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民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各民族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有必要向学生讲解我国的民族状况,所以教材在疆域和人口后面,安排了民族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包括民族数量、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教材通过活动了解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说明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二是我国民族的分布,教材安排了我国民族分布图并通过活动来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使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但是缺乏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学生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这样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以举办班级民族文化图片展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活动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内容要求 1.了解我国的民族数量、构成。 2.了解我国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习惯。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民族分布特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含义。
地理素养 通过开展地理调查,了解班级或家庭民族构成情况。(地理实践力)
通过阅读我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我国民族分布及特点。(区域认知)
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建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个民族的有关资料,如该民族的地域分布、饮食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体育活动等,上课时进行讨论和展示。
新课导学
[跨学科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有哪些吗 (元朝、清朝)他们又都是哪些少数民族建立的 (蒙古族、满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我国的民族。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听完歌曲,大家想不想了解这“56个兄弟姐妹呢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56个民族如鲜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她们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运动充满了梦幻般的力量。你们想去了解吗 导入新课。
当你在学跳傣族舞、当你在奶茶店点“藏式青稞”奶茶、当你在景区穿苗族银饰服饰时……你已经站在了民族文化的十字路口。准备好解码民族文化了吗
教学指导
中国的民族及其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其中,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 600万;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有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不到1万人。
我国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列举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乐器、重大节日或传统活动,便于同学们学习本节知识时参考。
民族 乐器举例 重大节日或传统活动举例
朝鲜族 长鼓
蒙古族 马头琴
藏族 扎木聂
傣族 象脚鼓
苗族 芦笙
维吾尔族 手鼓
各民族的风情、文化特色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如:蒙古族居住在地势平坦、草原广阔的内蒙古高原上,畜牧业发达。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节上,骑马、摔跤是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傣族的泼水节与当地湿热的气候相适应等。
情境素材
详见电子资源
一、跨学科类素材
1.我国传统民族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三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午日节等。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甚多。过去比较通行的解释是为了纪念屈原。近代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其起源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赛龙舟与古人对龙的图腾崇拜有关。后来各地又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端午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释,而纪念屈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泼水节
泼水节是云南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汉族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跳孔雀舞等活动。
那达慕节
那达慕节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节,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镌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1225年,为庆祝蒙古军西征胜利,曾举行盛大的那达慕节。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时也举行过那达慕。到元、明时期,射箭、赛马、摔跤(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艺”)比赛结合在一起,成为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节逐步形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袭至今。那达慕节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马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现代那达慕节除举行传统的“男儿三艺”、蒙古象棋等赛事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和建设成就展示、商贸物资交流等内容。
[试题设计]
下面四幅图示意我国四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代表傣族的是 (D)
二、拓展素材
2.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试题设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每四年我国都会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下图是某次少数民族运动会纪念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①图中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B.②图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C.③图中的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D.④图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元宵节
3.彝族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手工艺和音乐舞蹈艺术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羊角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和“打歌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如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
4.中国少数民族之最
5.普通话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普通话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现在的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 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教材活动参考答案
[教材P19~20活动·参考答案]
1.藏族 蒙古族 壮族 维吾尔族
2.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有效解决多方言、多民族地区的沟通障碍,使跨区域协作更加高效;通过统一语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平等获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教材P22活动·参考答案]
1.(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2)壮族集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回族集中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维吾尔族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藏族集中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如西藏自治区除藏族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满族、怒族、独龙族等。
(3)云南有26个民族: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独龙族、满族。
2.如蒙古族。蒙古族的服饰是受蒙古草原生活环境决定的。服饰中,长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过去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一般穿布类;颜色一般爱用红﹑黄﹑深蓝色。冬季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虫叮咬。蒙古族重要节日有春节﹑兴畜节和那达慕节等。其中,那达慕节是蒙古族最为盛大、影响广泛的节日。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民族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限时2分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学生自主学习: (1)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其中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民族 人口超过500万的有哪些少数民族 (3)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精讲点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差异较大,根据宪法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一律平等。 承转: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民族文化的长廊,感受各地不同民族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我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教师安排学生合作探究下列题目。 (1)写出使用图1.15中各民族文字的主要民族。 (2)说说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成果展示:(1)西藏自治区林芝米林机场标注了汉语和藏语,藏族使用藏语。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附近的公路指示牌标注了汉语和蒙古语,蒙古族使用蒙古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东站标注了汉语和壮语,壮族使用壮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新疆大学标注了汉语和维吾尔语,维吾尔族使用维吾尔语。 (2)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有效解决多方言、多民族地区的沟通障碍,使跨区域协作更加高效;通过统一语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平等获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快速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为引入新课内容做情感上的预热。 本环节的题目设计比较简单,让学生限时完成,是为了培养其快速阅读和查找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讨论了解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好处,形成使用普通话的意识。
承转 不同民族不仅语言不同,而且不同民族分布区域也不同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民族 分布 特点 教师:我国有56个民族,我们如同兄弟姐妹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国的民族分布是否均匀呢 同学们通过下面几个题目来探究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教师展示我国民族的分布图,安排学生合作探究下列题目。 学生合作探究。 (1)说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2)在图中找出壮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集中分布地区。 (3)找出云南的主要民族。 成果展示 (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 (2)壮族集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回族集中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维吾尔族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藏族集中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3)云南有26个民族: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独龙族、满族。 精讲点拨: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没有一个县或者市的人口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因此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民族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贯彻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民族对国家统一,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查找典型少数民族的分布,归纳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通过观察汉族的分布地区,总结汉族的分布特点,然后探究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这样逐步深入地完成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学习。从而养成利用地理工具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承转 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采用分组演示的方法,来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学生分组展示: 小组一:展示不同民族语言书写的“我是中国人”五个字的写法。 小组二:展示汉族的元宵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的图片。 小组三:展示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摔跤、汉族的赛龙舟的图片。 教师精讲点拨: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大多数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有些民族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节庆、艺术、体育等方面创造的文化精粹,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少数民族文化图片资料,分析讨论教材中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被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各民族分布不均匀,汉族遍及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本节重点内容是我国民族文化形式和民族分布特征。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很多资料和图片,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学学习不够认真,没有积极思考和讨论,有的同学不能积极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堂调控,想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还要多设计一些搜集整理资料的任务,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