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放大镜》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起始课。教材通过聚焦生活中放大镜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不同镜片,探究放大镜特点及放大原理,为后续深入探索微小世界(如显微镜使用、细胞观察等)奠定基础,是连接宏观与微观观察的桥梁,兼具生活实用性与科学探究性 。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生活观察经验,对放大镜有感性认知(如用放大镜看地图、观察昆虫等),但对其科学原理(如镜片特点、放大倍数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探究。他们具备初步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不过在精准描述镜片差异、逻辑推导放大倍数关联因素时,可能存在困难,需教师引导突破。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认识放大镜镜片为凸透镜,理解其“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特性,建立“不同结构镜片功能不同”的科学认知,明晰放大镜在拓展观察视野中的作用,构建宏观微观观察的关联。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分析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差异,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总结镜片特点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观察对比镜片→记录特征→研讨分析→自制放大镜”的过程,掌握观察、比较、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养成基于证据、严谨探究的习惯。 (四)态度责任 感受放大镜对探索微小世界的价值,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交流、协作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对生活和认知世界的推动作用,增强科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探究放大镜镜片“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理解其作为凸透镜的放大原理。 2. 明确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差异,初步建立“镜片厚度等因素影响放大倍数”的认知。
教学难点
1. 精准描述放大镜与其他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在结构、功能上的差异,构建科学对比的思维逻辑。 2. 推理镜片放大倍数与厚度、凸度等因素的关联,突破“抽象原理具象化理解”的障碍。
教具准备
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玻璃片、近视眼镜、透明塑料片、清水、滴管(拓展自制放大镜用 )、实验记录单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如蚂蚁触角、蝴蝶翅膀鳞片)”的趣味视频,提问:“视频里人们用什么工具看清了昆虫的细微之处?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放大镜的身影?”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忆生活场景(如看说明书小字、考古修复观察细节等 ),踊跃发言分享。 设计意图:以趣味视频和生活关联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唤醒前认知,快速聚焦“放大镜”主题,为新课探究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放大镜观察花朵和瓢虫”的图片,提问:“放大镜帮我们看到了平时忽略的细节,结合生活经验,猜猜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围绕“镜片外观、厚度、功能”初步猜想。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猜想镜片可能“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等,尝试用简单语言描述。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生活经验vs科学观察),明确探究方向——聚焦放大镜镜片特点。 (2)探索(15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材料(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布置任务:“观察三种镜片的形状、厚度,透过镜片看书本上的字,记录看到的现象(如字的大小、清晰度变化 )”。 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镜片厚度、凸度差异”,尝试用刻度尺(简易测量)对比,记录发现。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镜片,用手触摸、眼睛对比,记录“玻璃片薄且平、字不变;近视眼镜边缘厚中间薄(凹透镜 )、字缩小;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字放大”等现象。 观察不同放大倍数放大镜,对比“厚的/凸度大的镜片,放大效果更明显”,尝试归纳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实践记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镜片差异,积累实证素材,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为后续研讨奠定事实基础。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研讨: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和玻璃片、近视眼镜比,最核心的差异是什么?” “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哪里不一样?放大倍数可能和什么有关?” “结合生活,说说放大镜帮我们发现了哪些微小世界的奥秘?” 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逻辑表达(如“因为放大镜镜片中央厚、边缘薄,所以能放大物体” ),补充讲解“凸透镜”科学概念,关联“一千多年前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历史,深化认知。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分享观察结论,倾听其他组观点,补充完善自身想法。 思考并回答问题,尝试用科学语言总结“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厚度/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可能越高”,举例说明放大镜在观察微小事物(如植物叶脉、邮票细节 )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观察发现,提炼科学结论,规范科学表达;融入科学史,丰富认知维度,让学生理解科学工具对探索世界的推动作用,落实科学观念与科学思维培养。 (4)拓展(8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自制放大镜”,提供透明塑料片、清水、滴管,讲解方法:“滴水滴在塑料片上,看能否形成‘中央厚、边缘薄’的液滴,尝试用它观察课本上的字,检验是否有放大效果” 。巡视指导,提醒安全(如水滴不要洒落电器 )。 学生活动:分组尝试自制,观察液滴形状,用液滴“放大镜”观察文字,记录“能放大,但效果不如玻璃放大镜稳定”等发现,交流自制难点(如液滴易滑落、厚度难控制 )。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放大镜”的拓展实践,深化对“凸透镜特点”的理解,提升动手能力;感受“从原理到应用”的科学实践过程,强化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放大镜的镜片属于(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 C. 凹透镜 答案:B 2. 下列关于放大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放大镜放大倍数都一样 B. 放大镜镜片越厚,放大倍数一定越高 C. 放大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物体细节 答案:C(解析:A错,不同放大镜倍数不同;B错,放大倍数还与凸度等有关,并非仅厚度决定 ) 3. 对比玻璃片、近视眼镜、放大镜,( )能放大物体图像。 A. 玻璃片 B. 近视眼镜 C. 放大镜 答案:C 判断题 1. 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 ) 2. 用放大镜观察,一定能看到所有微小生物。(× )(解析:放大镜放大倍数有限,微小生物如细菌需显微镜 ) 3. 古代没有放大镜,所以人们无法观察微小世界。(× )(解析:可借助自然现象,如水滴、透明晶石等简易放大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探究了放大镜,谁能说说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不同倍数镜片有啥差异?放大镜帮我们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哪扇‘门’?” 学生总结:“放大镜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的凸透镜,镜片越厚(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可能越高;它能让我们看清平时看不到的细节,像昆虫翅膀、植物叶脉,带我们走进奇妙的微小世界!”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核心知识,强化“凸透镜特点放大功能微小世界观察”的逻辑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呼应单元主题。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放大镜 放大镜特点:中央厚、边缘薄 → 凸透镜 放大倍数关联:厚度(凸度)越大→ 倍数越高(初步认知 ) 作用:拓展微小世界观察(昆虫细节、植物叶脉等 )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生活关联和趣味视频导入,有效激发兴趣;通过“观察研讨拓展”环节,让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直观理解放大镜特点与原理,落实核心素养。 融入科学史与自制实践,丰富课堂层次,让学生感受科学工具的发展价值与动手创新乐趣,课堂参与度高。 (2)不足之处 研讨环节部分学生仍难以精准用“凸透镜”等科学概念表达,语言规范引导可更细致;自制放大镜时,液滴控制难度大,部分小组效果不佳,影响体验。 对“放大倍数与凸度定量关系”未深入探究,知识深度可再挖掘(受限于六年级学生认知,需平衡深度与可接受性 )。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提前准备“不同凸度的标准凸透镜”(如不同弧度的玻璃片 ),替代水滴,降低自制难度,保证探究效果;增加“词语接龙科学概念表达”小游戏,强化科学语言运用。 可补充简单实验(如用LED灯、光屏演示凸透镜聚焦 ),辅助理解放大原理,突破抽象难点,提升科学思维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1.1《微小世界——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
上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 , 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 尽管如此, 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它们能告诉我们哪些自然界的奥秘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这个单元, 我们将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 并使用放大镜、 显微镜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从微小的物体到生物的细胞,再到水中微小的生物, 去发现微小世界的奇妙。
微小世界
1.1《微小世界——放大镜》
视频里人们用什么工具看清了昆虫的细微之处?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放大镜的身影?
新知导入
聚集
放大镜帮我们看到了平时忽略的细节,结合生活经验,猜猜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别之处?
探究新知
放大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种形状叫凸透镜。它能让光线折射后汇聚,把物体图像放大。平时看细小文字、观察树叶纹理时,靠这一特性,我们才能看清原本忽略的细节,比如叶脉的纹路、蚂蚁的肢体结构。
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观察三种镜片的形状、厚度,透过镜片看书本上的字,记录看到的现象(如字的大小、清晰度变化 )
玻璃片薄且平、字不变;近视眼镜边缘厚中间薄(凹透镜 )、字缩小;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字放大。
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和玻璃片、近视眼镜比,最核心的差异是什么?”
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哪里不一样?放大倍数可能和什么有关?”
3.“结合生活,说说放大镜帮我们发现了哪些微小世界的奥秘?”
因为放大镜镜片中央厚、边缘薄,所以能放大物体。
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
活、工作、学习中。
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自制一个放大镜。 我们要选择什么材料, 怎样制作, 如何检验它是否具有放大作用
滴水滴在塑料片上,看能否形成‘中央厚、边缘薄’的液滴,尝试用它观察课本上的字,检验是否有放大效果
课堂练习
1. 放大镜的镜片属于(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 C. 凹透镜
2. 下列关于放大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放大镜放大倍数都一样
B. 放大镜镜片越厚,放大倍数一定越高
C. 放大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物体细节
3. 对比玻璃片、近视眼镜、放大镜,( )能放大物体图像。
A. 玻璃片 B. 近视眼镜 C. 放大镜
B
C
C
(二)判断题
1. 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 )
2. 用放大镜观察,一定能看到所有微小生物。( )
3. 古代没有放大镜,所以人们无法观察微小世界。( )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放大镜,谁能说说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不同倍数镜片有啥差异?放大镜帮我们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哪扇‘门’?” “放大镜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的凸透镜,镜片越厚(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可能越高;它能让我们看清平时看不到的细节,像昆虫翅膀、植物叶脉,带我们走进奇妙的微小世界!”
板书设计
1.1微小世界——放大镜
1. 放大镜特点:中央厚、边缘薄 → 凸透镜
2. 放大倍数关联:厚度(凸度)越大→ 倍数越高
(初步认知 )
3. 作用:拓展微小世界观察(昆虫细节、植物叶脉等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