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材在学习完土地资源、水资源后,安排了矿产资源的学习。
本节内容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是种类齐全,多寡不均,二是产消量大,进口量多。从相互关系看,前面的部分是因,后面的是果。这样的安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
第一部分借助图文资料,说明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人均不足。首先介绍能源矿产的分布及多煤少油气的概况。金属矿产储量多少不一,三稀矿产的含量少且难以开采,储量多少不等。通过讨论煤炭资源型城市延缓煤炭资源枯竭的对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部分,借助图文资料,说明我国矿产总开采量居世界首位,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只有少数种类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生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大多数矿产需要从国外进口,为避免过度依赖进口,我国需要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学生对常见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的名称、外观及基本用途较为熟悉。例如,煤炭:知道是黑色固体燃料,用于发电、取暖。铁矿石:了解是炼钢原料,与汽车、建筑等行业相关。石油:能联想到汽油、塑料等衍生产品。通过日常生活或媒体报道,对“矿区”“采矿”等场景有初步印象(如露天矿坑、井下矿道)。
受认知局限容易混淆能源矿产(如煤炭)、金属矿产(如铁矿)、非金属矿产(如石墨)的界限,难以理解其科学分类标准(如化学成分、工业用途)。对“战略性矿产”(如稀土)的概念模糊,常误认为“稀有=价值高”,忽视其产业链意义。
内容要求 1.描述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理解土地分布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2.了解我国所面临的矿产资源与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3.举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
地理素养 1.运用图表资料分析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区域认知)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矿产资源面临的问题,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2.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 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我国矿产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教学建议 教学中以讨论法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分析能力。
新课导学
[情境导入] (展示手机拆解图)“同学们,这是一部智能手机的内部构造图。你们知道吗 制造这样一部手机需要用到超过30种矿产资源!”(展示汽车生产线视频)“再看这个汽车工厂,每辆汽车的诞生需要消耗15种以上的金属矿产。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些‘工业血液’的奥秘。”
[悬念导入] (动态地图展示)“看这张矿产分布图:内蒙古的稀土照亮全球屏幕,山西的煤炭温暖半个中国,江西的钨矿支撑着航天事业。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产出了全球24%的矿产资源!”(展示枯竭矿山对比图)
“但这些宝藏并非取之不尽,这座曾经的富矿如今已千疮百孔。如何让‘工业粮食’持续滋养我们的发展 这正是今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教学指导
一、图文分析法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是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不要直接讲授答案,应该给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地图资料,让学生对比阅读,得出结论。
在《矿产资源》的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图图对比,得出地理结论。如:提供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可开采煤炭储量的全国占比(2021年)和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图。通过对比得出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可开采煤炭储量丰富。然后提供中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截至2020年)图,得出东部煤炭开采接近枯竭。然后再提供中国人口的分布图,得出东部人口密集区需求旺盛,加速资源枯竭进程;北方资源富集区成为开发重心,导致资源枯竭。
二、因果联系法
因果联系法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地理知识用框图的形式连接,形成层次分明的因果关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情境素材
1.中国能源矿产
中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资源有12种,固态的有煤、石煤、油页岩、铀、钍、油砂、天然沥青;液态的有石油;气态的有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地热资源有呈液态、气态的。中国国民经济生活中92%的一次能源取自矿物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矿产,又是工业的重要原料。能源矿产中人类通常使用且历史较为长久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新开发的有煤层气、油砂、天然沥青等一次能源。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又开发出了核能和地热矿产资源作为能源,这些矿产资源包括铀、钍、地热。中国利用核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热的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煤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石油、天然气、核能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比重的逐渐加大,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
2.山东发现我国首个亿吨级页岩油田
2025年3月24日,中国石化日前发布消息,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 135.99万吨。页岩油是指以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我国页岩油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未来也将成为我国原油长期稳产的重要接替资源。据悉,胜利油田有效攻克页岩油高温、高压、涌漏并存的世界级难题,探索形成“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认识,攻关全周期立体化开发技术,建成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页岩油立体开发由3层拓展到7层。
3.资源枯竭型城市
截至2020年,中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枯竭型城市占较大比例。这些城市因长期开采导致资源储量大幅下降,面临经济转型压力。这些城市普遍面临生态环境修复、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高等问题,需通过发展替代产业(如新能源、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的阜新市、抚顺市(以煤炭和油页岩著称,矿区逐渐枯竭)、北票市(县级市,曾为重要煤炭基地)。
吉林省的辽源市(“因煤而兴”)、舒兰市(县级市,煤炭资源衰退)、九台市(现为长春市九台区,煤矿资源枯竭)。
黑龙江省的鹤岗市(煤炭储量锐减,面临严重转型挑战)、鸡西市(百年煤城,资源逐渐枯竭)、双鸭山市(煤炭产业比重高,需产业升级)、七台河市(以焦煤为主,资源衰退显著)。
[试题设计]
阜新是辽宁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其代表着东北众多城市的发展路径,因煤而兴,因煤而困,如今这座城市正在努力探寻一条绿色转型之路。读阜新位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昔日辉煌]
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有“百里煤海”之称。2005年海州露天煤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2008年3月,阜新市被列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1)阜新早期兴起的优势条件有 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早期政策支持等 (任答两点);资源枯竭是阜新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阜新衰退的原因还有 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 (任答两点)。
[二次创业]
2018年起,阜新市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了以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四个优势产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在绿色转型之路上,阜新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资源转变为 科学技术 。
(3)阜新将精细化工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试分析阜新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优势条件是 工业基础条件好,政府大力扶持,相关人才丰富 。
板书设计
教材活动参考答案
[教材P72活动·参考答案]
1.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
2.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而南方煤炭资源分散且品质较低,北方资源富集区成为开发重心,导致资源枯竭。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东部人口密集区需求旺盛,加速资源枯竭进程。
3.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一次性能源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并举,开发新的替代资源;加强区域内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周边资源相结合;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有效保护同步;发展旅游业;利用高科技发展新型产业;等等。
[教材P74活动·参考答案]
1.沙特阿拉伯(15.7%)——亚洲,俄罗斯(15.4%)——欧洲/亚洲(跨亚欧大陆,通常归为欧洲),伊拉克(11.1%)——亚洲,巴西(7.8%)——南美洲,安哥拉(7.7%)——非洲,阿曼(7.0%)——亚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5.7%)——亚洲,科威特(5.1%)——亚洲。
2.陆路运输:俄罗斯(与中国接壤,可通过中俄原油管道运输)。
海上运输: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曼、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波斯湾沿岸国家需经海运);巴西(南美洲)、安哥拉(非洲)必须通过海运。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港口。
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1)霍尔木兹海峡:地区冲突(如伊朗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航道封锁风险。
(2)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如东南亚海域)、交通拥堵等。
(3)印度洋:海盗威胁(如亚丁湾附近)、极端天气风险。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矿产资源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教师:(播放一段30秒的火山喷发动画,熔岩冷却凝固成岩石)同学们,刚才的画面像不像地球在“生宝宝” 这些从地幔深处喷涌而出的岩浆,经过亿万年冷却结晶,变成了我们今天要探索的主角——矿产资源。 教师: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哪位同学能举个实例 学生回答:塑料袋或矿泉水瓶是由石油提炼的聚乙烯制成的;手机中锂(电池)、钴(电池正极)、金(电路板导电层)等金属;照明:稀土荧光粉用于LED灯节能发光。农业:磷矿制成的化肥促进作物生长。 转折:矿产资源渗透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使用的手机、塑料袋到居住的房屋、出行的车辆,均依赖矿产的开采与加工。既然矿产资源如此重要,那么我国的矿产资源有何特点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0页第二自然段的文本资料,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人均不足。 (2)我国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储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非常显著。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我国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储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3.15“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可开采煤炭储量的全国占比(2021年)”和图3.16“中国已探明大型油气田盆地的分布”,图中展示的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及储量。同学们分组探究它们的储量及分布特点。 学生分组探究。 小组一:煤炭的储量及分布特点。 小组二: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及分布特点。 (成果展示) 小组一:煤炭的地区分布总体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就省区而言,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可开采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3/4。 小组二:石油、天然气的总体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储量超过10亿吨的油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储量超过3 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集中在四川、新疆,以及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 精讲点拨: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前5位,占全球总量的13.30%。而我国油气可采储量约102亿吨油当量,实际可采储量仅占全球2.6%、全球排名第十二位,可供开发的油气相较有限。所以我国多煤少油气,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东部煤炭开采近乎枯竭。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3.18“中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截至2020年)”,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活动来认识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 学生合作探究:分成三个小组,读图完成相应的问题。 小组一:参照图1.12,以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为参照,概括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特点。 小组二:从资源储量的南北差异、人口规模的东西差异等方面,推测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小组三:从资源储量、开采量的角度,讨论煤炭资源型城市延缓煤炭资源枯竭的对策。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展示: 小组一: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 小组二: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而南方煤炭资源分散且品质较低,北方资源富集区成为开发重心,导致资源枯竭。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东部人口密集区需求旺盛,加速资源枯竭进程。 小组三: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一次性能源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并举,开发新的替代资源;加强区域内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周边资源相结合;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有效保护同步;发展旅游业;利用高科技发展新型产业;等等。 转折: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我们称之为能源矿产。我国除去能源矿产外,还有金属矿产和三稀矿产。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1页文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铁矿储量在世界的位次及特点,铜、铝土、钨、锡、锑的储量特点。 (2)三稀矿产包括哪些 有何特点 举例说明三稀矿产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的用途。 学生自主学习,展示: (1)铁矿资源储量排世界第四位,但贫矿多、富矿少。铜、铝土等储量较少。钨、锡、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 (2)稀土、稀有金属和稀散金属矿产合称三稀矿产。三稀矿产的含量少且难以开采,有的储量多,有的储量少。三稀矿产在光伏、机器人、无人机、信息通信等方面广泛应用。 教师点拨:三稀矿产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
承转 我国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已建成多个大型的煤炭、油气、铁矿、铜矿、钨矿等生产基地。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维持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2~73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的基本保障是什么 (2)我国矿产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 (3)我国为什么大多数矿产需要从国外进口 (4)为避免过度依赖国外进口,我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 (1)我国的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居世界首位。 (2)存在“有而不够、有而不优”的问题。 (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消费量大,我国只有少数种类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生产量能够满足需求。 (4)需要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精讲点拨:现在我国石油、铜、铁、铝土、锂等矿产的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60%以上,镍、铌、铬等矿产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我国铁矿石的情况。(多媒体展示中国钢铁生产原料来源的占比变化) 教师指图讲述:从2001年到202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逐年增加,自产铁矿石逐年下降。自产铁矿石逐年下降,是由于现在我国铁矿石年消费量大,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国内铁矿石供不应求且开采成本高造成的。21世纪以来,我国铁矿石供应的增长主要来自进口,澳大利亚、巴西等是我国进口铁矿石的主要来源国。2021年我国废钢铁的循环利用占我国钢产量的16%,为什么说废钢铁不“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思与学”。 转折: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是66%,而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下面我们就结合教材活动来认识我国石油进口来源。 学生合作探究:分成三个小组,读图完成活动相应的问题。 小组一:按照石油进口量占比的大小,依次说出我国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及其所属的大洲。 小组二:从上述国家将石油运到我国,哪些国家可以采用陆路运输,哪些国家必须采用海上运输 小组三:列出从波斯湾沿岸国家将石油运往我国所经过的主要海域、海峡,举例说明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展示: 小组一:沙特阿拉伯(15.7%)——亚洲,俄罗斯(15.4%)——欧洲/亚洲(跨亚欧大陆,通常归为欧洲),伊拉克(11.1%)——亚洲,巴西(7.8%)——南美洲,安哥拉(7.7%)——非洲,阿曼(7.0%)——亚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5.7%)——亚洲,科威特(5.1%)——亚洲。 小组二:陆路运输:俄罗斯(与中国接壤,可通过中俄原油管道运输)。 海上运输: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曼、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波斯湾沿岸国家需经海运);巴西(南美洲)、安哥拉(非洲)必须通过海运。 小组三: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港口。 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 ①霍尔木兹海峡:地区冲突(如伊朗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航道封锁风险。 ②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如东南亚海域)、交通拥堵等。 ③印度洋:海盗威胁(如亚丁湾附近)、极端天气风险。 教师总结:针对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我们要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较低时多购买石油,以节省资金。这就像超市打折时多囤零食,能省零花钱一样。我们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石油开采和加工技术。比如,有些国家的深海钻井技术水平很高,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
教师 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居世界首位,由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对矿产资源消费量巨大,本国部分矿产资源不足,难以满足生产的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为此,我国为保障矿产资源的供给,需要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教学 反思 本课亮点是通过引导问题,提升学生参与度;结合生活案例与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不足:可增加本地矿产资源案例,增强学生亲切感。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