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多彩中国——自然环境
@一专题概览
@一专题训练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中国地形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山脉及其地理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D )
A.A—大兴安岭—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界线
B.B—秦岭—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
C.C—天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界线
D.D—横断山脉—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2.下列关于图中甲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黄海
B.南北支流众多,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航运价值高,被誉为“黄金水道”
D.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分析降水量分布状况是认识区域差异的重要内容。如图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和“四地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3~5题。
3.四地中( D )
A.甲地降水季节变化最大
B.乙地雨季最长
C.丙地7月降水量最大
D.丁地年降水量最大
4.乙地为( B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5.我国年降水量( D )
A.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加
B.沿北纬40°线自东向西递增
C.沿东经120°线自北向南递减
D.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跨学科·语文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述地理规律、地理景观的名词佳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景象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词中的“春风”是指冬季风
D.“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全国创新考法2025年3月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但部分地区仍乍暖还寒。如图示意3月6日全国入春进程。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季节划分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C )
A.地势 B.风向 C.气温 D.降水
8.我国东部地区入春进程的方向一般是( A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9.下列地区处于“乍暖还寒”的是( B )
A.四川东部 B.湖南北部
C.福建西部 D.陕西南部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如图为“新疆阿克苏位置示意图及某果农的网店销售广告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新疆阿克苏位于( A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吐鲁番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1.冰糖心苹果已经成为该地一张亮丽的名片,这里苹果糖分足的主要原因是( B )
A.天山冰雪融水的灌溉
B.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生长期气温低
D.河谷地区湿度较大
跨学科·语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李白描述黄河和太行山的诗句。如图示意黄河和太行山脉的位置,读图完成12~13题。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黄河的水文特征是( B )
A.含沙量大 B.有结冰期
C.流量稳定 D.流速快
13.有关太行山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
C.黄土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D.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
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之一,将大量电力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地区。如图示意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据此完成14~16题。
14.长江干流从乌东德水电站到葛洲坝水电站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D )
A.青、川、滇、湘 B.藏、川、滇、皖
C.川、贵、粤、沪 D.川、滇、渝、鄂
15.图示河段水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地势落差大 B.水量稳定
C.无结冰期 D.河道宽阔
16.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有利影响有( C )
①改善空气质量 ②增加旅游资源 ③缓解能源紧张 ④优化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结合“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②是 太行山脉 ,该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区分别为: 华北平原 和 黄土高原 。①②④三列山脉都位于我国地势第 二、三 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2)③山脉是 秦岭 ,该山脉北侧的温度带是 暖温带 ,南侧的温度带是 亚热带 。
(3)长江、黄河均发源于地形区A 青藏高原 。B是 喜马拉雅 山脉。
(4)从地形角度回答,与C河段相比,长江的D河段航运更发达的原因。
D河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流水量大,工农业发达。
18.结合“我国部分城市常年入冬时间分布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些年来,很多老年人过起了“候鸟”式的生活,北方群众搭乘“越冬专列”到南方地区生活一段时间。该专列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南下,直达三亚市。
(1)“越冬专列”从哈尔滨出发,跨越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秦岭 (山脉)— 淮河 (河流)一线,抵达广东湛江后乘船横渡 琼州海峡 (海峡),到达三亚市。
(2)入冬时间,拉萨早于武汉,影响因素是 地形地势 ;北京早于武汉,影响因素是 纬度因素 。“候鸟”式生活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 南北温差大 。
(3)“越冬专列”自北向南,依次穿过的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 长江中下游平原 和东南丘陵都位于我国地势的 第三级 阶梯上,该阶梯地形以 平原 、丘陵为主。
(4)“候鸟老人”打算到三亚越冬,你建议他们携带的物品有 防晒霜、太阳帽、单衣 。
19.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多年来,黄河流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源头活水,成就大河奔流
材料一 图1示意玛曲县的牧场和固沙的草方格,图2示意黄河流域水系。
材料二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甘肃省玛曲县,曾经草原沙化、湖泊湿地水量减少,生态环境脆弱。现在的玛曲县草原、沼泽广布,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以不足黄河5%的流域面积,贡献了20%的水资源量。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河发源于 青藏地区 (四大地理区域),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高寒 ,生态环境脆弱。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今的黄河水逐渐变清。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玛曲县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
固定草方格;恢复水域面积;退耕还草等。
中游治沙,实现沙退水清
材料三 陕西榆林由“沙漠之城”转变为“绿色之城”,成为首个沙区森林城市。如表示意陕西榆林地区2010年、2021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土地利 用类型 耕地 草地 林(果)地 其他 用地
2010年 24.01% 27.51% 33.23% 15.25%
2021年 21.90% 36.42% 34.40% 7.28%
(3)根据图2和上表,分析榆林地区生态治理后,黄河榆林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水量增大,含沙量变小。
(4)经验总结:农业生产中,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应遵循 因地制宜 原则。
大河之洲,描绘生态画卷
材料四 2021年山东省在黄河口创建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通过水库“调水调沙”进行生态补水,关停油井,腾出空间,黄河三角洲变为生物天堂。在此繁殖、越冬或迁徙的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86种,600多万只;碱蓬、芦苇等植物迅速生长;沿海滩涂文蛤、梭子蟹等水产丰富,渔民们收入可观。
(5)据材料四,请分析山东省在黄河口建设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后的积极影响。(请从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任选一方面作答)
成为越冬鸟类的天堂,生物种类及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面积增加,海产品数量增加;渔民收入增加。专题二 多彩中国——自然环境
@一专题概览
@一专题训练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中国地形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山脉及其地理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A.A—大兴安岭—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界线
B.B—秦岭—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
C.C—天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界线
D.D—横断山脉—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2.下列关于图中甲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黄海
B.南北支流众多,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航运价值高,被誉为“黄金水道”
D.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分析降水量分布状况是认识区域差异的重要内容。如图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和“四地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3~5题。
3.四地中( )
A.甲地降水季节变化最大
B.乙地雨季最长
C.丙地7月降水量最大
D.丁地年降水量最大
4.乙地为(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5.我国年降水量( )
A.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加
B.沿北纬40°线自东向西递增
C.沿东经120°线自北向南递减
D.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跨学科·语文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述地理规律、地理景观的名词佳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景象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词中的“春风”是指冬季风
D.“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全国创新考法2025年3月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但部分地区仍乍暖还寒。如图示意3月6日全国入春进程。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季节划分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
A.地势 B.风向 C.气温 D.降水
8.我国东部地区入春进程的方向一般是(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9.下列地区处于“乍暖还寒”的是( )
A.四川东部 B.湖南北部
C.福建西部 D.陕西南部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如图为“新疆阿克苏位置示意图及某果农的网店销售广告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新疆阿克苏位于(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吐鲁番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1.冰糖心苹果已经成为该地一张亮丽的名片,这里苹果糖分足的主要原因是( )
A.天山冰雪融水的灌溉
B.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生长期气温低
D.河谷地区湿度较大
跨学科·语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李白描述黄河和太行山的诗句。如图示意黄河和太行山脉的位置,读图完成12~13题。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黄河的水文特征是( )
A.含沙量大 B.有结冰期
C.流量稳定 D.流速快
13.有关太行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
C.黄土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D.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
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之一,将大量电力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地区。如图示意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据此完成14~16题。
14.长江干流从乌东德水电站到葛洲坝水电站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青、川、滇、湘 B.藏、川、滇、皖
C.川、贵、粤、沪 D.川、滇、渝、鄂
15.图示河段水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落差大 B.水量稳定
C.无结冰期 D.河道宽阔
16.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有利影响有( )
①改善空气质量 ②增加旅游资源 ③缓解能源紧张 ④优化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结合“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②是 ,该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区分别为: 和 。①②④三列山脉都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2)③山脉是 ,该山脉北侧的温度带是 ,南侧的温度带是 。
(3)长江、黄河均发源于地形区A 。B是 山脉。
(4)从地形角度回答,与C河段相比,长江的D河段航运更发达的原因。
18.结合“我国部分城市常年入冬时间分布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些年来,很多老年人过起了“候鸟”式的生活,北方群众搭乘“越冬专列”到南方地区生活一段时间。该专列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南下,直达三亚市。
(1)“越冬专列”从哈尔滨出发,跨越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山脉)— (河流)一线,抵达广东湛江后乘船横渡 (海峡),到达三亚市。
(2)入冬时间,拉萨早于武汉,影响因素是 ;北京早于武汉,影响因素是 。“候鸟”式生活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 。
(3)“越冬专列”自北向南,依次穿过的东北平原、 、 和东南丘陵都位于我国地势的 阶梯上,该阶梯地形以 、丘陵为主。
(4)“候鸟老人”打算到三亚越冬,你建议他们携带的物品有 。
19.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多年来,黄河流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源头活水,成就大河奔流
材料一 图1示意玛曲县的牧场和固沙的草方格,图2示意黄河流域水系。
材料二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甘肃省玛曲县,曾经草原沙化、湖泊湿地水量减少,生态环境脆弱。现在的玛曲县草原、沼泽广布,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以不足黄河5%的流域面积,贡献了20%的水资源量。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河发源于 (四大地理区域),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生态环境脆弱。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今的黄河水逐渐变清。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玛曲县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
中游治沙,实现沙退水清
材料三 陕西榆林由“沙漠之城”转变为“绿色之城”,成为首个沙区森林城市。如表示意陕西榆林地区2010年、2021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土地利 用类型 耕地 草地 林(果)地 其他 用地
2010年 24.01% 27.51% 33.23% 15.25%
2021年 21.90% 36.42% 34.40% 7.28%
(3)根据图2和上表,分析榆林地区生态治理后,黄河榆林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4)经验总结:农业生产中,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应遵循 原则。
大河之洲,描绘生态画卷
材料四 2021年山东省在黄河口创建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通过水库“调水调沙”进行生态补水,关停油井,腾出空间,黄河三角洲变为生物天堂。在此繁殖、越冬或迁徙的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86种,600多万只;碱蓬、芦苇等植物迅速生长;沿海滩涂文蛤、梭子蟹等水产丰富,渔民们收入可观。
(5)据材料四,请分析山东省在黄河口建设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后的积极影响。(请从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任选一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