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4 09: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3页的内容。
二、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节的要求是:
内容要求: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业要求:能够描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教学提示: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加法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加法模型,知道模型中数量的意义。
(二)课标分解:
学什么: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学到什么程度:能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能指出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怎么学:借助具体情境,结合已有经验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逐步总结概括加、减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加、减法各部分名称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的起始课。教材以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为情境,通过情境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在思维层面上,四年级学生处在由“直观形象具体感知阶段”到“初步本质抽象概括阶段”的过渡期,学生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知识层面上,学生通过前七册的学习,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非常熟悉,能够熟练进行四则运算,积累了丰富的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知识和经验大多还停留于感性认识,要上升到比较系统的关于概念和关系的理性高度,还存在困难。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也有一些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实例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借助已有经验明确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并由具体、直观不断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模型意识、培养应用意识。
四、评估任务:
1.联系实际,通过自主列式,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形结合建立加法概念模型。(对应目标1、3)
2.自主探究、迁移类推,建立减法概念模型。(对应目标1、3)
3.观察比较、自主梳理,能够说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完善加、减法知识体系。(对应目标2、3)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加、减法意义,理解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播放天路的音乐。
教师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学生安静地听一小会儿歌曲。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刚才听的歌曲里唱的“天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是青藏铁路。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神奇的天路”。
2.播放介绍青藏铁路的视频。
视频内容: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它的修建创造了九项世界之最,包括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公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最高点5072米)、穿越冻土里程最长(550公里)、冻土地段最高时速(100公里/小时),以及多项高原冻土工程纪录。这条铁路的贯通,让进藏时间从15天缩短到21小时。
3.看完视频,请学生谈感受,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出示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引出问题。
今年暑假,小宇计划和爸爸妈妈乘火车沿青藏铁路去西藏旅游。他们准备乘坐的这趟列车,是从西宁出发,经过格尔木,最终开往拉萨的。
(2)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千米。
①请学生读题。
②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呈现线段图。
③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④集中汇报交流: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教师结合线段图,引导学同学们观察,从图中可以看出,把从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这两部分的长度合起来,就是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所以用加法计算。
(3)借助线段图,直观感知加法的意义。
①我们以前已经会用加法解决很多问题了!当你看到这幅图的时候,你能想到以前解决过的哪些加法问题?
②学生举例。
③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加法解决?(预设:因为都是求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师引导,求两个数的和就要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4)概括加法的意义。
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什么样的运算加法?
请两名学生说,学生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再让前一名学生完整准确复述一遍,教师同步贴出板贴“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引导全体学生齐读一遍,再结合例题算式说明,“814+1142”表示“把814和1142合并成一个数”。
(5)认识加法各部分名称。
①教师引导提问:你知道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吗?
预设: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写的过程中强调: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顺势把关系式写完整。
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都表示的是加数+加数=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从西宁到拉萨是1956米,如果小宇一家从西宁走到格尔木,离目的地还有多远呢?
①课件出示教科书P3例1第(2)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②请学生默读题目后,在练习本上解答后汇报。
③课件出示教科书P3例1第(3)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学生独立练习本上解答后汇报。
(2)提出问题:这两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3)借助线段图理解减法的意义。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明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减法计算。(预设:两个问题都是已知全长和其中一段的长度,求另一段的长度,就从全长里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
(4)概括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将减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和加法算式进行对比,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①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减法算式中的1956相当于加法算式中的哪一部分?814相当于加法算式中的?1142呢?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减法题都是已知什么?(两个加数的和)和什么?(与其中一个加数),求什么(另一个加数的是多少?)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③你认为什么样的运算是减法?
学生口述,教师请其他学生确认是否听明白,根据情况请一人复述,适机贴出板贴,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介绍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写的过程中强调: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得的结果叫差,顺势把关系式写完整。
3.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沟通联系。
(1)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出示习题:小宇的作业不小心洒了墨水,你能帮他算出被污染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方法,全部完成后集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贴出写有关系式的板贴。
(2)唤起已有学习经验,沟通联系。
课件出示: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写一图四式,三年级学习过的三位数减三位数及减法的验算。从中你找到了加减法间的哪些关系?
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就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4.揭示课题,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教师介绍: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安排好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安全温暖过冬。”我们来看两则救援信息。
(1)1月7日中午,国家消防救援局发布信息,救援队伍802人已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另有427人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增援。
(2)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批调拨的4600件帐篷、棉被等物资已有2000件于7日晚送达震区,余下部分8日内可送达。
1.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这次共派了多少人参加救援?
(2)还剩多少件物资没有送达?
2.分别出示问题,学生计算后,讲一讲这两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讲清第一题是求派出参加救援人数的总和,要把两批救援人员的人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第二题是知道两次送达物资的和是4600件,其中已送达的部分是2000件,求余下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3.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在灾情发生后,充足物资供应保证受灾群众的衣食冷暖,通达每一间板房的电力线路带来光明温暖,覆盖灾区的通信网络向灾区传递全国人民的关心关怀,都得益于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升华情感:
肯定了学生在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以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沿着青藏铁路走进西藏,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一定要把这种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继续传承下去,就像每周一你们在誓词中说的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成栋梁”。
八、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814+1142=1956 和=加数+加数
加数 加数 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1956-814=1142 差=被减数-减数
1956-1142=814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