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课件(18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课件(18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4 09:43:1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二课,承接“放大镜”知识,聚焦凸透镜组合放大及显微镜原理启蒙。教材通过“组合凸透镜探索放大”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多凸透镜叠加可提升放大效果,为认识显微镜结构与原理、深入探究微观世界奠基,是连接放大镜到显微镜学习的关键环节 。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掌握放大镜(凸透镜)基本特点,对“放大”有感性认知,但对“多凸透镜组合放大”及显微镜原理较陌生。他们具备一定观察、操作能力,不过在“精准描述组合凸透镜放大规律”“关联组合原理与显微镜结构”时,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易遇阻,需教师引导搭建认知桥梁。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认识到多个凸透镜组合可进一步放大物体,理解显微镜(光学)利用凸透镜组合原理工作,建立“工具升级拓展微观观察”的科学观念,明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技术进阶逻辑。 (二)科学思维 通过“组合凸透镜实验现象分析规律总结”,锻炼对比观察、归纳推理能力;关联组合原理与显微镜结构,培养模型构建和逻辑推导思维,提升科学思维的系统性与深度。 (三)探究实践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应用”完整探究流程,掌握“组合凸透镜放大”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提升动手实践与实证探究能力。 (四)态度责任 感受显微镜发明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巨大价值,激发对微观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协作、分享意识,体会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知发展的意义,增强科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探究两个凸透镜组合后放大物体的方法,总结“怎样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的规律。 2. 理解显微镜(光学)利用凸透镜组合放大的原理,识别显微镜主要组成与功能关联。
教学难点
1. 精准控制“两凸透镜间距”变量,清晰描述组合放大时图像大小、清晰度变化规律,突破实验现象的精准观察与表达难点。 2. 深度关联“组合凸透镜实验”与“显微镜结构原理”,构建从“简易组合”到“精密仪器”的认知迁移,理解技术升级的科学逻辑。
教具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多组,如10倍、20倍 )、显微镜模型(或拆解式简易显微镜 )、实验记录单、书本小字页(或微小物体标本 )、PPT课件(含显微镜工作原理动画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用放大镜观察不清的微小标本(如花粉颗粒局部 )”图片,提问:“放大镜能放大物体,但遇到更微小的细节,怎么看得更清楚?猜猜还能怎么‘放得更大’?” 引导学生基于“放大镜”经验,猜想“多个放大镜组合”等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及前课知识,猜想“用多个放大镜叠加”“找更厉害的工具”等,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以“放大极限”问题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呼应单元“微小世界探索”主题,聚焦“怎样放得更大”探究方向。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显微镜下的人体皮肤”高清图,提问:“单个放大镜看不到这么细微的结构,人类怎么突破放大极限?结合猜想,思考‘一个凸透镜放大有限,怎样组合能让图像更大’”,明确探究核心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微观图片,围绕“凸透镜组合”展开讨论,提出“叠放两个放大镜试试”等初步假设,明确实验方向。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微观图像,强化“放大需求”与“技术突破”关联,聚焦“凸透镜组合”探究,为实验操作做铺垫。 (2)探索(18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实验材料(多组不同倍数凸透镜、书本小字页 ),讲解实验步骤: ① 用单个凸透镜观察小字,记录“清晰时的放大效果(如能看清的最小字、图像大小描述 )”。 ② 尝试组合两个凸透镜,调整间距(上下移动、固定距离 ),观察小字图像变化,记录“间距、图像大小、清晰度”关联。 ③ 重复调整,找到“图像最大且清晰”时的间距,标记并对比不同组合(如不同倍数凸透镜搭配 )的效果。 巡视指导,提醒“轻拿轻放镜片”“精准记录间距与现象”,鼓励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发言 )。 学生活动: 分组完成实验,按步骤操作:先测单个凸透镜效果,再组合、调整、观察,记录“间距3厘米时图像变大但模糊,间距1.5厘米时清晰且放大更明显”等发现,尝试归纳规律。 对比不同倍数组合(如10倍+20倍 vs 10倍+10倍 ),发现“高倍数组合+合适间距,放大效果更优”,初步感知变量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实验”,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发现”过程,自主探究凸透镜组合放大规律,积累实证数据,培养观察、操作与归纳能力,突破“组合放大”实践难点。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围绕以下问题研讨: ① “怎样组合凸透镜,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间距、倍数搭配有何规律 )” ② “观察实验室显微镜,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和我们的‘组合凸透镜’有什么关联?”( 结合显微镜模型/PPT动画,拆解目镜、物镜等结构 ) ③ “显微镜的发明对探索微小世界有啥意义?对比放大镜,它解决了哪些观察难题?” 引导学生用“实验现象+推理”表达(如“我们发现两凸透镜间距适中(如X厘米 )、高倍数搭配时,图像更大更清,这和显微镜的物镜、目镜组合类似” ),补充讲解“光学显微镜利用物镜(下)、目镜(上)组合放大,原理同凸透镜组合”。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分享实验记录,如“组合20倍+10倍凸透镜,间距2厘米时,图像比单个20倍放大近3倍,且清晰”;倾听其他组差异,补充完善结论。 观察显微镜模型,联系实验,理解“物镜类似下方凸透镜(先放大),目镜类似上方凸透镜(再放大),组合实现更高倍数放大”,认同“技术升级源于原理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规律,关联显微镜结构原理,实现“从动手实践到科学原理、技术应用”的认知跨越,落实科学思维与观念培养。 (4)拓展(7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原理简短视频,提问:“光学显微镜也有放大极限,人类怎么继续探索更微小的世界?这些显微镜和我们的组合实验有啥不同?” 引导学生了解技术迭代(光学→电子→扫描 ),拓展微观探索认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对比“光学显微镜靠光折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成像”,惊叹“能观察原子级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的无限可能。 设计意图:延伸“放大技术”发展历程,让学生理解“探索微小世界永无止境”,激发持续探究兴趣,呼应单元“微小世界”主题的深度拓展。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要让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组合时应( ) A. 随意叠放 B. 固定间距且找到清晰点 C. 间距越大越好 答案:B(解析:需调整间距找“最大且清晰”位置,A、C操作无法保证效果 ) 2. 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与( )关联最直接。 A. 单个凸透镜 B. 两个凸透镜组合 C. 凹透镜组合 答案:B(解析:显微镜利用物镜+目镜(凸透镜)组合放大,类似实验的两凸透镜组合 ) 3. 下列能突破光学显微镜放大极限的是( ) A. 换更大倍数目镜 B. 电子显微镜 C. 增加凸透镜数量 答案:B(解析: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放大倍数远高于光学,A、C仍受光学原理限制 ) 判断题 1. 两个凸透镜组合,间距越小,放大效果一定越好。(× )(解析:间距需适中,过小可能模糊,需找“清晰且放大”的平衡 ) 2. 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首次看到细胞结构,推动了生物学发展。(√ )(解析:显微镜为细胞发现奠定基础,是生物学里程碑 ) 3. 只要组合两个凸透镜,就能比单个放大镜放得更大。(× )(解析:若间距、倍数搭配不当,可能放大不明显甚至模糊,需科学调整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探究了‘怎样放得更大’,谁来说说两个凸透镜咋组合能放大更明显?显微镜和我们的实验有啥联系?” 学生总结:“组合两个凸透镜,调整间距找到‘清晰且最大’的位置能放得更大;显微镜的物镜、目镜就像这两个凸透镜,靠组合放大,帮我们看到更微小的世界!”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实验发现与原理迁移,强化“凸透镜组合→显微镜原理→微观探索”的逻辑链,巩固课堂核心知识。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突破思路:凸透镜组合 → 放大更明显 组合关键:调整间距→ 找“最大且清晰”位置 显微镜关联:物镜+目镜(凸透镜组合)→ 实现更高倍数放大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放大极限”情境驱动探究,实验设计贴合学生认知,通过“操作记录归纳”,让学生深度理解凸透镜组合原理,突破难点;显微镜原理关联实验,实现知识迁移,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显微镜发展历程”,拓宽科学视野,激发探索热情,课堂互动积极,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之处 实验中“间距测量”精度不足(仅用肉眼估算 ),导致部分小组现象描述模糊;对“不同倍数凸透镜组合的定量规律”(如10倍+20倍 vs 5倍+30倍 )未深入探究,知识深度可挖掘。 研讨环节部分学生难精准关联“组合原理”与“显微镜结构”,模型演示可更直观(如用LED灯模拟光线折射 )。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添加“带刻度支架”辅助测量间距,提升实验精准度;补充“倍数组合对比表”,引导学生分析定量规律,深化理解。 增加“显微镜光线折射”动画演示,或用激光笔模拟光路,具象化原理,帮助学生突破抽象关联难点,强化科学思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1.2 《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
(教科版)六年级

1.2 《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
放大镜能放大物体,但遇到更微小的细节,怎么看得更清楚?猜猜还能怎么‘放得更大’?
新知导入
聚集
单个放大镜看不到这么细微的结构,人类怎么突破放大极限?结合猜想,思考‘一个凸透镜放大有限,怎样组合能让图像更大
探究新知
可把多个凸透镜组合,比如显微镜,用物镜先放大,目镜再二次放大,突破单个透镜的放大极限,让细微结构(如细胞 )清晰成像,助力人类观察更微观世界,探索生命等科学奥秘 。
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 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 看看能放多大。
2.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 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 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
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3.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
提示: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4.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观察三种镜片的形状、厚度,透过镜片看书本上的字,记录看到的现象(如字的大小、清晰度变化 )
提示: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的作用是什么
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
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
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
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用透镜组合而
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
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课堂练习
1. 放大镜的镜片属于(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 C. 凹透镜
2. 下列关于放大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放大镜放大倍数都一样
B. 放大镜镜片越厚,放大倍数一定越高
C. 放大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物体细节
3. 对比玻璃片、近视眼镜、放大镜,( )能放大物体图像。
A. 玻璃片 B. 近视眼镜 C. 放大镜
B
C
C
(二)判断题
1. 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 )
2. 用放大镜观察,一定能看到所有微小生物。( )
3. 古代没有放大镜,所以人们无法观察微小世界。( )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放大镜,谁能说说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不同倍数镜片有啥差异?放大镜帮我们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哪扇‘门’?” “放大镜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的凸透镜,镜片越厚(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可能越高;它能让我们看清平时看不到的细节,像昆虫翅膀、植物叶脉,带我们走进奇妙的微小世界!”
板书设计
1.2 怎样放得更大
1. 突破思路:凸透镜组合 → 放大更明显
2. 组合关键:调整间距→ 找“最大且清晰”位置
3. 显微镜关联:物镜+目镜(凸透镜组合)→ 实现更高倍数放大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