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少年说 (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中国少年说 (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09: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时练习卷(13课)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中国少年勇挑重担,少年中国前程似锦。”梁启超先生的赤诚之心让同学们深受鼓舞,班级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请同学们积极参与。
课文基础进阶
一、小语准备把下面的语段作为演讲稿,请你读一读,完成练习。
在一片泻满阳光的疆土上,袁隆平教授带着坚定的信念,投身水稻研究shì yàn(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一愿景,就是他奋斗终生的目标。他像一条有着逆鳞qián xíng( )于海底的巨龙,在科研的海洋中游弋,寻找着突破的契机。几十年来,他凭借真正的科研精神和巨大贡献,将身上liú xiè( )的光辉隐入时间的烟尘,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执着与毅力让人感到震惶(huáng huán)与敬佩。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番痛苦,从胎(tái tāi)儿到知识渊博的少年,我们的每一段经历都会变成宝贵的财富。请坚定我们的初心,地履其黄,向榜样们学习,拒绝悠哉(zāi cāi)度日!
1.小语有几个字音不确定,请你帮他用“ ”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演讲稿中有几处空缺,请你根据小语写下的拼音在括号内写出词语。
3.下列加点字与“地履其黄”的“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 B.步履艰难 C.如履薄冰 D.履历
二、小语积累了几个好词,请帮他填入括号内。(填序号)
① 来日方长 ②一泻汪洋 ③前途似海 ④ 风尘吸张
面对模拟考试的失利,小洋没有灰心丧气,因为她知道,( ),只要努力,终会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这次考了第一名,我给她发了一条信息祝福她( ),学业有成。
三、小语在查找演讲用的资料时遇到几处疑问,请你帮他选一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故今日之责任”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
A.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B.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C.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
D.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B.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C.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D.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3.小语想在演讲稿中加入这两句话,下列最能打动听众的一项是(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A.语调低沉缓慢,读出胸有成竹的气势。
B.语调低沉缓慢,读出决心振兴中华的担当。C.语调激昂有力,读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D.语调激昂有力,读出建设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
4.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B.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C.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D.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阅读素养攀升
四、小语在演讲前研读课文,体会梁启超的爱国之情。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8分)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①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萮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照编导图根据选文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第一行填一填,第二行选一选)(8分)
①象征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②象征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③象征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④象征少年中国的奋力崛起
2.下列对文中画“ ”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老年人都已老了,建设国家只能靠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B.中国并非“老大帝国”,而是有着灿烂前景的“少年中国”。
C.创造强大未来之国,责任在少年身上,少年强大则国强大。
D.少年中国是作者的理想,中国少年是实现理想的希望。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第①自然段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
B.选文第②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少年中国的祝福。
C.作者表明“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D.选文突出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感情炽热,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
4.阅读要素资料中,作者对老年人和少年人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进行分析,表现出对中国少年的 以及对未来中国的 。(4分)
资料: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五、小语又选取了一篇文章作为演讲稿的素材,读一读,完成练习。(13分)
陈嘉庚办学
① 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②十七岁时,陈嘉庚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凭着他的辛勤劳作和诚信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但远在异乡的他时时想念着自己的故乡————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今厦门市集美区)。
③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④ 当经过小时候念书的私塾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闭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⑤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公众号※豫见清北
⑥“这些钱是你下南洋辛辛苦苦挣来的呀!怎么能就这样都用掉呢 ”妻子有些犹豫。
⑦“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在陈嘉庚的耐心劝说下,妻子被说服了。
⑧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又响起来了。陈嘉庚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
⑨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
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
兴办学校。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
师范,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
校、商科学校……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这时的陈嘉庚已年近五旬,两鬓染上了斑斑白霜。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
背景资料: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陈嘉庚先生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女子师范及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门学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义举,深为海内外人士所敬仰,曾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下列对短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时时”可以看出陈嘉庚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为下文他在家乡兴办学校作铺垫。
;第④自然段中“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一句可知,陈嘉庚为了家乡孩子的上学问题十分忧虑。
C.从第⑨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源源不断”可知,陈嘉庚创办的学校很多,并且是持续创办的。
D.陈嘉庚在十七岁时就开始想着创办学校。
2.阅读第⑨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补全批注。(3分)
3.从第⑧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是(3分)( )
A.陶醉 B.哀伤 C.欣慰 D.担忧
4.陈嘉庚在不同时期分别做了什么事 先把下面的时间轴补充完整,再结合文末的背景资料体会人物品质。(4分)
由陈嘉庚的人生经历,我体会到他 的品质。
六、小语想请你一起查找资料,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为强国梦想而奋斗的人物,简单写一写他(她)的故事,为演讲做准备。(100字左右)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一、1. huáng tāi zāi 2. 试验 潜行 流泻
3. C解析:“地履其黄”中的“履”意思是踩过、走过。A项“履”的意思是鞋子;B项“履”的意思是脚步;C项中的“履”的意思是踩过,与语段中的相同;D项“履”的意思是经历。
二、① ③
三、1. D解析:题干中“故”的意思是“所以,因此”。A项中,“故”的意思是“朋友,友情”;B项中,“故”的意思是“故意,有意”;C项中,“故”的意思是“原来的,从前的,旧的”;D项中,“故”的意思是“所以,因此”。
2. C解析:正确的节奏划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3. D解析:这两句话既赞颂少年中国,又讴歌中国少年,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所以朗读时语调应激昂有力,读出建设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
4. D解析:A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四、1.红日 乳虎 奇花 干将 ① ④ ③②(每空1分)
2. A(3分)解析:画“ ”句主要讲述的是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和期望,没有否认老年人对国家的建设所做的贡献,因此A 项说法太过绝对,所以此句表述错误。
3. B(3分)解析:选文第②自然段直抒胸臆,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4.赞美与歌颂 向往与期盼(每空2分)
五、1. D(3分)解析: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可知,“几年后”陈嘉庚回到家乡才开始想着创办学校,因此D项说法有误。
辛养人才,建设祖国 少年强则国强 国雄于步球(每空1分)
3. C(3分)解析:结合第⑧自然段“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又响起来了。陈嘉庚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可知,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陈嘉庚是欣慰的。
4.(1)到新加坡学做生意 (2)拼命赚钱,在家乡兴办学校 (3)用自己全部积蓄创办厦门大学热爱祖国、关心教育(每空1分)
六、示例:在国外技术垄断、国内技术领域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年轻的黄旭华成为核潜艇研制副总工程师。他隐姓埋名,一干就是30年。在研究核潜艇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没有阻挡他研究的步伐。终于在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