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城步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A. 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C. 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 D. 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郡县制能够在中国传承二千年,为历朝沿用,是因为其顺应了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王夫之这样分析旨在说明郡县制适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郡县制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A项错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的说法绝对,C项错误。
2. 《大宪章》中最为精髓的两条原则是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这些原则的深远意义在于( )
A. 被奉为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基础 B. 成为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
C. 是封建贵族意志和自由的宣言 D. 体现了国王对贵族的让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开赋人权和契约精神,这成为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之一,B项正确;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基础并不是人权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反对贵族,体现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国王对贵族的让步,排除D项。故选B项。
3. 西方某政治家指出:“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说明英国政治体制
A. 分权制衡的机制形同虚设 B. 确立了内阁至上的基本原则
C. 议会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D. 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可知,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密切,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英国的政治体制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选项D正确;英国的议会和内阁关系密切,但不代表议会不能监督内阁,选项A排除;英国是议会至上原则,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议会权力的冲击,因此选项C排除。
4.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
A. 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B. 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C. 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 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联系而且还有共同点,据所学可知,从《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文献可总结出这种共同点表现为: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A项正确;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不涉及与封建专制斗争,排除B项;1649-1660年英吉利共和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排除C项;三国中君主立宪制政体唯一没有在美国出现过,排除D项,故选A项。
5. 唐中期以后,“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反映唐朝推行两税法主要原因是( )
A. 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 B. 藩镇割据局面加剧
C.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D. 赋敛之司随意增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出现贫富赋税不均的不合理现象,百姓为避税举家逃亡成为“客户”,这表明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无法保障国家赋税收入,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剧,会加剧赋税征收的困难,但这并非材料表达的主旨信息,排除B项;“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是两税法的征税标准,并不是推行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厚赋之”“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可以反映赋税沉重,但未涉及赋敛之司随意增科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这一变革反映宋朝( )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四民关系的平等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门第观念的淡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明确指出 “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门第之风亦衰”,这直接表明了原本在魏晋时期凭借门第高低来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与之紧密相关的门第观念也随之衰落。同时 “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 说明科举制度使得平民百姓通过考试也能取得功名,甚至能与世家大族通婚,进一步冲击了门第观念,D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废除后门第观念的衰落,虽然提到了科举盛行,但没有具体涉及科举制度在宋朝如何完善,如考试内容、形式、录取程序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士农工商四民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围绕门第观念和科举制度展开,与四民关系平等与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表述,与材料所讨论的门第观念和科举制度等内容毫无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7. 16世纪,路德提出“两个王国”理论,即“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两者在相关的权柄领域内各司其职、互不统辖、互不干涉,共同管辖上帝创造的世界。这一理论( )
A. 打破了宗教神学束缚 B. 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C. 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 直接引发欧洲科学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也即世俗政府管辖的范围和教会管辖的范围,路德“两个王国”理论主张世俗政府和教会各司其职,各管所辖,推动了教会民族化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有利于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B项正确;路德并不完全否定宗教,排除A项;“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一般指的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排除C项;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两个王国”理论直接引发,排除D项。故选B项。
8.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中世纪)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意大利最先打破这层纱幕主要是因为( )
A. 独特的地理位置 B. 保留了古典文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宗教神权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中世纪天主教会宣扬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否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苦行禁欲,这也即材料提及的“中世纪纱幕”。14-17世纪欧洲兴起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也即材料所述“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为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文艺复兴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地理位置和文化遗存是次要因素,排除A项、B项;当时西欧各国都面临宗教神权的束缚,这不能解释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 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 英国选官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和英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中叶中英两国考试内容存在较大差异。而此时英国已经是工业革命时期,而中国依然处于农业社会,所以反映的实质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B项正确;结合英国和中国的相关社会背景可是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差异,而不是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差异,排除A项;仅根据中国科举制的内容并不能体现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排除C项;英国选官考试的内容与中国科举制考试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无法提现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
11.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之家务官、私臣,说明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了原始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了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没有分开,故B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故D项排除。
12. 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 封君封臣范围逐步扩大 B.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 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很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可见,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故答案为C项;封君封臣制主要是以土地为纽带,与城市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家获取税收的各种途径及比重,故B项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介绍市民以缴纳税金的方式获取部分自治权,不能得出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强大,排除D项。
13. 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反映出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 811 1865
法国 \ 155 1300
其他 \ 54 350
合计 770 3161 6661
A. 工业革命完成迫切需要扩大市场 B. 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C. 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优势 D. 海上殖民霸权逐渐转移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荷兰、英格兰和法国等国家都逐渐超过老牌殖民帝国葡萄牙,这说明海上殖民霸权逐渐发生了转移,D项正确;截止1800年,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因此也没有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排除AB项;根据抵达亚洲的欧洲国家船只的数量不能说明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 )
A. 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B. 能坚决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 明确了完全废弃战争维护和平 D. 特别尊重各国独立主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表明美国主张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诉诸武力,这就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这种做法会导致《非战公约》的约束力和实际作用大打折扣,A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会使得《非战公约》的约束力下降,不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排除B项;C项“完全废弃战争”与材料美国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战公约》在制约战争方面的约束力,和“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内容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B. 朝贡贸易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主要方式之一
C.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 抑商政策宽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打破了汉唐以来的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坊”与“市”不再绝然分开,C项正确;A、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宋代的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而非不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百分占比分别是22、8、13、10,到1913年它们的占比变化为15、11、13、8,以上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近代世界商业
A. 贸易中心转移 B. 经营方式变化 C. 商品种类增加 D. 贸易格局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数据变化表明,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变得与其他国家占比相差无几,这说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美国、德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增强,使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下降,但仍然是占比最多的国家,无法说明贸易中心转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的变化情况,无法体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品种类增加的情况,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六
材料二 第五条: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第六条: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 在西方,科举制度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焕发了新生,科举制成为西方文官制度创立、借鉴的主要蓝本,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夯实了基矗。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论这一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答案】(1)原因:士族门阀衰落后﹐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原本的官员的举荐制,存在着容易徇私舞弊、主管人为因素影响等不利因素,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中央政府需要将官员的任免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科举制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更有利于庶族地主阶层对士族门阀的打压;科举制唯才是举,充分选用各阶层人才,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九品中正制无法匹敌的优势。
(2)特点:政治中立。
评论:文官政治中立的规定,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3)表现:机会均等原则、择优录取原则;公开考试形式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族门阀衰落后﹐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原本属于士族的权力,开始向着庶族地主阶层转移;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本的官员的举荐制,存在着容易徇私舞弊、主管人为因素影响等不利因素,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需要将官员的任免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更有利于庶族地主阶层对士族门阀的打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唯才是举,充分选用各阶层人才,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九品中正制无法匹敌的优势。
(2)特点:根据材料“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可知,政治中立。评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官政治中立的规定,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3)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中机会均等、择优录取以及考试的形式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
18. 海洋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时间 事实
160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印度进行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2年 西班牙政府将《论海洋自由》列为禁书。
1613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1635年 英国塞尔登出版了《闭海论》,强调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
——摘编自白佳玉《论海洋自由理论的来源与挑战》
依据材料概括17世纪各国关于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荷兰:力主海洋自由论,认为各个国家都有海上航行的自由。
西班牙:反对荷兰人海洋自由论,主张各国应该占有海上主权。
英国:承认各国都有海洋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各国都有自己的领海主权。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印度进行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可概括得出荷兰力主海洋自由论,认为各个国家都有海上航行的自由。依据材料“西班牙政府将《论海洋自由》列为禁书。”、“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可概括得出西班牙反对荷兰人海洋自由论,主张各国应该占有海上主权。依据材料“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英国塞尔登出版了《闭海论》,强调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可概括得出英国承认各国都有海洋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各国都有自己的领海主权。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请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不得抄原文),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认同的基层管理方式。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制度背景。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农村基层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综上,请你谈谈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答案】(1)主要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
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高员文化素质。
(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
政治背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政治日趋腐朽。
(3)特点:村民自治、直接选举。
意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基层民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
(4)重视基层官员素质提升:调动基层自主性、积极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从教化、扶弱及司法方面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统治者要求及科举制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从乡官制度的设置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明代政治特征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国家管理、基层治理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对基层官员素质、基层自主性能动性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城步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A. 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C. 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 D. 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要求
2. 《大宪章》中最为精髓的两条原则是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这些原则的深远意义在于( )
A. 被奉为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基础 B. 成为摧毁封建制度的武器
C. 是封建贵族意志和自由的宣言 D. 体现了国王对贵族的让步
3. 西方某政治家指出:“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说明英国政治体制
A. 分权制衡的机制形同虚设 B. 确立了内阁至上的基本原则
C. 议会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D. 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
4.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
A. 对民主和人权追求 B. 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C. 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 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
5. 唐中期以后,“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反映唐朝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是( )
A. 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 B. 藩镇割据局面加剧
C.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D. 赋敛之司随意增科
6.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这一变革反映宋朝( )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四民关系的平等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门第观念的淡化
7. 16世纪,路德提出“两个王国”理论,即“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两者在相关的权柄领域内各司其职、互不统辖、互不干涉,共同管辖上帝创造的世界。这一理论( )
A. 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B. 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C. 构建了理性王国蓝图 D. 直接引发欧洲科学革命
8.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中世纪)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意大利最先打破这层纱幕主要是因为( )
A. 独特的地理位置 B. 保留了古典文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宗教神权的束缚
9.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 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 英国选官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10.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11.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12. 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 封君封臣范围逐步扩大 B.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 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很强大
13. 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变化(单位:艘)。这一变化反映出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 811 1865
法国 \ 155 1300
其他 \ 54 350
合计 770 3161 6661
A. 工业革命完成迫切需要扩大市场 B. 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C. 欧洲在与亚洲贸易中处于优势 D. 海上殖民霸权逐渐转移的趋势
14.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 )
A. 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B. 能坚决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 明确了完全废弃战争维护和平 D. 特别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15.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内容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B. 朝贡贸易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主要方式之一
C.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 抑商政策宽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16. 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百分占比分别是22、8、13、10,到1913年它们的占比变化为15、11、13、8,以上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近代世界商业
A. 贸易中心转移B. 经营方式变化C. 商品种类增加 D. 贸易格局变化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六
材料二 第五条: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第六条: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 在西方,科举制度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焕发了新生,科举制成为西方文官制度创立、借鉴的主要蓝本,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夯实了基矗。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论这一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18. 海洋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时间 事实
160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印度进行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2年 西班牙政府将《论海洋自由》列为禁书。
1613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1635年 英国塞尔登出版了《闭海论》,强调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
——摘编自白佳玉《论海洋自由理论的来源与挑战》
依据材料概括17世纪各国关于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请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不得抄原文),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认同的基层管理方式。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制度背景。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农村基层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综上,请你谈谈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