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 第1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人教新版八上地理备课素材+授课典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气候 第1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人教新版八上地理备课素材+授课典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16: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本节课学习的是自然环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气候。教材首先运用多种地理图介绍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根据气温、降水的空间差异,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按照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空间组合,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得出气候类型多样。最后分析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重点分析了海陆位置对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渗透了综合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动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本节运用了多种地理图表,旨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和提取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和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也容易理解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很多的地理图表,尤其是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学生判读这类地图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地看懂地图,更不能对地图进行分析和总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把地理规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内容要求   1.运用图表资料观察、描述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南北气温的差异,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   2.运用图表资料观察、描述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   3.运用图表资料观察、描述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简要归纳中国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理素养   1.认识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我国气候的两大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建议   本节需要使学生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能分析气温、降水特点,简要归纳气候特征,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第1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新课导学  
  [情境导入]
假设现在寒假快到了,学校要组织两个旅行团:一队去黑龙江漠河看冰雪,一队去海南三亚晒太阳。请每位同学用10秒快速写下你为两个团队分别推荐的三件必备衣物(如羽绒服、短袖等)。请2~3名学生分享答案,教师同步在黑板上绘制简笔中国地图,标出漠河(北)和三亚(南)位置,贴对应衣物简笔画(如棉帽VS沙滩裤)。追问:“为什么同在中国,两地穿衣差异像冬天和夏天呢 这种差异背后藏着哪些地理秘密 ”教师:“如果现在把三亚的同学们‘瞬移’到漠河,他们的体感温度会如何变化 请用肢体动作表演!”(学生可模仿发抖、搓手等)总结过渡:“中国气温的‘南北温差密码’就藏在这‘穿衣差异’中,今天我们一起破解它。”
[图片导入]
1.教师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传统民居图片,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大,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2.展示四季图片,提问:这四幅植被景观可以同时存在吗 ——可以,比如北方地区已经进入白雪皑皑的冬季的时候,我国南方的某些地区还是郁郁葱葱的一片——这体现了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指导  
  一、“我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判读技巧
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气温南北差异很大,教材中有“我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如下图所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幅图呢
1.根据气温数值的变化,发现气温递变规律。
从图上找出数值不同的等温线,由此发现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和突变部分,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等温线在我国陆上分布时,并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以0 ℃等温线为例,可看出0 ℃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
3.找出0 ℃等温线,认识其意义。
0 ℃等温线在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中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在此线以北平均气温都低于 0 ℃,在此线以南都高于0 ℃。
4.分析我国等温线的疏密程度,了解我国气温差异。
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表示气温的差异。等温线越稠密,说明气温差异越大,等温线越稀疏,说明气温差异越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所跨纬度很大。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所以我国气温差异大,在图上就表现出等温线很密集。
5.读我国最南、最北气温数值,得出我国冬季气温特点。
从图中可知:南方三沙市平均气温是23.6 ℃,北方漠河市为-28.7 ℃,计算得出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相差52.3 ℃。可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的特点。
二、读图分析我国降水分布规律
通过阅读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海陆位置等理解其原因。通过阅读中国东部三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
情境素材                                
  详见电子资源
  1.中国气温之最
  【中国年平均气温最高值】 南海诸岛的西沙群岛,为26.4 ℃。
  【中国年平均气温最低值】 青藏高原上的格尔木五道梁,为-5.8 ℃。
  【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 新疆吐鲁番,49.6 ℃(1967年7月)。
  【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的地方】 黑龙江省的漠河,-52.3 ℃(1969年2月13日)。
  【中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值】 黑龙江省的漠河,为-30.6 ℃。
  【中国1月平均气温最高值】 南海诸岛的西沙群岛,为22.8 ℃。
  【中国7月平均气温最高值】 吐鲁番盆地,为33 ℃。
  【中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值】 青藏高原上的五道梁,为5.5 ℃。
  【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 黑龙江省的嘉荫,为49.2 ℃。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方】 南海诸岛的西沙群岛,为6.1 ℃。
[试题设计]
家住海南省的小明,寒假去哈尔滨体验冰雪旅游,上飞机时穿的是短衣短裤,下飞机时却换上了棉衣。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小明着装的变化反映我国冬季 (A)
A.南北温差大 B.普遍高温
C.气候寒冷 D.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2)影响哈尔滨和海南省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降水
(3)小明到哈尔滨可以尝试冰雪运动,哈尔滨发展冰雪运动的有利社会条件是 (C)
A.冬季气温低,雪期长
B.降雪量大、雪质好、积雪厚
C.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
D.河流结冰期长、河道结冰厚、多山地
2.火烧寮
火烧寮位于基隆、台北、宜兰三县市交界的迎风面,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另外,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每年9月到次年3月的东北季风挟带大量水汽南下,在此处受到地形拦截形成稠密的雨势;逢夏秋季的台风,瞬间降雨量更惊人,因而有全台“暴雨中心”之称,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据1906-1944年38年资料统计,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 557.8 mm,1912年的最大降雨量记录多达8 409毫米。降水日数也多,年均降水日数达214天。火烧寮降水量如此之多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东北季风雨、东南季风雨、雷雨、台风雨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火烧寮之所以成为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主要是受位置、地形、冬夏季风和台风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海拔420米的山坡上,坡向面海。夏秋季节,自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夏季风、台风登陆时被地形抬升作用形成丰沛的降水;冬季时,又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由于东北季风经过了广阔的海洋,特别是掠过了“黑潮”的暖流水面后水汽剧增,气流到达火烧寮时,又受到地形的抬升便形成了大量的降水。据统计,从11月到次年3月,火烧寮的冬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由于火烧寮冬夏降水量都很大,从而成为我国的“雨极”。
3.候鸟老人
“候鸟老人”指每到冬天,由北方到南方过冬、次年春夏再返程的老人。他们离开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像候鸟一样冬南夏北、寒来暑往,旅游度假两不误,这种养老方式又称异地养老。
北方冬季寒冷漫长,老人外出不便,生活品质下降,而南方冬季温暖,如海南和三亚,除了穿着轻便,还有阳光、沙滩、海水,以及各种各样的海鲜和水果。同时,南方夏季炎热潮湿,所以老人春夏之际又回到北方避暑。
[试题设计]
“候鸟老人”是形容临近冬季去南方过冬,到了春夏之际又返回北方避暑的老年人,犹如候鸟的季节性迁徙。下图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候鸟式老人冬季前往三亚避寒的主要原因是 (A)
A.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B.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小
C.北京冬季寒冷潮湿 D.三亚冬季温暖干燥
(2)除三亚外适宜冬季养老的城市也有很多,下列最不适宜冬季养老的城市是 (D)
A.昆明 B.南宁 C.广州 D.哈尔滨
(3)当前我国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条件有 (B)
①政府政策支持 ②市场需求旺盛 ③地形类型多样 ④基础设施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板书设计  
教材活动参考答案  
  [教材P34活动·参考答案]
1.1月平均气温齐齐哈尔比巴黎低,7月平均气温齐齐哈尔比巴黎高,气温年较差比巴黎大。
2.1月平均气温北京比纽约低,7月平均气温北京比纽约高,气温年较差比纽约大。
3.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偏低,夏季平均气温偏高。气温年较差较大,主要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同学们,现在做一个课堂小调查:寒暑假旅游地的选择。一般暑假倾向于选择避暑胜地,寒假则倾向于选择温暖如春的地方避寒。从地理视角看,这就涉及了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中国气温有着怎样的时空分布规律 是否能够为我们出行提供指导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对应的两幅图片。 提问:读图首先要读什么 ——图名和图例。 点拨:图2.6是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是我国的冬季,图2.7是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也就是我国的夏季。气温的数值要注意观察图片左下角的颜色图例。下面我们就首先探究我国 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合作探究: 小组一:在图中找出漠河、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三沙,根据颜色图例说出这些城市的大致气温,计算漠河和三沙的温差。 小组二:在图中找出0 ℃等温线,找出其经过的山脉和河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城市,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判读不同城市的气温。 成果展示: 小组一:漠河的气温约为-28.7 ℃,哈尔滨约为-18 ℃,北京约为-6 ℃,武汉约为6 ℃,广州约为12 ℃,三沙为23.6 ℃。漠河和三沙的平均气温相差52 ℃以上。 从日常生活导入,亲切自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题 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小组二:1月份0 ℃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线,一直延伸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精讲点拨:从小组一的成果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很大,越向北气温越低。1月0 ℃等温线是一条重要的等温线,它的北侧在0 ℃以下,河流结冰;南侧在0 ℃以上,河流不结冰。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后我们还会陆续学到有很多分界线都通过这里。 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下面同学们利用上面的方法,自学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师:展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学生自主学习: (1)在图中找出漠河、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拉萨、三沙,根据等温线的数值说出其大致气温。 (2)计算漠河和三沙的温差,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成果展示: (1)漠河的气温约为18.4 ℃,哈尔滨的气温约为22 ℃,广州的气温约为30 ℃,乌鲁木齐的气温约为20 ℃,拉萨的气温约为8 ℃,三沙的气温约为28.3 ℃,这说明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 (2)夏季,漠河和三沙的平均气温相差不到10 ℃,南北气温差别小。 考查学生对刚刚学习的气温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进一步熟悉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能够通过计算温差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
承转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不仅冬夏气温不同,降水也不同,下面我们学习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题目。 学生合作探究: (1)在图中描出1 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年降水量线,观察800毫米、400毫米大致经过的地区。根据变化,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降水量大致是多少。 教师到学生中间巡视并点拨:根据颜色图例,判读降水量的多少。 分小组成果展示: (1)8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主要通过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根据年降水量线的分布,可推断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根据省级行政区的位置,结合颜色图例,说出学校所在省区降水量。 承转: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配是否均匀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第33页“中国东部三个城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和“中国年降水量变化图(1956—2022年)”:同学们观察展示的图片,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   学生分组探究:分成三个小组进行问题探究。 小组一:分析“中国东部三个城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图”,说出图中城市降水都集中在什么季节。 小组二:分析“中国年降水量变化图”,分析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小组三:按照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为雨季,分析广州、北京雨季开始、结束的月份及雨季的长短。 成果展示: 小组一:图中三个城市降水都集中在夏季。 小组二: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86年,平均降水量约575毫米,最多的年份是1998年或2016年,平均降水量约730毫米。 小组三:广州从3月进入雨季,9月结束,雨季为7个月;北京从7月份进入雨季,8月份结束,雨季为两个月。 精讲点拨:从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我国降水的季节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如果广州为南方代表,北京为北方代表,则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不仅降水多,而且气温较高,雨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降水量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是认识我国降水分布的重要工具,通过采用图释导学、问题引领、归纳总结等环节进行自主学习和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其运用已有地理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 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分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两方面,因此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能够锻炼学生对统计图表的判读和分析能力。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越向北气温越低;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暖热,南北气温差别小。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一年中夏季降水较多,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较大。
  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学生对等温线分布图、年降水量线不能迅速地找出和正确地判读,对于雨季的概念和雨季的变化也比较陌生,因此通过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辅以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学习,总体看来效果还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出现学生不能正确应答的现象,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对于这类问题,要在课下下足功夫,让学生充分复习等温线和等高线的知识,加强对等温线图判读的练习,还要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的成功之处是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分组活动,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初步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但是在活动的组织上还要进一步下功夫,要及时进行引导,使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