的方面学习了而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
⑧“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
古今意义相同的是③⑤⑥。
故选C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7.(23-24高一上·天津红桥·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六艺指六种技基本才能,即礼(礼节)、乐(音乐)、射(骑射技术)、御(驾驭马车技、)书(书法)、数(算数)。
D.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师读书的风尚。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综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错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六艺指儒家的六种经书《书》、《诗》、《易》、《礼》、《乐》、《春秋》。
故选C。
【文言文翻译】
8.(24-25高一上·江苏徐州·阶段练习)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
(3)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他都全面学习,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4)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借助;“舆马”,车马;“利足”,善于行走;“致”,到达;“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
(2)“是故”,因此;“圣(第一个)”,圣人;“圣(第二个)”,圣明;“愚(第一个)”,愚人;“愚(第二个)”,愚昧;“所以”,……的原因;“其”,大概。
(3)“通”,全面;“习”,学习;“拘”,被限制。
(4)“惑”,疑惑;“或”,有的(人);“师”,从师学习;“不”,通“否”。
【名句名篇默写】
(2025·新疆喀什·三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 , ”的择师准则。
(2)(24-25高三上·新疆乌鲁木齐·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韩愈在《师说》中从职责上将教师界定为“ ”,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
(4)《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 。
【答案】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知识点】名篇名句默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暝”、“惑”、“读”、“臾”。 “材”
10.(24-25高一上·江苏徐州·阶段练习)完成默写。
(1)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 这两句是“ , ”。
(2)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
(3)《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 , ”的择师准则。
(4)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 ”。
(5)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一群体,第一次是将他们“ ”的行为与士大夫“耻学于师”的行为进行对比;第二次则借其来强调士大夫不从师就会产生“ ”的结果。
【答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知识点】名篇名句默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能力提升题
(24-25高一下·全国·假期作业)阅读《师说》中的文段,完成1-4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传授。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听说。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越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学有专长的人,与今天的专家学者意思相同。
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C.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给人治病。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宫吏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
B.“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C.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B 2.A 3.A
4.(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对于巫医、乐师、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知识点】韩愈(768-824)、论说文
【导语】《师说》选段批判师道沦丧。开篇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借古今、圣愚对比,揭露士大夫耻于从师之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将师道提至真理传承高度,“小学而大遗”批评时人重技艺轻大道。韩愈用多重对比、反讽(如巫医乐师比士大夫重师道),论证逻辑与情感兼具,尽显“文起八代之衰”的雄辩文风。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B.“听说”错误。“闻”,懂得,明白。句意: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C.正确。句意: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D.正确。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和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A.“学有专长的人,与今天的专家学者意思相同”错误。“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有专长的人。文中意义与今天的专家学者意思不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借古讽今”错误。应为“借古非今”,指用历史故事非难当今。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道”,道理。
(2)“齿”,并列,排列;“乃”,竟,竟然;第二个“其”,难道,表反问;“可怪”,值得奇怪,令人诧异。
(23-24高一上·云南玉溪·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9小题。
文本一: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本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疏奏,宪宗怒甚,将加极法。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出A多门B宰相C不专D机务E宫市之弊F谏官论G之不听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不拘于时”和文本二“由是知名于时”中的两个“于”意思不同。
B.“寻”的意思是“不久”,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的“寻”字意思不同。
C.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意思相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的奖励督促。
B.韩愈曾写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皇上不采纳意见还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正直敢谏,他上表反对唐宪宗供奉佛骨,触怒了皇帝,众人包括国戚权贵都认为他罪过太重。最后他被贬为潮州刺史。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人交往从不改变态度;他爱护提携后进,从他在公卿间推荐张籍、为李蟠写文章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8.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9.韩愈为什么上书反对“迎佛骨”?请简要说明。
【答案】5.BEF 6.B 7.C
8.(1)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到罢黜放逐,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
9.①朝廷兴师动众;
②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极力追捧;
③百姓不惜耗尽家产甚至伤害身体;
④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
【知识点】韩愈(768-824)、刘昫等、《旧唐书》
【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讲述了李氏子蟠与韩愈的故事,展现了韩愈的学术成就、政治立场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文本一通过韩愈为李氏子蟠作《师说》,体现了他对古道的推崇和对后学的提携。文本二则详细描述了韩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幼年孤苦、刻苦求学、直言敢谏、反对佛教以及提携后进等,突出了他作为儒家学者的坚定立场和正直品格。两则材料共同塑造了韩愈作为一位学识渊博、敢于直言、重视教育的历史人物形象。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
“政出多门”为主谓结构,“政”是主语,“出多门”是谓语和后置状语,应为“(于)多门出”,结构完整,B处断开;
“宰相不专机务”为主谓结构,“宰相”是主语,“不专机务”是谓语,表意完整,E处断开;
“宫市之弊”为偏正结构,“宫市”为修饰语,“弊”是中心语,F处断开。
故选BEF。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被/在。句意:不被时俗所拘束。/因此在当时很有名声。
B.错误。均为不久的意思。句意: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最终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C.正确。均为边宴饮边叙谈的意思。句意:就和他们边宴饮边叙谈。/彼此久别重逢边宴饮边叙谈,心中念念不忘旧日的情谊。
D.正确。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众人包括国戚权贵都认为他罪过太重”错误。由材料二“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可知,国戚权贵认为对韩愈的惩处太重。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的风尚;“贻”,赠送。
(2)“累”,多次;“摈黜”,罢黜放逐;“自喻”,宾语前置,开导自己。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可知,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从朝廷的角度看,朝廷太过于看重迎佛骨一事,兴师动众,所以韩愈上书反对“迎佛骨”。
②根据材料二“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可知,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从臣子和百姓的态度看,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极力追捧,所以韩愈上书反对“迎佛骨”。
③根据材料二“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可知,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所以从百姓的行为来看,百姓不惜耗尽家产甚至伤害身体,所以韩愈上书反对“迎佛骨”。
④根据材料二“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可知,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从韩愈自身而言,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所以韩愈上书反对“迎佛骨”。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被时俗所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文本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因此在当时很有名声。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呈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这种现象,皇帝不听从,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论佛骨表》劝谏这件事。表疏奏上,宪宗很生气,准备对韩愈处以极刑。这时人们都震惊惋惜,就连国戚权贵也都认为对韩愈的惩处太重了,由于人们依顺事理求情,这才贬他为潮州刺史。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边宴饮边叙谈,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