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旅游资源评价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旅游资源评价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6 16:5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9张PPT。 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阅读下图,探究分析该图反映了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提示: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旅游开发活动对当地水资源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旅游业大量用水与废水排放,使当地水资源不足,水体产生污染。2.阅读下图,思考分析旅游交通对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利影响?造成这种影响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提示:大气污染加重。旅游交通,交通工具排放尾气。
其他因素:(1)游客增加,呼吸排放水汽、二氧化碳;(2)餐饮业发展,烹饪的废气。造成景区大气污染,尤其旅游交通,是造成景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3.阅读下图,思考分析下列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有什么不利影响?提示: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游客的生活用品、食品包装随意丢弃,会造成交通线附近和旅游区内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直接危害到旅游环境和景区形象,现已成为旅游业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4.阅读案例:20世纪90年代后期,张家界修建了号称“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等人工设施,旅游接待区遍布宾馆酒店,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当地政府启动拆迁工程,拟恢复核心景区原始风貌并控制游客数量。思考分析为什么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
提示:珍贵自然遗产面临威胁。(1)旅游规模扩大,造成生态环境沉重的压力;(2)开发干预过多,自然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环境)破坏,许多宝贵的地理景观和文化古迹面临开发性破坏。5.阅读材料:
材料一 彝族火把节原先只是小规模、分散地在彝族山寨中举行,火把用带刺的灌木制作。火把节成为著名旅游品牌后,凡有彝族聚居的县、市争相举办盛大的火把节,而且火把越做越大。某县一次火把晚会,全城变成火的世界,大街上的“火龙”长达千米。火把用松木干制而成,旁观的老人说:“火把闪闪,山上树倒”。材料二 某亚热带丘陵地区一佛教名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景区管理处为突出山林地区特色吸引游客,准备修建一大型野味餐馆。
探究分析上述与旅游有关的活动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从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景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旅游活动规模过大,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结构失衡,环境功能减退,危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阅读下列“游客在文物古迹内吸烟图片和游客在景点刻字留念漫画”,分析回答两幅图片反映了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提示:文物古迹遭到毁损。由于一些游客缺少社会公德,少数旅游者在景区内吸烟和每到一处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对文化景点都造成直接破坏。此外,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正常的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也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 旅游资源评价
1.阅读教材活动P67材料:“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广为流传,桂林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桂林市坐落在小型喀斯特盆地中,环绕市区的喀斯特峰林的相对高度多在200米左右,一些当地“名山”的相对高度不过数十米。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桂林市接待游客的数量不断攀升,城市接待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桂林市内修建了一些高层宾馆,主管部门还打算再修建一些高层建筑。探究思考以下问题。(1)从旅游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上述措施是否得当?为什么?
提示:不得当。因为这些高层建筑的修建会导致旅游资源背景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周围“名山”的保护。
(2)为了解决游客数量与接待能力之间的矛盾,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提示:措施:①限制游客数量;②适当建设部分宾馆,但不宜建设高层建筑。2.阅读材料: 据统计武夷山某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20.2万人次、中国港澳台地区游客8.56万人次、外国游客5.19万人次。结合材料思考分析以下问题。
(1)思考分析武夷山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提示:武夷山作为旅游资源,每年能吸引上百万人次的游客参观旅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影响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由材料可知武夷山国内游客和中国港澳台游客比国外游客都多,距离武夷山越近来的游客越多。因此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3)为什么当前国际上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提示:发达国家或地区成为当前国际上客源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当地经济发达 ,居民收入水平高,有能力支付外出旅游的开销。②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高,外出旅游的欲望强烈。3.桂林和杭州两大旅游城市在接待境外游客方面常常不相上下,有时桂林甚至超过杭州。但在接待国内游客方面,杭州每年约为2 000万人次,而桂林只有600~700万人次。请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桂林和杭州两大旅游城市在接待境外游客方面不相上下?
提示:桂林和杭州的游览价值相近,境外游客比较富裕,以航空交通方式旅行。桂林、杭州对游客来说,市场距离差异小,故接待数量不相上下。(2)分析桂林和杭州接待国内游客数量相差较大的原因。
提示: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受经济条件和休闲时间的影响,到杭州的经济距离短,到桂林的经济距离长。②国内旅客还不够富裕,大部分选择火车或汽车作为旅行交通工具。桂林地处我国的西南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杭州地处东部沿海,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杭州的通达性比桂林好。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带来的众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两个因素密切相关。旅游业发展及旅游者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如下图所示:2.旅游资源评价
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评价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
①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吸引旅游人数多→ 开发价值高。
②位置偏远、交通不畅 → 交通费用多,时间长,出入不畅,增加旅游者的心理顾虑,游客少→开发价值小。
(2)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
①完善先进→服务质量高→游客增加→有利于旅游资源开发。
②不完善落后→服务质量低→游客稀少→不利于旅游资源开发。 在资源游览价值较高的前提下,要使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首先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北京历史悠久、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高且规模大、组合好,北京要扩大远距离客源,应从发展高速交通的角度去改善交通条件。交通不便地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再高,也不具有开发价值。4.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客源市场的关系
旅游地的旅游经济价值大小,有时并不一定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首先,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他们既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也有外出旅游的条件。其次,旅游消费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长的生活消费活动,旅游目的地的远近,直接关系到旅游者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的费用和时间。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说来,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典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遗产的呼救。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自然遗产的中国张家界自然保护区,因旅游人数众多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2000年接待游客514万)。面积为39 平方千米的张家界自然保护区,由于美丽的湖泊和瀑布、丰富的植被和富有特色的砂质地貌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在自然保护区内现在建有400家旅馆、53家旅行社和40多家娱乐中心。 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上面材料说明了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____相适应,如果超出其范围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2)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解题关键是在熟知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具体题目做出相应分析。(1)阅读材料内容可知,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否则就会破坏旅游资源。(2)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规范解答】(1)承载能力
(2)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变式备选】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陵源区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也因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现过失误。一方面,在旅游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建设中,贪大、贪多、求全,如旅行社盲目发展、互争客源,宾馆、游乐设施重复建设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自然风貌也受到人为的影响,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材料二 著名的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米,是中国第一瀑布,也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瀑布之一,到过黄果树瀑布的人,无不被它的气势震撼。然而,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赫赫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却让日均12 000人以上远道而来的游客大为扫兴。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得光秃秃的断崖上,正上演着被游客形容为“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全然没了宣传手册中“远隔五里,即闻瀑声”的豪壮。(1)材料一、二中的旅游资源属于哪一类型?
(2)材料一武陵源风景区受到“黄牌”警告,材料二中让“游客大为扫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两个景区在旅游开发中遇到哪些环境问题?【解析】武陵源属于“世界自然遗产”,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第一瀑布,二者都属于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旅游资源。但二者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都出现了严重问题。武陵源的过度开发、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景区自然风貌受到破坏,而黄果树瀑布则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失去涵养水源的能力,气势磅礴的中国第一瀑布变成了“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
(2)武陵源风景区:人为建设过多,破坏了景区的自然风貌(或视觉污染)。黄果树瀑布:上游植被遭大面积破坏,涵养水源功能下降,降水量减少,水源枯竭。
(3)①环境污染或破坏;②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③损毁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评价
【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常来常熟”成为常熟的旅游代名词。在常熟,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燕园,有吴文化第一山——虞山,有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尚湖,有全国首座休闲式图书馆……无论走到哪,总能让你找到心仪的地方。常熟将发展“城市旅游”的目标设定在把市民当做游客,让游客成为市民,让旅游成为当地老百姓喜欢、外地游客喜爱的产业。(1)来常熟旅游的游客主要来源于哪里?其原因有哪些?
(2)今后要促进常熟旅游业的发展,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思路点拨】第(1)题,来常熟的游客以周边地区为主,其原因可以从交通、经济、距离以及资源组合状况进行分析。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旅游开发的措施。【规范解答】(1)主要客源是以国内游客为主,以苏、浙、沪为主要客源市场。 距离近,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旅游资源状况组合较好。
(2)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搞好宣传促销,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消费层次;提升服务水准,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答出两点即可) 【变式备选】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市国内旅游者地区分布(1)北京国内旅游的最大客源地是______省,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江苏省的人口少于河南省,与北京的距离长于河南省,而到北京旅游的人数却多于河南省,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3)我国城市居民出游距离为15千米的游客约占游览人数的____________%,出游距离为500千米的游客约占游览人数的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旅游者与出游距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市是我国吸引游客最多的城市,为什么?【解析】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全国来北京旅游人数最多的省份是河北。原因也容易想到——河北省与北京的空间距离最近。第(2)题,此题考查决定出游的因素;相比之下,江苏的经济较发达,旅游者能够承受更多的旅游费用,相应地也能够到更远的旅游地。第(3)题,由曲线图可读出相关数据,分析出规律。第(4)题,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倾向于选择最有名的。另外,交通的通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经济条件等也是影响因素。答案:(1)河北 河北省与北京的距离短
(2)江苏经济较发达,旅游消费需求多
(3)40(38~42) 25(23~27) 距离越长,旅游者出游的需求越低
(4)北京的旅游景点知名度较高;对外交通联系便利;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北京市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旅游消费市场大。1.(2011·杭州模拟)目前许多地区提出“绿色旅游”口号,主要是针对( )
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环境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解析】选C。在许多地区提出的“绿色旅游”口号,是针对目前旅游活动中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言的。旅游活动中,由于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游客乱扔垃圾等,造成了旅游景区的污染,因而有人提出“绿色旅游”口号。2.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和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 )
①乱丢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②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直接破坏
③在有草地的地方,绕过草地断续观光
④遵守旅游规则,有秩序地旅游观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选A。在旅游活动中,乱丢废弃物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特别是白色垃圾;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直接破坏,这些都是旅游者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都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山东省把各地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包装,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吸引游客。同时,在各景区进行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对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如指派保洁人员对旅游景观进行修缮、完善和提高服务水平,调整各景区的餐饮、住宿、接待规模等。据此回答3、4题。3.增加保洁员修缮旅游景观的原因是( )
A.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文物古迹产生一定破坏,旅游部门更加重视对景区环境和景观的保护
B.旅游活动中不存在不文明及破坏行为
C.近年来旅游者素质有所下降
D.由近年来游客对环境的要求决定的4.调整旅游景区服务设施等规模的原因是( )
A.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就业人口数量相适应
B.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景点的数量相适应
C.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解析】3选A,4选C。第3题,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呼吸和汗水作用等,都会使文物古迹受到损坏。可见,旅游者有意无意间的活动都会对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第4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浪费。 读材料,回答5、6题。
材料一 某地区城镇与公路建设图。材料二 a城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县城,它是由完整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住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这些古老的城市建筑既是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传统建筑方式,也是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风土民情的一种折射和凝结。
5.a城最主要的旅游特性是( )
A.美学属性 B.历史文化属性
C.物质景象组合性 D.非消耗性6.关于该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较高,故游览价值也高
B.该地区的区位条件差,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C.该地区的经济背景差,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D.旅游交通落后,决定了该地区的可进入性差
【解析】5选B,6选A。a城以文化景观为主,主要体现的是历史文化属性;旅游资源的价值高,其游览价值并不一定高。 2010年1月8日,安徽天柱山(如图所示)入选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2011年世界地质公园备选名录。天柱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但多年来却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恰如余秋雨散文中所说“寂寞天柱山”。据此回答7、8题。7.安徽天柱山成为“寂寞天柱山”,游客稀少的原因是( )
A.风景一般,游览价值不大
B.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近
C.宣传力度不够
D.交通不便,地区接待能力不够8.近年来,安徽潜山县天柱山游客大量增加,其中2009年共接待游客184.1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2亿元。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创造了较多的人文旅游资源,增强了吸引力
B.天柱山所在的周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提高
C.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质量
D.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天柱山景区交通条件大大改善【解析】7选D,8选D。本题组考查对具体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本身;二是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其相关方面。天柱山位于安徽潜山县境内,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山上“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兼有雄、奇、灵、秀等美感特征,说明该旅游资源本身具备美学价值。天柱山之所以游客稀少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使地区接待能力有限。近年来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修建,游客不断增加。9.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婺源,这里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敦朴厚重的古民俗文化、诗境画意的山水风情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近年来,婺源的名声越来越响,那里水墨山水画般的小桥流水、静谧山村,给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带来了一种心灵震撼。来到中国最美乡村——婺源,那里有粉墙黛瓦的朴素,青山碧水的清纯,田园风光的恬然以及古村驿道的古朴……材料二 婺源景观图
(1)判断图乙的景观类型,分析图甲在旅游业方面的发展方向。
(2)评价婺源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不足。【解析】(1)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景观属于人文景观。由甲图可知,此地为水田农业和山区丘陵,今后发展方向应是生态旅游。(2)婺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以及旅游设施等是影响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属于人文景观。 图甲所示是水田农业和山区丘陵,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2)优势:景观独特(风光秀丽、民俗文化纯朴)、景观地域组合好、景观丰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经济距离较近(距离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近)、知名度较高。不足:交通不便、游客容量较小、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10.(2011·新课标全国卷)读图,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结合区域图提供信息,联系所学的旅游地理相关知识进行具体分析。由题目所给图形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1)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离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都较近;(2)区域内风景名胜区、森林、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可供游人观赏的景点较多;(3)区域内有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比较便利;(4)交通线路附近市、镇数量较多。
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