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1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2第二单元 第六课
洋 务 运 动1860——18953材料一 晚清大事年表(一)一、选择洋务——“运动”之前先有“观念”内忧外患4对西方认识由无知、歧视到逐步认同材料二: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的一个御敌奏折材料三 :“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物为洋务“
——1858年罗淳衍在奏折中称材料四:洋人十年(1860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1862年)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天平军);二者皆有德与我。
——1862年曾国藩对幕僚说的一段话对西方无知歧视对西方认同对西方观念变化一、选择洋务——“运动”之前先有“观念”5世界走向工业文明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借师助剿”的成功洋 务 运 动“夷夏”观念的改变学习西方 维护大统观念一、选择洋务——“运动”之前先有“观念”6(一)李鸿章的洋务人生李鸿章(1823-1901)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7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夫今之日本,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
——1864年李鸿章致恭亲王的信1、归纳李鸿章的改革原因和改革规划
2、提取李鸿章对时局的认识(一)李鸿章的洋务人生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8清政府最大的军工企业
清政府最大的民用企业
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
清政府第一条铁路
亚洲第一的海军
……(一)李鸿章的洋务人生李鸿章(1823-1901)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9李鸿章(1823-1901)1880年,李鸿章上奏请修铁路,指出修铁路有增加税收、便于运输军队、便于运输货物、方便民众生活等9大优势…(一)李鸿章的洋务人生材料一:修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
迫于倒悬”, “以豪强而夺贫民之
利”。——曾国藩(1867年)材料二: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乾隆朝
之世,非有火车也,西洋亦效贡而称臣。…
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其不可
行三也。 ——(留英、留德公使)刘锡鸿据材料一二提取反对者的理由?有合理性吗?你有何认识?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01881年4月通车,马拉
6月,改用机车,火车
8月,因“震惊”东陵被查禁
因运煤需要,最终没有被拆除
……命运多舛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马车铁路(一)李鸿章的洋务人生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1张之洞(1837-1909)“讲到我国的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毛泽东(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2 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汉阳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结构。 张之洞(1837-1909)(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3读图:分析张之洞选址汉阳合理吗?提示:从图中能读出哪些有效信息?
1.汉阳的位置
2.原料产地的位置
3.原料运输的路线(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41.“大冶距省远,运煤至彼,运员收员短数搀假,
厂中所用必以少报多,以劣充优,繁琐难稽。”
2.“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张之洞关于汉阳铁厂的选址(二)张之洞的洋务人生据材料分析张之洞选址汉阳原因何在?你有何认识?节约成本经费、便于管理控制、照顾原料产地妥协性、封建性… …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5——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6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三 )洋务之败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7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孔,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三 )洋务之败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8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各国设问:对比两段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因何失败?(三 )洋务之败二、 创办洋务——由观念到行动19 1895 年,甲午战败,悲伤的一年,三个知识分子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42岁的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弃官从商,实业救国)
37岁的康有为在北京领导三千举子上书皇帝,主张变法……
(公车上书,改良救国)
29岁的孙中山在广州发动广州起义……
(暴力颠覆,革命救国)三、洋务之路——观念转变的价值20课后升华:
以《我对____的新认识》为题,自选一洋务人物,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