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司马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3《司马光》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9:1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司马光
司马光
你知道这是谁吗?
第一课时
视频导入
阅读提示
2.给文言文断句。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运用:朝廷不允许老百姓修建大型庭院。

tíng

字义: 正房前的院子。如:庭院。
组词:(家庭)(庭院)(法庭)
字义: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
地方。如:朝廷。
组词:(宫廷)(廷杖)(内廷)
组词

méi

(没有)
(淹没)
读一读:
王叔叔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跳入水中,奋力救
起了那位快被河水淹没的落水者。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多音字
识字分类
结构:半包围
组词:庭院 前庭
部首:广
笔画:九
“广”要写得舒展。
第三笔是竖撇,稍长。
最后笔捺要舒展。
结构:上下
组词:登报 攀登
部首:癶
笔画:十二
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
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
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结构:左右
组词:主持 持有
部首:扌
笔画:九
易错提示:点不能丢!
左窄右宽。
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结构:上下
组词:丢弃 放弃
部首:廾
笔画:七
最下边一横要长。
上边要扁小。
如何读好文言文
借助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意思正确断句,从而得出词句间的正确停顿。朗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
朗读指导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聪明机智 沉着冷静
整体感知
读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填一填
一、根据音节填字组词。
sī (  )机  (  )哑  自(  )
qì 抛(  ) (  )车 机(  )
tíng 蜻(  ) (  )车 (  )院









填一填
二、根据拼音写词语,不要写错别字。
jiā tíng dēng jì diē dǎo
qún zhòng zhǔ chí fàng qì
家 庭
登 记
跌 倒
群 众
主 持
放 弃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瓮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在别的孩子与司马光的对比中领悟人物品质。
3.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背诵课文。
问题引领
群儿戏于庭,
戏:嬉戏、玩耍。
于:在。
庭:庭院。
(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新知讲解
发生的地点
“戏”反映出孩子们玩游戏十分开心,玩得忘乎所以。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登:爬。
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足:失足。
跌:掉进。
没:沉没。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到水瓮上,(一)失足掉进(瓮里)沉没到水里。
故事的起因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大家。
皆:全,都。
弃:丢弃。
去:离开。
持:拿。
击:击打。
破:使……破。
之:瓮。
大家都丢弃(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头击打水瓮,水瓮被打破了,
故事的经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持”“击”“破”这几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司马光的毫不迟疑,反应敏捷。面对紧急情况,其他小孩和司马光的行为形成对比,凸显了司马光的品质。
水迸,儿得活。
迸:涌出。
水(从破口处)涌出来,(失足掉入瓮里的)小孩(才)得以活下来。
故事的结果
“群儿戏于庭”里的“群儿”指的是一群小孩子,“儿”指所有参加游戏的孩子;“一儿登瓮”里的“儿”指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与“儿得活”中的“儿”一样,都指的是那个掉在瓮里又被救出来的小孩子。
文中共有三次提到“儿”,想一想这三个“儿”分别指谁。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有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瓮,有个小孩爬到瓮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瓮里。瓮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就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其他课文多数是现代文。文言文是用文言(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的文章。文言文意蕴丰富,文字精练。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有些语句表达顺序也和现代汉语不同。
文言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语言上存在以下差异:
1.文言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如本文的“庭、瓮、众”等。
2.文言文里的名字用单个字称呼,如本文用“光”称呼司马光。
对 比
学方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记方法:1.对比双方对立、相反或有差异。2.对比是为了强烈突出其中一方。
用方法:请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 寒风吹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松树,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裳,仍然站得笔直、挺拔。
形容人物机智聪明的成语
随机应变 活学活用 智勇双全 有勇有谋 聪明睿智
奋勇争先 机智过人 冰雪聪明 别具慧眼 出类拔萃
拓展积累
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瓮救落入瓮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主题感悟
层次解构
课堂小结
冷静思考 见义勇为
在危急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现实情况,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摆脱困境。
一、我会选。
1.戏于庭(  )
A.嘲弄,开玩笑。 B.玩耍。
C.戏剧,也指杂技。
2.光持石击瓮破之(  )
A.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B.盛物的陶器,口大肚小。


B
A
课堂练习
3.众皆弃去(  )
A.过去的。 B.距离。
C.离开。

C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
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孩子登上水缸,(一不小心,)失足跌了下去,淹没在水缸里。
其他的孩子都跑了,司马光拿石头击破了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