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3: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鲁迅以儿童视角回忆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充分展示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但无忧无虑的童年终将逝去,“三味书屋”又将开启“我”怎样的成长旅程呢?我们这节课继续探究。
导学二
课堂导学
告别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
身为学童的“我”,面对求学生活,面对寿镜吾老师,内心萌生了怎样的情感 默读课文第10~24段,围绕五个关于读书的片段,梳理“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①已从原本的陌生和不理解变为适应
②一开始是恭敬的,而提问被呵斥“不知道”,“我”心中有怨愤之情
片段一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书塾生活,“我”能积极地投人学习中,跟上学习的节奏
片段二
片段三
④“我”将读书视作一种游戏,以开玩笑一般的心情在调侃读书这件事
片段四

⑤朦胧地感受到读书是一件神圣而有乐趣的事情
⑥趁着老师投入地朗读之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的窃喜
从恐惧读书、怨愤老师不回答问题到适应老师、按部就班地学习,虽然有些顽皮的表现,但已然从一个在家玩耍的学龄前儿童转变为一个热爱学习、乐于参加集体生活的读书郎。
通过梳理这五个关于读书的片段,我发现“我”在三味书屋中经历了这样的成长变化:
精读研析
【辨析“三味书屋”之“严”与“趣”】
1.带着问题默读第10-24段:你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还是“趣”?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默读完成后,开展小组合作探讨,并指定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为什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抱有不同态度?鲁迅先生在这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行礼
两次行礼——拜孔子、拜先生:严格的学习规矩。
对着扁和鹿行礼、“算是”:对规矩的调侃。


(2)课堂
“不应该问”“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压抑的学习氛围。
偷跑进书屋后面的园子、“人声鼎沸”地读书、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天真、可爱的童心。


问“怪哉虫”体现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抑制了儿童的好奇心,但天真、可爱的童心是压抑不住的。
(3)先生
“怒色”“人都到那里去了”:疾言厉色的先生。
“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陶醉而可亲的先生。


严厉的先生,并不常用体罚的手段。课堂上,严厉的先生与调皮的儿童都自得其乐。
我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厉的。繁复的规矩、压抑的学习氛围、古板的老师……这些都和“百草园”自由、纯粹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儿时的“我”对枯燥的学习生活是反感与厌恶的。
我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乐趣的。虽然儿时的“我”经历了艰苦、枯燥的学习过程,但孩童天真、可爱的心灵更赋予这段生活以色彩与欢乐。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寄寓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成长的两个精神空间,“百草园”中自由、无虑的成长岁月和“三味书屋”中严厉、枯燥的学习经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正是借此表达对孩童纯真、美好天性的赞美,对快乐童年的怀恋。
“我”在“百草园”中感受到了自由、纯粹的童年快乐,而在“三味书屋”中体会到压抑、沉重的成长压力。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保护孩童天真本性的重要性,也更清楚地认识了封建教育的落后与腐朽。
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寄寓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走进寿镜吾老先生】
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寿镜吾老先生?
从中可看出寿镜吾是个怎样的老师?
外貌描写
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应出他的学识渊博;
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
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
语言描写
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是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第16段写“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为什么“后来却好起来了”?
“好起来”的原因没有正面说出来,但从“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我”的勤奋好学才博得了先生的好感。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导学三
课堂导学
叙事视角鉴赏
作者主要以儿童视角回顾了童年往事,同时穿插了长大后的成人视角。默读课文,摘录文中分别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句子,品味其视角之妙。完成任务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小贴士
“叙事视角”就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和方式。它使叙事内容、结构、语言都带上了故事讲述者的思维特征。
【示例】
儿童视角: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视角之妙:
这句话洋溢着童真童趣。“我”怀揣着对“成仙”的强烈好奇和向往之心,看似在破坏泥墙,实则在探索着自然的奥妙。孩子的天真、执着通过儿童视角就表现出来了。
儿童视角: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视角之妙:
这句话中还原了“我”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恋恋不舍,对上学感到陌生而恐慌的感受。下文的多个“也许"表现了孩子对上学的原因并不了解,仍然沉浸于自在玩耍的情境里。
成人视角: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视角之妙:
本句中,成年鲁迅用“Ade”向童年告别,既自然巧妙地衔接了上文的回忆,又表达了成年人对童年匆匆消逝的无限怀念。
拓展
课后拓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句话与《朝花夕拾》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高度相似。请结合下面的片段,完成相应的任务。
【片段一】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二】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阿长与<山海经>》
【片段三】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藤野先生》
根据摘录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丢失的东西有 、 和 。在这些丢失的物品中任选一件,结合书中相关内容,分析它蕴含的情感。
根据摘录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丢失的东西
有 、 和 。在这些丢失的物品中任选一件,结合书中相关内容,分析它蕴含的情感。
[示例1]
《山海经》是长妈妈告假回家时特意买给“我”的,蕴含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她的怀念之情。
[示例2]
绣像是“我”童年期间在三味书屋求学过程中,自己亲手画的,蕴含了“我”在三味书屋时的回忆与乐趣。
[示例3]
讲义是“我”在日本求学时,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主动帮忙修改的,蕴含了他对“我的关怀、照顾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绣像
木刻的《山海经》
藤野先生所改正的讲义
板书设计
陈设及行礼(威严)
提问受斥(严厉)
后园玩耍(自由)
师生读书(枯燥)
偷描绣像(珍惜)
有趣的景色(欣赏)
迷人的传说(神秘)
捕鸟的乐趣(惊喜)
百草园
三味
书屋
枯燥
无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欢乐
有趣
对比
关于这篇课文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说法可供参考。你的观点是怎样的?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多维探究,理解主题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下 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