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四季美景颂歌 能力提优B卷 答题卡
试卷类型:B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5. [A][B][C][D] 6. [A][B][C][D] 7. [A][B][C][D] 8. [A][B][C][D]9. [A][B][C][D] 16.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答:
2.答:
3.答:
4.答:
10.1.答:
10.2.答: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15.答:
17.答:
18.答:
19.答:
20.答:
21.答:
22.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四季美景颂歌 能力提优B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4题;共7分)
【任务驱动型试题】班级策划《四季抒怀》学习专栏,以下是专栏的序言,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赐予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对于朱自清而言,春天是小鸟呼朋引伴的欢快,是酝酿在湿润空气里的花香,是草坪上踢球、赛跑、捉迷藏、放风筝的嬉戏;对于刘湛秋而言,夏天是热烈粗guǎng的阵雨,是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是远方蝉声、近处蛙鼓一起奏起的交响曲;对于马致远而言,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苍凉萧瑟,是古道西风瘦马的羁旅之苦,是疲倦不堪的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老舍而言,冬天是响晴的天空,是秀气的小山,是蓝天下晒着阳光静谧地睡着的老城。作家笔下的四季景物,各有风姿,各具情怀,美不胜收。
1.(2分)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粗 guǎng
2.(1分)序言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3个。
3.(2分)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
响晴:
静谧:
4.(2分)下面是从序言中选出的语句,请从语句中找出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
大自然赐予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
名词:
动词:
二、【情境化试题】(共5题;共5分)
5.(1分)某同学浏览了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胡挈青藏画展”的介绍,下面是他抄录的一段文字,你认为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老舍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____。几十年来,所藏作品纵跨古今,尤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作品为佳。此次展览将首次完整呈现老舍、胡挚青所作所藏的书、画、印、砚,展现二位先生的鉴藏眼光和艺坛交游,呈现不同时期美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时代风采,诠释20世纪中国美术的沿革与流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珍贵的艺术留存,追慕老舍、胡絮青先生这对艺坛伉俪美好的艺术人生。
①他们的藏画,或为友人馈赠,或为间接求得,或为市场购入。
②胡挈青先生曾拜师齐白石,她是我国20世纪女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③他和夫人胡挈青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接触美术。
④两位先生雅好收藏,家藏颇丰。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6.(1分)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思路,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B.《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母亲”“工人”,有的表示事物,如“苹果”“法律”,有的表示时间,如“上午”“从前”,还有表示地点、方位的名词,如“北京”“前面”。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堂、惠顾、垂询、赐复、高寿、贵庚、愚兄、见教是敬辞,家父、舍弟、小女、贤弟、拙见、鄙人、奉劝是谦辞。
7.(1分)下列是小文读完《雨的四季》这篇文章后写的批注,请选出你觉得有问题的一项( )
A.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初读之后,我能看出作者展现了四个季节的雨的不同特点,还能感受到他对雨的爱恋之情。
B.再次细读之后,我感受到了春雨的“清新、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秋雨的“自然、平静”,冬雨的“端庄、沉静”。
C.我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条理很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D.这样优美的文章,我应该带着感情去读、去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用直率、热烈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也应该读得有激情。
8.(1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____。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____,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傍晚的时候,上了灯,____,烘托出____。
A.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得像火 花里带着甜味儿 一片安静而平和的夜
B.红得像火 花里带着甜味儿 一下就是两三天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一下就是两三天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一点点黄晕的光 一片安静而平和的夜
D.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里带着甜味儿 一点点黄晕的光 一片安静而平和的夜
9.(1分)小文在活动中跟同学们分享了有关《济南的冬天》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B.第6段详尽地描写了水藻的绿意盎然,从正面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C.课文中,作者笔下的山、水、树等景物充满灵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D.课文的语言颇具特色,生动活泼,清新自然,明快纯净,蕴含情味。
三、语言表达(共1题;共10分)
10.(10分)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各不相同,阅读甲、乙、丙三段选文,回答问题。
(1)(9分)请你补全下面以”雨”为主题的语言赏析卡片。
[甲]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春》
学习写法:用贴切的比喻和传神的动词描绘事物的情态。
表达效果:
[乙]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刘湛秋《雨的四季》
学习写法:运用 、 、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
表达效果:
[丙]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 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学习写法:从 、 、 等多个感官角度描绘事物的特征;运用了叠字和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表达效果:”轻轻重重轻轻”运用叠字,传神地写出,充满节奏和韵律美;”温柔的灰美人”“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运用 和通感,把雨写活了。充满古典诗词意趣并被赋予生命的冷雨,表现了诗人 。
(2)(1分)请在三段选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然后有滋味地读一读。
我喜欢的句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4分)
11.(4分)【传统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条概括其主要内容。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米团、长线面的习俗。
五、语段阅读(共3题;共6分)
阅读
材料一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篮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几白,一道几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等水纹的花衣看着看,这件花衣好像放风几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膜上,那点薄雪好像怒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材料二
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3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撇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毕竟,这样的场景不是谁能刻意求得的。出得门来,舍不得伸展脚丫在素净齐整的雪地上。那雪,是来自天堂的精灵,如梦似幻。谁愿意轻易去打扰一场酣睡的梦句呢?这样想着的时候,便是久久地站立在屋檐下,一任雪花的光芒懒懒地照耀着,迷人着,不觉得冬之寒凉了,唯有会心的笑意洋溢在眉宇之间。草木搭建的屋舍下,牛羊睡意全无,伸长了脖颈在木门的条之外,静静地欣赏冬至雪景,一副副满足的慵懒样,似乎馨香扑鼻的草料对于此刻的它们缺少了平日的吸引,唯有这落雪,足以慰籍胸中的饥渴。
(选自任随平《冬的等待》)
12.(2分)赏析下列句子。
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撇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
13.(2分)两则材料都是写雪景。但写法各有其妙。试简要分析
14.(2分)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雪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乙
①不知它是想依恋天空,还是想委身大地。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忽然,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有时候,真愿意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那淘气的愉快里绽开了多少天真的梦。
②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
③忽然,我像一下子变成熟了,往往放弃堆雪人、打雪仗的乐趣,却愿意宁静地默默地走去,翻过废弃的铁路线,来到郊外,默视着广袤的天空和田野。所有的污秽和荒凉全遮掩了,只有雪,白花花的、纯净的雪。这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白色拥抱了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偶尔由于风的吹动,越冬的树和菜斑斑点点闪着一点新绿。
(节选自刘湛秋《雪》)
15.(4分)甲、乙两个文段都围绕“雪”而写,甲文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出了薄雪覆盖下小山 的特点,而乙文则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的角度,写出了雪 的特点。
16.(2分)我们在朗读时,把握好重音、停连,能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注意语气、节奏,可以体会文章的感情。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的是雪后初晴的美景,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朗读时整体节奏是欢快而热烈的。
B.甲文中“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朗读时可以重读“全”,表示山尖“白”的范围之广。
C.乙文中“那淘气的愉快里绽开了多少天真的梦”,写出了作者的童心未泯,要用愉悦的语气去朗读。
D.乙文中“越冬的树和菜斑斑点点闪着一点新绿”,“越冬的树和菜”明确了作者要描绘的对象,朗读时此处要稍作停顿。
17.(2分)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化平淡为生动,突出景物的特点,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请你从甲、乙文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①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②这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白色拥抱了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
七、诗歌鉴赏(共2题;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8.(2分)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19.(2分)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名著导读(共2题;共6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20.(4分)文段选自《 》(书名),作者是 。
21.(2分)文中的“他”指的是,他是一个 的人。
九、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2.(50分)《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的雪的描写,勾勒出冬天的济南的美丽画卷。请你借鉴老舍先生的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描绘丹东的雪景。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③150字左右,不用拟标题;④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niàng;犷
2.呼朋引伴、争先恐后、疲倦不堪、美不胜收
3.晴朗无云;安静
4.大自然、人间、景色;赐予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本题考查词性,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
1.酝酿的“酿”读音为niàng,表示声调为降调;粗guǎng的“guǎng”对应的汉字是“犷”,表示粗野的意思。
故答案为:niàng;犷
2.对于成语的积累,需要从文中找出符合成语特征的词语组合。呼朋引伴、争先恐后、疲倦不堪、美不胜收都是文中出现的成语,需要准确书写。
故答案为: 呼朋引伴、争先恐后、疲倦不堪、美不胜收
3.对于词语的解释,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响晴指的是晴朗无云的状态,静谧则用来形容安静、平静的氛围。
故答案为:晴朗无云;安静
4.对于词性的辨析,需要准确识别出句子中的名词和动词。在“大自然赐予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这句话中,名词有“大自然、人间、景色”;动词是“赐予”,表示给予的意思。
故答案为:大自然、人间、景色;赐予
5.【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围绕老舍与胡挈青的藏画展展开,需按照人物介绍、收藏经历的逻辑排序。
③句以“他”(指代老舍)开头,承接前文对老舍的介绍,引出夫人胡挈青,是衔接首句的关键句。
②句具体介绍胡挈青的身份(女艺术家、齐白石弟子),紧承③句对“夫人胡挈青”的提及,进一步完善人物信息。
④句过渡到“雅好收藏,家藏颇丰”,开启对二人收藏的描述,与后文“所藏作品”呼应。
①句具体说明“藏画”的来源(友人馈赠、间接求得、市场购入),是对④句“家藏颇丰”的补充说明。
因此,正确顺序为③②④①。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和排序。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自然,保持语言连贯。这方面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6.【答案】D
【解析】D:错误。 愚兄,谦辞,指我的哥哥。 贤弟,敬辞,敬称别人的弟弟。奉劝,敬辞,用于郑重劝告或勉励他人。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7.【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春雨的特点应为“美丽娇媚”,秋雨的特点应为“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而平静”。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8.【答案】D
【解析】细读语段及供选句子,根据上下文的衔接选择句子填空。可采用排除法。
第一个空:联系前文“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与之衔接的应是“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就排除了BC两个选项。
第二个空:产生“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些联想是因为“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又排除了A选项。故可确定正确选项为D。再把D选项的句子带入语境中朗读,每个句子都衔接自然,故确定正确选项为D。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表达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9.【答案】B
【解析】A.正确;
B.不正确;描写水藻绿意盎然,这是从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10.【答案】(1)连用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雨的细密,充满童真童趣;”笼”字写出细雨的朦胧恬静,像一幅写意画;”逼”字精练又口语化,写出雨中小草颜色青翠、充满蓬勃生命力的特点。;比喻;拟人;”化了妆”“飘然莅临”“自然”“平静”等词语将雨人格化,写出冬雨变成雪花后的飘逸、可爱,丝毫没有冬的冷酷,反而充满柔情蜜意,从而抒发作者对雨的赞美、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视觉;听觉;触觉;雨水在瓦上敲击的情态;拟人
(2)[示例]这v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v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v最后的一份礼物。
【解析】(1)甲文: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这是比喻,传神的动词有:笼、逼,比喻把春雨的多、亮、密描绘出来了;”笼“生动形象地写出细雨薄烟细密朦胧地情状;”逼“写出了小草经春雨地洗礼之后的绿。乙文: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化妆)、比喻(雨的精灵、雨的公主)、对比(把冬雨和夏雨、春雨相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雨变成雪花后的可爱,表达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丙文:有看到的( 一股股的细流 )、听到的(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有触到的( 千指百指在按摩 )多种感官描绘,还有叠词(轻轻重重轻轻)充满节奏韵律美,再加上拟人、通感修辞(温柔的灰美人、把晌午一下子奏成黄昏)表现诗人对雨的热爱。
故答案为:
第1空、连用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雨的细密,充满童真童趣;”笼”字写出细雨的朦胧恬静,像一幅写意画;”逼”字精练又口语化,写出雨中小草颜色青翠、充满蓬勃生命力的特点。
第2空、比喻
第3空、拟人
第4空、”化了妆”“飘然莅临”“自然”“平静”等词语将雨人格化,写出冬雨变成雪花后的飘逸、可爱,丝毫没有冬的冷酷,反而充满柔情蜜意,从而抒发作者对雨的赞美、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5空、视觉
第6空、听觉
第7空、触觉
第8空、雨水在瓦上敲击的情态
第9空、拟人
(2)如甲段: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强调绿和青,两句之间“连”;又如乙文: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但”转折强调,“化妆”强调,“美丽”强调,“莅临”强调,后两句“连";再比如丙文:”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强调的词语有:温柔、冰冰,”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要停,”黑键啊灰键“要”连“。
故答案为: 第1空、[示例]这v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v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v最后的一份礼物。
(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答题格式: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2)本题考查朗读能力。朗读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据此即可判断出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连。
11.【答案】①冬至时间的确定。②冬至名字的由来。③冬至的气候特征。④我国的冬至习俗。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冬至的历史背景和测定时间,接着阐述了冬至的天文特征和节气意义,最后提及了冬至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民俗文化。根据文段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历史与测定、天文与节气意义、民俗文化。冬至的历史与测定: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历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古代通过土圭观测太阳,确定了冬至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冬至的天文与节气意义:冬至标志着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逐渐增长,阳气回升,被视为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冬至的民俗文化:北方地区在冬至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流行冬至吃米团、长线面的传统。
故答案为:①冬至时间的确定。②冬至名字的由来。③冬至的气候特征。④我国的冬至习俗。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答案】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照耀下的枝头上的雪花比作撒落空中的银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花的晶莹。
13.材料一是正面描写雪景,材料二:善用联想、想象的写法;
14.示例:下雪时,天上洒下无数的雪花。有的在空中飘飘摇摇,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雪花落到地上,像一个个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转眼间,树枝树干和树叶都积了一层厚厚的冰,给树木穿上了一件厚厚的衣服。地面的积雪又松又软,一脚踏下去,仿佛马上要陷进泥池里了。鹅毛大雪过后,地上的积雪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晶莹透亮的地毯。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画线句,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注意一个句子,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要答全了。
(2)本题考查手法赏析。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注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修辞包括常考的比喻、拟人、借代、反问、设问等;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答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小练笔。注意用上修辞手法,描写雪景的特点即可,如洁白、寒冷、雪花形状六角形等。
12.撇落空茫中的银屑,比喻,突出阳光照耀下的枝头上的雪花的晶莹,写出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欣喜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照耀下的枝头上的雪花比作撒落空中的银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花的晶莹。
13.材料一 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膜上,具体描写了山上的雪景情况,是正面描写。
材料二 出得门来,舍不得伸展脚丫在素净齐整的雪地上。那雪,是来自天堂的精灵,如梦似幻。联想想象。故答案为: 材料一是正面描写雪景,材料二:善用联想、想象的写法;
14.雪景用上修辞手法,描写即可。如雪花在天空中快乐的飘荡着,看着哪个地方顺眼就落到哪里去,不一会儿,大地就披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晶莹剔透。
故答案为:下雪时,天上洒下无数的雪花。有的在空中飘飘摇摇,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雪花落到地上,像一个个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转眼间,树枝树干和树叶都积了一层厚厚的冰,给树木穿上了一件厚厚的衣服。地面的积雪又松又软,一脚踏下去,仿佛马上要陷进泥池里了。鹅毛大雪过后,地上的积雪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晶莹透亮的地毯。
【答案】15.秀气(秀美);轻盈自由(松软美丽)
16.A
17.甲句:这句中“忽然害了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照射下薄雪的娇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
乙句:这句中“拥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雪覆盖大地时的美丽、纯净,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2)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节奏。节奏有轻快、高亢、低沉、舒缓、忽促之别。朗读时,要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合适的节奏。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注意句子用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人物描写、重点词语等,选定角度之后,再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注意不要忘记考虑此时作者的情感。
15.第1空,结合甲文“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可知,文章结尾直接点明小山“秀气”的特点。前文对雪后小山的描写,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将雪后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展现出一种小巧、秀丽之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镶”字体现出雪后小山线条的精致;“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描绘出的画面如同精心雕琢的美景;“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赋予薄雪以人的娇羞之态,更增添了小山的柔美。由此可知,甲文写出了薄雪覆盖下小山秀气(秀美)的特点。
第2空,结合乙文第①段“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可知,直接表明雪具有轻盈自由的特点。“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从触觉角度,将雪比作小绒毛,体现出雪的轻柔,进一步印证其轻盈的特点;“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从视觉角度,看到雪在掌心慢慢消失,展现雪的轻柔与自由。结合第②段“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可知,直接点明雪松软美丽的特点。由此可知,乙文从多感官角度,写出了雪轻盈自由(松软美丽)的特点。
故答案为:秀气(秀美);轻盈自由(松软美丽)。
16.A.有误,甲文写的是雪后初晴的美景,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但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雪后的小山“秀气”,整体营造出的是一种温和、宁静、秀美的氛围。朗读时整体节奏应是舒缓、轻柔的,而非欢快而热烈。欢快热烈的节奏不符合文章所营造的氛围;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17.①结合甲文“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可知,“忽然害了羞”将薄雪赋予了人的神态和情感,把薄雪当作害羞的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夕阳的斜射下,薄雪呈现出粉色,仿佛是因为害羞而微微泛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薄雪在夕阳余晖映照下的娇美姿态。这种描写不仅突出了薄雪的特点,更融入了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作者通过对薄雪的拟人化描写,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美景的欣赏与赞美。由此可知,这句中“忽然害了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照射下薄雪的娇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
②结合乙文“这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白色拥抱了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可知,“拥抱”一词将“白色”(即雪)当作人来写,赋予雪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拥抱”生动地描绘出雪覆盖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的情景,仿佛雪温柔地将这些景物揽入怀中,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突出了白雪覆盖大地时的美丽与纯净。从这样的描写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作者用“拥抱”这一拟人化的动作,使雪的形象更加生动,情感表达更加真挚。由此可知,这句中“拥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雪覆盖大地时的美丽、纯净,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甲句:这句中“忽然害了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照射下薄雪的娇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
乙句:这句中“拥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雪覆盖大地时的美丽、纯净,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答案】18.(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19.本诗以浪漫的笔调描绘了诗人观赏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昂扬的豪情。(答出“观”的内容,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8.秋风带着几分凉意与萧瑟,轻轻吹过海边,枯黄的树叶在空中盘旋、飘落,最终静静地躺在大地上,给这宁静的海边增添了几分寂寥。海浪在风的吹拂下变得汹涌澎湃,一波接一波地拍打着岸边,发出阵阵轰鸣。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上,迎着这萧瑟的秋风,望着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他的衣衫随风飘扬,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豪迈。海水在他的脚下翻滚,仿佛要吞噬一切,而他,却如磐石般屹立不倒,与这浩瀚的大海共同呼吸,心潮随着海浪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故答案为: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19.《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首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和颈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通过对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大海的辽阔与壮丽,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豪情。尾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将诗人的想象推向高潮,日月星辰仿佛都在大海中运行,大海包容了一切,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包容万物的气度。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既是合乐时的套语,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豪情。整首诗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昂扬的豪情,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代枭雄的非凡气魄和博大胸怀。故答案为:本诗以浪漫的笔调描绘了诗人观赏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昂扬的豪情。(答出“观”的内容,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即可)
【答案】20.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
21.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识记与掌握。阅读名著要记住作家、作品、朝代、国籍、代表作等常识,阅读名著一定要沉下来真阅读,不要跑马观花,浮光掠影。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概括。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瞻前顾后”,联系全文进行比较,全面分析,不能只看一处。评价人物要客观、全面,名著阅读一定要真阅读。
20.由文段出现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我们知道这是散文《范爱农》的片段,《范爱农》是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故答案为:第1空、朝花夕拾;第2空、鲁迅(周树人)。
21.《范爱农》这篇散文,鲁迅先生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孤傲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故答案为:范爱农;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穷困潦倒。
22.【答案】示例:
丹东的雪,下起来是静悄悄的,无声无息的,像无数的仙女,舞着轻盈的舞步,悠悠飘落,好像从未有过这回事,却不知是哪位仙女惹哭了天公,使这雪下得如此密,如此急,仿佛是天公追赶着仙女们,仙女们匆匆忙忙,推推搡搡,你推我搡地投向大地。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分析:1、审题:写丹东的雪景。2、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3、注意字数限制150字左右。4、不用拟标题。示例:丹东的雪总带着股子灵劲儿。先是细碎的雪沫子,像撒了把盐粒儿,簌簌地落,打在窗上沙沙响。不多时,雪花大了,成团成团地涌,像柳絮被风卷着跑,把屋顶、树梢都裹成了白绒球。伸手接一片,凉丝丝的,刚触到掌心就化了,只留个湿痕。远处的鸭绿江没全冻住,雪落在水面,悄没声儿地化了,倒衬得岸边的树更白,像一排披了素纱的姑娘。脚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响,混着偶尔的鸟鸣,倒比春日还热闹几分。
故答案为:示例:
丹东的雪,下起来是静悄悄的,无声无息的,像无数的仙女,舞着轻盈的舞步,悠悠飘落,好像从未有过这回事,却不知是哪位仙女惹哭了天公,使这雪下得如此密,如此急,仿佛是天公追赶着仙女们,仙女们匆匆忙忙,推推搡搡,你推我搡地投向大地。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片段写作”“情境作文”“小作文”)是一种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不拘文体的片段化、微型化的写作方式,写作时要注意突出微写作的特点:①篇幅短小,常有字数限制;②考查目标单一,如记叙、描写、说明、评论等;③规范性更强,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